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二百一十六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二百一十六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01:31: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十日前, 汴京。

晴天朗日, 在安宁繁华、歌舞升平的帝都, 街上的熙攘宛无止歇。

车马与行人走在泾渭分明的道路上,尽管拥挤,却并不相扰毕竟行人不敢拿性命去挤入车道,而但凡是敢在人道中策马驾车者, 再轻也得吃笞五十的惩罚。

然而在这样的宁日中,在汴京城外, 一道清晰透耳的尖啸倏然响起。

排成整齐队列,等候城门守兵对公验逐个进行查看,好入城去的百姓们,都感到错愕,纷纷回头, 循声看那来源。

那是什么响动

比他们的反应要快上许多的,自然是城门守兵。

在初始的诧异,和凝眉仔细倾听一阵,到解读出那越发接近的啸声象征着什么后,他们脸色骤然一变, 迅速将两排入城队列往两侧强硬扩开, 眨眼就出现了一条可供双马并排进入的通道。

紧接着, 十数名城门守兵一脸凝肃地手持兵戈,站到这条临时开拓出的扣口子当头,抬眼往前看去,静静等候着。

距啸声初起仅是少顷, 五名身着戎装,胯下骑着高头骏马的兵士,就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中。

虽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他们那身风尘仆仆,以及冷峻神色,都让原是好奇看热闹的百姓感到凛凛之余,燃起了些许不安。

转瞬来到城门守兵前,一行人才急急勒马,精准地在距他们还有五步之遥的位置停下。

“秦州,急报。”

为首那人深知离开时战况已是一触即发,现定是十万火急,也顾不得下马客套了,径直在马上俯身,以沙哑的嗓音,言简意赅地撂下这么句。

与此同时,他将手伸入衣襟,很快取出一枚汗涔涔的、由陆辞亲手交到自己手上的令牌,以及一封由陆辞亲笔所书的紧急公文。

确定这行人身份后,守城将兵如何不知事态紧急,不敢有片刻耽搁,用力一颔首,便错身让开了一条道,供这五骑如闪电般疾掠而入。

直到一行人风驰电掣地进了城,策马直冲入大街小巷之中,宛若无人之地,城外看傻了的其他游人才慢慢回过神来。

不乏人窃窃私语“刚才那莫不是”

“定然是了,多年以前,倒听我爹爹说起过”

“不好,究竟是哪处又不太平了”

“听不出那军士口音。方向瞧着是北边来的。”

比他们知道得要多上一些的守城军士,则不得不强抑住心底不安,黑着脸训斥道“瞎议论什么还进不进城了”

见众人噤声,他们才将两列人重新恢复了秩序,心不在焉地重新开始检看了。

这秦州五骑一路披星戴月,日以继夜地赶着路,马都换过好几批了,却不曾歇上一歇。

此时虽是身心俱疲,仍不敢有片刻松懈,硬是咬牙坚持到冲入宫廷大门,将秦州突然爆发的战事上报,确定庙堂知晓了,才轰然晕倒在地。

一石激起千层浪,吐蕃的突然反叛,理所当然地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痛骂吐蕃狼子野心、猪狗不如,不久前还阿谀逢迎,现便觊觎中土的;有心怀鬼胎,趁机进曹玮谗言,道其镇守秦州多年,却对其动向知情不报的;有勃然大怒,毅然挺身而出,申请增兵出战的;有借机想铲除异己,向太子进言,力荐政敌出使吐蕃劝和的;也有提议联合西夏,令西夏出兵讨伐吐蕃的

