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43章 第四十三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43章 第四十三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01:31: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等所有应举人都在各自的座次上落座, 还要那么一小会儿,陆辞就如其他人一般, 先有条不紊地将文房摆上案桌,试纸估摸着取出三分之一来,整整齐齐地铺在上头。

比起别人,陆辞只多了两个小步骤一是略微在案桌上施力, 确定不会摇摆;又检查座位四方, 确定并无有心人遗留的纸团。

一切准备就绪后, 陆辞便一撩襕衫前摆, 不急不慢地落了座,根本不像别人一样不安地东看西看,只静静地闭目养神起来。

哪怕意义重大, 也只是初试的第一场而已,不必患得患失。

大不了就是当回陪考的,吸取经验, 下次再战。

也未让陆辞久等,监门官很快就完成了按姓名引入所有应举人的工序。

启用旧官舍做贡院的好处,这会儿又显示出来了。不但桌椅房室都是现成的, 空间还足够大, 可供间隔就坐, 稀次列席。

再待吏人将试题迅速发放下去,燃起计时的香, 又摆好备用的水漏后, 考试官便沉声告知, 考试开始了。

头一日考的三场,分别为诗、赋、论。

一翻开省题诗、律赋和论策的命题,陆辞就意外地挑了挑眉。

出的分别是求遗书于天下诗,尧舜性仁赋和易简得天下之理论题。

这不是开门红,而是开门红中的三连中

要知道,不论是当朝贡举的省题诗也好,律赋也罢,命题范围都极广,堪称天马行空,毫无禁防。

陆辞为摸清其出题规律和范畴时,就翻遍了手头能找到的前些年的旧试题,结果发现,既有中规中矩出自文选的,也有出自当时时事的,全取决于考试官的倾向。

自由度太大,就意味着难以提前着手准备,这点不知让多少应举士子呜呼哀哉,却又不敢抱怨。

除极少数人自身诗赋才华着实拔群,或是运气绝佳能拿到练过及顺手的题目的那些外,大多数应举人,都是倒在这随心所欲、毫无规律可言的出题上的。

陆辞则不同。

他从来不会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运气,也不相信自己实力能比才华横溢如朱说、柳七等人来得强横,那他的依托,就是丰富至能临场不惧的应试经验,海量做题来训练做题思维和速度,模拟考场以适应环境的战术,以及琢磨人心的一点小技巧了。

诸路州府监军的考试官人选一被朝廷定下,在人被通知的下一刻,就会护送入锁院之中,直到发榜,连家人都不得见,也就极大程度上杜绝了受人请托、舞弊的可能。

从考试官人选确定锁院,到应解人引试日之间,还有那么一个半月的时间,被陆辞给充分利用上了。

他通过搜集该人相关的文集和注疏,一来是复习,二来是判定其风格和喜好。

哪怕资料不全,发行的时间间隔也不短,但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陆辞注意到对方曾为汉书中的成帝纪试着写过注,尤其钟爱孟子,对易经赞不绝口,在时务方面的信息却寥寥无几后,就针对这几篇,与朱说一起在最后阶段进行了加强复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下还真派上用场了。

哪怕唯有律赋才精确地命中了题目具体语句,下笔来自然也最为得心应手,但大体而言,优势还是绝对的。

陆辞微微一笑,倒不急着下笔,而是慢悠悠地闭着眼睛,打起了腹稿来。

试纸就只有应举时报上的定额,也不会任何草稿纸,最好的情况,当然是一张都不要浪费,但凡是落在纸上的,就一个字都不要错写。

倒不是陆辞对自身要求太高,在卷面整洁上吹毛求疵,而是因为在贡举式中,对策论诗赋的不考式里,犯涂注乙都有明文要求。

错用字,误用字,或脱字,都会被判定为犯点抹,根据所犯错的数量,轻则降等,重则被无情黜落。

陆辞当然不愿向那些头回应试的真正菜鸟一样,急急忙忙地下笔。

在他看来,哪怕灵光一现再可贵,也比不上稳打稳扎。

等陆辞终于将腹稿打得完美无缺了,才不急不慢地提起笔,润笔,蘸墨,在卷首认认真真地写下家状上的内容,且不忘在答卷开头,按例在两行中,单独写上“奉 试”二字。

之后将格诗的题目抄了一遍,才挑了其中一字为韵,工工整整地作了一篇五言六韵。

陆辞虽写得颇得夫子们称赞的一手好字,可真正在贡举时,他所用的,却不是最具、潇洒漂亮的那种,而是最工整刻板,整洁易读的那种。

也就是他拿来抄写自己公卷的那种字。

此时还不存在誊抄制度,批卷考官看到的,就是考生写下的文字了。

而需要考官批阅的卷子,何其之多单是一位考生,就有近百张试纸,就这还不包括公卷在内。

一天看下来,定已疲惫之至,再遒美健秀的字,一旦需要其费心辨认着审核,恐怕也只剩恼火了。

“炎德侔三代,文章叹烬余。千金期重赏,诸郡购遗书愿观新四部,清禁直明庐。”

