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和大反派互穿的日常 > 第46章

和大反派互穿的日常 第46章

作者:秀木成林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4 08:27:18 来源:就爱谈小说

吕侍郎的不配合, 早就在萧迟的预料之中, 不过他现在也早不是那个初入户部两眼一抹黑孤掌难鸣只得一个名头的三皇子了。

他上朝之前, 就命葛贤戚信去找了人。找的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文书。不过这个文书原先是整理仓部案牍室的小吏, 干了很多年才升职调出来的。

户部四部, 户部、度支部、金部、仓部。四部的案牍室都是连在一起的, 这人虽不是度支部的, 但待得久了很多关窍都知道。

偌大的案牍室足十几间, 存档一卷接一卷,密密麻麻摆满了一排排大书架, 那文书转了两圈,很快就确定大致位置,顺着书架一路找下去, 很快把就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去年的存档翻了出来。

值得一说的是,对了对, 发现少了两个州的,在那个大书架上左翻右找底朝天也没找到,招看守度支部的小吏来问话, 这小吏惶恐一问三不知,只道自己是守门的。

耽搁了两个多时辰, 连午饭都没吃上,最后在另一间房新入档的书架最前头找到了,给出的理由是之前上峰调用过,重新归库时和新进的存档混在一起了。

很好, 那就是工作失误了。

萧迟直接命人将那张姓主事和整理案牍室的小吏押住,送到陈尚书跟前,让他们卷铺盖回老家去吧。

最后结果,张主事记过留职观察,几个小吏统统罢了,当天就卷铺盖走人。

“那姓陈的还是父皇倚重老臣呢,一天到晚就会和稀泥”

傍晚下值回到府里,萧迟还余怒未消,气冲冲跟裴月明骂陈尚书。

裴月明安慰他“张荣到底是个七品主事呢,哪能因这点小失误就罢官”

客观来说,这处置结果可以了。

和稀泥是一向都和的,但那老头子现在没有敷衍人。

随着萧迟的稳立朝堂和深入户部,陈尚书态度也转变得快,以前更多是一种大人看小孩子的感觉,你闹,我就躲着看看。现在吧,对萧迟和对东宫差不多,日常装聋作哑,装不了的,严格按事件对错来办,态度端正之余手底也留一线。

果然是混了几十年的还屹立不倒的老家伙。

“算了,懒得说他。”

说的萧迟也不是不知道,正事重要,被裴月明安慰两句平了平气,他遂丢下陈尚书,招手让王鉴把他带回家的公文都取出来。

他从里头翻出一叠纸稿。

“各州总数我都抄了,还有具体存粮的种类和数额。”

裴月明坐直,接过那叠纸稿。

萧迟说“账目核对葛贤他们还在做,但应该不会有多少出入。”

归档的账目肯定是平,秋收后的核查才过了一个月,两道也没什么天灾,各州储粮量不会出现什么大变化。

萧迟抄下来这个和最后结果也差不了什么,商量各州调征的具体数目,在这基础上就可以进行了。

“我们先草拟一个大致比例,而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整确定”

萧迟同意,他想的也是这样。

他吩咐王鉴“赶紧的,把舅舅送来的册子都搬过来。”

夜阑人静,窗外簌簌雪声,楠木立杆绢灯内的台烛挑得明亮,两张楠木嵌瓷方案拼成一张大桌,萧迟和裴月明正盘腿坐在桌旁的炕上。

“安州,地阔平坦,又有盘水穿行而过,素来富饶农获甚丰,今年也没有干旱和发水,收成应和旧年持平的。”

萧迟低低的说话声。

他手里拿着一卷册子,是安州地理志,段至诚一并送过来的。

淮南道文风甚盛,山南东道人口稠密,两地历年考出不少进士进入官场,永城伯府门下自然也有。这些官员对家乡了解自不用说的,对州长官也是认识的,无他,能中举的都研究过刺史偏好饮过鹿鸣宴,中进士后回乡祭祖更肯定会登门拜访。

这些年下来,当年的刺史有的换人,但也有还在的,又或许平调到其他州的。

永城伯府树大根深,抓紧去办,即便时间紧,也能了解不少两道州府刺史的为人性情。

再去吏部调了刺史们的履历,加上裴月明早上命人去崇文馆取的诸州地理志,评估分析的基础凑出来了。

安州现任刺史吴槐,裴月明翻开履历“这人是建安七年的进士,布衣出身,留京三年后外放淮南道,最初是扶昌县令,一任三年考评皆优,右迁下州宾州刺史,连了两任,再擢掌上州安州,现在是第二任,考评一直都是优。”