听得底下议论纷纷,群臣唾沫横飞,陈词慷慨激昂,争相各抒己见,代父监国的太子赵祯,却是自始至终都沉默着。

乍闻此讯时,他脑海中几乎一片空白,心跳骤如擂鼓。

片刻之后,他才缓缓将不受控制地轻轻颤抖着双手完美地隐匿在袍袖之中,眼眸微敛,伪装出一副极其平静,认真倾听的模样。

就连随侍于四周的内侍都不曾发现半点端倪,更何况是离得更远的朝官们了。

唯有赵祯自己最为清楚,面对秦州突然爆发的战事,自己比起不知所措的慌乱,更多充斥在心里的,是深深的懊恼和后悔。

小夫子。

赵祯眼底一片空茫。

他自是清楚,秦州守兵满打满算不过六千,城墙亦是久久未经修缮。

面对由奸猾狡诈、残忍暴虐的李立遵亲自率领的那三万早有准备的吐蕃精锐,又能抵挡上多久呢

他不敢想。

尽管小夫子不久前还踌躇满志地递上奏疏,上陈策十数条,他也痛快地予以了批示但这才过去多长时日纵使小夫子有三头六臂,苦于人手匮乏,也难做出什么成效来。

以小夫子看似温和柔韧,实质刚烈的品性,也绝无丢下百姓、弃城而逃的可能,定要血战到底。

赵祯心头涌出一阵阵尖锐的刺痛,浓重的懊悔,让他口中一片发苦。

若不是他为护住姐姐,才顾不得小夫子,不得不顺着爹爹的坚持,将沙场老将曹玮召回颐养天年,再将从未经过战火的小夫子派去镇守边陲

李立遵怕打开始就不敢轻举妄动,自然也就不会有今日横祸了。

若是在爹爹得了邪症、起身不得,无法理政后,他不曾顾虑重重,最后决定等个一两年做缓冲,而是当即将小夫子召回的话

也不会有今日之痛。

他的安静和不表态,落在急脾气的寇准眼里,就成了懦弱和迟疑了。

莫不是太子文弱,被区区吐蕃吓傻了,要放弃秦州不成

单是这个猜测,就让寇准吓得一身冷汗。

他素来是请缨出战的头一人,见太子半晌不做声,任由底下闹成一团,不免急得满头大汗。

他憋了一阵,实在憋不住了,顾不得自己已非三辅之一,而仅是枢密副使的身份,紧拧眉头向前大迈一步,中气十足地提醒赵祯道“兵贵神速,眼下秦州告急,恳请殿下即刻向临近郡县抽兵调将,驰援秦州”

晏殊亦挺身出列,扬声附和“倘若秦州城破,后果不堪设想。现战况火急,还请殿下速速增兵”

赵祯被这两声近乎是喊出来的大嗓门惹得一愣,很快回神,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驰援,当然是要驰援的。

对于寇准增兵支援的提议,倒无人有意见。

若是当真被三万吐蕃兵吓得放弃秦州那一重要的西北重陲的话,那提出这一建议的,势必被人用唾沫星子淹死。

但具体调哪儿的兵,调多少,又用何人领兵

一落实到细节上,就又能吵上三天三夜。

按理说,镇守秦州多年的曹玮名望经验兼具,无疑是最好人选。

但对曹玮看不过眼,或是自有私心的人大有人在,泼起其对吐蕃狼子野心早已知情、却一直不报的脏水时不留余力。

甚至为了让曹玮不得这扬名的机会,还有人不惜将大名鼎鼎的庸将张耆与杨崇勋都提了出来。

然而张耆与杨崇勋虽是武官,却是既无战功,也不懂军略,靠的不过是对裙带关系的投机,或是早年为赵恒东宫官,靠着拿那点情分做的经营,而换来的坐享高官厚禄罢了。

他们再要面子,也有着自知之明。

战场上刀枪无眼,他们养尊处优多年,大腹便便,贸然上去,且不说胜负,怕是小命都得没了,最后没准还落得吃力不讨好说这话的人,到底是太瞧得起他们,还是故意害他们哪

正因如此,对自己被拎出来提名的烫手山芋,张耆与杨崇勋哪儿敢接。

简直对说话人恨得牙痒痒的,恨恨地记下了对方的名字。

旋即当机立断,先诉苦一阵,赶紧撇开干系,再胡乱提了几个还算能入眼的部下,想要充数过关。

这乱状简直叫寇准暴跳如雷,大吵大闹间,恨不得拔剑出来,将这些拿军机大事当儿戏的混账玩意儿一剑一个。

赵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争论不休,末了忽然将案一拍,在群臣一片安静中,才慢慢发声。

