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盘秦 > 第47章 习作

盘秦 第47章 习作

作者:春溪笛晓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4 05:25:32 来源:就爱谈小说

盐官出发前, 嬴政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不管怎么整,年前你得给我把新盐整出来,别耽误我儿子手底下的人腌猪肉。新盐整不出来, 你也不用回来了, 这事自己看着办吧。

原话当然不是这样的,不过盐官听着就是这个意思。

于是盐场边建边实践那晒盐之法, 晒到冬天太阳不好了,盐官还看着晒盐之法确有成效,明年早点开始晒应该可以让全国人民吃上便宜盐巴, 当即叫人拿半成品去煮了一把, 赶在云阳县那边杀猪之前把新盐给整了出来。

甭管中间是晒是煮,反正新盐是出来了,明年明显也能达成朝廷下达的生产指标, 盐官便让人把后头的盐也加工一下, 自己带着几车新盐回咸阳报喜去了。

和新纸送进宫的过程一样,几车新盐在宫门前被掀开遮盖的布闪亮登场。

这雪白雪白的盐, 一开始大伙还以为是面粉, 挺疑惑盐官怎么专门往宫里送面粉来着。

人宫里不是早吃上面食了吗

等走近一看, 就发现这不是面粉了, 比之面粉, 新盐明显要更颗粒分明些。

在禁卫检查那几车盐时, 又有人找盐官唠嗑, 问他这是什么。盐官笑着给他们捻了一小把,说道“您尝尝就知道了”

好奇心重的人接过一尝, 果然知道了, 这是盐巴啊

盐巴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只要发现哪儿有, 采集起来还是蛮方便的;若是不能直接采集到,还可以把盐煮出来,这些大伙百八十年前就会了,为什么要大张旗鼓送进宫去

盐官自然又称职地吹了扶苏一把,说这是天上的仙人觉得大秦盐不够吃,特地教会他们公子怎么制这种新盐。

有了这种全新的制盐之法,他们大秦百姓再也不用紧巴巴地盛着用盐了,趁着现在地里还有青菜,可以多腌一些留到最冷的时候下饭用

换别人说这种话,大伙是不会信的,盐官说不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一般来说吹啥不能吹自己干活快,否则回头上头把你的生产指标往上一提,你哭都没地方哭所以,盐官敢这么夸下海口,说明这新的制盐之法确实效率高、产量大

得知这么个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消息,许多人都不再多留,迫不及待地和亲朋好友分享去了。

盐官带着新盐去求见嬴政。

嬴政对盐场那边的效率挺满意,想到出主意的人是扶苏,这新盐归根结底还是扶苏的功劳,嬴政就更满意了。

他让盐官把刚送回来的几车新盐送去扶苏那边,接下来产出的新盐优先供应咸阳,多余的可以匀给云阳县,这两处的盐价先降个一半。别的地方得再等等,等明年产量真正出来再说。

盐官奉命去给扶苏送盐。

扶苏捻起一小撮盐看了看,发现新盐做得还挺精细,颗粒小,还白得晶莹剔透。

扶苏叫人留了一车,分送到相熟的人家去,其他的送去云阳别庄那边让管事分配下去。

盐场那边产出的新盐陆续押运回京,咸阳城和云阳县的百姓们第一时间发现盐价的变化。

盐这东西,一向是由朝廷负责采集、朝廷负责售卖,售价也由朝廷来定。为了让百姓能用得起盐,盐价向来定得不高,只是对于许多人来说,只要是要花钱买的,那就是稀罕东西,大多舍不得买太多,平日里自然也都省着用。

听说盐价降了一半,很多人都不太相信,等有人用半价把盐买了回来,他们才纷纷出门去买盐。

随着新盐走遍千家万户的,自然还有仙人给扶苏传授新盐制法的传言。

比起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的信纸,新盐和百姓的生活更加贴近,每家每户吃饭吃出了滋味,免不了都要提一句他们那位据说是仙童降世的公子扶苏。

邻县看到云阳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都恨不得扶苏也到他们县里也住上一年,他们县里也有竹子、有芦苇,更不缺石头,公子怎么就不来他们这边看看呢

相比邻县百姓的淳朴期盼,那些随着俘虏们潜入云阳县的细作感觉自己每天都过得水深火热。

他们潜入云阳县以后,发现云阳县的乡野村夫都识字,时不时还在田间陌上对唱一首诗谣,诗谣里蕴含许多农学道理

冬天了,田里没什么活,他们就在家带着儿女们练字,云阳县最穷的人家家里都备着竹纸,虽然是造纸作坊那边整理出来廉价卖给他们的瑕疵纸,不过不影响书写

这也就算了,县里的隶卒让他们努力干活,争取早点转为正式居民,好攒些钱买草纸擦屁股他们还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竹篾茅草伤屁股,还是草纸好用,只要花一点点钱,就能享受大王也在用的草纸

