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一百一十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一百一十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01:31: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在亲眼看着狄小饭桶对这份量十足的满满一桌子来了个风卷残云后, 陆辞才颇感叹为观止地放下茶碗, 再叫来伙计,打包了几份吃食。

又不顾狄青推拒,分了一半给他,笑眯眯道“天冷下雪后,就别往山上去。今晚吃饱一些, 再睡个好觉,下回做好准备, 我是真要考校你的功课了。 ”

一句考校课业,便结结实实地堵住了狄青的嘴。

一直低着头的他, 此时不由抬起了眼, 认认真真地再看了笑盈盈的陆辞一眼, 才真的接过了那几个纸包。

今日回去, 一定要将那两本书背个滚瓜烂熟才行。

送狄青回了住的地方后, 陆辞便带着其他几样吃食, 叹了口气,任命地回官衙去了。

此时官衙里,除了被安排值守的几名吏人外,已无人在。

见才休衙了大半日,陆知州就一人复返了,所有人都明显地吃了一惊。

因闲得无事, 他们原本都聚坐在地上,用最简单的掷钱币法进行关扑。

“陆、陆知州”

他们面面相觑一阵后,还是其中一人反应最快, 连忙起身,连身上从地上沾来的灰尘都没来得及拍,就赶忙行礼“您放衙还专程回来一趟,可是有什么吩咐”

陆辞看到他背后的那几人正手忙脚乱地收拾关扑残局,不由莞尔“我的确是有桩事要办,才特意回来一趟。你们值守辛苦,而且今日既是冬至,民间且广开关扑之禁,你们不得回家团聚,稍微放松一下,也是情理之中,完全不必如此紧张。”

听他口吻轻快,他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为首那人赔着笑脸道“多谢公祖体恤。”

陆辞见他神色一松,就又提醒道“不过博戏财物,需得酌情量力,以宜情为主,可切莫上头了。”

众人纷纷点头。

陆辞也不再耽搁,径直进了拜访陈年资料的库房里。

这一呆,就是整整三个时辰。

陆辞肯定了内心猜测后,却无半分松快和得意,而是更沉重了。

受小旱和暖冬影响的,即将在来年面临虫卵孵化后的飞蝗成虫威胁的,显然不止是汾州一地而已。

至少在汾州四面的州府,都难逃类似的命运。

后世科技发达,又积累了无数前任防蝗的宝贵经验,多管齐下,才使蝗灾渐渐退出了舞台,让后人开得出何不食蝗的玩笑。

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早在唐太宗时期,其就已提出食蝗之策了。

但蝗食粮,可比人食蝗来得快得多且那飞蝗铺天盖地,是连成人都能生生扑倒的密集。

它们食尽粮后便飞走,祸害下一个地方去,捕捉些许进行食用,且不说会否吃出毛病来,也是杯水车薪。

而被其食尽的地里粮食,却是要支撑未来数月的心血。

哪怕得了皇帝戏赐的饕餮小名,陆辞也丝毫心态轻松地不会将飞蝗视作盘中美餐。

若是周边郡县的情况,也类似此处的话,那一穷二白的汾州也是无法独善其身的。

重中之重的是,哪怕极可能被人当做无事生非、危言耸听,他也必须将此事尽快上报朝廷,竭力引起重视,越早进行防患,才越有可能安然度过这一劫。

陆辞在看完关于粮库里存量数量的记录时,还是亲自去了趟粮仓,草草清点了袋数,亲眼确定过了,心里才稍定一些。

往年虽有小旱,但只伤了皮毛,加上朝廷赈济及时,以至于现在尚有盈余。

哪怕是在最坏的场景中,要应急地养活一整个汾州里的万余户,只要节省一些,撑个一两月,还是足够的。

买粮是暂时不用指望的了。

还不知蝗灾的影响范围会有多大,只要周边难逃一劫,粮食就将变得供不应求,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唯有先取粮库里的应急,熬到赈济粮来后,再撑到第二季的作物成熟,才算是彻底度过危机了。

