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轮回之修魂2 > 第1 52章 第 152 章

轮回之修魂2 第1 52章 第 152 章

作者:阿豆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3:23:44 来源:就爱谈小说

七七年的时候, 国家恢复了高考,这一年的高考就在冬天举行了。

生产大队所有的知青都报名参加了高考,包括刘山的媳妇苏瑜。

其他的知青都抱着考上大学回到城里的想法, 只有苏瑜就是随大流的报了一下名, 其实并没有抱着靠高考回城的意图, 因为她非常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

这些年她和父母的往来信件越发少了,几乎到了快要断绝来往的程度了。苏瑜的父母已经有了孙子和孙女, 现在把一切心力都放在了孙辈们身上,对于乡下的闺女是渐渐的顾不上了。苏瑜就算是得到了县里允许知青回城的名额, 回去也没有家了,没有地方住, 没有工作和收入, 还不如在乡下混口饭吃呢。

要说凭本事考大学回城,苏瑜本身就是个不爱学习的学渣, 又在乡下耽误了这么多年,那是绝无可能考上大学的。她自己也压根就不抱什么期望。只不过想以复习为借口, 偷懒少干活罢了。

多年相处下来,刘山的爹妈也算了解这个儿媳妇,知道她又懒又馋, 又没什么本事的本性。不过因为苏瑜很利索的给数代单传的刘家生了孙子,就算看在这一点上,刘山的爹妈也不会对这个儿媳妇不好。再说苏瑜就算是下地少,至少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 还带孩子做饭,也不算是给家里添乱了。

正是因为刘山的爹妈知道苏瑜这个儿媳妇不是个有本事的人,和宋芳芳赵安民他们那种有能力有知识的知青不是一类人,所以他们觉得苏瑜不可能考上大学, 所以也没有阻止苏瑜报名高考或者在家里复习高中课本。

若是苏瑜真像是宋芳芳那么有本事有能耐,那刘山的爹妈就未必会支持她去参加高考了。假如这个儿媳妇考上大学回城了,未必还会要乡下的丈夫和儿子,那他们的孙子不就没有妈了吗

至于刘山他们倒不担心,他能干稳重,就算跑了一个媳妇,也能再找到老婆的。

可他们的孙子就只有这一个妈,按照刘家数代单传的传统,即便刘山再娶第二个老婆,刘家也不会有第二个孙子了。那么不管是苏瑜这个儿媳妇跑了,还是刘山将来给孙子找个继母,对刘家的独孙来说都不算是好事。

所以宋芳芳所记得的前世也好,还是这一世也好,苏瑜能顺利的报名并参加高考,没有遇到丝毫的家庭阻碍,并非因为刘山的爹妈特别的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们认定了苏瑜考不上大学罢了。

这时候赵安民和宋芳芳也早就结婚生子了。宋芳芳可能是考虑到将来读大学以及工作之后,再生育孩子会有耽误很多事,不如趁着在乡下的时候把结婚生子这两件人生大事都办妥了,以后回城之后就能省不少事了。所以宋芳芳结婚和生孩子都非常利索,和赵安民谈了半年的恋爱,就结了婚,又陆续生了两个孩子。大的孩子四岁,小的也二周岁了。

在乡下,孩子懂事早,也比较好带。平时宋芳芳都带着两个孩子去学校,她上课的时候就把他们留在教师办公室,有其他的老师帮忙看一下。四岁大的孩子也被父母教育的很好,会老实的在办公室里玩,弟弟闹腾的时候还知道哄弟弟。赵安民在非农忙的时候,也会主动照顾孩子,给宋芳芳省了不少事。

虽然不像前世的时候,在她工作的时候孩子们都有婆家人帮忙照顾那么省心,但现在这种夫妻俩互相扶持的日子,宋芳芳更加的喜欢。

前世的时候,是她拖着刘建军往前走,她想让刘建军多学点知识,想让他上进或者考个文凭出来,偏偏刘建军是烂泥扶不上墙。就连照顾家里的孩子,也多是前世的婆婆费心费力,刘建军这个人做丈夫做父亲都不太合格,也不爱为孩子操心。好像是一辈子就满足于自己那个村领导儿子的身份了。

现在宋芳芳和赵安民结了婚,虽然少了长辈在身边的帮衬,但是夫妻俩都是上进的人,有劲也往一起使,哪怕过得辛苦些,心里都是甜的。前世宋芳芳的婚姻只能算是凑合,这一世她才明白了好的婚姻对她对孩子们有多么好的影响。

这一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人非常多,有570多万人,最后录取了30万人。也只有最优秀的那一批人,才能在这一年考上大学。

而在本生产大队,这一次也只有宋芳芳和赵安民一起考上了大学。毕竟在所有知青里,只有他们俩志同道合,勤学不辍,还在追求知识,努力学习。

其他的知青因为下乡的时间久了,高中的知识也遗忘了许多,就算曾经是个好学生,在丢下了这么多年的情况下,捡起过去那些知识也是要花不少时间的。今年恢复高考的通知特别的突然,而且没过几个月就在这年的冬天举行了考试,很多人都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复习和准备,因此村里的其他的知青这一次都落榜了。