接着隶卒们自然又是一通无脑吹,说他们大王多么心系百姓,连上厕所都不忘为他们着想,和你们那位贪图享受、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韩王完全不一样

细作经历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洗脑见闻,人都恍惚了难道秦国百姓真的过得如此幸福,韩国百姓真的这么凄惨无助

再一看,与他们一同被安排到云阳县的俘虏已经快乐地融入到整个大集体之中,连说话都快带上云阳县口音,人也肉眼可见地健壮起来。

他们明显非常喜欢这样的新生活,有脏活累活永远冲在最前面,县里组织鞠球赛永远第一个报名,简直比云阳县百姓还要积极,都在争取早日转正。

韩国细作把云阳县的见闻如实写下,暗中送回新郑那边,心里开始怀疑起自己所做的事有没有意义。

他们的密信才送出去没多久,新盐就出现了。

一车车新盐在众目睽睽之下送到了云阳县中。

那新盐白得像雪,堆满了一车又一车。

负责押运新盐的隶卒朝围观的百姓们自发地宣讲这是大王和我们公子叫人制出来的新盐,往后每年都会产出很多,所以从今年开始,咱县里的盐价会降一半,大家只管敞开了买盐今年还没腌肉腌菜的,都可以多买些回去,只要舍得放盐,今年冬天会过得更有滋味

百姓们一听,马上井然有序地排好队,准备现场买些盐回去腌猪肉,今年过个有滋有味的好年。

最绝的还是学宫那边,所有老师给高年级学生布置了作业,说他们也学了快两年了,回去后琢磨琢磨,写首诗歌颂新盐,别的要求没有,就是一定要朗朗上口,回去能教你家爷爷奶奶弟弟妹妹唱的那种。

高年级学生基本的字都认识了,老师们编的诗也学过不少,而且他们以前写的优秀小作文也已经在父老乡亲口里传唱开了,这种作业根本难不倒他们。他们回家看了新盐,跟着父母腌菜腌肉,灵感爆发,纷纷写出了或正儿八经或趣味盎然的颂盐诗

当然,名为颂盐,本质还是歌颂他们大王和公子,这点读题能力他们还是有的。

所以,学宫师生很快源源不断地产出一批以盐为出发点、重点在歌颂嬴政和扶苏心系百姓天命所归的诗谣,并且在每个对外讲学的旬日挑出最好学的几首教会云阳百姓,让他们把这些颂歌传唱开。

这种能唱出来的新诗不仅传扬得快,还很有洗脑作用,听过以后总忍不住哼哼两句,没过多久就风行整个云阳县,并且迅速往邻县蔓延开。

年底,云阳县的姚县令到学宫巡看时还跟着学了几句,唱得极为响亮,明晃晃地告诉所有人,他是跟着扶苏干的,他无条件支持扶苏的所有工作。

一个韩国细作在自己不小心哼哼出几句某首歌颂新盐的新诗后,有点绝望了。

这个云阳县,太可怕了

连细作们都知道的事,嬴政当然也知道,他也拿到过几首学宫学生的优秀作文,叫人哼唱了几遍让他听听。

程邈在学宫当家做主,大方向还是抓得很准的,挑出来传唱的优秀作品要么是主夸嬴政,要么是连着嬴政扶苏一起夸,没有半首是单独夸赞扶苏的。

所有新风谣的大意都差不多多亏了大王英明,公子聪慧,我们才能吃上这便宜又精细的新盐

差别只在于如何赞美嬴政的英明,如何赞美扶苏的聪慧,以及如何赞美新盐的好处。

嬴政把这些迅速传唱到各地的新风谣听了个遍,觉得这些诗虽然粗浅了点、直白了点,不过读起来还算顺溜,唱起来也不算难听,学宫果然能培养人。

受到这些优秀作品的启发,嬴政叫李斯往外放出风声,就说他生辰那天将要宴请百官,到时还会请各国来使一起坐下聊聊天。大伙什么都不用准备,只要现场写一首应景的诗,总结归纳一下近两年的重大事件,可以以赞扬为主,也可以以批评为主。不过,赞扬类的意思到了就成了,批评类的你可得写好点,不然你官别当了。

之所以要提前透风声,当然是考虑到一些武官不会写诗,暗示他们赶早找门客写一首,反正门客的就是你的,到时候能拿出来就成了。

嬴政还表示,他的要求很低,比云阳学宫那边的学生习作强点就成了。

消息一传开,有资格参加嬴政这次赐宴的人都开始叫人去收集云阳学宫那些“学生习作”。

众人捏着鼻子把那些“学生习作”看完了,凑在一起稍微一分析,顿时明白了大王这是要他们写诗夸他和他儿子,最好详实有据、有针对性地带着事例夸,还得写成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

不想写,官别当了

写不好,官别当了

行吧,不就是写诗,他们可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