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农家福娃 > 第41章入V第十九章

农家福娃 第41章入V第十九章

作者:词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04:16:33 来源:就爱谈小说

苏崇文得了杨绣槐这三言两语的点拨, 心情竟然也不着调地好了起来。

他理了理袖子, 道“娘说的有道理, 承前人硕果固然来的轻松省事了些,可白手起家亦有白手起家的快意。圣上既然点我做了医这辽州之疾的官儿,那我可得好好做, 万万不能辜负了圣上的倚重”

苏崇文这话是对自个儿说的, 也是对葛天明说的,更是对那一重抱着必死之心追逐他的随从说的。

好歹是一州之地, 哪怕再乱再凄凉,衙门里都是井井有条的。不过多数都是些被天灾吓破胆的主, 苏崇文借着一盏茶的工夫, 把所有人的性子都摸了一遍, 发现这些人多数都有些唯唯诺诺, 难为倚仗, 但若是交托给这些人一些事情, 应当不会办的太差。

苏崇文这新任辽州知州一来,哪怕他只是一个初入官场的牛犊,都被这些人当成了主心骨。

而农家出身的苏崇文又是典型的实干派,别人新官上任都是烧三把火,烧够了就走,苏崇文想得却是医好辽州的病, 若不是有心无力, 三十把火他都能给烧起来。

知州上任, 在本地都是有知州府的, 叶桂枝等人就被安置在了知州府中。

张春芽和李大妮原先还觉得这辽州荒僻破败难以入眼,可是一往那知州府中搬,立马就变了说辞。

辽州如何如何暂且不论,起码这知州府是她们之前闭着眼睛做梦都不敢梦的。

李大妮怀中抱着苏猴姑,一个劲儿地感慨,“乖乖,这院子是不是忒大了些,咱们刚刚从进门道落脚的这屋子,走了少说也有一刻钟吧”

苏崇水想得却是别的,他有些愁眉苦脸,“大妮,咱手头确实是有点银子,可到了辽州之后,还能坐吃山空不成咱得仔细合计合计,往后靠什么吃饭。切不能因为崇文当了官儿就想着要攀附上去,自个儿什么都不动就空享荣华,不然指不定哪天就把财神爷给惹恼了,让我们再倒霉回去。”

李大妮已经被养猪那事给吓破了胆,她哪里还敢再瞎指挥,当下也顾不上感慨了,眼巴巴地看着苏崇水,道“当家的,我听你的。”

其实在来的路上,苏崇水就已经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想了,他还拐弯抹角地同苏崇文打听过辽州的地势水势,听闻辽州临海,辽州城便是修在海边,他心里早就有了打算,只不过这会儿才想着说出来。

“大妮,我打算重操旧业,继续捕鱼这辽州城紧挨着大海,辽州城旁就是大江大河,我们还能饿着不成我没别的能耐,水性还算凑合能入得了眼,想来那海中的鱼虾蟹怎么着也不会比咱梧桐庄旁那段河湾里的少,稍微捕捕,肯定够咱俩把日子过下去”

别看李大妮在家的时候主意正,心胆大,可离了家北上千里,她的心胆都跟着变小了,听了苏崇水的打算,李大妮犹豫道“可我听说海上的风浪大得很,死人都是一船人一船人死的,是不是太危险了些还有一个问题,这辽州城统共都没有多少人,挨着大海的人,水性还能差了要是想吃鱼的话,家家户户自个儿就能捕了来,谁会花钱买鱼吃”

李大妮能想到的问题,苏崇水怎么会想不到

他胸有成竹地说,“危险倒是不至于,咱在海边捕就是,实在不行就到入海的那江河里去捕捞,你在家里多巴结着点福星,应当不会出大事。至于说这鱼捕了之后往哪儿卖,我得同崇文商量商量去。”

“依我看,最好是想个办法把鱼卖去不靠海不临河的地方去,你想想咱那县城,一到冬天,富贵人家想吃口鱼都难,咱这儿靠着海,要是能把那鱼制成鱼干,请商队把鱼给卖到不靠海不临河的地方去,肯定能换成银子回来”

“这海里的鱼虾蟹可比河里的鱼虾蟹多了去了,简直就是天然的聚宝盆,要是能把这些海货都用上,不仅能解了咱的问题,崇文想要重建辽州,我这法子说不准还能帮得上他的忙。”

要不怎么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不逼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苏崇水才刚到辽州没几天,就盯上了辽州沿海的鱼虾蟹,苏崇山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一路上都盯着辽州城外看,听说辽州城外都是绵延的大山,也决定重操旧业。

