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清穿之顺治爱美食 > 第23章 第 23 章

清穿之顺治爱美食 第23章 第 23 章

作者:痒痒鼠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4 00:33:11 来源:就爱谈小说

笑容开怀,透着真诚的尊重和期待。中年匠人得到了鼓励稍稍放松下来, 紧皱着眉头继续说道“小民知道钟表的大改进是在四百年前的郭守敬先生的手里。他在大明殿制作了专门计时用的机械钟, “一刻鸣钟,二刻鼓, 三钲,四钱, 初正皆如是”

“可惜,都失传了。”低沉的声音里透着深沉的惋惜和痛苦。

满室寂静, 落针可闻。那几个西洋人听了启心郎的翻译后也是傻乎乎地呆愣住。

小顺治瞅着绾陌姑娘和在场的汉家匠人脸上的复杂神色, 在心里感叹一声, 抬手拍拍这位中年人的肩膀,一口流利的汉家官话出来。

“两汉和两宋时期, 确实是华夏大地的各项文化技艺的大发展时期,朕也非常喜欢它们的开放风气。元朝的郭守敬先生,是一位天才。他制造的机械钟表, 比西方早了一百多年;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堪比大禹治水”

“在西方, 三百年前一位西洋人制造出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 日差为一刻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二百年前, 又一位西洋人用钢发条代替重锤, 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一百年前, 西洋人的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

小顺治的语气和表情有骄傲也有遗憾,清朗温润的声音里甚至带有一丝丝沉重。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旗人侍卫等等在听了启心郎的翻译后都是呆愣他们没想到小顺治会直接说“元朝的郭守敬”,更没想到他对西方的钟表发展历史如此的了解。

小顺治无视此刻的奇怪气氛。汉家匠人, 很多的汉人,甚至包括一些后世人提起元朝就满心的复杂,他对此非常清楚。他也知道自己没有资格评价什么,尤其是在满人入关后胆战心惊地害怕再一次被“马上治天下”的汉人。

他只是看着这位中年人的眼睛,真心实意的安慰,“行商和战争把各国的发明互相交流,然后各种发展。比如火药,无可否认地说,火药最早出现在华夏,但是现在西方人把火药研究的更为透彻。”

“而我们现在学习西方的技艺,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且正视它。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文明,各有各的好,你们尽管放开心胸大胆地学习、试验。现在西方的火药、钟表等技艺比我们的高明,朕相信在我们在和西方人学习后,会比他们更高明。”

他细细地讲述,语气平缓无波,力求用客观中正的语言,尽力把他的想法,轻轻地,哪怕只能是一丝丝地表达出来。正视历史,正视自身的不足,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态度。

宽敞明亮的试验房间里又是一阵寂静和沉默启心郎犹豫了一下,翻译成洋语言的时候把后半句砍了一半儿;终于从小顺治这番话里回过神来的中年人望着他眼里的赤诚,抖着嘴唇嗫嚅半天,说了一句话,“皇上的汉话好听。”

一瞬间,小顺治感到自己的眼泪从胸口汹涌地朝眼里涌。

他稍稍地抬头,轻轻地地眨了一下眼。眼睛半合,长长的眼睫毛下垂,帮他遮住了眼里所有的情绪和水光。

“宁波话好听,江南的吴侬软语,朕很喜欢。”

说到最后的“喜欢”两个字,他还故意学了这位中年人的口音。中年人和他的同伴们听了,果然跟着笑了出来。北方人浓重的鼻音确实是没有江南话的软乎温柔,但是他刚刚听着皇上说满语,也是字正腔圆的凤鸣金玉之声,透着一股子江南水乡的温柔风情。

“皇上您放心,我们正在试验把重力摆用到钟表里,很快就会成功。”

心里暖融融的中年人真诚地开口,在场的其他汉家匠人跟着重重的点头,眼里流量出兴奋和期待他们结合西洋人的钟表技艺,现在已经可以试着造出自己的钟表,更好的钟表。

“好,等我们的钟表做出来,朕给诸位发红封。”小顺治的眼里也有着期待,他从不怀疑江南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钟表做好以后,改进齿轮装置和擒纵器做怀表,越做越小,越做成本越低。低到让大清国的子民,不分男女老少,士庶贵贱人手一个。”

这一天的参观可以说是非常成功,所有的匠人们都因为他的话而心情激荡、热血沸腾。

“不分男女老少,士庶贵贱人手一个”,钟表不是贵人们,富人家的专用物事,他们可以把钟表造的更小,成本更低,让老百姓买钟表就好像买一斗粮食一样,人手一个

“真的会人手一个”回去的路上,同样心动不已的绾陌姑娘期期艾艾地问他。

小顺治还没说话,豫亲王多铎却是先接了口,“皇上说的就是的,这又不是什么难事儿。”

