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我在红楼修文物 > 第359章

我在红楼修文物 第359章

作者:安静的九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16:13:14 来源:就爱谈小说

丹济只守着一个媳妇儿, 所以对同是宗室的十四阿哥养外室的举动表示不屑一顾。但平心而论,十四阿哥宠妾但是没有灭妻, 比起朝中的某些人而言, 还是稍显有良心些的。

丹济说到这里, 不由得感叹:“听说十四阿哥身为大将军王在西北领兵之时, 依旧将那‘小福晋’带在身边,受急诏回京为大行皇帝奔丧时,也将‘小福晋’带着。这等好色不孝, 停妻再娶, 不忠不义之人,实难想象, 以前有那么多人为他说项。”

石咏:……

“太后不待见他, 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丹济最后有力总结。

石咏实在是佩服这些宗室们的脑补:太后原本偏疼小儿子,不喜被孝懿仁皇后代为抚养长大的长子, 这是事实, 世人皆知;如今太后的态度一转, 人们便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想出各种理由,来解释太后的转变, 和十四阿哥最终痛失皇宠, 失去了继承大位的机会。

而“不爱江山爱美人”自然是更香艳更引人入胜的说辞,令人遐想连篇,连丹济这样老实守着媳妇儿的男子都忍不住问石咏:“茂行,你见过百花深处胡同那‘小福晋’么, 究竟是何天仙模样,竟能让皇子阿哥也神魂颠倒,连储位都不惦记了?”

石咏:这个……

身后突然有马蹄声响起,石咏赶紧对丹济“嘘”了一声,提高声音道:“丹济大哥这回赴杭州上任,诸事可都齐备了么?”

丹济会意,也随意说了两句,两人一起回头,见到赶上来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十二阿哥允裪。这一位因为在康熙的丧仪上“办理梓宫事务甚为效力”,已经封了多罗履郡王,正管着礼部之事,与石咏和丹济两位都是认得的。

十二阿哥打马过来,便问:“怎么,丹济要出京了么?”

丹济与石咏赶紧要下马行礼,被这一位拦住了,只得在马上执礼,问过十二阿哥安好。丹济就出京之事回答了一番,反倒将石咏晾在一边。

这时候,石咏只听背后隐隐约约一声:“师父!”

他回身,只见远远地弘昼骑在马上,正向石咏这边招手。石咏会意,赶紧向十二阿哥与丹济告了个罪,暂时脱身出来,打马往弘昼那边赶去,待见到了弘昼,旁边林中一骑转出来,一个外头罩着素色礼服的少年也冲着石咏唤了一声:“师父!”

这哥儿两个正是弘历与弘昼兄弟两个。石咏赶紧说:“这可不敢当,咱们不是都说好了的,在外人面前,这些旧日称呼,都是免去了的吗?”

弘历微微有些腼腆,微笑着不说话;弘昼却只管嬉皮笑脸地道:“这不是好久未见,想师父了吗?”

石咏一想,也是,这两个孩子,自从那次在圆明园见过之后,他就再也未见过了。当时两个孩子还是皇孙,如今已经是皇子了。尤其是弘历,自从那次圆明园相见之后,这孩子就一直被康熙带在身边教养,也经历过畅春园的那一夜……

如今弘历与弘昼是雍正帝实际上的次子与第三子,两人年纪相仿,母家背景相似,其实也成为了潜在的竞争者。

石咏面前的两个少年,弘历温文尔雅,言语不多,弘昼却性子活泼,见了石咏立即大呼小叫,几乎令石咏额头冒汗,忙着给这小祖宗打手势,使眼色,好让他安静下来。

“四阿哥五阿哥,两位迁入乾西二所,还住得惯吗?”

两个小阿哥从雍正藩邸迁入宫中,就住在乾清宫西二所,每日去上书房念书。除了他们之外,雍正尚有弘时、福惠两个皇子,弘时年纪已长,身边已经有了庶福晋。而福惠则只有两岁,由生母年氏抚养。

“师父放心,住得惯的。”弘历恭敬回答,见石咏一开口便是关怀,这小阿哥心中温暖。

“如此便好,”石咏不敢与这两位多说,由着这两位皇子的御前侍卫拱卫着两个小阿哥前行,他自己慢慢落在后面。

自从雍正登基,关于新一任太子的猜测也逐渐开始。有些人说弘历是圣祖亲自抚养过的,当日又是面对黑熊也能逃过一劫,吉人自有天相,乃是天选之人;也有人说福惠阿哥才是雍正最钟爱的小儿子,毕竟福惠阿哥的生母是年氏。从年氏入雍邸诞下第一个孩子开始,那雍亲王府就只有年氏一人生过孩子,可谓是专宠一人。

持第二种论点的人言之凿凿,尤其是如今年氏外家权势极盛,弘历弘昼两人生母地位都不高。而福惠阿哥毕竟才两岁,圣祖康熙爷当初就算召见,也不可能召见个奶娃娃。既然康熙没见过,那就不能说人家没有天相,不是天选之人,是不是?

