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80后红楼梦新续 > 第38章 《80后红楼梦新续》后记(四)

我们先来看一下清初时后宫妃嫔的设置情况。史载“康熙定制,设皇后一人,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也就是说一个皇后,三个贵妃。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春”有可能暗指“宫”(不知道在作者方言里这两个字的发音是否相近。)“三春”既是“三宫”,代指贵妃;“初春”即指“正宫”,代指皇后。“三春争及初春景”即可理解为皇妃贾元春很得皇上宠爱,已经快赶上皇后了。

关于贾元春受宠,我们从第七十一回中也可以看出。贾母过80大寿时一连大庆七天,前来庆贺的王侯将相自不必说,连皇上也送来了贺礼。“礼部奉旨:钦赐金玉如意一柄,彩缎四端,金玉杯各四件,帑银五百两。”注意,这是皇帝亲自下旨让礼部送来的,而不是贾元春送来的。从这个细节反映出彼时贾元春很受皇上的宠爱。

“虎兔相逢大梦归”又该如何理解?我们再结合史实来看看。康熙皇帝驾崩于公元1722年12月20日,农历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恰好是虎年;十一月十三日,离兔年已经不到50天,正是虎年和兔年快要交替的时间。所以“虎兔相逢”极有可能是隐写康熙驾崩。退一步,即使作者不是直接写康熙,其笔下的这个皇帝也是以康熙为原型而设定的。这也是为什么会写得如此隐晦的原因。要是作者写贾元春去世,没必要写得这么隐晦。

作者为什么要写康熙驾崩?因为贾贵妃是皇帝的老婆,妻以夫贵,贾贵妃的命运自然与皇帝丈夫息息相关,甚至就由作为皇帝的丈夫决定。

写到这里“大梦归”三字就很好理解:作为皇帝的丈夫死后,贾贵妃失去靠山,所有的愿望、抱负也就随之破灭了。这也是为什么歌曲的名字叫《恨无常》,又说“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无常”指死亡;“恨无常”不是贾元春恨自己去世,而是恨作为皇帝的丈夫去世。

分析完画、判词和歌词,那贾元春的结局就很清楚了:贾元春被选入宫,费尽心思,终于出人头地,做了贵妃,并且还很得宠,已经快赶上皇后了。但是在“荣华正好”的时候,老皇帝驾崩,自己又没有儿女,所以贾元春失去了依靠。后来只作为先帝的遗妃远离亲人、独自一人在皇宫的一角虚耗青春、苦度残年、虽生如死,做白头宫娥。这也就是歌词所说的“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轮呵,须要退步怞身早!”

关于贾探春的结局,远嫁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

“金陵十二钗”都是薄命司中的女儿,所以都应该很“薄命”。但是单纯嫁的远,也算不得薄命,所以我改了一下,把贾探春改成了权势交易的牺牲品。

关于史湘云的结局,又是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看看与史湘云有关的画、判词和歌曲。

画: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歌曲:[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综合来看,史湘云嫁了个才貌双全的丈夫,但是好景不长,丈夫便去世了。至于后来史湘云怎么样了,这里好像看不出来。我们再联系“凹晶馆联句”时史湘云那句“寒塘渡鹤影”来推测一下,史湘云最后的结局应该是在水上过活。

至于在水上靠什么过活,又难见依据。一般的看法是史湘云最后做了飘零江湖的船妓。但是我实在不能想象那样一个美丽清纯的女孩子为了苟且偷生而做□□,所以把史湘云的结局改成了在船上做沽酒女。

关于史湘云的夫婿,通行本的说法是嫁了个如意郎君,但是丈夫不幸得病死了。我觉得史湘云又不是扫把星,结婚后就把自己的丈夫克死了。所以改成了史湘云出嫁之前,她夫婿就已经有了病,只是史湘云的叔叔为了攀附权势而决意把史湘云嫁过去后,她夫婿才病发而逝。这样改同样是为了突出史湘云“薄命”。还有一处改动就是把史湘云的媒人改成了南安太妃。因为南安太妃和史湘云很熟,对史湘云比较了解;另外从她的话中可以看出她很喜欢史湘云。

关于妙玉的结局,看看相关的画、判词和歌曲:

画: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歌曲:[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综合来看,妙玉最后陷入“风尘肮脏”的境地,最有可能的就是陷入了青楼妓院。

但是以妙玉那种宁折不弯的性格,即使被迫落入风尘,也必然会以死抗争。所以妙玉肯定也死了。

关于贾迎春的结局,这个很明确,出嫁只一年便被孙绍祖折磨死了。

关于贾惜春的结局,也很明确,“独卧青灯古佛旁”,做了尼姑。

关于王熙凤的结局,我们看看相关的画、判词和歌曲。

画: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歌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悲惨地去世是很明确的,关键是去世之前发生了什么?几百年来关于“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解释比较多,至今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一从二令三人木”说了贾琏和王熙凤的关系。贾琏刚开始对王熙凤是顺从,后来是反感,最后把王熙凤休了。我个人倾向于这种说法,“一”、“二”“三”连上后面的“更”,这是一个递进关系,逐步阐明了王熙凤的遭遇。“哭向金陵事更哀”应该是说王熙凤不得已去了金陵,在哪儿遭遇了更为悲惨的事,最终死在了金陵。

关于巧姐儿的结局,书中交代的也比较清楚,巧姐儿落难时被刘姥姥救了。另外根据木瓜和佛手的对照,巧姐儿应该是嫁给了板儿。

巧姐儿是“薄命司”中的正钗,所以她应该也很薄命。但仅仅因为嫁给了小户人家板儿,就算是薄命吗?大家闺秀卓文君私奔嫁给了家徒四壁的穷小子司马相如,难道就很薄命?显然不是,自古至今都不能这样判定一个女人是否薄命。所以巧姐儿身上应该还发生了别的不幸。

关于李纨的结局,又是争论比较多的一个。我们看看相关的画、判词和歌词。

画: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歌曲:[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陰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综合来看,三者说到了两个人的最终命运,即李纨和儿子贾兰。李纨青春守寡,二十年含辛茹苦地把儿子贾兰拉扯大。儿子贾兰就是李纨的精神支柱,到了后来也是李纨的生存依靠。所以李纨的命运必然和儿子贾兰的命运密切相关。

从《晚韶华》可以看出,贾兰不负众望,后来果然权高位重。只是好景不长,便命归黄泉,只留下个虚名声。而李纨的命运也是随着儿子的命运跌宕起伏:儿子显贵时便“戴朱冠,披凤袄”;儿子“黄泉路近”时便“抵不了无常性命”。所以李纨最后终于等来了荣华富贵,只是昙花一现便成了过眼云烟。

上面分析了金陵十二钗正钗和贾宝玉可能的结局。下面分析一下其他一些重要人物的可能结局。

首先说说薛宝琴。薛宝琴虽然出场很晚,但是作者对这个女孩子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加以描写,并且特别写到薛宝琴进了贾家宗祠的场景。这些都非同寻常,我想其中肯定有重要原因,并且这个原因必定与贾府有关。薛宝琴来京待嫁梅家只是个引子,就像薛宝钗来京待选只是个引子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