以他自那日对抗爹爹后、就宛如昙花一现的强硬口吻,一条条地安排了下去。

在他对朝堂掌控力尚且不足,看局势也看不完全透彻的情况下,为确保万无一失,只得先用人唯亲了。

而在此事上,最可信的人,显然是同小夫子交情最好的那些。

赵祯将内心的不安悉数压制下去后,很快重归冷静。

他以不容置喙的强硬,把其他声音悉数压没。

接着,就一边回忆着小夫子当年的话,一边有条不紊地将职事一一进行派发寇准、晏殊、不久前被擢回京中的王曾、曹玮、柳七、朱说一个都不曾漏掉。

既已尽人事,接下来,就只能听天命了。

赵祯知晓,即使庙堂反应再快,从临近州府的调兵再迅速,等援军抵达时,距战事爆发,都该过去有十数日了。

一切就看在小夫子率兵镇守的秦州城,能否再撑上十来日。

思及此处,赵祯一颗心又揪了起来,提得老高,不敢细忖。

在向秦州的周边州府发出支援的诏令的五日后,赵祯登上宫廷中的一处高楼,目送调动的五千精锐禁军出城,往西北的方向去后,刚要心事重重地下楼去,眼角余光就瞥到什么。

他不由驻足,微眯了眼,循那方向看去。

又是五名传递紧急军报的骑兵。

定是秦州战况有变了

赵祯呼吸一窒,想也不想地拨开两边内侍的搀扶,三步并作两步地下了高阁,就在一群人的惊呼哀请声中,前所未有的一路狂奔起来,直冲议事厅去。

是守住了,还是没守住

距他下诏,令周边派兵增援,才过去短短五日。

哪怕急脚递长了双飞毛腿,点兵出征也断不止这么久。

这便意味着,这次的急报,完完全全是出自小夫子之手的了。

在他顶着满头大汗,衣衫凌乱,近乎形象全无,气喘吁吁地跑到之时,恰好赶上被宫廷卫士引入厅中不久的秦州骑兵,正语气一板一眼、眼角眉梢却难掩喜气地上报着军情。

然而,因他带来的军报过于惊人,竟让议事厅中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一时间毫无反应,自然也未留意到太子殿下的到来。

听清他话语的瞬间,赵祯面上也是空白一片。

六千秦州守军大败三万吐蕃骑兵,斩敌二万一,残部已逃回吐蕃。敌军主帅李立遵,亦殒命于狄青箭下。

赵祯在命他重复数次后,神色渐渐转为平静、遗憾和黯淡。

若不是听到这么荒唐的鬼扯,就凭身上这黏黏糊糊、无比逼真的汗,他都已经把这场美梦当真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关于张耆和杨崇勋。

张耆原名张旻,出生在开封城,家世不详,大概属于寻常人家的子弟。不知何故,他在11岁时被选入韩王元休赵恒的王府,成为贴身服务的僮仆,或可称为小厮。张耆除了服侍过太子,当日还为太子做过一件特殊的事情。真宗还在东宫时,曾对身边人感叹说听说蜀中女子又漂亮又有才,何日能有一个就好了主子一句话,下面的人自然心领神会,不久便将年方十五岁的蜀姬刘氏引入东宫。正是“寡人有疾”,太子对年轻美艳的新人倍加宠爱,刘氏也是“乐不思蜀”。不曾想,此事被太子乳母报告给父皇。在太宗皇帝的干预下,赵恒不得不同意将刘氏放出东宫,但因舍不得抛弃佳人,便让亲随张耆把刘氏带入他家,暂时保护起来。谨小慎微的张耆安排好刘氏的食宿后,为了避免太子多疑,就再也不敢回到家里。真宗登基后,刘氏被接入宫中,以后再晋身为皇后。有了这样一段机缘,张耆又与刘皇后建立了特殊的关系,可谓内外双保险,就此官运亨通,以至于终生享尽了荣华富贵。