但无论如何,雍正年纪最长的儿子弘时,几乎被所有人一致排除在外。似乎世人都知道弘时不为雍正所喜,近日石咏在南书房走动,也见过弘时几次,弘时的态度一如既往,不阴不阳不咸不淡的。石咏觉得弘时的性格似乎有些问题,并不容易与人相处。可是不能做储君,却并不意味着雍正会不认这个儿子。

一时弘历与弘昼打马前行,石咏则远远跟在两个小阿哥身后,待到了景陵,便又是重新列队,向即将奉安的大行皇帝灵柩行礼道别。在此期间,石咏一直未曾注意到,有一道目光灼灼,始终追随着他的身影。

大行皇帝的灵柩顺利奉安于景陵,在最后这大殡的典仪上,新皇与太后和手足们表现得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最终由十四阿哥与十五阿哥这两位“大孝子”留下来为大行皇帝守灵,旁人虽然都知道这有些缘故,但也无人敢议论皇家之事。

等一行人再从景陵回到京城,已经是第二日清晨。石咏赶紧陪着疲惫不堪的石大娘与如英一起先回椿树胡同,他自己稍稍梳洗,便又去朝中忙活了,直到中晌才有机会补一觉,哪晓得到了下午晌,他昨日刚见过的十二阿哥,履郡王允裪,就出了事儿。

当时一群臣子都聚在南书房里,石咏这个“行走”也不例外,却听宗人府的宗令简亲王雅尔江阿匆匆赶来,弹劾目下管理着礼部事务的履郡王允裪,说他在礼部准备封妃的谕旨中治事不够敬谨,竟尔错记了名姓。

如今诚亲王赋闲,礼部事务转交履郡王允裪管着,这位十二阿哥自从康熙朝因为哈合其一案曾被重重打击过一回,因此复起之后谨小慎微,此前代皇父管理上三旗,都没有生过错漏。石咏暗想,就凭这么个人,怎么会在封妃的谕旨之中错记名姓呢?

雍正听着也觉得不大对。这原本不算是什么大事,但是雅尔江阿却捡了几个主要的臣子都在的时候,大喇喇地闯到南书房来当一桩正事来说,这件事本身就透着不对劲。

而且此刻履郡王允裪自己也在座,听见雅尔江阿的话,茫然无措,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

“说,允裪究竟是如何治事不谨,错记名姓的。”雍正显然已经意识到此事不同寻常,当即提高声音,命雅尔江阿速速讲来。

雅尔江阿当即呈上了早先礼部送去宗人府记档的封妃诏书,并且指出十二阿哥的谬误——他将四阿哥弘历的生母钮钴禄氏的名讳写错,记成了钱氏。

十二阿哥当场发懵,旁边十六阿哥推他一肘,这位才突然站起来,“啪”的一声在雍正跟前跪倒,脸色青白,又惊又惧地高声道:“皇上,皇上……臣弟,臣弟没有啊……”

雅尔江阿马上接道:“可是宗人府接到礼部传来的文书就是这样,打开这诏书的时候,宗人府除了本王以外,另有副宗令与几名笔帖式在,人人都见到,这诏书打开时便是这么书写的。履郡王,你既然身为管理礼部事务的宗亲,便应谨慎行事,如今从礼部交出的文书出了纰漏,难道你竟不应担下这责任吗?”

十二阿哥登时低下头,额头见汗,额角的青筋也迸了出来,身体微颤,一个字也不敢说。

雍正瞥了他一眼,随即将雅尔江阿奉上的文书放在手边案上,随即背着手淡淡向重臣道:“众所周知,弘历之母钮钴禄氏,镶黄旗,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曾得皇考于畅春园召见,并得赐如意一柄。钱氏之谬,竟不知从何而来。”

雍正说这话的时候并不见动怒,但是十二阿哥却抖得更加厉害了。

“诸位先行退下,待朕与允裪说一番话。”雍正一声令下,旁人包括廉亲王、怡亲王等重臣在内,都暂且退下,到养心殿外殿稍歇。

少时便见允裪低着头出来,没有戴着郡王帽子,而是将那帽子顶珠捧在怀里快步往外走,但是却不再发抖了,表情十分平静。石咏在远处瞅着,觉得这位竟仿佛有些松了一口气的模样。

石咏早就将这“钱氏”的笔误细细的想了一遍。历史上关于弘历的生母,传言实在是太多了,一会儿弘历是海宁陈家之子,一会儿生母又是什么嘉兴钱氏。石咏原本以为这钱氏的传闻就是出于十二阿哥允裪的这一次“笔误”,可是再细想来,十二阿哥笔误,为什么不误写作别的姓氏,偏偏要写做姓钱呢?

