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我在大唐当侯爷 > 第847章 夏国

我在大唐当侯爷 第847章 夏国

作者:东一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11:26:56 来源:就爱谈小说

夏国

王宫内,杜启在王绩、马周和来济离开后,又回到后院陪妻子、儿女。外出征伐数月,他暂时没有处理政务,而是玩耍了一天。

翌日,清晨。

杜启一大清早,就安排人把上官仪、柳正希和郭孝正请入宫中。

三人是杜启麾下的真正嫡系。

是最核心的谋士。

杜启目光扫过三人,开门见山道“今日把你们三人召入宫中议事,是商议立国的事情。我们和大唐一战,挡住了大唐的进攻,令大唐皇帝退军。眼下,则是需要立国正纲常。也唯有立国,才能令上下一心。”

上官仪、柳正希和郭孝正三人一听,都是激动起来。

终于等到这一刻。

事实上他们此前都得了消息,甚至心中早有预料和猜测。可不管是得到的消息,亦或是自己的猜测,也得真正到落实的这一刻,才是最为兴奋。

柳正希主动道“殿下,既然要立国,首先是国号。

殿下被敕封为平西王,这不足以作为国号。臣认我,需要另外考虑立国的国号。”

郭孝正赞同道“柳长史所言甚是,如果立国为平西国,格局太小了。”

上官仪是最后说话的,他开口道“按照如今的封国规矩,两字的封国,那是极为弱小。真正的封国,那是一个字的封国,如晋国、越国、秦国,对应的是晋王、越王、秦王。”

“殿下要立国,自然是从中摘选。不过晋国、越国等,都有对应的区域。偏偏殿下所在的区域,又是地处西域,自上古先秦传下来的国家没有对应的。”

“这一点,没有前例对照。”

上官仪说道“所以国号一事,不可能因循旧列,只能由殿下决定。”

柳正希、郭孝正的目光齐齐看向杜启,两人都赞同上官仪的分析,用平西国太掉档次,不如重新安排。

杜启问道“你们可有合适的国号”

上官仪见杜启询问,想了想主动道“要说国号,我们地处曾经的秦国西面,干脆以秦为国号,把秦国的国号纳为己用。毕竟大秦是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度,开启一代先例。殿下以秦为国号,是象征着要像大秦一样。”

“不妥,不妥”

柳正希想都不想,直接道“秦国虽说传承久远,但自秦始皇称帝,到二世胡亥,二世而亡。以秦作为国号,大大的不妥,征兆不详。如今万千百姓,皆称汉人,依我看,就以汉为国号。这不选地点,不选其他,单纯因为汉人,所以选择汉为国号。曾有东西两汉,传承数百年。到殿下这里,再续传承,也是汉人正统。”

郭孝正摇头道“我认为不妥,东西两汉,到殿下这里,虽说立国号为汉,但实际上却不容易区分。”

三人开始争论起来。

各自发表意见。

相互之间又开始相互否定,又再度提出意见。这样的一个过程,争论许久,却是难以下论断,始终没有一个结果。

杜启见状,抬手下压。

三人不再说话,又齐刷刷看向了杜启,等着杜启做出决断。 杜启听着几人的议论,却是觉得考虑过于复杂。他想了想后,干脆道“既然争论不出一个所以然,就按照我的来。我们偏居西域一地,以夏为国号。”

上官仪道“殿下,为什么是夏为国号呢这里面找不到一个解释的典故。”

杜启正色道“没有什么典故,纯粹是夏为王朝之始

夏、商、周,然后才是秦汉两晋南北朝,到如今的隋唐。我们以夏为国号,只有这个意思,没有其余的寓意。对我来说,国号也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不值一提。”

上官仪一听皱起了眉头。

这解释太简单。

不过杜启已经定下国号,上官仪也就懒得争辩,毕竟各种国号似乎都有缺陷。上官仪开口道“殿下既然选择夏国,臣自当遵从。”

杜启颔首道“我们如今实力不足,仅仅是一国。但我希望,将来我们是夏朝,我们的实力能真正超越大唐,那才是我的希望所在。”

上官仪道“一定会达到的。”

柳正希、郭孝正也是郑重点头,眼中有着锐利神情。对他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也觉得一定会超过大唐。