按照宋朝官制的规矩,张耆授的是武职官,虽然他从未有过明显的战功,也不懂兵略,却并不影响升迁。景德元年1004,宋与辽朝休战,签订澶渊之盟,此时距宋真宗登基帝位只有七年时间,张耆已从一个低级武官升至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加授观察使衔,成为禁军高级将领。此后,由于有天子和皇后的关照,他再升迁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需要说的是,北宋时期军方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三大统军机构,张耆做了马军副都指挥使,便是其中一大统帅机构的副统帅,地位不可谓不高。可他这位大员除了会精心服侍帝王,并不擅长带兵。一次,他因处置选用士卒的事情不当,引起部下不满,几乎引发兵变,真宗只得将他调任枢密副使。枢密院是最高军事决策机关,权力比禁军统帅机构更为重要,他出任副首脑一职,其实是受到重用。以后很可能是因为能力欠缺的缘故,天子只好安排他到地方衙门养闲,不过却给他加授节度使与平章政事的优渥官衔,即所谓“使相”。须知使相是宋朝官场上地位最为显赫的官衔,俸禄比宰相还要高,有了这样的待遇,张耆正落得过舒服日子。

乾兴元年1022,年幼的仁宗即位,刘皇后成了大权在握的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为了报答张耆早年的供养之恩,时隔三年多,刘太后便将张耆提拔为枢密使,让他做了最高军事首脑,附加给的官衔也是一个比一个高,包括邓国公的高爵。另外,还在开封城内为其建造了一座庞大的府宅,内中竟有多达七百余间的房屋。然而,张耆这样一个凭借攀附关系登上军界高位的将帅,既无足可称道的战功可言,又对国防无任何建树,只会坐享厚禄,在中枢充当木偶而已。

据宋史本传记载,他虽然富甲一方,生性其实极为吝啬,尤其是对自己家人。他在家中竟设置店铺,家人、奴婢所需日用百货,都要在自家的店里购买,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他还懂得一些医术,所以又亲自为府内人员切脉看病,并出售药材,所谓“欲钱不出也”。如此做派,也难怪遭到士人的耻笑,宰相王曾便公然当着太后的面轻蔑地直到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后,张耆才离开枢密院,以护节度使的身份出判许州今河南许昌,之后历任六州长官,改封徐国公。最终,张耆在“安佚富盛逾四十年”之后寿终正寝。张耆死后,朝廷特赠以太师兼侍中的高官,但礼官们没有忘记给他选定了略含贬义的谥号“荣僖”。

杨崇勋出身军人世家,早年与张耆一样,都在东宫追随过做太子时的真宗,故两人算是老相识、老伙伴。但他与张耆还是有所不同,他当年干的是卫士的事,不如张耆更贴近主子,另外与刘皇后也没有特殊关系,故升迁不如张耆那般神速。杨崇勋较张耆心眼多,大约更急功近利些,故敢做些阴险投机的勾当。真宗晚年多病,时常神志不清,此时宰相寇准与枢密使丁谓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丁谓背后有刘皇后支持,这就为投机分子了可乘之机。风云变幻之际,杨崇勋迅速做出选择,站在了分量更重的丁谓和刘皇后一边。他密告寇准与宦官谋划拥立太子称帝,也就是图谋政变,为整垮寇准了口实,从而获取得势者的赏识,并得到超授观察使官衔的犒赏。仁宗初年,刘太后当权,杨崇勋自然受到提拔,历仕殿前都虞候、殿前都指挥使等重要军职,跻身禁军主要统帅行列,并获得节度使头衔,先后在河北等地坐镇统军。就此而言,杨崇勋虽然与张耆都属于攀附上来的人,亦没有什么军功,但品行更为恶劣。

明道元年1032,杨崇勋出任枢密使。说起来,他之所以也能与张耆一样担当此要职,还在于刘太后的提携。

以后,当辽朝以武力要挟宋朝增加岁币时,他主动请缨,遂被朝廷选为大将出镇河北要地定州今河北定州。但他上任后,昏老无能,惹得上下不满,所以不久又被调回内地。再往后,他因为受到不肖之子贪污罪行的牵连,才被勒令退休。庆历五年1045,年老的杨崇勋病死,朝廷考虑其生前的地位,依照规矩特赠给太尉官衔,谥号则为“恭毅”,稍好于张耆。当日,史家在记述其死事时,没有忘记将其脾性及生前的一件趣事告诉后世“性贪鄙”,曾役使属下士兵为自己打造“木偶戏人”,然后把这些木偶涂抹成红白两色,运往京师市场出售获利。真是贪心的本性难改,连大臣体面都不要。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