好在有消息传来,接下来一年还有机会参加高考,知青们忙着找各种教材和补习资料,倒没时间为了落榜难过纠结了。

宋芳芳和赵安民则是因为数理化成绩的出色,双双考去了首都的理工大学。把高考复习资料留给了其他知青之后,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北上首都了。

苏瑜也是落榜的一员。不过她和其他那些刻苦学习,几乎要头悬梁锥刺股的知青们不一样,苏瑜就像是给自己找了个可以偷懒不下地的借口。她平时还好,做家务,洗衣服做饭带孩子都没问题,就是极其不愿意下地。

刘山和他的爹妈也都看出来了这一点,也不勉强苏瑜。刘家的劳动力足够了,也不需要苏瑜干活的那点仨瓜俩枣。

相比于下地干农活,在家里做家务确实是比较轻松的。即便苏瑜还在城里的时候,家里的家务也基本是她干的,那时候她父母要上班,更别指望她哥干活,所以家里洗衣做饭的事也是苏瑜干惯了的。现在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干家务罢了。

何况从前在娘家干家务活的时候,因为父母的重男轻女,她哥哥在家里就跟个甩手掌柜似的,什么活都不干。让她做家务也做得内心十分的不平衡,抱怨父母太过偏心。

在婆家却又不一样。在婆家是因为丈夫和公婆都疼爱她,才让她不用下地,可以只在家里做做家务。所以同样是做家务活,苏瑜在婆家可做得心甘情愿多了。

苏瑜不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但是她有些小心眼,谁对她好,她才愿意对别人好。谁要对她不好,哪怕那是她父母哥哥,她也不会对那人好的。

所以因为在婆家过得舒心,她基本把城里的父母和哥哥都抛诸脑后了。除非还能从父母那里弄到好处,否则平时她都想不起娘家人来。

接下来几年,村里的知青又有几个考上了大学,大专,或者中专的。哪怕是中专,也让村里人羡慕不已,毕竟此时在县里中专也是了不得的文凭,毕业了也能分配工作的。

连刘建军也被他爹妈逼着学习,希望他能考上个中专,那他将来一辈子就不必爹妈操心了。可惜刘建军的文化水平糊弄下村里的人还行,实则连苏瑜这个混了个高中毕业文凭的人都不如。苏瑜哪怕学习成绩不好,至少有张城里正规的高中毕业证书。而刘建军虽然读到了初中毕业,可那是乡下的中学,师资力量和城里没法比,何况刘建军并不是什么勤学好问的好学生,他又有什么本事,在初中毕业这么多年之后,又能考上中专呢。

倒是乡下中学的几个老师,因为当老师的缘故一直没有断了学习,后来努力了一两年,也有人考上了师范大学,也有人考上了中专。将来毕业出来,就不仅仅是个没有正规编制的乡下学校的老师了。

虽然有些知青是学渣,努力了也没有考上大学,好在几年后国家政策改变了,允许知青回城了。哪怕没有考上大学的知青,也收拾好了行李奔赴家乡。

在生产大队里,知青们和村民结婚的唯有苏瑜一个,其他的要么是没有结婚,要么就是知青内部解决了婚姻问题。

所以在知青回城的政策发布之后,村里就剩下了苏瑜这独一个的知青了。

在这种时候,哪怕苏瑜生活的很好,也难免有了些想法。倒不是想要抛夫弃子的回城里,实则她那个娘家现在已经没有她的落脚之地了,回城了也没地方住,没有工作和收入,吃不饱饭。还不如在乡下的日子。

只是因为其他的知青都走了,要么是考上了大学,将来有个好前程。要么是回到了家乡,在家乡父母亲戚的照顾下,也能渐渐的把日子过好。唯独她孤零零的一个人留在了乡下。哪怕她原本和其他的知青也不是很亲近,现在也感觉很不习惯。

好在她丈夫能干,儿子聪明,公婆也体贴不多事,没多久她就从那种怪异的情绪缓了过来。她向来是颇为识时务的人,知道现在对她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也就彻底绝了回城的念想,一门心思的过好现在的日子了。

刘家人因为能干,家里的日子向来都不难过,吃得饱,穿的暖,这在乡下就是一顶一的好日子了。苏瑜虽然曾经在城里过过更好的日子,但城里的父母亲人已经放弃了她,所以她对现在的日子也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后来国家政策改变了,她能干的丈夫刘山去南方闯荡了几年,后来把全家接去了南方,落户在了城里,苏瑜才又重新变成了城里人。

等到苏瑜人到中年之后,她的脾气才渐渐圆融了,也渐渐对父母释怀了,和娘家又恢复了人情往来。

大概也是因为自己的日子过得好,才能对别人比较宽容。若是一辈子留在乡下种地,苏瑜说不定一辈子都不会再搭理娘家人。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