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我在红楼修文物 > 395、第395章

我在红楼修文物 395、第395章

作者:安静的九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16:13:14 来源:就爱谈小说

石咏也没想到, 自己平平淡淡一句话,竟然将年羹尧就此说愣了。

石家扇子的旧案, 石咏解开误会之后便再也不提, 真正借题发挥, 拿扇子做文章的人, 不是别个,而是合谋者贾雨村。

以此类推,与石家旧案一样, 如今朝中群臣上书弹劾, 其中有多少与年羹尧昔年共过事,又有多少是年羹尧在“年选”中亲自提拔起来的人?反过来再看满朝文武, 昔年有那么多与年羹尧交好的奉承的, 到了此刻年羹尧被降职,怎么就不见什么人站出来为年羹尧说话呢?

可见年羹尧昔日结交友朋, 处处以利益为先。一旦他这里再无利益可取, 便人人辟易远避。

一念及此, 石咏忍不住便想起年羹尧那个被过继出去的嫡长子年熙,想起当日年熙在石家喜宴一角的无声哭泣。年家一家子都被泼天的富贵权势冲昏了头,而年熙恐怕是年家唯一的一个清醒者。可惜的是, 年熙的话, 年羹尧恐怕一个字都未听进去过。若是他当年听得进去,如今未必便会落到这个田地。

此刻石咏面前的年羹尧,端坐在太师椅上愣了片刻。他手下的亲兵已经用蟹眼水沏了茶,将茶碗送到年羹尧手边。年羹尧木然无觉地将茶碗端着饮了一口, 被茶水狠狠地一烫,他才从失神之中惊醒,立时又恢复了此前一副精明强干的面貌,目光锐利,直盯着石咏,冷然道:“便是如此,也轮不到你这小子来看本将军的笑话。”

他将手中茶碗一放,双手朝北一拱,道:“明日,皇上便会下旨恢复本将军的抚远大将军一职。青海虽平,罗卜藏丹津犹在,准噶尔蠢蠢欲动……皇上不可能不用本将军,不可能不用……”

说到这里,年羹尧胸中激荡,语声竟有些哽咽。“石咏,我问你,此前你在京中,可曾见到贵妃与福惠阿哥?”

石咏也不隐瞒,老老实实地说:“外臣不见宫眷,所以下官不曾见过贵妃。只是自年初起,宫中便一直传闻贵妃素习体弱,积年成疾,因此凤体违和……”

年羹尧脸色顿时大变。

石咏则继续往下说:“福惠阿哥,在旧岁下官二弟的婚礼上,下官曾经见过一次。当时福惠阿哥与四阿哥和五阿哥在一处,两位皇子对福惠阿哥疼爱有加,也曾明言皇上对福惠阿哥格外钟爱怜惜,胜过其余皇子。”

年羹尧听到这里,轻轻舒了一口气,点着头笑道:“是了,本将军是福惠阿哥的亲舅父,谁能比本将军更适合辅佐福惠阿哥?”

“所以,明天……明天复起的旨意就会送到本将军手上,西北安定,不能没有本将军……”

年羹尧站起身,无比激动地望着涌金门外的西子湖,一番话说得口沫横飞。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着手势,动作极大,此刻便连几位亲兵都离得远远的,不敢上前。石咏在旁看着心想,难怪百姓们都不敢从涌金门这里进城。有这偏执到近乎疯癫的年大将军在此,每日拦着百姓道:“你知道么,明日皇上的旨意便到,本官就要官复原职了,你知道么……”

石咏想到这里,便径直告辞,实在是没有再与年羹尧多说的必要了。

如今朝中百官弹劾年羹尧,大逆、欺罔、僭越、狂悖、专擅、忌刻、残忍、贪婪、侵蚀罪等共计九十余条。前一阵子雍正刚刚在年羹尧所上的折子上朱批:“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

年羹尧到了此时,若是卑微服罪,蛰伏一时,可能还有一条生路。然而在此每日对着路人大喊大叫,说西北缺不得本将军……若说雍正明日就会下旨让他复起,那只会是在梦里。

可巧的是,石咏见过年羹尧的第二日,真有旨意下来,浙江总督福敏亲临杭州将军寓所宣旨,却是雍正“遵从百官之意”,将年羹尧官职,从从一品的杭州将军始,连降十几级,令其成为七品的城门吏。此外,年羹尧身上爵位也被尽数夺去。