可惜苏崇山的运道不算好,一来是大军将那些染上瘟疫的人都隔离到了山林中去,哪里会让他这个现任知州的亲哥往山里钻,万一染上瘟疫,谁能担得起这个责任二来是山林里确实没什么东西了,那一场大雪将山林里披毛带角的走兽飞禽都给冻死个七七八八,哪怕有些走兽钻的洞深,幸免于难了,那也不敢再捉啊,还能连个种苗都不给这山林留

万一之后这山上真的什么都没有了,那该咋办

苏崇山同张春芽商议谋生大事,张春芽想了想,拍脑门道“咱还是养猪吧原先咱养个二三十头猪都觉得累,但现在不一样了,老三院子里有了丫鬟小厮,连开门关门都有专门的门房,咱也可以添点儿小厮丫鬟,让他们给咱喂猪养猪去这辽州城里的百姓都为了一口吃的发愁,咱花钱找他们来给咱养猪,他们有了银子,自然就能填饱肚皮了。”

苏崇山发自内心地给张春芽比了个大拇指。

苏崇山和苏崇水把两家做的决定同苏崇文说了,就给苏崇文出了一道大难题。

辽州城百废待兴,民不聊生,苏崇山打算养猪,可养大杀好的猪该怎么办能卖得出去吗是苏崇水打算捕鱼养鱼,捕到的鱼该怎么处理

辽州城的百姓肯定是不缺鱼吃的,想卖只能卖去别的地方,问题是辽州地广,从辽州去往京州与蓟州的路也不大好走,哪怕鱼在辽州时还是活蹦乱跳的,去了京州或蓟州就能变成死鱼臭鱼。

还有一个大难题,辽州百姓并不是手里没银子花,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花。

那一场大雪降下来,简直就是阎王爷给辽州百姓下了催命符,田地里的庄稼悉数冻死,人本来就填不饱肚皮,还爆发了瘟疫往来的商人稍微有点办法的,都躲出这人间地狱了。

幸存下来的那些百姓手里空有银子没处花,难道还能啃了银子充饥

苏崇文书房里的油灯亮了好几夜,他眼下的青黑色都快赶得上将死之人,总算拟定了一份大致的计划出来。

首先救人。辽州本来就属于地广人稀的类型,百姓原本就不多,之前又是雪灾又是洪灾,再加上瘟疫,一连遭了三次的天谴,余下的百姓更是少之又少,但凡还有一口气在的百姓,不论老弱长幼还是妇孺,都必须救若是辽州无人可用,那就算穷尽他苏崇文的一双手,也无法扭转乾坤。

其次修路。隔断辽州与中原的那些山路必须踏平,最好是修出一条宽敞的官道来,能够让外来的商人进入,带动整个辽州的气脉活泛过来。钱如水,流通才能不朽,商人便是那搬水的水车,坐望天下繁华之处,哪里能少得了商人的踪迹

再次引人。辽州想要重建,必须从各处引来工匠匠人,手工艺人等等,最好是能让更多的人搬来辽州,将辽州城中那些空出来的屋子都填满,最好是将辽州城再扩大数倍,以辽州城为中心,辐射出去,使得村落屋舍繁多如牛毛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若是人都不够,那谈什么重建与发展

最后通商。辽州虽坐落于北疆大地上,但苏崇文来之前就查过当地的地方志,辽州物产丰饶,那山林之中简直就是聚宝盆,只是地势多艰险,天气多严寒,层层大雪阻隔,才让这些镶嵌在辽州大地上的明珠蒙尘,若是能加以挖掘,定会使这辽州改天换地。如今辽州人数不足,维持日常农桑生产都人手不足,如何将这些镶嵌在辽州大地上的明珠撅出来商人逐利,这些明珠皆是利,那便利诱商人来

将自个儿制定出来的四条计策一一看过之后,苏崇文整个人都有些恍然。

他这一年里看的书确实多,形形色色杂七杂八的书都看,连他自个儿都想不到,平时看的几本书入了脑子里,居然就变成了应对天灾的计策。

“只求圣贤书不诓骗于我,不辜负辽州百姓。”

苏崇文制定好这些计策后,实在撑不住了,倒头就睡。

叶桂枝这段时间也没闲着,纵然家里人都已经服下了除秽汤,不用担心染上瘟疫的事情,但她还是有些不放心,总感觉这头顶的辽州天是灰扑扑的,被瘟疫给笼罩了。

她将自个儿在并州时就备好的避瘟香拿了出来,让小厮拿着把偌大的知州府上都给熏了一遍,连那些墙角旮旯都没放过。

除秽汤的方子已经给了葛天明,葛天明带着辽州医署新搭建起来的草台班子以及亲爹葛大夫上阵,在医署门口设了药棚,让辽州城内的百姓带着有官府大印的户籍来药棚中领药,言明每日必须喝三次,每次只能喝一盅,多喝无益且会伤身,连着散了三天的药。

