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穿越七零做知青 > 266、第 266 章

穿越七零做知青 266、第 266 章

作者:湖涂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4 10:51:3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前面一句话至少还有个希望,后面一句话就把这些干部的想法给堵死了。

领导想做事,可没这个权利也不行啊。

说句直白的话,就算苏社长愿意在他们对里去搞这些,可如果公社不同意,那也办不成。

之前能让小严村干,那是因为要给这个苏社长安排个地方安置一下,其他队里怎么可能考虑到

以他们对老狐狸和假正经的了解,基本要坏事。

这会儿干部们也没说啥了,因为知道说了也没用。

而且他们中,甚至也有人和上面两位领导关系好,他们也是基本上各自跟着一位做事的,不可能去给自己领导拆台。

苏青玉暂时也没准备搭理他们。

现在小严村还没做好呢,这些政策后期肯定会带动其他大队,但是现在还没试点成功,县里不可能推广。而且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总要等小严村吃到第一口肉了,大家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有肉可以吃了,才会积极的参与。

只能等这些鱼苗长好了,赚钱了,小严村自己的社员也开始投入进入养殖场,做养殖场的主人了,才算是最好的时机。

那时候其他大队的社员眼看着这片湖泊成了聚宝盆,却没有办法跟着一起去赚钱,谁还能甘心

这些干部们心里的想法熄火了,但是其他来看热闹的社员回到队里去了之后,都开始和队里人宣传小严村的情况了。

“建了好大的养鱼场,还有好多船,好多鱼苗呢。”

“特别热闹,吹吹打打的,还有县里干部去了。”

“听他们那干部说,这些鱼要是养成了也不愁卖,几十万斤的也能卖出去。”

一听这么多鱼,没去看热闹的社员都有些不敢相信,“真能有那么多鱼吗”

“肯定有啊,那渔场可大了,还得坐船去湖中心放鱼苗呢,你们想想,满湖的鱼啊。”

“”

想想那个场景,大家咽了口口水。

虽然他们临湖,但是吃鱼的机会不多。

之前是不能割社会主义的尾巴,现在是抓不到。毕竟湖里的野生鱼,都不好抓。

可要是人工养的,那就不一样了,都用大网网在一起的,一网下去一大大堆。

“咱们大队怎么没弄呢,咱们这边不是也临着湖吗”

“谁知道呢,队里干部不干人事。”

“”

等队里干部们回来,就被队里社员们追问了,问怎么自己队里不弄呢。小严村也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啊。

真要算起来,他们人都不算多的呢。

这些干部们没办法,总不能说公社的情况吧,只能道,“只是试点而已,成功了,会带着大家一起搞的。他们就是搞个实验。”

社员们听懂了,合着小严村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以后他们能跟着捡现成的。

但是想到那些鱼,他们对于这个摸石头过河也是很乐意的,“咱们也乐意当试点啊。”

“人家看不上咱们队里。”

“是不是你们工作没做好啊。”

社员们可不怕这些干部,都是自己队里一起长大的,穿开裆裤的时候一起玩过泥巴的。平时安排工作咱肯定听,但是如果你干的不好,损害了大家的利益,那肯定是不行的。

干部们硬着头皮,“不是,其他大队不也没选上吗,反正等一段时间,真要好,咱们就跟着后面干。”

得到承诺了,社员们心气才算平和了点。只是想着如今小严村的大变样,大家心里还是有些酸。

甭管人家成不成,反正电话装上了,广播也装上了,车也有了。

人家还是赚了

其他队里人心思变的时候,小严村一片紧锣密鼓搞发展。

虽然大事儿办成了,可鱼苗入水初期,那也是关键时刻啊,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万一下去了活不成,那就真要泡汤了。

苏青玉这几天都没回公社,就住在队里了,这边有给干部住的宿舍,她懒得两边跑,干脆带了衣物过来住了。

经过一个星期的起早贪黑,养殖场总算是没出事儿,一切正常。

王技术员和张技术员也是大大的松了口气啊。

两人虽然对自己技术有信心,可这种搞大型养殖场,他们还真是没啥经验。

加上队里人对他们招待的实在太好,顿顿有肉,吃的好喝的好,住的好,还有人给洗衣服,他们要是做不好,良心上过过不去。

这下子好了,总算是安心了。

大家都松了口气,苏青玉可没让他们这口气彻底的松了,一方面安排工人日夜巡视养殖场,一方面也准备把队里建设搞起来了。

马上九月份了,要开学了。

小严村和苏家屯一样,都是没学校的。

没学校,教育方面就吃亏。

孩子们上学路上花的时间太多,这会儿家长也没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孩子念书很少。

抚养她长大的那些干部,也没多高的学历,学历都是初中毕业的。

而那些干部,现在目前还是正要读书的适龄儿童。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小严村的教育不,应该是花岗公社的教育是多么的失败啊。