石咏身负职责,需要密切关注年羹尧的一举一动,因此紧随浙江总督一道,前往杭州将军寓所传旨。

年羹尧降职以后,立即被脱去身上从一品的杭州将军官服,换上一件城门吏的褂子,寓所也再不能供其居住。这位昔日叱咤疆场,威震西北的年大将军,就这样被扫地出门。

年羹尧被逐出杭州将军寓所之后,却还未完。浙江总督福敏带人,亲自查抄杭州将军寓所,将所有年羹尧身边的书信、书籍、文字尽数抄去,一一翻捡,呈报京中。所有书籍之中,就有年羹尧幕僚汪景祺所做的一本《西征随笔》。

这名年羹尧的幕僚汪景祺,少年时便有才名,但恃才傲物,久困名场,蹉跎多年,四十几岁才中了个举人。他于雍正二年时投机投到了年羹尧门下,在年羹尧身边短暂地做了一年幕僚。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大量对年羹尧歌功颂德的文字,多数收录在这本《西征随笔》之中。

比如这本随笔之中,汪景祺就曾称赞年羹尧是“宇宙之第一伟人”1的,也有将年羹尧与唐时名将郭子仪、裴度等相比较,说那些名将的功绩与年羹尧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说“盖自有天地以来,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宁有盛于今日之大将军哉!”

在石咏看来,汪景祺所做的,不过就是拍马屁之作,将年羹尧吹捧上天。福敏却非常紧张,对石咏说:“石大人,您在这里也一并见到了,本官已经将所有年宅查抄出的文字书籍一并封存,马上便命人快马送交京师。”

石咏知道这些文书都送上京,无论对年羹尧还是汪景祺,都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他内心里反对文字狱,“因言获罪”这种事,只会让官场上人人自危。但是奉旨抄没杭州将军寓所的人是福敏,而不是他。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文字书籍被一箱箱地封存,被快马送进京里去。

“石大人,石大人身负使命,年公那里……咳咳,年羹尧那里,本官就都交予石大人了!”福敏向石咏行了个礼,转身匆匆而去。

石咏所谓的“使命”,乃是去看看年羹尧的情形,并适时向雍正禀报。可是到了此刻,石咏当真有些怀疑,雍正这项任命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毕竟福敏以下,在杭州的官员,每天都在密切关注年羹尧的动向,每天都有密报,以各种视角描绘年羹尧的生活,并且飞马报至御前。

那么雍正皇帝命石咏前来杭州,亲眼目睹年羹尧一夜之间,跌落尘埃,官职爵位尽数撸去,这到底是个什么用意?

石咏有些不敢想。

他曾经隐隐约约地想到过,这许是雍正要让他亲眼看到,曾经无端陷害、谋夺他家产的年羹尧已经从高位上就这样跌落下去;曾经背地里摆布石宏武,活生生搅了石家一家安宁的年羹尧,也再也没有能力做出这样的事了。可是石咏想到这里,还是会偶尔觉得不寒而栗——他觉得雍正也是在试探他的态度,面对这样的年羹尧,他石咏究竟是会随百官一道,伸脚踩上一踩,还是秉持公正,不带任何私人情感去看待这个人。

于是,石咏拜别福敏之后,便前往涌金门——年羹尧现下的职责是涌金门的城门吏。这位早先被剥去了杭州将军的官服,穿上了涌金门城门吏的马甲,此刻在涌金门城门附近,也已经没有了太师椅与八仙桌,早先他那些亲兵早已被浙江总督编去其他武职官员麾下,另行管束。而年羹尧此刻正自己蹲在那只风炉跟前,小心翼翼地用蒲扇扇着,一面望着炉上铜铫子里的水,一面说:“已经是虾眼水了,只消再过片刻,再过片刻……”

石咏从年羹尧身后而至,遮住了年羹尧身后的阳光,年羹尧猛地一回头,被耀眼的阳光一晃,眯着眼看了半天,才认出是石咏,当即惨然咧嘴一笑,道:“明日,明日皇上就会下旨……”

下旨让他官复原职?

石咏恰于此刻出声提醒:“年大人,已经是蟹眼水了。再煮,水就过了!”

年羹尧一见连忙将铜铫子从炉子上移下来,道:“好险,当真是再煮就过了。这可是虎跑的水,过了今日,就……”

他说到此处突然打住,没有再继续。石咏却知他要说的大约是,这一钵虎跑水,乃是今早他的亲兵去虎跑汲的,明日就再没有兵丁去虎跑替他打来泉水烹茶了。

这年羹尧给自己沏了茶,自己捧了茶盅,坐到涌金门跟前一块大石上,仰起头,眯着眼,望着石咏,冷然道:“石大人锲而不舍,昨日之后,今日又来看本官的笑话?”