就拿他石咏来说,他姓石,但是族里却都是姓瓜尔佳氏的。这是因为早年间瓜尔佳氏有人入关之后改了汉姓,汉姓便是石;这钮钴禄氏也有人改做汉姓的,可是这汉姓却不是姓钱,而是姓“郎”。如果十二阿哥写做“郎氏”,便不会成为历史性的谜团,但十二阿哥偏偏写的是个“钱”字。

石咏想,就这一个字,立时便要生出无数流言。果不其然,从第二日起,京里隐隐约约就有了传言,说四阿哥弘历的生母是一位汉女,其父为四品典仪官凌柱什么的,都是为了掩饰她汉女身份所做的安排。

如果石咏从来就没见过钮钴禄氏,他倒也可能会跟着这些传言去疑神疑鬼。但是他在弘历还只是个小雪团子的时候就见过钮钴禄氏,知道钮钴禄氏身材较高,至少是个矫健的北方女子,而不是个娇怯怯的水乡佳人。当年这钮钴禄氏曾在大冬日里给弘历赶制手套,留给了石咏很深的印象,知道这一对母子当年在藩邸生活也不容易。偏生雍正一登位了,弘历母子竟还要承受这等流言蜚语。

这流言出来没多久,十二阿哥便受了罚,刚刚得来的郡王爵被降为了固山贝子,随着这传言的进一步发酵,固山贝子的爵也丢了,降为护国公。

然而十二阿哥一点抱怨没有,默默受了这些处罚,看他的态度,仿佛雍正罚得越重,十二阿哥便越安心。

因此石咏很怀疑,雍正是不是早就与十二阿哥有所约定,雍正表面上罚十二阿哥,实际上背后对他有别的补偿?

但朝中的倾向令人很是不安,一来,请立新皇立储的呼声越来越高,臣子们急切地想知道该如何战队;二来,臣子们甚至开始疑神疑鬼,早先有些站了弘历要被立为太子的,如今又开始摇摆起来,福惠那一派站得更是坚定,其余弘时与弘昼也开始有人问津——这些情形,让人不无担忧地想起,这已经是新君上位了,可为了这储君之争,难道又要上演一回九龙夺嫡?

没过多久,雍正给这些臣子们搞了一次突然袭击。

那时雍正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一众王公大臣,召见时突然宣布:“朕如今诸子皆幼,所以立储之事,朕打算审慎为之。此事虽然不宜公开进行,但是朕为了国祚延续,不得不预先考虑。为此,今日朕特将此事写入密封,藏入匣中,放在乾清宫正中的‘正大光明’匾之后,以备不虞。诸王及大臣们觉得如何?”

这一手杀了个措手不及,在座的王公重臣都没有想到,雍正的确是应众臣之意,立了储了,可偏生究竟立的是谁,无人能够知晓。

雍正早就将一切都准备好,才来告诉众人自己的决定,明摆着就是不想听反对意见的。更关键的是,众臣子们对这种“秘密建储”的方法,也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

于是,雍正便命众臣退下,只留了诚亲王、廉亲王、怡亲王、庄亲王四人在乾清宫内,皇帝当着这四人的面,将密封的锦匣收藏于乾清宫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后。这立储之事,便是完成了。

“这一招实在是高明!”武皇的宝镜听说了此事,当着石咏的面大发感慨,“朕当年怎么会想不到呢?”

石咏很疑惑地问:“真的这么高明么?”

宝镜应道:“这是自然。秘密建储,国君一旦有事,储位既定,国不致有一日无君。然而妙就妙在这储君的人选,众臣都不知道。头一件,诸皇子即便想攻讦太子,他们却少了个靶子,因为没有人知道太子是谁,所以唯有讨好身在大位之人;第二件,臣子们也免于结党,毕竟不知储君是谁,生怕站错了队,所以大部分臣子会选择谨慎,效忠当今的君主。”

“咏哥儿,你当初还说这新君是个勤勉实干,但是却政治幼稚的人。”宝镜忍不住嘲笑石咏,“如今这么一看,人家哪儿幼稚了?”

石咏:……我说过这话么?

宝镜继续说:“上一任皇帝晚年时出现的这种诸皇子混战夺权之事,应当再也不会出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