现在建学校也来不及了,好在公社也是有学校的,苏青玉准备先鼓励孩子们都去上学,然后再筹备办学校的事情。

本章节

她现在这个情况,也不好办学校,因为她不是主管教育的,光是目前尴尬的身份就让她这个工作不好开展了。

她也不可能拿那五十万里的一点钱去建设学校,专款专用,这个口子可不能她自己去打开了。

所以还是得等队里赚钱之后,鼓励几个大队一起建学校。

鼓励儿童入学这件事儿,苏青玉就专门和队里开了个会了。

“我当初在苏家屯,首先做的就是建学校。事实证明,这件事儿非常重要。因为摊子大了之后,你们会发现找不到人才。别想着矮子里找高个儿,那样只会制约发展。咱们得优中选优。所以让这些孩子读书,不止是为了孩子本身,也是为了队里的发展,这事儿你们得当做重点工作来做。我在这里也给你们传授点劝学的经验。”

她将当初苏家屯那一套告诉了这些干部们。

就是用岗位,用看得到的未来,来引起老百姓对教育的看重。

老百姓难道不想念书要是不愁吃喝,谁家不可以送孩子去学习

他们只不过是觉得读书无用。觉得农民的孩子读了书,也用不着知识,也进不了城里当工人。

但是现在在机会摆在面前了,他们看得到读书的希望了,就会让孩子入学了。

这一招,不管是在哪里,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苏社长说的对,这阵子大家对扫盲班这么积极,也是因为看得到希望,应该有用。”

严队长提出问题了,“男娃子上学倒是问题不大,就是女娃子比较困难。”

其他干部没说话,重男轻女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自己家里也有这个想法。

女娃子嫁人就是别人家里的了。

苏青玉严肃道,“我们致富的道需要更多的人才,谁家要是不送孩孩子上学,不管是男娃还是女娃,这都是和我们致富的道路相违背的,那我们到时候招工,也是优先考虑思想积极的同志。谁让人家家里付出的多呢我们也要回报他们的。”

“”

还能这么说不送孩子上学就是不做贡献

那会儿社员都不乐意吃亏,就用这话拿捏其他家里不乐意送孩子上学的,所他们不乐意为队里做贡献。

苏青玉又道,“孩子上学如果没钱,可以找队里赊欠。”

本章节

严队长担心,“到时候可能会还不起。”

苏青玉笑道,“不可能还不起的,放心吧,会还得起的。”

她来搞发展,还能让人连学费都还不起那还扶贫致富做什么。

本来苏青玉是没这个权利管教育方面的事儿的,可何穷这个书记对她马首是瞻,她又给队里带来了这么多的利益,所以干部们都乐意听她的。

也知道她做的这个决策是对队里好,都愿意去执行。

会议结束之后,这些干部们就分了任务了,去队里做宣传。

同时,养殖场也正式出了文件。

为了鼓励小严村大队培养人才,未来能够为养殖场发挥更大的贡献,小严村水产养殖场招工优先录取家里入学率最高的家庭。

有些家里孩子生的多的就慌了,“我们家五个孩子啊,也这么算吗”

只生了两个孩子的社员就笑了,“谁让你们生的多呢,像我们家这样,生两个多好。”

“我们家还只生一个呢呢,这下子好了。”

“”

虽然这个政策对于小严村一部分家庭是不利的,但是一部分家庭也是受益的,所以谁家也不能提出反对意见。

而且队里都给

这么好的事儿,有钱都没有过的,现在队里送上门让你占便宜了,你不占不是傻子吗

考虑到学费送上门来了,而且渔场招工还有特殊限制,所以临近开学这几天,小严村大队的社员也忙碌起来了,在家里给孩子们剪头发,补运费,做书包,准备收拾收拾,都送到学校去了。

好些孩子们不敢相信,特别是一些十来岁的女娃子,本来在家里带弟弟的,这会儿也要被送去学校了。

有兄弟姐妹五个的严大丫高兴的捂着嘴,“妈,我真能去上学啊。”

严大丫顿时笑了,“我去我去,我好好念书,以后也当工人。”

“妈可不指望你了,就指着你弟弟以后长大了,当工人。”

本章节

严大丫已经习惯她的说法了,但是还是很高兴。想着自己也能背着书包了,不用在家里带孩子,做不完的家务活,还能去学字,心里就特别高兴。

队里扫盲班,她都没法去,因为她年纪不够,爸妈觉得她这会儿学了也没用,不如在家里干活。

现在她不用去扫盲班了,可以去学校了。

苏青玉下班回到宿舍,就看到一个小姑娘站在门口。

她没认出来是谁,因为队里的这些出嫁的姑娘,基本上很少回来。

小姑娘走过来,给她塞了一捧野花,“社长,谢谢你。”

然后红着脸就跑了。

苏青玉一愣,朝着女孩子的背影道,“哎,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严大丫。”女孩子回头喊了一句又跑了。

大丫姑啊

十年后去外地打工,因为不识字,找不到回来的路,在外面流浪了几个月的大丫姑啊。

这事儿还是她听老人说的。

后来大丫姑一辈子都没再出去打工了,因为怕找不到回家的路。

阅读提示系统检查到无法加载当前章节的下一页内容,请单击屏幕中间,点击右下角或者右上角找到“关闭畅读”按纽即可阅读完整小说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