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我在红楼修文物 > 399、第399章

我在红楼修文物 399、第399章

作者:安静的九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16:13:14 来源:就爱谈小说

牟大夫当真将东西取了出来, 石咏见这已经似模似样,与后世输液的设备差不多了。

所有的器材除了针头, 都是玻璃与橡胶制的, 不用说, 都是石咏的玻璃厂与橡胶厂提供的。如今随着橡胶原材料的增加, 牟大夫拿到手上的材料早已经足够诊疗时一次性使用的了。

牟大夫议起给年熙治疗的事,石咏与年希尧都在旁边听着。牟大夫所论证的大致是,年熙心思太重, 导致脾胃失衡, 毫无胃口,即便偶尔能吃一点东西, 吃下去的东西也未必能克化得动。长期如此, 身体经不住这样的消耗,便成如此。眼下就算是给他服药, 效果也是一样, 那药被年熙服下, 无法克化吸收,便也一样无用。

而输液的法子,则合了后世的思路, 即在病人进食减少, 或是根本不能进食或消化的时候,可以输液提供能量。

这边年希尧已经摆出了死马当活马医的架势。年熙是上谕过继给他的儿子,也是他这么多年唯一的一个“儿子”。年希尧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八字是不是也不那么好, 以致年熙一过继到自己这一房,就一直病恹恹的。待到年羹尧出事,年熙更是彻底病倒,眼看不治,这令年希尧几乎五内俱焚。

此刻突然有个大夫毛遂自荐,说是有个法子,能有五成的把握治疗年熙的病。年希尧怎可能不应下,不让这大夫尝试?

石咏却比年希尧谨慎得多,他让牟大夫将这输液的装置和法子演示给自己看一遍。牟大夫知他小心,当下一一都演示了一遍,石咏仔细观察,见早先他提过的注意事项牟某都一一注意到了,又见牟大夫将玻璃瓶吊得高高的,又反复整理橡胶管,免得有气泡留在橡胶管中,石咏已经放心放了六七成,知道这牟大夫已经掌握了输液术中紧要的几处关窍了。

“已经试验过了吗?”石咏问。

牟大夫点头:“加上以前在西北尝试过的,总共试验了二十四回。”

石咏心想:这个样本量……年熙这回也只能算是第二十五回“试验”吧。

但还有最后一样最紧要的,就是那输液到底输的是什么。牟大夫在石咏耳边,偷偷地给交了个底,石咏登时忍不住微笑,点点头有肃容道:“年兄的情形已经不容我们再瞻前顾后了,就这么尝试一回吧!”

原来这牟大夫在输液瓶里装的所谓秘药,正是以蒸馏水溶解糖分之后,祛除杂质,制成的糖水儿。这在石咏看来,应该与后世的葡萄糖应该效用差不多,同时牟大夫对此秘而不宣,也能令这种“秘药”起到一种安慰剂的作用。

于是牟大夫当真将这输液的一整套器械放置在年熙的病榻旁边,然后在年熙手背上找准了青蓝色的血脉,扎了针,然后另一头高高挂起的玻璃瓶内,牟大夫特别配制的,无色无味的“秘药”正顺着较细的输液软管一滴一滴地流入滴斗,滴斗的另一头则接着年熙手背上的血脉。

九十月的天气,年熙刚开始只觉得手臂上凉意阵阵,待过了一会儿,忽然寒颤起来。石咏一直在他身旁一步不离地盯着,此刻见到年熙这样,赶紧命石喻去取个热水袋来,里面灌上些温水,搁在年熙的手臂下方,年熙这才好些了。

这时候神智清醒的年熙也忍不住问石咏:“这是什么?”

石咏点着头道:“是牟大夫研制出的秘药,可以救命的。”

他想了想又道:“牟大夫与于老太医早先去过青海战场,若没有那一趟,他们也未必能发现这种救人的法子。”

年熙忍不住扬起脸,望着那滴斗里一滴一滴滴落的药物,同时手臂中感到一阵清凉,早先身体里那种躁郁而混沌的感觉在渐渐消失,各处的知觉渐渐清晰而敏锐起来。他忍不住轻轻舒出一口气,道:“倒是没有想到,一场战事,也是可以造就救死扶伤的法子……”

石咏拍拍他的肩:“你若是能睡着,便尝试睡一会儿,我们兄弟在这同仁堂守着。”

年熙不敢动左胳膊,勉强用右臂支撑起身体,面带惶恐对石咏说:“石大人,您这是……”

石咏心想:我这可不是非要盯着你,我是想亲眼见识一下牟大夫的第二十五次试验。但是口头上他百般劝慰,还是让年熙稍许歪了歪,睡上一会儿。而他与石喻则一直守在年熙身侧,直到整个一瓶“秘药”滴完。待牟大夫赶来将年熙手臂上的针头拔去,石咏哥儿俩一起扶年熙站起来,年熙已经觉得体内生出些力气,甚至在石喻的搀扶之下,能够往前走两步了。

这就是秘药的功效?