作完后,陆辞又复读了五遍,每读一句,就在心中将试卷犯不考的条例过了一遍。

确定没出现漏写、不压、重叠、落、少剩官韵等致命错误后,陆辞满意地落下“涂、注、乙无”后,就将它放在案桌左侧容墨晾干。

而在这个时候,全部其他考生都还停留在省题诗上,包括灵光闪现、早于陆辞下笔的那些,还在满头大汗地修改自己犯的涂抹和官韵相关的错误废弃的试纸,都已在身边堆了好几张。

陆辞一边盯着尧舜性仁赋的命题,还以食指蘸了点事前做好、被允许带入的薄荷膏,抹在了耳后。

等清清爽爽的小刺激带走了些微的疲惫感,就开始打赋的腹稿了

似陆辞这般镇静从容、胸有成竹者,此时的初试场上,还真找不出第二个来。

差距不止是在才学上的,而多在心态上。

学识太差的,此刻不识题,自然无从下笔;粗心大意的,漏写官题,最后便是白费功夫

哪怕是跟陆辞一起重点学了这次命题出处的朱说,也还未从初考焦虑症中摆脱。

他看到这命题时,先是结结实实地吃了一惊,对押题准得离奇的陆兄,简直要钦佩得五体投地了。

这要是别人遇上这等巧合,怕都得在心里嘀咕几句,怀疑陆辞是否行下了预买题目之举。但放在对陆辞惯来是无比信任的朱说身上,就压根没往那上头想了。

一想到陆兄就跟自己一样,坐在这个考场的某处,如平日在陆家一同学习时一般

朱说不知不觉地,就冷静了不少。

然而待他重拾部分心情,又因太急于下手,一不留神手抖犯下涂抹的错,白费一张试纸。

但要不舍了这张试纸,就是明确的降等了。

这才是第一天的第一场,谁知之后会如何

朱说都不需做任何权衡取舍,毫不犹豫地弃了那张,重新启头。

这回终于未犯大错了。

这还是幸亏有陆兄啊。

朱说忍不住想。

陆兄哪怕在平日练题时,也强迫他时刻牢记写上答卷时必得小心的,诸如谨对、奉的内容。

久而久之,朱说自然就养成了一切练习都当正经考试的严谨态度。

这下哪怕有些紧张慌乱,潜意识也没漏过这些。

等朱说落完最后一笔,就听到隔间的人忽“呜”地叫了一声,紧接着传来桌椅被推开的响动,再是小声呼喊。

朱说不禁一愣。

他不可避免地被分了神,侧过头去看那隔开两人的木板。

当然是什么都看不到的。

但听觉受到的影响却不大,于是,朱说很快就听到了被召来的巡铺官的小声说话,再然后是什么东西被拖动的声音,接着,就是一阵人腹里传来的“咕咕咕”伴随的“噼里啪啦”的落水声

那气势磅礴,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朱说震惊地睁大了眼“”

哪怕此时还什么都闻不到,也看不到,但光听着这不小的动静,朱说都能完整地想象出情景来。

鼻端仿佛闻到一阵让人头皮发麻的恶臭,饶是年少老城如他,也难以淡定了。

相隔颇远的陆辞,则半点听不到这些异动,自然也不知朱说运气相当不好,竟然能遇着个闹肚子的隔壁考生。

更无奈的是,能靠一幅图就写得出一篇使人身临其境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朱说,想象力之丰富可想而知,这下受到的影响,自然也就更大了。

陆辞这可谓顺风顺水,时间才过去了一半,他就已效率极高地完成了这首律赋,正慢条斯理地进行着审查。

无论是诗赋论,都是只定字数下限,而不规定上限。

省题诗还好,占重在三者中最低,是广为人知的不受重视;赋最重,然而出题范围极广这点,就限制了不知多少人的发挥,加上点抹细碎,条约绰兮,规矩甚多,要成佳作,字数就难多起来。

陆辞也清楚,但凡是写文章,可从来不是越多就越好的。

最重要的是,一场解试在限定的时间段,考题较省、殿试都要多上不少。

受时间限制,要具体分配到三项头上,那哪怕是再大胆的考生,也不敢太过侧重一项,以免最后时间耗尽,无法答完。

今天的这首赋,陆辞却自认为,非但一气呵成,再读起来,还感觉写得挺不错的。

这对他而言,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不可思议了。

要知道,往常要他回看自己的作品,通常都感觉与酷刑无异。

这会儿倒还能欣赏得动了果然是占了命题熟悉的便宜啊。

陆辞美滋滋地舒展了一下上身,根本不忙着继续下笔,而是先征得巡铺官的同意后,就倒了一杯存放在孔明壶里的解暑汤喝。

巡铺官听完他的要求,脸上起初是一片空白,以为自己幻听了。

这么多年来,他处理惯了考生的诸多事况,可这么个悠闲又从容,把考场当自家一样的,却还真是头回见。

凉丝丝,甜滋滋的汤水一下肚,又活动开了僵硬的十指和发酸的肩臂,陆辞才在巡铺官一脸难言的复杂注视下,心情颇好地琢磨起了最后的论该如何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