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好男人培养系统[快穿] > 第525章 年代文里的男知青(完)

次日大清早,天还没亮,季淮和冯巧兰坐着牛车去了市区考点。

两人起来都放轻声音,生怕吵醒隔壁屋的女儿,那小家伙粘人得很。

到了考点,天色已经大亮,乌压压的人围在门口,不少人还躲在角落里拿着书本在疯狂背书。

季家一家人都来,季母一直叮嘱着季浩,“好好考,不要有心理压力,复习了这么久,我相信你一定能考上。”

“我知道了妈。”季浩也信心十足。

他的身边还站着杨月,对方也来参加高考。季母一看到她,整张脸就沉下来,抿紧唇,眼底不悦。

都嫁人,还生了两个女儿,还不赶紧再怀接着生儿子,参加什么高考看着就来气。

季母恋恋不舍把季浩送到门口,与正走来的季淮夫妻撞个正着,季家人心虚愣了愣,倒是季淮,好似没看到,侧头和冯巧兰讲着话。

冯巧兰是真紧张,还在问他知识点。答上还好,若是答不上,急得额头上都是汗。

季淮牵上她的手,轻轻握了握,低声宽慰,“别紧张,该复习的复习过了,别太给自己压力。”

他不急不缓的语调带着神奇的魔力,让她急躁的心又慢慢静下来,往他身边站了站。下一秒,余光瞥到了季母几人。

相对于柔弱的老好人冯母,季母强势又有点尖酸刻薄,看面相就不是善人。

季母瞅见她,神色更加严厉,露出更多瞧不上。

在她心里,对方还是她的儿媳妇,她可以利用婆婆的身份施压,让对方害怕,甚至对她恭敬。

谁知,冯巧兰非但没有露出惶恐害怕,反而和她对上,气势一点都不输,眼睛还微微瞪了瞪。

季母对她不满,她对她又有多满意对方没有关心过季淮,对她也没恩,凭什么要受气她还替季淮委屈。

“无关紧要的人,别搭理。”他低低的声线传来。

冯巧兰也收起自己的神色,没再往那头看。

这个举动,可把季母气得不轻,胸口都跟着剧烈起伏,但又全然没办法。

考生陆续进场,季淮的考场在冯巧兰隔壁,他先送她进了教室,然后才去自己的考场。离开时还特意道“放宽心,没什么大不了。拿到试卷先阅览一遍,然后再做题。”

冯巧兰虽点头,心情依旧紧张,以往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继续读书,那种心情实在难言,或者说,有些不自信。

试卷发下来,她谨记着他说的话,先看试卷,越看心跳却愈发加速。一道道题看下来,心都跳到喉咙眼了。

这些类型的题,她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有些一眼望去就知道答案。

冯巧兰激动得握着笔的手心都冒了不少汗,深呼了好几口气才开始答题。

写完试卷,时间还早,她还细细检查一番。

收卷铃声响起,她收好东西出门,看到季淮的时候迫不及待走上去,相比别人的愁眉苦脸,她喜上眉梢,愉悦藏都藏不住。

若不是人太多,恨不得扑在他身上。

季浩和杨月刚校门,季母就迎上来,笑着问他,“考得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

他还没回话,旁边一道纠结的声音传来,“我感觉好简单,其中有道题你前几天才跟我讲过,差点就一模一样啦。”

几人望过去,就在离他们不远处,冯巧兰牵着季淮的手,正往大街对面走。

季浩考完就感觉不太好,本来就郁闷得不行,冯巧兰这话简直是雪上加霜,而杨月看着季淮的背影,脸色也难看不少。

要不是当初她眼瞎,觉得季浩比季淮有前途,现在也不会落到这样的田地,肠子都悔青了。

季母也只能在嘴上占便宜,冷着声,“张口就简单,高中都毕业,能考上大学才怪了”

在她看来,冯巧兰就是村姑、底层人,上不得台面的人又怎么考得上大学

当晚。

季淮买了点肉回去,冯母炒了肉又煎了蛋,还煮了干米饭,再来个菜汤,简直是一顿丰盛的晚餐。

冯巧兰一天没看到女儿了,想念得紧,抱过来不撒手。

小家伙还挺记仇,一天没看到爸爸妈妈,圆溜溜的大萌眼望着他们,嘴巴咿咿呀呀在控诉“”