他因为雨停后的闷热加上造船厂的火炉子热得撑不住脱了亲王外褂,此刻手里还学着穆特布拿着个小蒲扇不停地扇动。已经有所了解他的混不吝性子的绾陌姑娘淡淡地瞥了他一眼,对于他和穆特布俩人的仪容不整很是看不惯,“这又不是造蒲扇,还又不是什么难事儿”

“这还能有多难”

自从进关后因为小顺治的存在一路顺风顺水的,多铎真没感觉到这些技艺有啥难的;旁边的穆特布也是点头,再难能比打仗还难

绾陌姑娘表示不想和这些“无知无畏”的蛮人讲话。

一行人说着话回到船上洗漱沐浴,小顺治维持着毫无破绽的表情一直到晚上就寝的时候。月牙儿静静地挥洒微弱的光芒,星星在天上静静地眨巴眼睛。他睁着眼睛,听着阵阵海浪声,望着漆黑的夜色,释放出忍了一天的悲伤和酸涩。

灵魂飘荡在两个时空的夹缝,被两个时代的鸿沟割裂。

不知道什么时辰,一曲熟悉的楚歌响起,响到了他的心里。“听楚歌让人泪汪汪,思亲泪断肠只想卸了这铁衣早日回归故乡”;“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楚霸王诀别虞姬,自刎乌江”。

四面楚歌,悲壮苍凉。

“东夷”、“南蛮”、“越人”,好剑轻死的八千三吴骑兵跟着军事天才楚霸王灭秦,亡于垓下,随后骁勇善战的吴越人被南下的华夏族“文治”;南宋、金国混战,蒙古人被金国欺凌,和南宋合作、崛起,称霸半个世界后进入中原建立元朝,然后一百年亡于“马上治天下”

蒙古之所以没有和之前的少数民族一样全盘接受汉家文化,接受汉家的“马下治天下”,是因为他们不光有自己的游牧文明,更是在接触汉家文明之前先见识了和汉家文明同样先进的阿拉伯文明、罗马文明

承认这一切并不是牵扯什么“民族思想”,成熟理智的人应该正视一切真实的历史

可是正视了又如何对于尚且处在各个民族纷争不断,连年战争的时代里的各族之人,对于处在各个改朝换代的各族之人而言,不管是永远无休止的边境战争,还是最后的胜负成败,是他们,在真切地承受着一条鲜血淋漓的民族融合之路。

流了血,不光会失去生命,还会痛,一代一代人都忘不了的痛。可是这条路,眼看着就能看到头。

华夏各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融合,国土一统的过程;各族百姓在此过程中经受的牺牲和苦难,最多还有二三百年就会迎来曙光。

他想努力地做好,让他们少受一点痛。

把自己安慰好,鼓励好的小顺治渐渐地从自己的思绪中拔出来,起身到小柜子里头找到自己平时练习用的小陶埙。微弱的月色和明亮的星光反射出陶埙上的小黑孔,黑黑的,圆圆的,就好像一双双黑漆漆的眼睛在静静地注视着他。

他沉默地和他们对视,忍不住微笑开来。

轻轻地把小陶埙放回去回到床上躺好,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呜咽哀戚,不绝于缕”的楚歌中,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他一大早起来就发现旗人侍卫们有的说昨晚上听得心酸,有的说听得难过想家,宫人们也都默默地表示自己听得眼眶发红。但都感觉心里舒畅了不少。

小顺治笑笑不语。古埙的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再加上楚歌的音调,但凡有点儿心事经历的人,都会听得心哀,但是古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哀而不伤。不过他也因此想起来一件事儿出门的时候忍不住和绾陌姑娘提了一句,“绾陌姑娘收徒弟吗”

绾陌姑娘眼一瞪,“那些旗人侍卫都没有天赋。”

旗人侍卫小顺治还是笑,“绾陌姑娘误会,朕不是让你传授他们武功。他们都是外功的路子,主要学的是行军布阵。至于武功,姑娘有空指点一下就好。”

“朕想问的是,昨晚上姑娘吹奏的陶埙技法。现在会吹埙的人几乎没有了。”

“我昨儿才听皇上练习。”

