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千岁千岁千千岁 > 第十六章

千岁千岁千千岁 第十六章

作者:江枫愁眠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4 04:23:06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兰沁禾从国子监散值后,没有回郡主府,先回了兰府求见万清。

她将今日殷姮的话一五一十地说了,万清听罢,问她,“你以为如何”

“年初的时候,殷姐姐就在内阁提过修建园林的事情,那时候被母亲以军饷不足为由压了下去。我本以为她们起码今明两年不会再有想法,毕竟南方军情如火,一旦后援不支,她们也担不起这个后果。”兰沁禾微微蹙眉,“没有想到战局稍缓,她们便又开始蠢蠢欲动。”

修建园林,是个从上到下可以大贪一笔的好机会。

殷姮今日来劝说兰沁禾,除了明面上那层“为友谋划”的善意,更多的还是尊她老师王阁老的意思,想要借修园一事发笔横财。

皇上还年轻,耳根子软,万一真的被说动修葺国子监,今年的园林就无法再修建了。王阁老和殷姮当然不愿意这种事情发生。

兰沁禾难过的倒不是这点,她只是有些伤感,十几二十年前的殷姐姐,也是颇有傲骨气节的姑娘,进了官场不过十来年,便成了这副模样。

难过归难过,公事不该私谈,这就是为什么中午的时候,兰沁禾拒绝了殷姮的提议。

她一早料定其中必有文章,绝不止是单纯为了她、为了国子监好。

“你可知为何他们对修园一事如此紧张。”万清问。

“按理说底下的官员日子难过,想要捞点好处是正常的。可是王阁老和殷姐姐家中不至于艰难如此。”这也是兰沁禾疑惑的地方。

万清扯了扯嘴角,有些讽刺地笑了一声,“大肆挪用公款,又填补不上,谁不紧张。”

“挪用公款”

“王阁老的老家为他竖碑建庙,还大修了王宅和祖庙,你知道花了多少钱”

万清没等兰沁禾回答,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他们未同王阁老商量,私自去了福建,将那年拨给河道衙门修堤建坝的钱借了过去。”

“他们怎敢这样的做”兰沁禾猛地睁大眼睛,“河道衙门的人问都不问就借给了他们”

“也不知道他们从哪拿到了楼公公的亲信,河道衙门的人归宫里管,福建那边又都是王党的人,竟真把钱都借给了他们。”

“王阁老知道吗”

“他今年年初才知道,气得不轻。”万清靠在椅子上,腰背有些发酸。“福建多发洪水,此时又有倭寇侵犯,堤坝若是出了差子,一旦发了洪灾,内忧外患,届时就大乱了。”

“虽然今年福建没有大的水灾,可明年、后年呢现已是九月,赶在明年开春之前,他是一定要把河道衙门的钱还回去的。”

难怪就连小小国子监出现了有可能挡路的事情,王瑞都要派殷姮过来。

兰沁酥思忖片刻,脸色凝重,“母亲,若真是这样,女儿似乎确实不该在这时候,请皇上修葺国子监。”

“你想护着殷姮”

“当然不是,公私之情,我还是分的清的。”兰沁禾起身,对着万清沉声道,“王党之罪行,不可不谓十恶不赦,可是他有一点想的不错。”

“哪一点”

“一旦堤坝毁坏,洪水涌入,百姓无粮可食无家可归,瘟疫也将横行,兼之以倭寇为患,就真的乱了。”

她皱着眉,心里细细盘算,“今年国子监的修葺费用,还有博士和学生们的俸禄,女儿可以暂且填上。”

万清问她,“怎么填,你拿什么填”

“我还有几处庄子和宅子。女儿打算亲自去苏州一趟,以郡主的名义,将那苏州的几座宅院卖给当地的商人,想来价格不会低。”

万清定定地看着兰沁禾,忽地,唇边绽出点点笑意来。

“别人都说你的性子像我,可现在看来,你真是同你父亲一模一样。”

二十多年前兰国骑将自己的私产变卖,拿去充当军饷;二十多年之后,兰沁禾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方法。

“你不必如此。”万清撑着扶手站了起来,兰沁禾连忙上前扶住她。

“你这样做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能救得了国子监一时,救不了一世,还是得拿出个成体统的章程来才行。”万清被女儿搀着,朝外面走去,一边晒晒太阳,一边接着同她说话。

“还请母亲赐教。”

“殷姮说的没有错,引商入监,这是个好方法。

商人有钱,渴望官学;你们缺钱,有一排的博士师傅,为什么不那么做呢。”

“只是西朝规定了不许商贾之子入仕”

“谁说让他们入仕了,只是留在国子监学习而已,又没说给他们考取功名的资格。”万清望着外面的秋日,被阳光刺得眯了眯眼。“你们那些个监生、贡生,不都带着陪读伴读么

那些陪读伴读也在国子监读书,他们其中不是也有商人之子么。”

“母亲说的是,”兰沁禾犹有些不放心,“我当时也觉得殷姐姐的方法不错。这样一来,便是为国子监开了一条源,日后也能自给自足,不必向朝廷伸手了。可国子监毕竟是我西朝的最高学府,里面的人都是些清高之士,就怕他们觉得同商贾之子一起读书,有伤脸面和自尊,到时候闹将起来”

“所以这事儿,你不能担担子。”万清扭头看向兰沁禾,“李祭酒把你推出去,你再推回去就是了。今晚他不是要来见我么,你在他见我之前,把殷姮的那个法子同他说了,要他拿主意。”

“他若是不肯呢”

“那我就不肯。”万清拍了拍女儿的手,“若是国子监在他当祭酒时,弄得一片狼藉,他日后也没什么出路了。现在最着急修缮国子监的,不是你这个郡主,是他这个祭酒。”