“你不高兴啦”冯巧兰没听懂,看着女儿紧紧蹙着的小眉头,知道她有意见。

“”她嘟着嘴,接着控诉好几句,骂完妈妈,又看向旁边的季淮,再次来一遍,小脸蛋越来越严肃,意见不小。

冯大峰都哈哈大笑,“今天哭了几回,现在开始骂人了。”

季淮看着不断说着鸟语的女儿,冲她张手,“来,爸爸抱。”

以往他一回来,小婴儿就倾着身子,小肉手一直朝他伸过去,若是被抱上,咧着嘴笑得眼睛都眯了。

这回,瞧见他伸手,人家非但没露出笑意,好似还轻哼了一声,给了他一个后脑勺。

“”季淮一直以为这么大的婴儿不懂事,还愣了愣,抬手揪起她的袖子扯了扯,“这是闹脾气了”

他一扯,小婴儿的小肉手就收回来,脾气还不小。

饭后,她还是不让季淮抱,趴在冯大峰的肩膀上,粉嘟嘟的小肉手揪着对方衣服,看着爸爸妈妈,谁伸手她都转头不让抱。

季淮再次伸手哄,“爸爸给你冲奶粉喝,去不去”

她侧着头,把头埋在冯大峰脖颈里,用行动拒绝。

这动作是大大取悦了冯大峰,他笑了好一会。

冯巧兰也伸手摸了摸女儿的小手,人家就不搭理她。

冯母走过来,朝她伸手,“奶奶抱。”

小婴儿抬起头,看了看冯母,小手居然伸起来,身子接着倾过去,不哭不闹被冯母抱着,那张小萌脸面无表情瞅着季淮和冯巧兰。

两人“”

孟婆汤兑水了吧小人精。

两人第二天去考试时,不小心惊动了女儿,对方还闹了一会,又不理他们了,还对着冯巧兰扯开嗓子哭了好一会。

幸好高考只考两天,不然可不好搞。

考完后,冯巧兰哄了小婴儿几天,这才哄好。

进入八月,队上的活增多,冯母也得去赚工分,冯巧兰则走不开,在家带娃。

冯大峰下工比以往都积极不少,下工后就山上找巴戟,找不到巴戟,也得弄一块半块沉香木回来。

季淮则鲜少上山,他忙着回去和媳妇一起带女儿,不然冯巧兰忙不过来。

到了晚上,他就写文章,赚点稿费。随着发表文章增多,他渐渐有点名气,报社和期刊又拿不到独家刊登权,给的稿费也在增多。

自从高考后,冯巧兰不用背书也不用做题,他在写文章的时候,她就抱着女儿坐在他身边。

小婴儿总是不听话,倾着身子要往爸爸身上爬。

“爸爸在忙。”冯巧兰哄着,但是对方不听,就要往爸爸身上爬。

季淮伸手就把女儿抱过来,他能一只手抱着女儿,另一只手在写稿子,而且还流畅得很,写完都鲜少改。

冯巧兰对他越来越崇拜,看着他的时候眉眼都带笑,越来越喜欢。

季淮的文章渐渐被发表在各大期刊报纸,走入了不少人视野,也被更多的报社和期刊熟知。

八月初,省城的报社都刊登了他最新的文章当今形势与策略

文章内容详细解读最近国内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所到来的影响。此时正逢特殊的一年,外交上寻求合作顺利,内部也在发生改革,这是人民看得到的变化。

