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三百十三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三百十三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01:31: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相比起奋力在陛下面前自证清白的副考官们的证据确凿, 台官拿来攻记陆辞的由头,当即被衬托成了苍白无力的捕风捉影。

台官们做梦也没想到,原以为是桩十拿九稳的弹劾, 会落得被群起攻之的地步。

不是说陆辞与其他考试官们势如水火,相看两厌么

怎他们弹劾陆辞, 这一个个本该事不关己的人却迫不及待地蹦出来, 表现得比受纠察的当事人还激动

其中又以与他们同属御史台的御史中丞韩绛最为愤怒在他看来, 被归类做与陆辞同流合污之中, 简直是对他仕途的莫大侮辱。

在一番刀光剑影的激烈交锋后, 这伙来势汹汹、却匮乏真凭实据的台官们很快败下阵来, 声气越发衰颓了。

在早朝上日常被御史台的官员们怼的小皇帝,难得看到无往不利的他们吃瘪, 简直看得万分过瘾, 恨不得拍案叫好。

要论挨台官骂的多少,纵观朝中, 可真是谁也比不上他的多。

直到他们露出灰头土脸相,互看着呐呐无言了, 满足于这种报仇雪恨的痛快的赵祯才象征性地拍了拍手,出来打了个漂亮的圆场“台谏以言为职,拾遗补阙, 是为补救朝政, 归正无序,肃清纲纪,亦是为预立戒备, 以为防范。只是台谏既有不问其言所从来,不责言之必实之利,更当自肃自清,不当偏听偏信,切忌以危法中伤大臣。”

听完官家这一碗水端平的话,辩赢者虽还有点不甘,到底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而辩败的台官一方,滚烫的脸皮也稍微好受一些了。

陆辞眨了眨眼。

在场其他人已是习以为常,他却不由对气定神闲地将一手平衡玩好的小官家,感到刮目相看。

面对这样的结果,虽称不上双方满意,但总归是没有再摆在明面上的怨言了。

台官们因不被风闻弹劾失败所责的特权得到官家的亲口明确,自觉颜面挽回几分,且历代皇帝对御史台皆是一致的优叙轻责,保证了他们忠言直谏的底气;而被冤枉的考试官一方,也得了那句意有所指的危法中伤大臣的安抚,不再在从来就不会因言获罪的检察官身上纠缠。

凭本能说出这番和稀泥的论调的小皇帝,在顺利把两拨人打发走后,再忍不住双眼亮晶晶地看向陆辞,满是佩服道“不愧是小夫子”

在小夫子主持制科期间,同那几位老古板似的副考试官们的气氛有多剑拔弩张,可谓有目共睹的了。

这才过去月余啊,小夫子竟不声不响地同他们化敌为友,还得他们如此尽心尽力的辩护,着实是太了不起了

陆辞无语地回视过去“官家误会了。”

他们哪里是为了维护他而赴汤蹈火,分明是台官们没弹在点子上,反倒把他们给扯下了水,才自作自受地惹出这场风波。

不愿被无端沾上污名的他们,自得捏着鼻子,顺道将他的名声也洗个干干净净了。

赵祯并不知这点弯弯转转的小猫腻,径直将小夫子这话当做了谦虚,暗自高兴地佩服一阵后,心思很快转到旁的事务上了。

他素来将小夫子当最信任的心腹对待,受刚才那一闹的提醒,就垂头丧气地抱怨起来“御史台明面上虽为皇帝耳目之官,以纠察疑难、审理诉讼,肃清朝廷歪风邪气为己任,然所言之事多,子虚乌有者亦中,单是为查清证据,就已耗费大量精力,实在有得不偿失之嫌。”

若弹劾不实便对台官施以惩处,多半会养出一批感到束手束脚,不敢放手施为,落得尸位素餐的官员;要按现今这般,不论真伪,皆对参与风闻弹劾的御史不予任何追究,又容易出现公报私仇的恶意中伤,不仅需浪费大量时力去澄清,还令造谣者逍遥法外,实在可气。