“女儿晓得了。”兰沁禾又道,“那后日早朝,还需上奏皇上么。”

“穷是要哭的,自古商贾清流面上都水火不容,引商入监非同小可,没有皇上的首肯,这件事你是办不下去的。”万清道,“但是国库也确实空虚,直接让皇上给你拨钱,那就是让圣上为难了,得将这个法子说出来,再问圣上可行不可行。”

若是不可行,他们西朝最高学府的门面何在几千考生的口粮何在

这是不得不解决的。

“皇上届时便不会彻底反驳这个提案,最多将它推迟、容后再议。只要这个话没说死,我们就有回旋的余地,往后就能慢慢想办法把它办成了。

皇上同意了的事,不管什么清流什么学生,也就不会闹事了。”

交代得差不多了,万清停下了脚步,叮嘱了兰沁禾,“为官最重要的,是一个忠字。对皇上、对宫里,都不要有所欺瞒。以后像这件事,你必须得先禀明了皇上,万不可自己拿主意。”

“女儿记住了,多谢母亲教诲。”

“还有,殷姮说得不错,这件事最好能让人提前给圣上透点风声过去。”万清想了想,“明日慕公公当值,你可以去找他说说,再看看他的意思,他跟在圣上身边久,最了解圣上。

若是他能应下,此事便能成;若是他严辞,那后日上奏时,便要再琢磨琢磨章程。”

兰沁禾问,“那这件事,是我去见慕公公,还是由李祭酒出面”

“当然是你。一个小小的祭酒,如何能见到慕公公,只有你拿着郡主的名头去,他才有可能见你。”

万清被兰沁禾扶着,走了一会儿乏了,便坐到了院中的石凳上。

“你不要穿着官服去,就当是替我送公文的,只当自己是个小吏。上次你在慕公公面前,就是太冒失了。”

想到上次女儿去司礼监的事情,万清依旧心有余悸,顿时皱着眉斥责道,“你以前鲜少接触司礼监,往后可要记着了,说话谨慎三思,别以为都是和你那些酒肉朋友似的。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心里想明白了。”

“知道了母亲。”兰沁禾也有点后怕。那天说的话,慕公公若真以为她在惦记着什么,捅到圣上那里,兰家这些年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

“对了母亲,酥酥呢,今日怎么不见她”

万清本来还正常的眼神,在兰沁禾提到兰沁酥后,不禁一暗。

她叹了口气,挥了挥手,“圣上今日留她在宫里议事。”

兰沁禾一怔,便明白了其中意思。

二十七岁升光禄寺卿,谁都知道兰沁酥这个从三品是怎么来的。

“我已经管不住她了,”万清垂眸,说出的话苦涩迟缓,被风一吹,轻飘飘地散了,“随她去吧。”

对于这个女儿,她是一直存了歉疚之心的,以至于到了这个地步,她再想管教却已是力不从心。

这时,远处有丫鬟走过来禀报,“夫人、二小姐,李祭酒李大人来了,在前面候着呢。”

兰沁禾起身,对着万清低头,“母亲,那女儿就先去了。”

“嗯,去吧。”

兰沁禾侧身,对着旁边的丫鬟交代了一句,“留在这伺候夫人。”接着提步朝前厅走去。

她按照万清的教导,同李祭酒寒暄一阵后,将引商入监的法子说了。

“李大人以为,此法可行否”

李祭酒心中一跳,他见对面的女子面色淡然,眼笑吟吟,恐怕这番话里已经是有万清授意了。

“此法甚好,”他抚着胡须,斟酌答道,“商贾出钱,我们出力,确实是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可是国子监乃我西朝第一学府,当初高祖办学时便有言,太学乃为西朝培育官员之圣地。”

他沉吟片刻,抬眸去打量兰沁禾的脸色,斟酌道,“花钱来买圣地的位置,是不是不太合适啊。”

“李大人此言差矣。”兰沁禾道,“当年高祖说的是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1”

“我们国子监乃天下第一学府,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教育人才。孔圣人早有言在先,所谓有教无类,为什么我们要将商贾之子拒之门外呢是我们的博士水平不够教不了,还是我西朝国子监无容人之量,还是高祖觉得孔圣人的话说得不对”

后面三个问题压下来,李祭酒的神情立刻变了,他急忙摆手,“当然不是,当然不是。”

这三个问题,他哪敢说是。

“这就对了,我们国子监对面便是孔庙,祭酒您也是每年都带着学生们祭拜孔圣人的,自然应该遵循孔圣人的话来做。”

兰沁禾笑了,“国子监当为天下学府之表率,是自高祖以来钦点的学府,士农工商皆是我西朝的子民,如果连我们都拒西朝子民与门外,君父该是何等的心寒。”

“郡主所言甚是,所言甚是。”帽子扣到了这个份上,除了答应,也没了别的方法。

“那这引商入监一事,后日朝会时,还请李大人多多费心了。”

“我可以禀明圣上,”李祭酒还有一丝犹豫,“只是背后的打点”

“大人放心,您为国子监劳心费神,下官又岂敢在旁边躲清闲。”兰沁禾给李祭酒递了颗安心丸,“背后的那些琐事,还请交由下官去办。”

老人捻着胡须沉思片刻,半晌点了点头,“好吧,那就都有劳郡主了。”

作者有话要说 11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

2如明代的话本醒世恒言中的老尚书说道,“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像金阶走。”他五个儿子里,只让大儿子读书,还有两个干商贾去了。

清明时期,钱变得越来越重要,商贾的地位也提高了很多。

3国子监除了教各种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必修的技能,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现在大学的实践、实习还要丰富,很多都是直接进衙门里干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死读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