这日之后,年熙开始接受这种“秘药”的治疗,刚开始是一天一次,三天之后转为每三天一次,期间年熙需辅以一定流食,换句话说就是吃一点好消化的东西。

待到十几日以后,年熙的病情终于开始稳定。一方面他心魔已除,决心日后要过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又见到大伯父一家是如何为自己忧急奔走的,年熙绝不愿就此辜负了年希尧的关爱之心。再加上牟大夫指点年熙的药物与饮食,一点点调理,年熙先是体重恢复了些,不再骨瘦如柴,气色也一天天地好起来。

待到十月尾上,牟大夫终于激动无比地宣布,这一回他是药到病除,年熙已无大碍,只消以后好生调养,不再心思繁重,就完全能如好人一般,将来娶妻生子,也是可期之事了。

石咏兄弟听了这消息,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石咏昔日上司年希尧特地找了个机会,珍而重之地来向石咏道谢:“石大人,当年你在造办处的时候,老朽曾大言不惭地点评你的画作……”

年希尧不说,石咏还真想不起来。毕竟那是十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年希尧直接将石咏的画作点评得一钱不值。于是石咏美滋滋地心想,这位年希尧大人,想必是来收回旧日的评价的。岂料年希尧说:“如今老朽想来,真是庆幸不已:多亏老朽当年如此评价,到底没有让大人将精力都浪费在画艺一途,如今大人才能主持那么多造福世人的大事呀!”

石咏:好感动……又感动又扎心,谢谢了!

但无论如何,年熙到底是好起来了,不仅体力渐渐恢复,也能支撑着去景山官学讲一两回学,而且还由雍正亲自获准,去了圆明园探视了一次年贵妃。据说年贵妃见到了这个一向亲近的侄子,精神一下子好了不少。

可谁想得到,贵妃如此,竟只是回光返照。

自贵妃在圆明园中养病,从未有哪个宫人敢在这位贵妃面前提及年家的事,所有人都将贵妃瞒得死死的,即便是入圆明园探视的年熙也不例外。旁人怕是难以想象,年熙是怎样强忍酸楚,强装笑颜,安慰这位早已病入膏肓的姑姑。但是他自从圆明园回来,几乎哭得不成人形,吓到了年遐龄与年希尧两位,差点儿又把同仁堂的几位大夫再请去年家急救。

而雍正皇帝那里,年羹尧的会审已经审结,这位年大将军被定了九十二条大罪,其中三十多条是足以处极刑的。根据大清律,年羹尧若是如此定罪,连坐范围会极广,包括“其父、兄弟、子孙、伯叔、伯叔兄弟之子,年十六岁以上者,俱按律斩,十五岁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及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为奴。”这便是要将年家斩尽杀绝了,不仅年羹尧这一房,年希尧这一房,甚至连年氏兄弟的老父年遐龄,也都在被年羹尧连坐的范围之内。

但雍正皇帝直接将会审的结果压住了没有公布,也不说具体的处置方法,对外只说刑部会同各总理事务大臣一道商议。

石咏人在南书房走动,对此一切尽知。他心知肚明雍正在等什么,在贵妃薨逝之前,雍正绝不会处置年羹尧。连带的,贵妃之父,贵妃的长兄,贵妃看着长大的侄儿,雍正都不会动。

待进了十一月,正赶上先帝康熙崩逝三周年的日子。雍正皇帝在这样重要的日子里必须去景陵谒陵。圣驾于十一月八日启程,赶赴河北遵化谒陵。在三周年谒陵之后,雍正只带了随行数人,快马狂奔,赶回圆明园,于十四日赶到。十五日,雍正便下诏,封贵妃年氏为皇贵妃。

可是这加身的荣耀丝毫未能挽回皇贵妃的生命,年氏几乎没有机会体会这样的荣宠,她早已病笃,无知无觉,仅仅几日之后,皇贵妃便撒手人寰。

在景陵守陵的十四阿哥在目睹了前来谒陵的雍正帝飞马离去的情形,随后又听说了年氏过世的消息。他免不了立在景陵跟前,伸出右手。暗沉的天空中飘落片片六棱雪花,落在十四阿哥掌心之中。这一位不由得喃喃地叹息道:“四哥,你竟然还有那么一点儿人味儿……”