杜启沉声道“如今国号定为夏,接下来要涉及的,便是我们夏国所采取的官员制度,以什么制度最为合适。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官制体系都不同,各有创新。秦汉类似,却也有所变化,隋唐类似,但实际上变化也有一些。我们如今,当如何”

上官仪道“殿下,卑职认为大唐的官职体系比较合

适,三省六部的官制,能各行其道,不会出现问题。卑职建议,采纳大唐的官职体系,纳为己用。”

柳正希道“殿下,卑职也赞同。”

郭孝正摇了摇头道“卑职不赞同。我大致能明白上官军师和柳长史的意图,因为三省六部制度,已经在大唐实施了。这样的一个官制,比较成熟。可我们夏国立国,焉能效仿大唐。我,反对这样的方式,不能和大唐一样。”

杜启也知道三省六部的制度,是成熟的官职体系,运转的效力高,且分门别类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出命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形成明确分工,实际过程中又相互牵制。

这机构唯一的缺点,是相权太大。自古封建王朝的演变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君权和相权的争夺。越是往后,到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实际上相权已经极大限度的削弱,权势都集中在皇帝上。

因为到后期,已经没有丞相。

一切是皇帝一言而决。

对于皇帝来说,掌握了无上的权利,不会遭到掣肘,是谁都希望的。杜启却清楚,一旦君权过大,到后世皇帝昏聩时,也极容易出问题。反倒是相权受到一定制约,但又有一定程度的存在,最能维持王朝的运转。

譬如嘉奖、万历时期,皇帝不作为,然而因为有内阁首辅,也就相当于宰相在,也能够维持朝廷的运转。实际上这些玩意儿,对杜启这样的开国君主来说,掣肘是不存在的。

机构的设立,对威望不足的君主有影响。对于杜启这样的开国君王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情,没有任何的影响。

说到底,还是皇帝威望的事情,也就是能力的问题。皇帝有能力,即便臣子强势,臣子毕竟是臣子,终究处于弱势。

杜启思索了一番,说道“三省六部的制度,沿用一部分废弃一部分。我们夏国,依旧设立六部,但六部官员全力增大,直接向皇帝禀报。另外再设立内阁,分为内阁首辅、次辅和内阁成员。内阁官员负责代拟诏书,批答奏折,决议政令。”

杜启最终采用的,是明朝的这一套体系。

以内阁负责政务运转。

在这一情况下,即便后世的君主昏聩,实际上也能维持朝廷的运转。所谓的篡位,其实越是到了王朝后期,越是困难。

原因很简单,军权的控制已经愈发严格,是严禁地方官员掌握军权。如此一来,只要不出现所谓唐代后期的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地方官员就不可能出现作乱的情况。

杜启暂时没有去考虑太多,他只是觉得明朝的内阁制度,相对来说他比较喜欢,便沿用了这一制度。

上官仪是有眼力劲儿的,一听到杜启的话,仔细的一琢磨,便明白内阁的重要性。这一权利的集中,甚至比三省更为厉害。不过这样的一个情况,无形中实际上削弱了相权,因为没有了封驳诏书的这个安排。

三省六部中,门下省负责封驳诏令。即便是皇帝的诏书,只要是门下省认为不合适,都是可以直接打回去的。

内阁这里却不行。

因为内阁首辅,必然是皇帝任命的。虽说权势集中到了内阁首辅,但实际上,却也是受到皇帝遥控的。

上官仪却没有去管这些,他觉得这是机会。虽说上官仪的资历,不可能直接做什么首辅,但是他将来,却是可以往首辅这个位置爬的。

那是权势的顶端。

上官仪立刻道“殿下,卑职赞同内阁和六部结合的安排,有六部官员,加上御史台、以及大理寺、太常寺等各司其职,如此一来,自然能正常运转。”

顿了顿,上官仪继续道“不过殿下这里,要全部按照这一划分补充完全,肯定力有未逮。创业之期,许多机构能省则省,把主要机构补充完整,便足够了。殿下,这是臣的意

见。”

柳正希道“殿下,臣也是赞同。”

郭孝正道“臣也赞同。”

三人对于内阁的设立,都是极为赞同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