观点依旧乐观甚至前瞻性,分析起国内的崛起会带来什么样的大变局,会引起什么样的连锁反应,甚至给出建议。

摸着国外的经验过河。国内具有相当大的劳动力,在资源和人口都不缺的情况下,面对政策扶持,很快就会生产出越来越多商品,出口国外。

而且,国内又有内需,能够达到循环,生产链只会越来越成熟,当一切铺垫完成,就是加速发展的时代。

文章看得振奋人心,大家少不了对作者好奇,得知季淮的身份,也是让人大吃一惊。

一个下乡几年的知青,成天和泥腿子混在一起,也没读大学,该不会是利用情绪输出骗名利吧

最先怀疑季淮的是村里知青院的知青。

他们当中不少人也学了季淮写文章挣钱,但他们写的文章没人要,反倒是季淮,名声越来越大,自然不服气。

人多的地方嘴都碎,传来传去,村里的头的人也就知道了。

恨人有笑人无。眼看冯家越来越风光,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季淮稿费也拿得多,一听说有什么不好的风声,一个个讨论起来比什么都有劲。

陈老太太说得有鼻子有眼“你们没听那群知青说吗听说季淮也没什么文化,就是写点东西骗人,所以就有钱赚。”

“那不是骗钱吗”另一个老太太接话。

“可不是骗钱吗还以为有多厉害,也不知道这么骗钱会不会被抓。”陈老太太说着啧了好几声。

张大婶也逮到机会道“去年就说考上大学没去,我才不信考上大学会不去,指不定是发生什么事。要是被举报,说不定还会被”

陈老太太刚想说什么,就见生产队长季庄带着几个人走过来,连忙起身。

季庄脸上带着几分谄媚的笑意,一直给几个人在前引路,从小土坡往上走。

“这是去哪那不是镇上的人吗”陈老太太好奇,一瘸一拐往外走,伸长脖子看,“看着这么像是去冯家”

“是不是季淮被举报了”旁边的小媳妇突然说。

这么一说,大家纷纷跟在后面去冯家,生怕错过好戏。

冯家。

冯巧兰抱着女儿,看着来人也是被狠狠吓一跳,尤其是季庄说对方是镇长,她更是愣住。

“镇长都来了。”陈老太太觉得不得了。

季庄说完,又对镇长介绍,“这是季淮他媳妇,还有他女儿。”

镇长伸手和冯巧兰握了握手,许是看出她紧张,还露出一个微笑,话语里是难掩的决定,“别紧张,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随后,对方说的话在冯巧兰脑海里回荡好多回,她僵在原地,一时难以置信,久久没有回神。

季淮考了全省第一名,是状元。

放牛回来的冯大峰看到他们家围了好些人,牛都没栓牢,提着鞋就往家里跑,看到镇上的领导来了,送来奖金,说他女婿考了第一名,激动得脸色通红,还不忘追问,“我家小兰呢我女儿考没考上”

得知冯巧兰考分虽没季淮多,但也考上大学了,这个汉子笑得有些憨,瞅见冯母回来,激动得不行和对方分享。

他女儿考上大学

对方马上有大学去了,读了大学,国家分配工作,再也不用像他一样在刨土种庄稼,真好。

镇领导送来奖金,当天冯家还放了一个大鞭炮。大家都激动得不行之时,只有季淮格外淡定,仿佛是他意料之中的结果。

次日。

他登上报纸头条,连同之前发表的文章再次被大家知晓。在大家的认知里,考上了状元,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似乎也没什么稀奇,只觉得太厉害了。

街头巷尾都在讨论着这一次的状元,信誓旦旦的季浩和杨月却没考上大学。

他们没考上就算了,看着报纸上的信息,得知季淮考了状元,都把季母气病了。

季浩大受打击,一蹶不振,季母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消息,说现在大学政策不算严,只要内部操作,就可以冒名顶替。

她下乡找到了季淮,居然提出让季淮明年再去考,把这一次的名额给季浩,反正他去年也没去。

“我生了你,也养了你,生养之恩还不完,我也不要你养老,再给你两百块,你把名额给你弟弟,你就再也不欠我什么。”季母话语就像再谈交易,也冷淡得很。

若是季浩冒名顶替,就成了高考状元,以后好处少不了。

她知道季淮有稿费,也赚了点钱,所以才给两百块。他们家的钱都没有两百块,亲戚朋友都借遍了,才有这些钱。

可以说,也是付出了巨大成本,简直是割肉。

季浩状态不好,又被季淮压着,一家人死气沉沉,家不像家,她没办法,所以只能这样。

季淮撩起眼皮瞥了她一眼,嘴角似乎带着一抹讽刺的笑意,语气不急不缓反问,“我欠了你什么”