确认城中百姓都饮过除秽汤之后,葛天明又将目光投向那些被隔离到山林中自生自灭的病患。

不仅仅是那些病患,好些驻兵都已经染上了瘟疫,只是军令如山,只要不想被杀头、不想家里人被牵连,这些驻兵就只能守着,等这些染了瘟疫的病患死,也等自个儿死。

葛天明与葛大夫医者仁心,不愿意让放弃任何一个人,父子俩商议之后,决定带着医署往那隔离有瘟疫病患的山林中去。

问题来了,医署人手严重不足,平常熬药都是杨绣槐、叶桂枝等这些熟手来熬的,因为这六十四味药皆是虎狼之药,稍微不注意火候,就可能把救命的良药熬成毒药。

可杨绣槐与叶桂枝这两人的身份特殊,一个是辽州知州的亲娘,一个是辽州知州的夫人,谁敢让这两位去那山林中犯险

杨绣槐听人说葛天明正为了这个事愁,直接冲到医署去训了女婿,“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顾忌这些那些人命就这样贱呐崇文说过,辽州若是想要恢复元气,最离不开的就是人,若是指望男人和婆娘们造娃,最少得十几年才能培养出一个壮劳力,现在几碗药灌下去就能救一条性命,你还犹豫什么犹豫个屁啊我跟你去”

叶桂枝不允,“娘,还是我跟着医署的人去吧,我熬药的火候掌握得比你好,再说了,那山林中谁知道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您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

“就是因为我年纪大了,这才不怕就算遇到歹人,谁能看得上我这么一个满脸褶子的老婆子你就不一样了,你家里还有宝丫头和崇文,还有这里里外外一大摊子的事情得管,怎么能丢的开桂枝,听娘的,别和娘争这个机会”

“再说了,哪会遇到什么危险事儿我是跟着医署的人去,山林里还有朝廷的军队驻扎着,哪有歹人敢在这个时候冒头他们要是敢冒头,那就把他们的头都给打歪了”

“再说了,咱家头顶上有福星高照呢,谁敢作怪”

之前的那对话都是说给旁人听的,最后一句话才是说给叶桂枝听的。叶桂枝一听杨绣槐这话,放了一大半的心,她亲自给杨绣槐收拾好东西,杨绣槐这个知州府的老夫人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杨绣槐是五月末出的门,待她归家时,已经是七月中了。

同行的人都瘦了一大圈,唯独杨绣槐整个人胖了两圈。

好几年处出来的婆媳关系,叶桂枝有将近五十天没见到杨绣槐,平时就想念得不行,现在见到了,眼眶里的泪说落就落,把杨绣槐给吓了一跳。

杨绣槐龙行虎步地进了屋,接过丫鬟递过来的茶水,眯着眼喝了一口,感觉全身爽快了,然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哎,跟着女婿和亲家公还有医署那一大圈的人在辽州大致转了一圈,真是给人长见识我以为只有咱并州山上有傻狍子呢,没想到这辽州也有傻狍子,还比咱并州的傻狍子长得肥硕”

苏崇山听到傻狍子就一时间有些手痒,他双眼放光地问,“娘,那狍子有多傻”

杨绣槐仔细打量了一下苏崇山,认真道“看着比你还要傻一些。”

苏崇山“”

杨绣槐继续手舞足蹈地比划,“好家伙,路上遇到一个傻狍子,见到我们的车马还不躲,非要凑过来看看,我抄起熬药的大铁锅,咣当一下朝着那傻狍子的脑袋砸了过去,后面我们吃了十来天的狍子肉”

“那肉是真的嫩,可惜路上没带啥调料,做出来的肉。我当时可惦记崇梅和桂枝的手艺了,要是崇梅跟着,肯定能炖个有滋有味的肉汤吃要是桂枝在,那更美,有卤肉吃了”

“又是雪灾又是洪灾又是瘟疫的,老百姓们的日子真是泡进了黄莲水里。我跟着女婿和亲家公出去,他们负责布药,我就跟在后头熬药,边走边看,发现这辽州人也是挺傻的,这辽州的土地多好啊,怎么都荒着呢”

杨绣槐感慨之余,还同好奇地瞅着她瞅个不停的苏老头说,“老头子,你记得梧桐山上那些被枯叶子埋了的地不咱种了一茬豆子,然后就大丰收的那次这辽州城的很多土地比咱在梧桐山上看到的那些土还要好那土哟,肥的流油,黑亮黑亮的可惜了,都荒着没人管。”