平民出身不满四十,这仕途非常顺遂了,裴月明再翻开自己特地做了书签的纸稿,这是认识吴槐的官员口述的评语印象。

“哦,这吴槐中进士当年得座师赏识,许嫁了女儿,不过这吴槐风评不错,赵氏多年无子他也未曾纳妾,一心相待,三旬过半,也就是前年,才终得一子。”

萧迟说“这吴槐是个谨慎的。”

裴月明赞同,长情不长情,好色不好色,这个说不好,但谨慎性格是能确定的。行走官场除了能力,关系也非常重要,这样的态度,换了她是岳家也很满意,自然是要一心提拔的。

“那么说来,安州储粮很可能比上报的数目要富余一些了。”

裴月明细细翻看有关吴槐评述,又重新看了一遍他的履历“咦你看”

“建安十八年,吴槐时任宾州刺史,当年宾州遇蝗灾,颗粒无收,吴槐果断先开仓救济灾民,立大功,陛下口谕褒其功,擢安州刺史。”

古代通讯交通都不行,来来回回耗了不少时间,蝗灾影响很大,一州农户百姓,他供吃供了一个多月才等到救灾粮,但他也凭着州粮仓顺利扛过去了。

萧迟已翻当年宾州仓的户部存档,裴月明立即提笔算了算了,果然,按存档数字是没法撑住的,这吴槐果然是少报了。

“基本可以确定了,那这安州咱们该多调一点,三万石”

“唔,可以,栗一万石,麦两万石,”

晕黄明亮的烛光,簌簌雪声,暖阁内的炕上,二人凑在一起低声商量,很专心,头挨着头,边说边书写。

王鉴挥了挥手,让上茶的小太监不要进来,他轻手轻脚退了出去,轻轻把门掩上。

“王爷爷,咱们不给主子上茶吗”

那夜宵呢要不要从天擦黑到深夜,都小半宿了,膳房刚还使人来打听呢。

“去去去”

王鉴压低声音“主子们办正事呢哪像你一天到晚净顾着吃喝,赶紧走别嚷嚷”

王鉴挥手把小太监撵了,自己亲自守门。

白雪纷飞,晕黄烛光从暖阁窗纱滤出投在廊下,耳边主子们时不时的低低说话声,

一阵冷风灌进来,他缩了缩忙按紧帽子。

风雪渐大,外头“格拉”一声树枝吹折的脆响,裴月明这才醒过神来。

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一看滴漏“都子初了”

十一点多了,在这个凌晨三四点起床上朝绝对是深夜,连续用功了六个小时,她哈欠连连“赶紧睡吧,明日还得早朝呢。”

伏案久了,这腰一直起来就格拉格拉响,裴月明嘶一声,锤了几下站起身。

“你先睡吧。”

萧迟还在伏案写着,没抬头“我把这点写了就回。”

“行,那你快些,不要太晚了。”

差事重要,休息也重要,不然精力跟不上效率反而要低了。

裴月明披上斗篷,要回去了。

“咿呀”一声门响,脚步声渐行渐远,萧迟抬头瞄了眼,继续写。

写了一段,写好了,他搁下笔,却没马上起身。

王鉴都把斗篷抖开了,不解“殿下,”

萧迟摆摆手,王鉴只好把斗篷挂回去,拧热帕子给主子敷手腕“殿下,这都夜深了,明儿还得早朝呢,”怎么不赶紧回去歇

萧迟斜了他一眼,“就你话多。”

王鉴只好闭嘴了。

萧迟又等了等,大约一刻钟上下,他才起身登轿。

回嘉禧堂,灯果然吹了,裴月明已睡下,就留着床廊外的一盏留烛。

他略略梳洗,吹了烛火,这才轻手轻脚撩起帐子上床。

其实萧迟是有点不好意思,现在他磕磕绊绊倒是能睡了,但他大男人一个,得靠个小丫头片子用旧的床帐衾被才能睡着,这委实有点太丢人。

那个花花绿绿的拼接帐子简直让人难以启齿。

萧迟很觉抹不开脸面,于是他就错开一点时间,等裴月明睡下以后,他再回去睡。

这样过了好几天,可惜最后还是被裴月明发现了。

那夜她喝茶多,躺下没多久又醒了,只好裹着斗篷跑净房。

正解决的时候,萧迟回来了。

她本来也没当回事,反正两人浴室净房不是同一个,他不会进来的。

解决好问题,她裹着斗篷赶紧回去了,谁知一绕过屏风,就发现萧迟站在拔步床的围廊里头,撩起帘子正往里头瞄。

“”

这是在干什么

半晌,她就反应过来了。认识了萧迟这个久,她对这家伙的尿性还挺了解的。

嗤嗤两声,裴月明哈哈大笑“你至于吗你”

笑死她了,就从没见过这么别扭爱面子的人

萧迟动作一僵,白皙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刷地收回手,“哪里说什么呢”