且不说陆辞曾三番四次地受害,哪怕客观角度进行评价,他对这种纯靠人为判断、还无需进行举证调查、从而注定产生繁冗调查成本的监察制度,也是毫无好感的。

但到底是传承多年、受朝中人既爱又恨的祖宗家法,他纵使与小皇帝关系亲密,也不便在这点上肆意置喙,索性保持沉默。

赵祯浑然不知小夫子的难处,他少遇着能倾吐真心话的人,哪怕陆辞不说,他也能一个人没完没了地叭叭下去,继续吐着苦水“御史中丞韩绛如何,小夫子你也见着了在他之上,只剩大夫,偏偏如今在位的那人德望虽高,却已然老迈,不求进取,顾虑众多,再有个一两月就得致仕还乡了,连御史台下的乌烟瘴气都约束不得,更遑论文武百官唉”

更愁的,还是在这犹如摆设一般的御史大夫致仕之后,还能提哪一位上来了

赵祯皱着张苦瓜脸,简直愁破了小脑袋。

既要清白公正,不求私利的;又要年轻朝气,积极进取的;还要精力充沛,学识渊博的;要刚毅敢言,不阿谀谄媚的;要通明治体,还要进士出身,文采优长的

除此之外,士林中的名望,官场中的资历,在地方上任职的经验,皆是不可或缺的身为耳目之司的长官,倘若既不了解生民疾苦,也辨别不清宦海情伪,那言论再多,也不过流于空泛,甚至会被部下轻易欺瞒愚弄。

京中官员多如过江之鲫,能具备其中一两种资质的,亦是众如繁星。

但要一应俱全,那可真是凤毛麟角,屈指能数不对,屈指都嫌多。

他从哪儿来捞这么个堪此重任的人来接班

陆辞面带微笑,一边对小皇帝喋喋不休的话安安静静地进行着过滤,一边顺势闭目养神。

也因此错过了小皇帝说着说着忽然一怔,旋即灼灼落在他身上的炽热目光。

不对。

一道霹雳从小皇帝脑海中猛然掠过,将迷茫的心一下照得亮堂堂的。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符合他方才心目中所有条件的完美人选,眼前不正有一个么

陆辞虽有些心不在焉,但对刚还嘚吧嘚吧个不住停的小皇帝忽然安静下来,还是不可能错漏的。

他抬起眼来,关心地问询道“陛下”

“无,无事了。”赵祯强自镇定下来,面色如常道“一早忙着处理这事殿中尚留有政务未理,待理完那些,再来寻小夫子叙话。”

陆辞微微一笑,从善如流地起身“陛下所言极是。那臣下便先行回家,不扰陛下正事了。”

赵祯单纯地点点头。

他一本正经地假装看手边的废稿,眼角余光则悄然目送着陆辞的背影。

待陆辞的身影彻底消失在殿门处了,他才长长舒出一口气,面上难以自抑地露出欢喜的笑来。

瞒过去了

虽说他原本就不打算再放一旦出京、就赖在地方上不肯回来的小夫子再回秦州去,但也着实为如何给小夫子安置新的职务,很是犯难着。

怎之前就那么粗心,没想到把最烦恼自己的两桩事放在一起想呢

把小夫子安在即将空出的御使大夫的职事上,哪怕只做个兼官,也能让最闹心的两茬一下迎刃而解。

以小夫子的人品,绝计能胜任此职不说,说不定还能让三天两头就得受美其名曰劝诫的训斥的自己沾点福气,不再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挨批呢