苏老头也诧异了,“那么好的土,种不出庄稼来”

其实是杨绣槐误会了。

辽州百姓不傻,他们也知道那些土好,可辽州本来就偏僻,一年到头,冬天占了一半,商人都往繁华富庶的江南去了,哪有商人会看这一年有半年被雪埋着的辽州

辽州地广,百姓们家家户户只要种点粮食就不愁没饭吃饿着肚皮的事儿,倒是有人多种过粮食,可种多了有啥用吃不完发霉么

久而久之,辽州的百姓也没人愿意多种粮食了。那些被弃置的土地累积了经年累月的肥力,就变成杨绣槐眼中的宝地。

说来也是辽州百姓守着宝山而不自知,在并州的黄土地上,哪里能见到成片成片的黑土地谁家要是得了这么一块地,年年都得放着别人去他们家地头偷土,毕竟黑土地就是老天爷赐下来的肥地

夫妻俩一个在那儿吹,一个在那儿捧,屋子里的儿子儿媳孙女以及一众小厮丫鬟就在那儿听杨绣槐吹牛逼,等杨绣槐吹爽了,叶桂枝才想到一件事儿。

苏崇文一直都说想引商人来辽州掘宝,可那些商人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苏崇文空口白牙说辽州有宝,他们哪里会来

要是能种出粮食,再找商队把粮食卖到那些粮食紧缺的地方去,商人就来了。

有了商人往来于辽州与其它州府之间,按一切就更好说了,辽州不再被紧邻的中原腹地所孤立,中原腹地那些东西也都能运过来,辽州百姓的日子应当能好过许多。

叶桂枝将自个儿无心之中生出来的想法同苏崇文说了,她还有些忐忑,“崇文,这是我瞎琢磨出来的主意,不知道管用不,你听听就好,若是管用,能解你心头忧,那再好不过,若是解不了你心头忧,你也别怪我瞎出主意。”

苏崇文自打上任之后,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竭,他躺在床上,盯着头顶的窗幔看了半晌,突然一个翻身将叶桂枝拖倒,他把脸埋在叶桂枝的双手间,闷声闷气地说,“桂枝,这法子真是太好了辛苦你了本来说是让你来跟着我享清福的,没想到居然让你替我操心,这么大的宅子得管,还得操心我衙门里的那些事儿是我亏欠了你。”

叶桂枝看着自家男人鬓角生出的点点白霜,道“夫妻本就是一体,说什么亏欠不亏欠跟着你的这几年,我也长进了不少。之前的我哪里感想现在的日子啊,我也是有人伺候的官太太了,出门还有车马坐着。”

“崇文,我不识字,也不像你一样,懂那么多的大道理,我遇到事儿只能自个儿琢磨,若是琢磨错了什么东西,你及时同我说,别怪我,也别嫌弃我。”

苏崇文横下心来,“桂枝,明日开始,我便教你识字。”

苏崇文一人上任,看似在辽州府衙中无太多帮手,实际上却是带着一家子智多星来的。

张春芽看什么都能看到利,闹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儿,但也磕磕碰碰地把养猪场给办起来了,她不仅养猪,还养起了羊和貂,猪是为了杀了吃肉,她养羊和养貂则是因为见到了辽州本地人家家都以有个貂皮帽子、羊皮大袄为荣,被张春芽瞅到了商机。

恰好苏崇文的打猎手艺好,频频进山设套,将辽州城附近山上的貂差不多给连窝端了,全都关到笼子里去,每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硬是将身形苗条的貂给喂得胖成了球。

说来也怪,人人都说貂不好养,保不准还会闹绝食,可张春芽养貂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儿,那些貂一到她的貂厂里,就仿佛入了极乐世界一样,不吵不闹,每天吃完就是睡,硬是将自个儿吃得毛光水滑,壮硕无比。

苏崇水打定主意要捉鱼,也风风火火地搞了起来。

活鱼放不了太长时间,那鱼干呢

当初老苏家刚转运的时候,苏崇水一下午就捕了那么多的鱼,全家熬夜烘咸鱼干,调料就是点盐巴,还是从杨绣槐的娘家大哥杨大山家借来的。

现在家里多了俩会做饭的,苏崇梅盯着百食谱一个劲儿地学厨艺,开不起酒楼来,她就变着花样地给全家人做菜吃,叶桂枝擅长卤肉,脑子里装了大半脑子的各种卤方,也帮忙参谋鱼干的制法。

枯燥贫瘠的生活硬是被这爱折腾的一家人给渐渐过出了声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