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轮回之修魂2 > 第 84 章

轮回之修魂2 第 84 章

作者:阿豆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3:23:44 来源:就爱谈小说

乡里的小学只有几间平房,不过教学环境虽然简陋,老师们还是很认真负责的。因为胡武和胡文是同年级同班,胡妈还和老师商量,为了省钱他们兄弟俩就买了一套教学书籍一起用,老师也同意了。放在贫困的乡下,这也是常见的事,哥哥姐姐上过学用过的书籍,那弟弟妹妹上学时就不用再买一次了,可以直接用旧书籍。

胡武不习惯上学,也没有养成什么学习习惯,不过小学生都时害怕老师的,所以每到上课时,他都是老老实实的坐着一动不动,不管有没有认真听讲吧,至少他没有违反课堂纪律。

胡文也是如此,虽然再次接受一次重复的教育,可是在家的时候他也是无所事事的闲着无聊,他这个年纪还做不了什么农活,最多打扫一下家里的院子,或者喂鸡什么的,没有娱乐活动,没有书籍。胡武已经经常下地给爸妈打打下手了,胡文却只能留在家里照看三岁的小屁孩胡青。所以在家的时候,胡文经常双目无神的发呆,实际上他的精神力已经进入了知识树中,在里面各种书籍了。

虽然上学也无聊,可是他必须为自己的识字找一个正当的理由,所以上学也是必须的。

原本胡文见胡爸和胡妈没有送到了年龄的胡武去上小学,他还以为他的父母没有让子女去上学的意识,这在下山村很常见,有些人家是没有这个远见的,也舍不得每年的那几块钱的学费和笔墨书本费,孩子略懂事一点就能帮着做家务,看孩子,更大一点就能下地做农活了,勤劳苦干的存几年的钱,到了孩子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要说亲结婚了,完成人生大事了。所以不少人家宁愿把上学的钱省下来,留作孩子结婚时的嫁妆或者彩礼钱。他们也不是不疼孩子,而是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做的,他们看不到更远的地方。

放在胡文身上,他经历了好几世,就算这一世注定要当农民,他也能够接受。辛苦是辛苦了一点,可等到时代转变之后,留在乡下未必不能走出一条致富之路。乡下环境好,食物天然,手里有钱的话生活享受也不会差。

不过事情并非是那么简单的,胡文除了自己的将来,还要考虑到儿孙们,他们受到教育的环境,他们拥有的医疗条件等等。

不管生活是否富裕,留在下河村,就注定了儿女上不了什么重点学校,考上好大学的概率随之降低。更别说那些少年宫和各种兴趣班了,那些音乐,美术,舞蹈,围棋之类的特长是别想了。这些都是无形中的损失,也许就会错过孩子们真正擅长的事。还有人脉,环境,以及个人眼界的问题,那些隐形的好处在小乡村中都是不具备的。

所以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是没有原因的。

胡文还在考虑怎么说服父母送他们兄弟去上学的时候,胡爸胡妈就主动送胡武和胡文去上小学了,这让他省了不少打算劝说的功夫。由此可见,胡爸和胡妈在下河村还算是稍有远见的那一拨人。

胡武学习成绩不大好,他不是笨,就是在学习上不开窍,也没有用心。每天回到家,胡武就勤快的在家里找活干,扫院子,打扫鸡舍,生火做饭,掰玉米棒子之类的。在他心里,给家里干活比学习重要多了。

胡武不知道学习重要,可胡文知道啊,所以不仅平时盯着这个哥哥写作业,到了期末考试之前,还要盯着给他补课。有胡文的帮助,胡武磕磕绊绊的总能考及格,所以也没有留过级,这书就一直念下去了。当然,与胡文总能考双百的成绩是不能比的。

就是胡妈也和胡爸私下里嘀咕,“老大不开窍,老二倒是脑瓜子聪明,不然就让他一直读下去如果他念了高中,说不定将来能进县里当工人呢”