赵祯越想越喜滋滋,也越发清楚此时沉住气的重要性。

以他被小夫子一忽悠就是四年,最近才渐渐掉转优势的经验来看,对付小夫子时,就如行兵打仗一般,不仅得严格保密,还得讲究个先发制人,以出其不意

而且他也还没决定,除了御史大夫这一兼官外,还给小夫子安排个什么正职好呢

陆辞浑然不知,看起来很是无害的前学生已将他给盯上了。

他虽知自己留京之事,已是**不离十,可不管诏令会何时下达,他当初匆匆将一干友人撇下接班,着实得有个交代。

陆辞揉了揉眉心,在柳七幸灾乐祸的旁观下,艰难地开始动笔写给滕宗谅等人的信了。

“果真是风水轮流转,”柳七一边看,一边偷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当初朱弟被小饕餮邀去秦州任职时,他有多羡慕,这会儿就有多得意。

还有一早就靠着歪门邪道投奔小饕餮去了的滕子京,这下除了被抛下后的七窍生烟,也别无办法了。

毕竟出京容易回京难朱弟还好说,子京已连任两转的通判,再经磨勘,多半就将任小州的知州了。

在知州的位置上再蹉跎,没个五六年是回不来京城的。

“要笑出去笑,”陆辞一脸无奈地看着他,直接下了逐客令“莫妨碍我。”

柳七也不硬留,高高兴兴地回房去了。

陆辞没好气地摇了摇头。

电灯泡离场后,他总算能将目光投向一直安安静静地给他研墨的小恋人身上,眸光也一下变得温柔缱绻。

狄青研得专心,连他打量的视线都未曾注意,还是陆辞先开口揶揄了句“托汉臣的福,直至今日,我方知何为红袖添香不对,蓝袖添香的乐趣。”

听了这话,狄青却不似往常那般,被他三言两语就逗得面红耳赤,还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半晌才反应过来,轻轻地啊了一声。

他再有十日,就得启程前往秦州任通判一职了。

陆辞对他会心神不属的原因心知肚明,只是二人此时皆身处官场,狄青又是初初起步,急需历练,分别是在所难免的。

尤其狄青将去赴任的,还是颇为熟悉的秦州,实在是再理想不过的去处了。

陆辞毕竟要老辣许多,在些许的惆怅后,就很快释怀了。

唯一担心的,还是狄青会一时半会地想不开,做出诸如要弃官留下的冲动决定。

“我不在时,”一直一言不发的狄青,忽下定决心一般抬起头来,坚定地看向陆辞道“摅羽同我的约定,还作数罢”

这问得不可谓不唐突,连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宽抚他的陆辞,都是微微一愣。

未能第一时间得到答复,狄青顿时有些急了,忍不住又重复一遍“作数的吧”

“明知故问。”

陆辞回过神来,不由失笑,理所当然道“那么多年下来,我只遇到这么一个合心意的,你当你能轻易逃掉”

狄青抿了抿唇,耳根泛红。

心花怒放。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御史的职能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拾遗补阙,补救朝政。台谏给舍以言为职,“国家有过阙而补正之”,“有遗事拾而论之”。朝廷政事之施行,举凡“赏罚有所不当,号令有所未正”,皆得直言论列。

这在宋代的诏令中有明确的规定。端拱元年988三月,诏令谏官“极言得失”,“政有不便者咸得上言,事或乖当者悉许陈请”。天禧元年诏书“其或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并仰谏官论奏,宪臣弹举。”

监察官个人也以拾补朝政阙失为己任,直言无隐。如田锡为言官,“朝政小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被真宗赞为“不易得”之直臣。哲宗初年,傅尧俞为御史中丞,上言“陛下使臣拾遣补阙以补圣德,明善正失以平庶政,举直错本枉以正大臣,臣当极其力以死继之。”

其二,是监督劝谏,规正人主。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言行举动必须符合规范,否则,一有过举,都会给国家带来损失。因此,监察官有责任对皇帝的过失进行监督、规正。

天禧初年,鲁宗道为谏官,风闻言事,多所论列,“上意颇厌其数”,宗道入对规正说“陛下所以任臣者,岂欲徒使纳谏之虚名耶”绍熙中,光宗以疾不过重华宫见太上皇孝宗,两宫不和,御史黄度等即“进疏极谏”。