石咏无奈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年羹尧本人了。

“说实话,我年羹尧一生谋算过无数人,可你石家一家子,就算是搁在我面前,我也未必有这心情去谋算,你家扇子那事,的确是我看走眼了。”

年羹尧头一回面对石咏,说出心里话,石咏心想:这话,可能从年羹尧口中说出来,已经能算是道歉了吧!然而偏生就是这么一个口中炎炎大言的男人,当年曾经将石家闹得鸡犬不宁,一手毁去了一整个家庭,让这个家里的大人与孩子都苦苦挣扎,至今都还有人未完全解脱……

这年羹尧,大抵已经全忘了吧!

也是,好多年前布下的局,后来又临时放弃了的,一家平凡人家的喜怒哀乐,在这日理万机的年大将军心里,显然没有几把扇子所指向的滔天财富来得重要。

“你就等着瞧吧!等明日,明日,皇上就会下旨让本官官复原职。你自己也说过,本官的亲妹妹在宫中为贵妃,贵妃在病中,皇上为了安贵妃之心,定不会将本官怎么样。此举不过是为了应对百官弹劾。”

年羹尧捧着手中那只茶盅,小口小口地啜着,越啜越是心安理得。

石咏心里却忍不住大大地“呸”了一声,感情贵妃的病,也是值得年羹尧利用的工具,此人到底有多凉薄多冷血,他如今总算有了个清醒的认识。

“本官是福惠阿哥的亲舅舅,福惠阿哥深得皇上宠爱,生母份位最尊,皇上没有嫡子,定是已经秘密建储,将福惠阿哥立为太子……若是本官当真像是百官弹劾的那样,犯了那许多大罪,件件足以处以极刑,皇上又怎么会只是降职而已?”年羹尧很得意,“人生起起落落的多了,郭子仪亦有三落三起。只要我留得性命,保不齐明日便复起,重回人前,到时且看百官又是如何一派嘴脸!”

“所以,明日,等明日,皇上的旨意就要到了!”

年羹尧始终望着涌金门外的西子湖,手中捧着茶盅,反反复复地说这一句话。他身为城门吏,理应戍卫城门,盘查往来的可疑人物。然而这一位却挺着脊背,端坐在城门跟前,将往来百姓视为无物。

至此,石咏已经觉得他再没有与年羹尧交流的必要了。他回到在杭州暂居的寓所,便开始着手撰写给雍正的密报。但石咏心里很清楚,所谓密报,他只能写成记叙文,不能写成议论文,也不能带自己的评论观点。

于是洋洋洒洒的一篇年大将军沉浮录写完,石咏只公正客观地记述了他这几日所见的年羹尧个人遭遇,没有半点评述。

然而他在向武皇的宝镜请教的时候,这篇稿子却被武皇毙掉了。“世间任何一人都有七情六欲。你该想想,龙椅上那位的性情究竟是如何的。”宝镜如是说,“完全做一面镜子,将镜里人物映得纤毫毕现,此间与年羹尧全然不熟的官员就都能做到,皇帝要你来干嘛?”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石咏对雍正的性子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就年羹尧这一事,这一位的性格已经足以教世人都看明白了。

“除此之外呢?”宝镜再度问,“他可曾刻意掩藏自己的心意过?”

“没有!”石咏老实回答,至此他也明白了宝镜的意思:人都是善于由己及人的,若是石咏一再为了求不过不失,而完全抹煞了自己的观点与情绪,在旁人那里可能会被认为是冷静理智,在雍正那里,只怕会觉得自己摊开了一张假面具。

于是,石咏斟酌了又斟酌,修改了折子,承认自己在听见年羹尧那傲岸无比的道歉之时,心内曾生出无数的“意难平”。此外,他原本也想评价年羹尧提及贵妃和福惠阿哥的那一段,但是斟酌再三,这毕竟是皇家之事,不是他石咏的私事,因此只诚实地记录了事实,没有过多评价。这折子他又从头至尾认认真真检查过一回,确认决计没有“夕惕朝乾”这样的谬误了,才往京中递了上去。

年贵妃自雍正三年初夏,便迁居圆明园,在那里静养。

这日杭州的几处折子一并都送到,雍正一一批阅。先是福敏报查抄杭州将军寓所事,并将所抄之物中恐有违禁之处的都呈了上来。雍正看了那《西征随笔》之后气得脸色发青,直接在书的扉页上批,“悖谬狂乱,至于此极!”