“现在咱家还供得起,只要他们自己愿意读,那咱们就供下去。等他们长大了,咱家都是壮劳力,也没有拖累,不怕他们娶不到媳妇。现在多花点钱也不怕。”,胡爸沉声道。村子里大家都不富裕,只要不是那种不干正事的二流子,能干的年轻人想娶个媳妇还是不难的。

胡妈有些发愁道“老大老二都身板好,就是不读书了,回家种地也能养活自己。就是老三,小时候没有养好,身子单薄,我担心他将来做不了农活。”

“老三将来让老二给他补课,和他说清楚,他要是不读书,是没有其他出路的。他要是能高中毕业,哪怕不能做工人,我也能去乡里求求人,让他去乡里学校做个老师。做老师多轻松啊,就是上上课坐坐办公室,就不用担心他身体不好了。”

“但愿老三像老二那样聪明,不要像老大那样不开窍,若是老三像了老大,那别说是高中毕业了,连初中都未必考得上。”

“行了,家里得孩子都是越大的越勤快懂事,越小的越娇气。老大就比老二勤快,可相比老三,老二就又勤快多了,老三被他哥哥们宠着让着就娇气懒惰得多。你还用操心老三不好好学习那臭小子精得很,你只要告诉他好好念书将来就不用下地,你看他学习好不好。”,胡爸平日里虽然在家里话不多,可他是非常了解自己的三个儿子的,老大是家里的长子,勤劳苦干没多少心眼。老二聪明,可他也体谅父母和哥哥的辛苦,也总会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还有帮他哥哥补习功课,要是没有老二的补习,老大早不知道留级多少次了。老三呢,出生没有赶上好时候,从小就身子单薄,他两个哥哥让着他宠着他,他们做父母的也难免有些偏心他。弄得老三性子有点自私,爱投机取巧的偷懒,总之就是不爱干活,算是个小人精子。胡爸相信,只要把其中的关节向老三说清楚,那老三为了以后不下地去做农活,他一定会拼了命的去学习的。哪还用操心他成绩不好。

果然,胡青上学之后成绩是很好的,总能考第一名,让胡妈暂时不那么担忧他的将来了。

小学毕业的时候,胡武十五岁,胡文也十二岁了。也许是遗传自胡爸的好身板,也许是这些年胡文夜里偷偷给全家补充营养和灵泉水的缘故,十五岁的胡武已经长了一幅成年人的身板。小学毕业时,在胡文的补习之下,他的考试成绩还过得去,是可以上初中的。

可胡武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再去上学了,他要回家下地种田挣工分。这一方面是他体谅父母的辛苦,想要减少家中的负担,另一方面是他实在不爱学习,与学习有关的事都让他觉得头疼。胡文劝不动他,而胡爸胡妈的态度是看他自己,要是胡武愿意上学,他们也愿意继续供,要是胡武不愿意,那就回家下地挣工分,过几年再给他说个媳妇。

胡武十分愿意离开学校回家成为家庭的劳动主力,然后过几年娶媳妇的。胡文劝不动他,想想小学的课程十分的简单,胡武都学得很头痛,上了初中哪怕有胡文的补习,若是他还不开窍,还真就未必能学得下去,也就由他去了。

胡文上初二的时候,村里被分配来了下乡的知青,男女各一个。这两个知青江海燕和刘杨来自本省的省会城市,虽然说对下河村村民来说已经算是很遥远的地方,但总算是在同一个省内,口音和习俗都相近,知青和村民之间的互相交流不成问题。

本来村中响应国家号召,已经提前准备了一个单独的“知青院”给将要来到下河村的知青们居住,可谁知第一次分配来的知青只有两个人,还是一男一女,这样就不好让他们单独住在一个院子里了。毕竟孤男寡女的,要是出了什么事,恐怕村委会也要担责任的。