但陆辞刚要稍微放下心,就立即想到另一茬,不由神色微变。

不好

往年归往年,今年的情况,可是大有不同的。

被那场不久之前的荣王府大火所殃及到的,可是包括了左藏库等地方的

可想而知的是,在抢救库物的十万火急的时分,被列为首选的,当然是更为值钱、也不耐火烧的绫罗绸缎精细物件。

笨重又数量甚多的粮食,就被理所当然地放弃了。

资金蒸发,国力骤降,加上前些年官家四处修建宫宇所败的积蓄

要真发生点什么,至少年里,是做不出有效的应急方法的。

而且就官家那沉迷修仙、热衷于装神弄鬼的一贯作风,陆辞实在不敢寄托希望到皇帝身上。

他十分怀疑,届时蝗灾真的发生后,说不定官家实事不干,却要开坛祭祀了。

那有什么卵用

除了给远离灾情的人们一些心理安慰外,难道还能让蝗虫们羞愧地畏罪自杀吗

不论如何,指望赈济,怕是不现实的。

内忧外患下,陆辞只觉一个头两个大。

怎么他运气这么不好

去到馆阁任职,馆阁失火。

来到汾州,汾州闹蝗。

莫不是他仕途前期走得太顺,后期就要闹得波折连连。

陆辞难得地迷信了几分,最后还是深深地叹了口气,揉着眉心,从库房里走了出来。

而之前还在关扑的那几人,已收拾好东西,摆出一副认真工作的模样了。

哪怕他们胆再肥,知州表现又很是通情达理,他们也不可能敢在知州都辛苦忙碌时,在边上关扑戏耍啊。

之前胆子较大,敢接陆辞话的那人,更是殷勤地送了干净水和巾子来“公祖请用。”

在粮仓里钻来钻去,陆辞身上面上的确沾了不少灰。

于是对这份好意,他便笑着接受了。

望着这一张张面带讨好、对即将到来的蝗患一无所知的面孔,陆辞越发觉得责任重大,路漫修远

偏偏他身为知州,只能硬抗。

陆辞回到案桌前后,望了眼窗外欢庆的气氛,便暂绝了将属官们唤回来办事的念头。

就让他们过个舒服休闲的冬至,明日起再狠狠使唤。

陆辞虽这么做了决定,自己也未有片刻闲着。

他先笔走游龙,将自己的见闻、查来的资料、史上可鉴的例子一一做了陈述,以证明自己并非危言耸听、杞人忧天。

在科场里写论时的得心应手,就在这发挥出完全的作用了。

陆辞对待公务时,本就极度严谨,现知防蝗之事关乎成百上千万的人命,自然极其重视。

他把证据罗列得一清二楚后,又复读几遍,确定足够一目了然了,才工整地写下最终结论。

倘若放任不理,来年夏天多半会有蝗灾发生;又因大火焚毁左藏库之故,赈济之力锐减,凡事宜慎重起见;建议各州尽快掘地自查,看是否有虫卵埋藏。

第一封奏疏,就算是完成了。

陆辞在此打住,再起一头,继续奋笔疾书第二封。

将推测和对策都集中在第一封的话,难免太过冗长,读起来拥挤逼仄,很是累人。

若是因此被人弃之不理,未免太冤了。

倒不如将在第一封里只放最吸引注意力的推断,再在第二封里,详写对策。

陆辞结合自己在现代和在馆阁时读书的所知,对预防策略进行了简单总结“蝗不食芋桑、水中菱芡、菉豆豌豆豇豆苘麻芝麻薯可教民种植,次年收获。据闻以秆草灰石灰等分细末,筛罗禾稻之上,蝗或不食。亦可发吿示取力于民,每米一升换蝗卵一斗,不问妇人小儿,携到实时交支”

等到写完,已是一个半时辰之后的事了。

陆辞望了眼那密密麻麻的字,只觉手软肩酸,腹中还饥肠辘辘。

人啊,还是老了。

陆辞感叹。

不然他也曾经是个能在考场里连写数时辰还生龙活虎,神采奕奕的人物啊。

如今不但写这么一些字就觉手腕发酸,连吃东西,竟都敌不过狄小饭桶的好胃口了。

他一边复读着自己所写的奏疏,看是否有错漏,一边活动着手腕,才想起自己不但午膳用得不多,晚膳也还原封未动呢。

便召来在外头百无聊赖地站岗的吏人,让其帮着热一热外带的吃食了。

再热过一遍的吃食,口感自然大伤。

灌汤包子没了汤水,变得干巴巴的;面饼也已发硬;粥也变得浓稠过头。

陆辞心不在焉地用着,罕见地没吃出来大打折扣的口感。

他心思就不在吃食上了。

因极其重视蝗虫卵这一隐患,陆辞彻底连冬至这一节日都不过了,硬是留在官衙之中,连夜琢磨更多对策来。

要上递朝廷的奏疏,当然只包括了适用于各地的做法。

而在他有更多权力进行掌控的汾州境内,自然更要讲究一个因地制宜了。

陆辞在翻来覆去、辗转难眠一阵后,索性爬起身来,点了灯,给分散在各州任职的朱说等友人写了书信。

就预备明日一早,就随奏疏一同送到官递处寄出。

哪怕他递上去的奏疏未能引起朝官重视,而是就此石沉大海,他单纯只为自己的良心,也绝对不会束手待毙的。

因兹事体大,陆辞在请官递时,特意申请了快马跑递,争取让这封奏疏早日被人看到。

于是三日后,印象中才刚哄住皇帝批下他上一封奏疏所请的王旦,就又收到了新的奏疏了。

怀着隐约的期待,王旦微微笑着,将奏疏展开。

只是读着读着,他的脸色也跟着凝重起来。

若陆辞所言非虚,一旦蝗灾真正发生,后果可谓不堪设想

他清晰地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几乎片刻都等不及,就匆匆换上官服,即刻入宫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对不起,今天又舍命陪君子去了。明天她重考,所以陪了很久,今天的二更又泡汤了qaq