随即他便将那书册扔了出去,命张廷玉:“拟旨,快拟旨,锁拿汪景祺此人,再查有无类此狂悖讥讪的文字。”

张廷玉躬身拾起《西征随笔》,他自己已经读了此书,知道里面的文字都是歌功颂德拍马屁的,只不过拍了年羹尧的马屁,却忘了年羹尧上面还有皇帝,而且不止一任皇帝。张廷玉听过汪景祺的才名,不仅为此人感到可惜,觉得此人恐怕今生再也与仕途无缘了。岂料雍正大声道:“竟敢作诗讽刺圣祖仁皇帝,简直是大逆不道。”

雍正没说汪景祺的这些马屁诗讽刺了自己,他说的是讽刺了康熙皇帝。

“大逆不道”四字一旦说出,汪景祺便再无生理。张廷玉心头一紧,但也再无它法,只能默默捧着那本《西征随笔》,出去拟旨。

雍正独自闷坐了好一阵,才想起他尚有其余折子要看,随手拿过一本,却正是石咏那本禀报年羹尧现状的折子。雍正飞快地读下来,见石咏的笔触主体冷静客观,但是还是偶尔在与己切身相关之处,流露了一点点“真情实感”。待再看到末尾,见石咏记述年羹尧的疯态,那“明日复明日”的盼望,笔致里,竟然多多少少带些怜悯,这可能是撰写者本人都未曾察觉的。

雍正面无表情地提起朱笔,在密折上批“朕知道了”四个字。

放下了朱笔,雍正疲惫地摘下鼻梁上的眼镜儿,闭上眼。看完石咏写的折子,他突然觉得有些共鸣,每每觉得年羹尧可恨至极的时候,他又难以避免地觉得此人可怜——许是世上对某个人的情感永远不可能非黑即白,哪怕像他这样,爱憎极其分明,感情亦如此浓烈的帝王,爱之便恨不得如珍宝般捧在手心,恨之便……恨之入骨的时候,他又何尝不觉得这年羹尧,好可怜,好可怜好可怜呢?

雍正想到这里,推开面前的公务,起身随意对李德全吩咐:“去贵妃那里!”

李德全慌忙传令,年贵妃的住所距离雍正平素用来处理公务的勤政殿较远,李德全赶紧招呼了皇舆过来。

待到年贵妃处,雍正问起贵妃的情形。常驻在此的太医只禀报说贵妃的情形并不算好,如今多数时候只是卧床昏睡。“什么时候能好?”雍正随口一问。

“回禀皇上,若是能熬过今年冬天去,那便有指望了。”太医小心翼翼地回禀,言语里少不得要给自己留些后路。

雍正听这太医的意思,年贵妃竟像是只剩几个月的寿数了。他当即怔在当场,迟迟未能醒过神来:实在是没有想到,等位三年,他一向忙于国之大事,旰衣宵食,却疏忽了身边的人,导致贵妃如今病入沉疴,他竟刚刚知情。

旁边李德全见雍正面色变幻,小心翼翼地道:“皇上可是要入内探视贵妃。”

雍正脚步顿了顿,点头道:“自然是要的。”

不过在入内探视年贵妃之前,雍正命人将此处所有服侍贵妃的太监与宫女召集到一处,郑重严令:外界之事,不许有一字传入贵妃耳中。

天子口谕,自然是人人听命,不敢有违。于是,在这往后的几个月中,年贵妃一直静心休养,并无任何一件外事能够打扰她,包括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将其押送北京会审,也包括廷议年羹尧犯九十二条大罪,群臣联名上疏,请杀年羹尧以谢天下……此乃后话。

石咏在杭州,将那折子交上去之后,他就一身轻松,再也不用管年羹尧了。在他启程去宁波之前,石咏在杭州迎来了一位久违的好友,李卫。

李卫早先任云南盐驿道,没多久就升任布政使,如今他则被雍正钦点了浙江巡抚,千里迢迢从云南赶来杭州,一来是为了浙江盐务,二来是为了辅助浙江总督福敏在本省推行“摊丁入亩”与“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新政。

李卫一到杭州,听说石咏也在,登时喜出望外。两人经年未见,自是少不了好生聚一聚叙起别情,于是便一起去了西湖边上的一座茶楼。谈话之时,少不得谈起朝中之人议论最多的年羹尧案。石咏因年羹尧与自家有旧怨,不便多说,而李卫则毫不讳言:“年羹尧也有今天,当初他狮子大开口,每月管户部要五十万两军费的时候,怎么就不为自己日后想想的?”

石咏无言,不过看李卫现在这一副口气,还是将自己当做户部的官员,开口户部闭口国库。所以这一位如今到了浙江来当官,怕也是只惦记着要给国库里添银子的。

两人谈到兴头上,忽见王子腾带着人匆匆来寻,见到石咏便说:“茂行,来得正好。织造这边出了一桩麻烦事儿,许是与你有些关系,你看看该当怎么处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