细细一听,还有些讥诮。

“我生了你养你了,我”

季母话没说完,季淮便道,“我让你生了我求你生我了”

生孩子是父母单方面决定的事情,却总是道德绑架孩子,这似乎还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他童年不幸,又被赶来乡下,对方不闻不问,只当他死了,现在倒想起来让他报恩。

“你这条命是我给你的,你永远还不完我的恩”季母说不过,气得七窍生烟。

“你的恩”季淮只觉得可笑,但也不恼,“我不认为你对我有恩。当然,法律规定的抚养义务我会照做,赡养费我会和季浩平分。至于其他的,我劝你别想了,说出去让人笑掉大牙。”

季母还没反驳,只听他又道,“我就算给他这个身份,坐得住吗什么脑子干什么事儿。”

季淮没听她多说,直接走了。

这不是骂季浩蠢吗季母哪里受得住在她眼里,季淮连他小儿子一根手指都比不过,那可是她精心培养出来的,承载着她的希望。

季浩又实在想上大学,她手里有两百块,有了钱,就起了心思,想要花钱买别人的名额,把别人挤下去。

还别说,钻这种漏洞的人不少,什么阴招数都有,只要钱到位,真有人铤而走险。

可惜季家人的运气不怎么好,钱花了,名额好像也占到了,结果被人查出来,不仅钱打了水漂,还被带走调查。

事情闹大,季南的工作丢了;家里欠大额债务,杨月闹离婚;季浩受不了打击,也开始颓废不已

季母嘴边利索,面对铁证还一直吵吵嚷嚷,不断狡辩,把自己送进监狱。关了几天后,整个人也蔫了,又开始求饶。

还真当监狱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都已经立案侦查,估计这回是吃不了兜着走。

季淮上了首都大学,冯巧兰则上了首都师范大学。

这里离首都很远,坐火车都得好几天才到,此时冯家人面临难题了。上大学有补贴,也花不了他们什么钱,季淮还有稿费,能活得不错,冯母可以帮忙照顾孩子,可一旦去了那么远的大学,一年就见不了孩子几面。

女儿还那么小,无论是季淮还是冯巧兰,都舍不得和孩子分开,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如果带孩子上大学,开了学,两人都要上课,谁来照顾呢

冯母思来想去,最后咬牙说,“我去给你们带,也就是几年的事儿,等她长大了,我再回来。”

这个传统的乡下老太太一辈子都没出过省,生活轨迹就是这个小山村,能让她做出这个决定,是下了非常大的决心。

人生地不熟,到大城市,需要多大的勇气

冯母如果走了,家里就剩冯大峰一个人,他坐着沉默好一会,一直没说话。

季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爸、妈,要不我们一起去吧村里的情况你们也知道,种庄稼种不出来钱,得苦一辈子。巴戟也快挖完了,这玩意儿长得慢,不好找。镇上给了我一笔奖金,加上我手里的稿费,也是一笔不少的钱,我算过了,这笔钱在首都虽买不起房,但租房也能租个两三年。我们租个有院子的房子,能种菜养鸡鸭,生活成本也低。”

“我再写点书,您还可以找找有没有其他活干,一家人只要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等我和小兰读书出来,分配工作了,日子就会好起来。”

说起全家搬迁,冯母没敢想,她在乡下待了大半辈子,有自己的舒适区,叫她迈出去,很难很难。

冯大峰没发表意见,但是也没拒绝。

季淮没强求,进屋给女儿冲奶粉,哄女儿睡觉。

那个晚上,冯大峰一夜没睡,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说道,“我想过了,要走就一起走,只不过,村里头得交代交代,不上工就得交搞副业的钱,除了分配的工分,估计我和你妈一个人得补十几块一个月,这段日子我也存了点钱,先去那边看看,实在待不下去,大不了我再回来。”