他嘴硬“我这是怕踩到你了。”

“真是不识好人心”

如果他表情自然一点的话,那可能还会有点可信度的。

裴月明嗤嗤嗤,越想越好笑,她笑得肚子都疼了。

萧迟脸上红转黑,恼羞成怒“都说没有的事,还笑什么笑”

按照套路,这家伙撑不住面子通常都要搞事的,裴月明诶诶两声,笑道“好了,不许生气。”

撵她睡榻什么的更不要想,“我告诉你啊,整我睡不好,我明天就休假”

这几天白天黑夜熬到她火眼金睛的。

搞事她的罢工

不得不说,这个威胁还挺有效的,萧迟被噎得牙痒痒。裴月明得意眨眨眼睛,拢着斗篷回来,抬头望一眼拼接三色的帐子,忍不住笑了声,这才爬上床睡觉。

萧迟磨牙,瞪了她一眼,才撩帐上床。

躺下后,他忍不住要驳两句挽回一下面子。

谁知刚张嘴,隔壁裴月明就说“明天休假。”

“”

他恨恨闭上眼睛。

玩笑归玩笑,当然裴月明并没有真罢工。

事实上,两人都很认真。

白天各自忙活,晚上回来碰头商议,草拟出一份单子后,接着又反复商量,修改,而后再和葛贤等人商议了好几遍。

五十万石的粮草,从各自粮库出库以后,从陆路押运至沣水盘水等七条水路,期间有汇入大河流的,有水路转陆路的,一路往北至黄河边,逆流而上抵达同州。在同州登岸,交到来接粮的西北军手里。

“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再押运一段,至庆州再折返,民夫每人补四钱六分的银子。”

王鉴小心翼翼捧着一个卷轴,萧迟接过来,亲自去了绸布套子解了系带,放在桌上小心摊开。

连续忙碌了多日,萧迟甚至连中午饭就草草扒两口,一心就扑在调粮上头。

从一开始的平衡各州确定调粮具体数目,到起运后逐出汇合,水路陆路船车民夫,充分考虑了道路天气各种状况,沿途停靠的驿站等等,一环环责任到个人,最后甚至还绘了图,清晰又明了。

结果终于出来了,裴月明累瘫,萧迟则是兴奋。

他去询问过段家舅舅了,段至诚也道,这是一套非常好方案。

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当初千头万绪如今一一解决,看着成果,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他直到睡觉还情绪高涨,躺下又坐起对裴月明说“兵部昨天就使人过来问了,明日朝上想来会说”

要不要这么兴奋啊大哥,你都说一晚上了

裴月明倒是挺能理解他这种情绪的,当然她也很困,忙活了这么多天一停下来眼皮子简直撑不住,她顺着他嗯嗯两声“那不正好,咱们结果也出来了。”

“快睡吧,”她打个哈欠“养足点精神明天上朝。”

说的也是。

萧迟躺了回去,他不忘和她说“行了,明日下了朝,我使人给你报个讯。”也免得她一直惦记着。

裴月明好笑,她怎么就一直惦记着了不过她笑着说“好呀,那我等你啦。”

“行”

次日,天还黑着风雪呼啸,萧迟早早起身换上朝服,精神抖擞上朝去了。

这家伙临出门前,还吩咐桃红要叫她。

不然睡了懒觉,就赶不上报讯第一时间知道了。

裴月明又好气又好笑,行吧,起就起吧,这也她的劳动成果不是,她也挺高兴的。

只是一直等到半上午,却没有等到报讯的人。

不对啊,今天是常朝,一般卯末,最迟晨正,怎么也该结束了的。

她皱起眉头,盯了大门方向又等了半个时辰,还是没见有人报回来。

怎么回事

裴月明有点担心,想了想,她叫来小文子“你去看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事”

小文子领命,急忙去了。

今日的朝会,照常在卯正举行。

天还黑着,宣政殿的金钉朱漆大门准时大敞,宦官高声传唱,文武官员分列两列鱼贯而入。

静鞭响,皇帝驾到。

百官跪,叩呼万岁,皇帝叫起,询问朝臣可有事启奏。

一切和平时都没什么不同,唯一可称得上插曲的只有一件。

小议了几件朝事,兵部尚书孙庸出列,朝御座躬身,又朝萧迟方向拱了拱手“启奏陛下,今冬大寒,西北军粮草耗费较往年略多,开春之后,明年粮草必须马上起运,否则,恐有无法接续之虞。”

皇帝点头,看萧迟“宁王,调征粮草之事进展如何”

萧迟一步出列“回父皇的话,儿臣不敢懈怠,于昨日已安排妥当,发下调令后,一开春粮草即能起运。”

说着,将备好的卷轴和折子交给下来的张太监。

“很好”