可是这一点点感同身受瞬时被往昔恩怨尽数冲刷去,这一位便冷笑:“身为人君,这全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代价。”

全京城的人都觉得,这一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地冷。而皇帝则格外暴躁。

皇贵妃薨逝之后,皇帝宣布辍朝五日,为皇贵妃举哀。而皇贵妃丧礼百日,正值数九隆冬,官民男女每天早晚齐聚两次祭奠,非常辛苦。而礼部大小官员,则更加可怜。一来因本朝还从未治办过皇贵妃的丧仪,礼部堂官与司官都比较缺乏经验,二来皇帝为了皇贵妃单独私设的规矩很多,众人不免手忙脚乱。

可是在礼部众人这好一番辛苦劳碌之后,皇帝仍然大为不满,指责丧事仪仗草率,不成体统,将礼部从尚书到侍郎等四名主官官阶尽数降了二级留用。庆德虽未降级,可也与众人一起挨了好一番申饬,年过半百的人几乎被活生生骂哭,但也无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主持丧仪。

除了礼部官员以外,倒霉的人还有那些皇亲国戚们。诚亲王允祉实在是嫌天气太冷了,因此在皇贵妃丧仪的时候借故不来,被雍正痛骂一顿,并且翻出了当年与废太子允礽过往甚密的旧账。为此,雍正借口守陵的十四贝子爵位不够,分量不够,直接将允祉打发去了景陵,为康熙皇帝守陵。

除了允祉以外,在皇贵妃丧仪期间,兼管礼部与工部的廉亲王允禩与二部官员也无一例外被皇帝连番痛斥。

京中百官万分惶恐,实在不知道皇帝的情绪到底怎么才能平息下来。岂料皇帝的情绪只在那辍朝五日之时曾有短暂的发泄。复朝之后,这一位皇帝则更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工作。他的作息与康熙皇帝相差仿佛,寅初必起,晚间亦会批阅奏折直至深夜,每日只有两个时辰上下的睡眠时间。

石咏心想:这一位,乃是用加倍工作、充实自己的法子来试图忘却哀恸。只是皇帝这样玩命工作,臣子们一起跟着连轴转实在是吃不消。在南书房唯一能在体力与脑力能跟上雍正的,只有老臣张廷玉。他体恤年轻的臣子们,石咏等在南书房“走动”的官员得以两班倒,这些人才终于能喘口气。

皇贵妃丧仪之后,宫中二十七日除服,除服翌日,四名总理事务大臣向皇帝提交年羹尧案审结的结果,公布了年羹尧那九十二项大罪,举朝哗然。但是皇帝最终还是不愿背上亲手诛杀功臣的骂名,恩赐年羹尧于狱中自裁。

年羹尧之父年遐龄,其兄年希尧俱被免官夺爵,年羹尧膝下数子,年富被判了斩立决,其余诸子但凡在十五岁以上者,均流配三千里戍边。年羹尧妻室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被遣归娘家。而年羹尧昔日幕客邹鲁、汪景祺等人先后皆坐斩,亲属赐给披甲人为奴。

曾经叱咤疆场、名噪一时的年大将军终于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但是因为有皇贵妃的情分在,年羹尧的老父年遐龄,与长兄年希尧那一房,到底是尽数保住了。

年羹尧的头七那日,石咏石喻兄弟着了素服,前往年家那间小院子里慰问。放眼朝中,也只有石喻有这师兄弟的情分在,石家哥儿俩可以探视年家,不用避忌。

年熙此前经历了皇贵妃的丧仪,又经受了生父自裁的打击。石咏原本很担心他,怕他刚刚痊愈的病体又有反复。哪知他刚见到年熙的时候却觉年熙尚好,虽然比之刚刚恢复的时候又瘦了些,但是精神不错。

因年羹尧是在狱中自裁,年家无法像寻常人家那样料理年羹尧的丧事。石咏与石喻也不敢像是寻常时候那样上门致祭。双方只是小心翼翼地坐下来,石家哥儿俩向年希尧与年熙道以慰问。

年家人则没有别的,只有郑重感激。毕竟世态炎凉,年家几乎在一瞬之间,衰落至此,敢上门来慰问的人家寥寥可数。石家除了上门之外,还未年希尧和年熙带来了一些药材补品,并过年要用的物事,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了。