绾陌姑娘明白过来后明明乐意却是习惯性的反驳。然后就听到小顺治很是认真地解释,“我的吹奏之法和姑娘的不一样。埙的吹奏技艺流传的不广,虽然朕幸运地习得一点技法,却是不完整。朕昨晚上听着绾陌姑娘的吹奏法很是古朴大气,当是完整的传承。”

“算你耳朵好。”绾陌姑娘小得意,“你找来天赋高的人,我来教导。”

“好。”得到绾陌姑娘应承的小顺治心里欢喜,转身看向很有做一个满人中的文化人潜力的豫亲王。

豫亲王正要请缨,看到小顺治的眼神儿立即开心地答应了一声,“皇上您放心。”

“嗯。”

办了一件小事的小顺治很高兴。今儿天气好,他们接着按照计划行事,一切顺利。当然,多铎他们用绾陌姑娘当招牌的事儿也很顺利,尤其是在一家做纸特别好的纸坊里面,经营纸坊的小脚“掌柜的”特别羡慕她可以放脚的“北宋脚”。

她和女儿们、儿媳妇们的年龄再谈放脚已经晚了,但她有小孙女儿不是既能遵守汉家的裹脚传统,又能不妨碍做事儿,将来若是人人都不裹脚了,随时可以放脚。

穆特布知府承诺给她本人封赏,豫亲王多铎承诺要送她“巾帼牌坊”,皇上支持她家的女娃娃们跟着她学做纸,做更好的纸不用担心大脚,抛头露面嫁不出去。

掌柜的眼睛红红,感觉自己这般艰难的活了半辈子,总算是没有白活一场。绾陌姑娘看着这一切,感觉师父他们的决定是对的,她来这一趟是对的。多铎和穆特布他们感觉汉家的女子比死倔的汉家男子可亲,坚定了他们推广“巾帼牌坊”扶持汉家女子的想法。

就是可惜了这位“掌柜的”的年龄实在是大了不好鼓动她再嫁。

本来因为现场的和乐融融很是欣慰的小顺治一眼瞅见多铎遗憾的表情,忍不住嘴角一抽。作为见识了后世各种快乐的不婚族的他来说,真心不觉得走进婚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更不认为女子就该嫁人生子。

“这些年外家武功日盛,内家功夫渐渐的不为人所用。等到我们有了更好的火器,估计内功就会彻底失传。绾陌姑娘可有想过开一家武馆把内功尽可能的传下去”

小顺治的话一落,绾陌姑娘还没反应过来,多铎麻利地接口,“绾陌姑娘开武馆做一派宗师多好武馆的地址费用本王给你包了。”

“我还没出师。”明白过来他们的目的的绾陌姑娘直接拒绝。收徒收不好麻烦多得很,还去做一派宗师她才不要管理一个门派,“才不要被一个武馆管着。”

“姑娘不用担心,你不想管就请一个掌柜的。”穆特布笑眯眯地提议。

自从来了这里就被要求指点旗人侍卫们的武功,传授埙艺,现在还被要求做武馆,绾陌姑娘很生气,“本姑娘只喜欢自己练武。”

作者有话要说 当时的中原正统是楚国。楚国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楚国国都在今天的荆州,后迫于秦,迁陈和寿春。秦国靠近北方,秦始皇应该是犬戎血统,属于华夏部族人,炎黄五帝部族的后代考据不出来哈。

秦国时期,华夏族还没有南迁,当然,也没有汉人这个称呼吴越人没有汉化之前是非常勇猛。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楚霸王领兵北上

提起元朝,最近蠢作者看了一些资料,很认同一个总结,“马上治天下”。他们重视游牧不重视农业,任由汉家文化向市井文化过渡,有了元曲的出现。唐宋元明清,只有元朝没有文字狱,可以说在文化方面相对的非常自由。应该是他们不那么重视文化,或者重视文化也因为他们把文化,宗教看的更重而认为文化和政权无关或者他们在进入中原之前先打了欧洲,见识了很多种文化,没有意识到汉家文化的影响力考据不出来哈。

印象最深的是,忽必烈把一个天天写反元诗词,天天被人举报的汉家文人首领送到蒙古做了喇嘛。

明清的京杭运河基本上是郭守敬主持设计出来的哈,元朝以前,运河从扬州到北京不是直的,而是绕道洛阳。

启心郎,清朝入关的时候大臣们人手一个配置的翻译官,主要负责满汉翻译,和外国语言的翻译。到了康熙时期,汉语通行,启心郎就专供理藩院。

清朝时期,埙的传承已经断代,清末直隶人吴浔源偶得埙,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到目前为止,棠湖埙谱是发现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专用乐谱,无论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