其三,是议论建议,预为防范。前面两项是对已发生的阙失、过错进行规正、补救,而这一项则是对未发生的事先期提出看法,预立戒备,以为防范。

从议论建议的方式来看,有泛泛而论的,如治平四年,司马光为御史中丞,先以人君修心治国之要为言,说“人君之德三一曰仁,二曰明,三曰武。”也有具体针对某事提出建议的,如治平二年,吕诲上疏“乞添置言事官。”

2 风闻言事

台谏官自始至终可以风闻言事,范围没有限制,除了“禁中语不可泄漏”外,“中外之事皆得以风闻”注释,不论是议论谏诤,还是纠察弹劾,均“不问其言所从来”,不必有什么真凭实据;也“不责言之必实”,所论不当也不负错误的责任,不得穷诘,不得治罪。同时,台谏行事皆独立负责,言事、纠弹,皆“不关白官长”。相反,御史台、谏院长官有不法行为,下属各御史、谏官也可以弹纠。嘉祐五年,知谏院唐介、右正言王陶、侍御史知杂事范师道等纠弹御史中丞韩绛“欲以危法中伤大臣”,又“不秉笏穿朝堂”,举指颠倒,结果韩绛免职,出知蔡州。没错就是文里出现这个韩绛 哈哈哈

台谏行事可不关白长官,又可以风闻言事,有一定的短处,即由此而导致了部分人员言事不负责任、乱发议论,甚至造谣中伤。但主要的还是有其长处,就是这样更进一步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地位,不但其他权力系统不能干预、指使台谏监察,就是御史台、谏院内部,其长官也不能干预、指使台谏监察,从而保证了台谏监察的彻底独立,有效地把任何权力都置于台谏监督之下,增添了几分监察的震慑威力,保证了监察作用的有效发挥。

3 优叙轻责

在迁调方面,宋代对监察官实行优叙轻责的政策,“纵有薄责,旋即超升”,所以当时有“孝顺御史台”的说法。这些对于养育监察官敢言忠直之气,有效地行使监察权,实在是很有力的保证。

4 监察官的选任、管理

监察官的出身,一般都必须是进士及第者,“诸科举人及无出身人不合在除授之限”。靖康元年,除唐恕为监察御史,遭御史中丞陈过庭反对,理由是唐以荫补入仕,任为台谏,“有违祖宗条例”。于是只得改除郎官。南渡以后才有所放宽。同时,现任宰执子弟、亲戚、故旧及曾经荐举之人也不得充任台谏官。

其次,监察官的资序都必须有相当长时间的地方实际工作经历。仁宗以前的“祖宗法”是于“太常博士以上、两任通判”中选拔,后来略有放宽。熙宁以后尽管也有举京官、选人充任的,但都是从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官员中选用。孝宗乾道二年也明确规定“非曾以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

再次,对监察官的品德要求也很高。

廉洁清正、不谋私利,这是监察官的最基本条件,否则自身不正何以正人所以宋初以来就要求很严,、太宗之时就有大量的台谏官因贪赃不法而被问罪、处斩的;又如刚毅敢言、不阿附、不畏避,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台谏官职当言路,非刚毅敢言则不能举职,非不阿附则不能独立行事,非不畏避则不能弹压多士、震慑朝廷,所以御史台有“百日不言,罢为外官”的仪制以激励敢言;又如忠厚淳直、不朋比中伤,这也很重要,否则以台谏来搞中伤,那是很糟糕的。所以累朝皇帝都一再重申、告诫,“谏官、御史必用忠厚淳直、通明治体之人”,上章论事,“毋或朋比以中伤善民”。

复次,监察官还必须身体健康。宋代对监察官虽然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但是一般不用年老多病之人,必须身体健康才行。因为只有年轻力壮之人,富有朝气,积极进取,顾虑也少,才能承担起监察百官的重任;否则,以年老疲病之人充任,暮气沉沉,不求进取,棱角早已磨平,为官年月也已不多,顾虑重重,监察机关就成了元老院、养老院、疗养院了,朝廷纪纲也就无从谈起了。

两宋文化史第九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