明天再不补上那更我直播吃翔。

注释

1这场蝗灾是史上真有发生的。

宋大中祥符九年的初夏时分,一场百年罕见的大蝗灾突然降临。先是京城附近,紧接着京东、京西、陕西、河北等路也迅速告急,蝗虫铺天盖地,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一下子就覆盖了长江以北的半个中国。

宋朝应对办法是当时最时髦的建坛、祈祷。

效果是非常的好,马上就有各地的基层干部迅速上报,说“本地的蝗虫都不吃庄稼了,都在吃树枝树叶”说“本地的蝗虫出行不利,被大雨给淋着了,死尸满地,多达几千斛”更有京城附近最靠近法坛的蝗虫的卓越表现,它们居然“纷纷绝食,自行死亡。”等于畏罪自杀了。

一片形势大好的喜人景象,赵恒是先绝望然后又乐观。他一边加强了祈祷的力度,一方面要求各级干部们组织人力去扑打蝗虫,焚烧虫卵,有计划有步骤地扫“蝗”。在他想来,这样双管齐下,蝗虫应该很快消除了。可是有一条,经过了十多年神灵灌顶的宋朝臣民们还会有现实化的科技观念吗

宋朝的官方史书都承认,各地官员们基本上都没怎么去认真理会蝗虫。于是几个月之后,连长江以南的各地州县也都被蝗虫覆盖,全国大地一片“蝗”,局势无法控制了

这是国库储备烧光光之后,连当年的口粮都成问题了。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人都会清醒地认识到,宋朝的国力经济已经骤然倒退了二十余年,连赵光义时期最艰难的岁月都不如了。试想那时也不会国库全光,粮食颗粒无收

灾情终于隐瞒不住了,各地的告急文书雪片一样地飞进了紫禁城,赵恒的心情可想而知。尤其是有一天,他正在吃午饭,突然间外面的阳光不见了,天地一片昏暗,他连忙派人出去看,紧跟着不等回报,自己也亲自走了出来。

只见天空中无边无沿,遮天避日,全都是蝗虫当天的蝗虫终于全都飞过去了,可皇帝依然站在殿外,不言不语,木然呆立。

过了好久,他才慢慢地走回了宫殿里,坐到自己的位子上。但是不吃、不喝、不说话,宛如一个木头人。好长时间之后,近侍们才发现,陛下病了。

一个声音在赵恒的耳边轰然回响,震彻他的心神灵魄“将以欺上天,则上天不可欺;将以愚下民,则下民不可愚;将以惑后世,则后世必不信”

这是他的臣子孙奭对天书降、圣祖临等一系列造神运动所下的定义。其中“将以欺上天,则上天不可欺。”的话一定会让他寝食不安、魂惊梦怕,因为他真的迷信。经过十多年的弄虚作假,在外人看来,他是在享受着诸天神佛的全力保护,可他自己清楚,如果真的有神,他完全是在欺神、骗神、渎神

再加上现在突然出现的蝗灾,试问谁是当事者,不会心惊肉跳呢如果这是宋史2

2捕蝗法皆出自清朝陈芳生的捕蝗考所以原文没有标点符号

现摘录相关内容。

一王祯农书言蝗不食芋桑与水中菱芡或言不食菉豆豌豆豇豆苘麻芝麻薯蓣吴遵路知蝗不食豆苖且虑其遗种为患广收豌豆教民种植次年三四月民大获其利

一飞蝗见树木成行或旌旗森列毎翔而不下农家多用长竿挂红白衣裙羣逐之亦不下也又畏金声炮声闻之逺举鸟铳入铁砂或稻米击其前行前行惊奋后者随之去矣

一用秆草灰石灰等分细末筛罗禾稻之上蝗即不食

一蝗最难死初生如蚁之时用竹作搭非惟击之不死且易损壊宜用旧皮鞋底或草鞋旧鞋之类蹲地掴搭应手而毙且狭小不伤损苗种一张牛皮可裁数十枚散与甲头复收之

一捕蝗不可差官下鄊一行人从蚕食里正里正又只取之民户未见捕蝗之利先被捕蝗之扰谢绛论救蝗曰窃见比日蝗虫亘野坌入郛郭而使者数出府县监捕驱逐蹂践田舍民不聊生谨按春秋书螟为哀公赋敛之虐又汉儒推蝗为兵象臣愿令公卿以下举州府守臣而使自辟属县令长务求方略不限资格然后寛以约束许便宜从事期年条上理状参考不诬奏之朝廷旌赏録用以示激劝

一附郭乡村即印刷捕蝗法作手榜吿示毎米一升换蝗一斗不问妇人小儿携到实时交支如此则回环数十里内者可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