左右也是几年的时间,等小两口毕业了,回来分配工作,日子就轻松了。

若是没钱,他也不敢说这话,但现在兜里有几百块存款,再怎么着也能撑一年半载,他力气大,吃苦耐劳,什么活都可以干。

那么大的城市,他就不信挣不着钱

季淮接着表态“我帮你和妈交这笔钱。”

“不用,你们留着养孩子。”冯大峰摆了摆手。

最害怕的其实是冯母,她胆子小,但是一家人都一起去,家人都在,她也就渐渐放宽了心,也跟着忙活收拾。

村里人还没从季淮考上状元中回神,又听说冯家人一家都搬到首都去了,好些人不信,还专门去冯家看。

大门紧锁,里面真的没人了。

大家都是农村,去过最远的地方可能是市里,首都是多么遥远的地方

村里头的风向渐渐又变了,好些人开始感慨,动不动就在念叨“冯大峰两口子命好,都被带去享福了。”

村里的媳妇生了女儿,要是被看不起,胆子大的还怼道,“冯家也生了女儿,照样去享福了,生了几个儿子的,在家累死累活,生儿子有什么好”

这话可把不少人怼得哑口无言。

首都。

一所四合院内,东边一个小角落里被围住,养了不少鸡鸭鹅,不远处还被开辟出一块菜园,种着各种各样的菜,长得很好,绿油油的。

“童童,小心点。”冯母正跟在一个婴儿身后,对方刚学会走路,走得摇摇摆摆,脚丫子还飘着,但走得飞快。

“伊呀呀呀”她走到鸡笼边,把手上的石头往前一丢,里面的母鸡受到惊吓,扑腾着翅膀到处乱窜,她笑得小眼睛弯弯,露出几颗小乳牙。

“不能吓母鸡,不然童童就没鸡蛋吃了。”冯母上前抱她,赶紧把她带回来。

小婴儿在她怀里翻腾,胖乎乎的手指着那些母鸡说着鸟语,还嫌闹得不够。倏然,她听到了门口传来的声音,又从冯母身上下来,往门口走。

还没走几步,门被推开,冯大峰推着自行车进来了,拿出买来的糕点,一脸慈爱,“爷爷给童童买了绿豆糕。”

冯母笑道,“我的耳朵都没她灵,你还没回来就往门口跑,生怕迟了。”

冯大峰把自行车推到一边,收拾着卖剩的豆腐,又说道,“我买了点排骨和肉,排骨就留着给她煮饭,肉就炒了吃,把豆腐也炖了,加个菜。”

“行,小兰他们也快回来了,我先去准备。”冯母拎着东西往厨房走。

冯大峰则抱小婴儿去洗手,给她喂糕点。

几人初来首都很不适应,也有不安,好在季淮找了这间四合院,租金也不高,一家人安顿了下来。他兜兜转转找活干,后面在对方的建议下,做点小买卖。

城里的工人多,基本上都得买肉买菜,他思来想去,就决定卖豆腐。

一开始是挑着去卖,后来,季淮给他买了辆自行车。卖豆腐只需要一个上午,偶尔还会把冯母种的菜也拿去卖,一天能赚两三块钱,生意好的时候还有四五块。

几天就赚到了在家种地一个月才能赚钱的钱,就连胆子小想家的冯母都惊了,现在一点都不想回去。

在大城市什么都有,还能天天吃肉,冯大峰每天都能挣到钱,季淮还会经常买水果回来吃,听说他都要出书了,稿费不低。

日子比在老家种地舒服百倍

冯巧兰和季淮的学校都离得不远,下课回来就看到女儿正坐在凳子上吃着糕点,一脸享受。

冯大峰还坐在她旁边哈哈笑,似乎被她逗得很开心。

看到这一幕,冯巧兰嘴角也跟着上扬,柔着声唤了一句,“童童”

正在吃糕点的小婴儿往她看去,下一秒就要爬下来,冯大峰连忙说,“慢点慢点,别摔了。”

