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 style=\"display:inline-block;\小小芥蒂,烟消云散;革命友谊,更进一层。成为美军的主流兵器。
“维特沃斯”是一种12磅的后装线膛炮,问世不久,还没有得到美军足够的重视,但关卓凡知道这个东东会在不久的将来压倒前装滑膛的拿破仑炮。它射程更远,准确性更高,装填也更方便。对一千六百码外目标,“维特沃斯”连射十发,着弹点竟只有五英寸的偏差,快赶得上狙击手了。
议案的草案中,赠送的对象原是“中国政府”的。征求关逸轩公爵的意见,公爵阁下含蓄地说:太高调了。可以改成“松江军团”吗?当事议员心领神会,按照关公爵的意见修改了议案。
第四部分,“在技术、人员、资金等各方面”,为“中国的建设提供全面的帮助”,而不仅仅止于一座机器厂和一座鞋厂——当然,这两个厂子是按协定赠送的。
第五部分,在经济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加强政治、军事、文化的交流,争取建立一个“跨太平洋”的“美中联盟”。
总之,这份颇有一点后世租借法案和马歇尔计划之神韵的议案的根本出发点,如下:
扶植关逸轩成为美国在华利益代言人;
打开中国庞大市场;
使中国成为美利坚崛起过程中的东半球的有力支柱,包括和中国合力搬开这个过程中可能和必然会产生的障碍,比如,那位两次打进北美大陆的约翰牛先生。
这个议案,将和轩军赴美之前、美国政府草拟好的那份条约一起,共同构成日后相当长时间内中美两国关系的基础。
关卓凡想,各取所需,互相利用,倒也不坏。尤其中国不久将推行的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需要大量的外来的“技术、人员、资金”,还有更重要的,“知识”和“观念”。这些,美国这个生机勃勃的新兴工业大国,确实可以成为最理想的提供者。
而外交上纵横捭阖,联美制英抑法,如果真的能够成事,当然会为中国的复兴以及复仇以有力支持。
至于“利益代言人”这种东东,哼哼,先让美国人做做梦吧。关逸轩还没有成为美国“在华代言人”,但美国不少人已经成为关逸轩的“在美代言人”了。这份议案能够出台,除了美国国家利益需要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花旗洋行已经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共和党及其部分议员提供竞选资金了。
另外,国会批准了联邦政府的要求:授予关逸轩公爵中将军衔。
在参众两院先后以大比例赞成票通过了“关逸轩议案”之后,关卓凡受邀前往刚刚落成的国会大厦发表演讲。
1814年英美战争中,国会大厦和白宫同呼吸共命运,也被英军付之一炬。幸好当天一场大雨从天而降,使这座建筑免于完全变成废墟。美国人认为上帝眷顾,为谢神恩,同时表示俺们身为上帝之选民,头上是有光环滴,原址重建的国会大厦乃仿巴黎万神庙,简直修成了一座大教堂。
复建工程持续了几十年,内战期间也没有停止,现在算是基本完工。
演讲在参议院大厅举行,参众两院全体议员参加。
演讲开始之前,林肯总统再次授予关逸轩公爵“国会荣誉勋章”,关卓凡面上堆笑,心里想:打一场战争,颁两枚同样的勋章,美国人就不能玩点其他的花样出来吗?
事后,演讲的具体内容关卓凡自己都不记得了,只记得美国的国会议员们没玩没了地鼓掌加欢呼,最后全体起立,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对有功将士的各种授勋结束后,终于要开始阅兵了。
受阅部队由波托马克军团、孟菲斯军团和松江军团组成,从国会山出发,东南而西北,行经整条宾夕法尼亚大街。
白宫刚好在阅兵路线的中间点,阅兵台就搭在白宫的北草坪。
整个华盛顿被星条旗的海洋淹没了。
格兰特和关卓凡受邀登上检阅台,和总统肩并肩站在一起,检阅这支美利坚合众国前所未见的大军。
关卓凡“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但他很快就后悔了。
整整十五万人的受阅部队,整整花了两天的时间才走完。就是说,在这两天里,从早上九点到傍晚六点,阅兵台上的领导们,要一直——至少绝大多数时间吧——站着,不断挥手,并保持灿烂的笑容。
两天下来,关卓凡全身的肌肉酸痛不堪,脸上的表情肌完全僵住,除了微笑,不会做第二种表情了。
唉,领导也不好当啊。
华盛顿及周边的学校的学生都发动了起来,在宾夕法尼亚大街两边排列,挥舞国旗,高唱爱国歌曲,向士兵们抛撒花瓣。
学生们后面是无数的市民,手执国旗,和学生们一起欢歌。
既是旗帜的海洋,也是鲜花的海洋,还是歌声的海洋。
关卓凡想:这一套很熟悉呀。
第一天从早到晚,全是波托马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