因为这样的情况,村委会就把江海燕分配去了家里没有男人的刘寡妇家,把刘杨分来了男人比较多的胡家。

知青住进村民家,村委会是给了补贴的,所以刘寡妇家和胡家都没有意见,就相当于是租房子给别人住了。

刘杨是一米七出头的个头,长得斯文白净,还带着一幅银边的近视眼镜。下河村的姑娘家都没有刘杨这样白净又干静的,哪怕不说明身份,刘杨和村民们站在一起,也能看出他们各方面的截然不同来。

胡家人对刘杨这个城里人很好奇,胡爸胡妈还撑得住,年纪最小的胡青已经开始叽叽喳喳的问他问题了。

“你是从哪里来的”“城市里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有好几层的楼房”“城市里的人是不是发工资而不是发工分”“大城市里的供销社里是不是什么都有卖的”

胡家其他人虽然不好明着打探刘杨的底细,也不好意思问他那么多问题,但既然还是小孩子的胡青问了,他们也不会阻止,而是竖着耳朵听着刘杨的回答。

很快就摸清了刘杨的底细,他父母是中学老师,家里还有弟弟妹妹,家里条件一般。因为家里孩子多,他一高中毕业,就报名去街道办公室登记,然后就下乡了。不过他还算是好的,因为报名登记的早,所以下乡也就选在了本省的乡下,离家还不是很远。据他所知,他的好几个同学都去了遥远的大西北,那才真是天涯海角呢。像他这样能留在本省的,还感觉自己十分幸运呢。

刘杨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而他自己也是高中毕业,如果不是国家暂停了高考,他可能都应该去上大学了。在胡家人看来,刘杨家就是知识分子家庭了,对于这样有学问的家庭,哪怕不说出口来,胡家人心里还是有一份敬意的。

不过一开始干农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两个知青都不会干活,忙了一整天,把自己累的要死,结果不如村民们干两个小时的劳动成果。

村子里来了新人,刚开始大家还好奇,相处久了才知道这些城里娃根本不习惯干农活,光是每天随大流的下地,只拿别人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工分,就已经磨掉了他们的一层皮。好在知青有国家的补贴,也有城市里父母亲人寄来的补贴,因此生活还算过得下去。

江海燕家似乎家庭条件比较好,每月家里都有寄东西来,像是麦乳精,奶粉,糖果之类的在下河村非常稀罕的东西。连刘寡妇家的小孩也跟着她吃了不少的甜食。吃人的嘴短,因此平日里刘寡妇忙完了自己的活,也会帮江海燕干活,她们各取所需,相处的挺融洽的。

江海燕有家人补贴,看在那些难得的好东西的份上,刘寡妇也愿意帮她干活。因为这个,江海燕在下河村待了大半年,她的劳动能力也只增强了一点点,只是比过去黑了,皮肤粗糙了,实际上干起活来还是那么废材。

刘杨家里连来信都很少,更别说寄东西了。正因为如此,也许刘杨知道他只能靠自己,所以他比较能吃苦,刚开始还生疏的农活,后来就越做越上手了。刘杨忙完了自己的那份工作,还会去帮助另外一个知青江海燕。这也正常,其他人都是一个村子的,只有他们两个是外来的,他们抱团亲近一些,也是常理。

只要不需要下河村的村民拿自己的工分去养这些知青,那村民们对这些显得有些娇气的知青也没有多大的意见。

江海燕一年后就离开了下河村回城了,后来知青办的人说,她是家里的独生女,按照政策本来就不需要下乡的。不过江海燕有理想,有热血,所以自己偷偷报名下乡了。然后一年之后,她就被现实的辛苦打败了,同意了父母让她回城的安排。

不过放到刘杨身上就没有这样的好事了,他家子女多,除了他之外,他的那些弟弟妹妹恐怕将来也都要下乡,只能留一个孩子在父母身边。所以他家这样的情况,没有几年的时间,他是不指望能够回城的。好在他经过锻炼,已经习惯了做农活,不说像那些顶尖的干活好手一样,起码能用劳动维持自己的温饱了。

后来每年都有两三个知青分来下河村,也偶尔有知青家里找到关系被调回城市工作,知青们来来去去,村民们都习惯了。知青们人数多了之后,就统一住在了知青院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