冯巧兰将女儿抱起来,对方还亲了她一口,季淮伸手揽上冯巧兰的肩头,带着两人往里走。女儿是个小人精,很会讨人喜,看着爸爸,也倾身去亲了一口,把季淮也哄笑了。

吃饭时,他又提出想要租个小铺面给冯大峰卖豆腐,还说道,“您这样跑来跑去也累,只能卖上午,如果有铺面,虽然付了租金,但是能卖一天,而且不止能卖白豆腐,还能卖豆腐脑和豆腐泡。”

冯大峰被他说得心动,季淮又给他找好铺面,还交了半年租金,“冯氏豆腐铺”就这么开张了。

位置选得好,生意很不错。豆腐脑一天都得卖两大桶,收入逐渐增多。冯大峰以前一天增几块钱,现在一天挣几十块。

他力气大,又勤劳刻苦,什么活都干,冯母也是闲不住的,常常带着冯佳盺也来帮忙。

两口子没请人,把一个店扛了下来,没到一年,就买下了这间铺面。

此时,季淮已经出了一本畅销书,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被几位国内学者点名推荐阅读。

等到冯巧兰要毕业那年,冯大峰已经开了几家店,“冯氏”豆腐都有了不小名气,底气有了不少,冯佳盺上了幼儿园,他就开始琢磨让冯巧兰再生一个。

不仅他催,冯母也催,还说道,“生了孩子再去工作,家里又不是养不起,生了我给你养。”

冯巧兰还想了想,季淮却否决,“小兰还要读研究生,先不生了。”

“还读啊”冯母骨子里不理解,但看到季淮就是靠读书赚钱,她又不好说什么,“那得什么时候生”

季淮“看小兰的意思。”

冯巧兰觉得这几年都在读书,虽说一直挤出时间陪女儿,但始终没有时刻陪在身边,这几年她想尽量多陪陪女儿,生二胎的计划就被搁浅了。

等到研究生毕业,季淮又考博士了,她跟着他步伐,也考了个博士,后来,两人都留了校任教。

冯大峰和冯母是又急又无奈,觉得还是得生一个。

思想的束缚又让他们觉得不能只有一个女孩,村里的男孩都得生五六个,有些人生了十个八个,两个也不多,两个女儿都比只生一个女儿好。

冯巧兰原先还有点心思,想生个孩子陪陪女儿,可读了这么多年书,女儿也已经长大,心境早就不一样,对冯大峰说道,“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好不容易工作了,生个孩子出来,得费不少心力,照顾童童还照顾不过来。”

季淮比她还忙,早些年发表的文章被一一验证,破格升教授,到处开会,哪有时间

冯母“我和你爸帮你养”

“有一个就够了,多一个还要分走我们对童童的关注,就算您养,我和季淮也得负责,养孩子又不是养阿猫阿狗。”冯巧兰不为所动。

冯大峰和冯母意见很大。

“您是觉得女儿不好吗还是怎么说”冯巧兰反问,盯着意见最大的冯大峰,“来首都这么多年,您骨子里的观念还没变是不是非得男孩才行,不然就绝户了我也是女儿,女儿就不如儿子了”

“我可没这么说,才生一个是不是有点少多孤独”冯大峰可不承认,没女儿女婿,他可过不上这样的日子。他女儿可是大学老师,光宗耀祖,祖上冒青烟

冯巧兰“有什么好孤独季淮和我忙得不行,等你和妈退休了,闲下来就去走走,去看祖国大好江山,去国外看看风景。好不容易把童童养大,又得养个小的,累不累”

季淮一开始倒没插话,后来只是补充道,“小兰之前怀孕就很辛苦,现在的身体素质肯定没之前好,估计更受罪。”

冯大峰和冯母一听这话,纷纷闭了嘴,之后再也没提起,转战忙事业。

老两口年纪不小,野心很大,从小小的一间卖豆腐铺面干起来,后面卖豆腐食品小吃,做品牌,再到开了餐厅,开了连锁超市

子女孝顺,冯大峰和冯母后半生过得顺风顺水,就连去世时,也宽慰冯佳盺不要太伤心,会以另一种方式守护她。

季淮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国内外形势,提出不少可实施的策略,发表的观点颇受人们关注,甚至还被成为风向标,获得了不少国家荣誉,受无数人尊敬爱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