就因为这个,原本与石咏不算亲近的年希尧,也一下子与石咏熟络起来。

石咏当即问起年熙未来的打算。年熙答道:“身上有一年的孝期,打算出孝之后,回官学讲读,哪怕是从一个最低品级的教员做起,至少能做一点事。”

石咏听见年熙说“一年的孝期”,登时明白了些什么,抬头冲年熙望望,只见他面色平静,从容而自然。石咏便明白年熙已经放下了。若是年熙还当自己是年羹尧的儿子,丧父之后守孝三年没得跑。但此刻年熙只说是一年,那便是承嗣年希尧之后,为叔父服丧的期限。

听见年熙这么说,石咏便知年熙是决意为己而活了。

在石家兄弟辞别之前,年希尧专门找了个机会,单独与石咏说话。

“石大人,”年希尧欲言又止。石咏赶紧打断,道:“伯父,我与俊公情若兄弟,您请尽管称呼我的表字‘茂行’便是。”

俊公就是唐英,是年希尧的养女婿,也是石咏多年来的挚友。年家遭难,唐英夫妇与年家虽然不是血亲,可也一直卖力奔走,从未畏惧避忌。只是唐英是个典型的技术型人才,格外执着于各种内造精品的研制与开发,与仕途并不怎么在意,更加不会有什么逢迎上官之类的举动,因此多年以后,他依旧是内务府造办处的郎中。

年希尧听见石咏与唐英这样亲近,忍不住感激地笑了笑,但最后还是对石咏说出来他的请求。

“您想在我那里谋一个差事?”石咏顿时惊呆了,这又是万万没想到系列呀。

“确实如此,如今年家已是苟延残喘,勉强支撑。以前凭借这二弟的荣宠,年家不少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若是再没有人当差,脚踏实地地来做一点实事,年家就真的从此要毁了。我身为年家一员,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唤醒家族里那些浑浑噩噩的年轻族人。”

“因此,茂行,敝人在此请托,想在您的衙门里,觅一个马前卒的职位,俸禄不在多,能养家糊口即可。”年希尧这时候起身,郑重冲石咏一躬到底。

石咏惊得手足无措,跳起身将对面的年希尧扶起来。这位老大人的年纪有他的两倍大,此刻却只求在他衙门里做一名小吏。

“可是,您曾经是一省大员,因何要在我这里觅差事?”石咏不解,将心底的疑问问了出来。年希尧在被夺职之前,可是一省巡抚呀。

年希尧老实地答道:“茂行,其实我……我这个人,志不在做官,旁人评价我‘玩物耽安’,其实一点儿都没有评价错。茂行眼下的衙门,不正是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衙门吗?我正好与京里的一些洋人传教士打过交道,觉得他们的学问很有意思,我们中华之人未必研究不出来。”

此刻,石咏与年希尧两人正坐在年希尧的书房里,石咏一转头,便见到年希尧桌上摆着各种仪器,一眼望去,竟都是他眼熟的:直尺、圆规、量角器……除此之外,还有好些说不上名字的。他一时忍不住,径直去年希尧书桌之后的架上看了一圈,见到一本《几何原本》实在是没忍住,伸手从架上取下,当着年希尧的面翻阅了几页,见是一本手稿,便抬头望着对方。

年希尧点头道:“这是前朝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时的手稿。”

石咏彻底震惊了,心想这年家人到底都是有才之士,年羹尧骄矜,但是兵法诡谲,无人可敌;年希尧为官多年,真正的爱好其实是西方科学;更不用说年熙,十二岁就中了举,几乎是天纵奇才……

他真的有点儿羡慕年家的基因了。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官场上待得久了,便越发觉得洋人往往天真而直接,相处起来,没有那么累!”年希尧坦诚了他想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觅职的真正原因。

石咏心中暗叹一口气,他也颇有同感,毕竟中华的官场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能在这官场里待得久的,个个都是精明的政治动物,每一刻都在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所以年希尧会说,当官,没有与洋人打交道简单,没有研习西学简单。他的女婿唐英会说,没有烧瓷简单,没有吹玻璃简单。甚至石喻将来也会说,没有刷题简单,没有写策论简单……

石咏点点头,应下了年希尧的请求:“我会向果郡王极力保举。但是您复起,恐怕要等到三个月以后。”

年希尧身上亦有弟弟的服,完全能理解石咏的考虑,当下郑重谢过了,才送石家哥儿俩一起出门。

年后衙门开印,石咏果然向果郡王允礼推荐了年希尧。果郡王多少有些犹豫,但是石咏事先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收集了很多在京的传教士对年希尧的评价,一起送到了允礼处,允礼见了,终于点了头,答应替石咏在皇帝面前说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