皇帝很满意,笑道“你说说看。”

“安州地阔土沃,人口庶密,去年亦无灾,儿臣拟,可征调库粮三万石,其中栗一万,麦二万;房州是中州,人口田地俱略逊于前者,儿臣拟,征调库粮一万五千石,其中栗五千麦一万;唐州,濒临浔水,地沃民丰,兼运输便利,

“安州库粮走阳西道,征用本地民夫,沿陆路五天内可至盘水,从盘水登船,转沣水汇入黄河,抵达阜南;房州有山路略崎岖,可先从卫营借调骡马,七日可抵,沿浔水走六百里,转陆路登岸,三日可抵黄河南岸;”

“诸州库粮汇于阜南,溯河水而上,抵达同州,与西北守军交接。若有需要,还可再押四百余里抵庆州。不过这么一来,民夫役期已超,儿臣拟每人补四钱六分的银子。民夫可跟船还乡。”

萧迟说着,朝臣专心听,不少人边听边点头。

三皇子这方案非常合理,既考虑的诸州平衡,没有不患寡而患不均,又考虑到运输便利,连骡马借调和民夫返乡都一一安排妥当。

都是经年办惯差事的官员,哪怕平时不涉及这些,还是一听就明白关窍。

实话说,三皇子这方案是非常不错的。

皇帝当然满意,他捋须大喜,“好,非常好”

“迟儿这差事办得不错,当奖”

连私下称呼都出来了,可见皇帝是真很满意。

萧迟抬首朗声“谢父皇,这不过儿臣当尽之责”

嘴里这么说,心里却是真高兴真自豪的。无他,正如裴月明说的,这是努力工作的成果,是心血,不是天上掉也不是白捡回来的。

众臣纷纷附和,点头有,夸赞有,他微翘了翘唇,矜持颔首。

然就在此时,却有一个突兀的声音“额,陛下,臣有一事上奏。”

众人回头一看,却是杨睢。

萧迟皱了皱眉。

杨睢掠了萧迟一眼,心里冷哼一声,没想到啊,这位才入朝没多久养于深宫的皇子,居然还真凭借这点人,把军饷调配好了

方案他仔细听了,居然还真是非常合理实用,就连运输方式和路线都没有需要调整和修改的地方。

他心里大为忌惮。

“哦”

皇帝一看是杨睢,杨睢是监管户部的,他问“杨爱卿有何事可是这方案有需要调整之处”

杨睢低了低头,面上有打扰皇帝兴致的局促,皇帝就道“诶,他还年轻,思虑有欠是常事,有什么不妥的,你们正该提出来,好教他明白。”

杨睢貌似放下了心,朝御座躬身,又朝萧迟方向拱了拱手“三殿下调征方案非常好,臣并没调整之处。只是”

他顿了顿,道“只是安州唐州等淮南道五个州去年往魏州调过库粮,因当时情况紧急,库粮尽调,事后是从江南东道调补回来的。

“据臣所知,江南东道处置使和底下七名刺史沆瀣一气,以陈粮换新粮的方式谋取私利,后为陛下所诛。陛下圣明,只是这江南东道调出的库粮却是多年陈粮,不好多放

“臣请奏,这次西北军饷,宜尽出五州陈粮,调整后再重新入库新粮。”

说的是去年黄河大决的事情了,当时紧急从安州等五个州调尽库粮。事后,再从江南调补回来。由于前事原因,所以入库的多年老陈粮。

吃还能吃,但真不好多放。

杨睢没想萧迟能将调粮差事办得这么好,但没关系,户部老人有户部老人的优势,这些事情他经手,个中关窍连段至诚都是不知道的。

轻轻一拨,他就在调拨军饷之上又添一件差事。

而皇帝只会夸赞他。

果然,皇帝略想了想,忆起这事,大赞“果然杨卿一心为公,当赏”

录事太监立即记下一赏,皇帝道“此事就交给你,你尽快调整好,调令必须尽快发下去。”

杨睢躬身“回陛下,下朝前,臣能调整好。”

他微笑接过萧迟亲笔手书的图册,当朝就改。只要了然于心,调整也不过十分轻易的的事罢了,不等下朝,杨睢就改好了。

皇帝夸赞“好此事,宁王和杨睢皆有功。”

“诸位,日后也当如此,同协共力,为国为朝”

“臣等谨遵陛下旨意”

轻描淡写,杨睢夺走萧迟一半的功劳。

伏跪再起,他瞥向萧迟,微挑了挑唇。

作者有话要说 啊,小迟子要气惨了

今天是肥肥的一章噢,宝宝们么么啾明天见啦

还要感谢下面给文文投雷的宝宝哒,笔芯

梨子酱扔了1个地雷

小溪扔了1个地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