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万界征战之召唤猛将 > 第1417章 张仲景的传说 祛寒娇耳汤

张仲景为九州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至今仍在流传。

其中,水饺就是张仲景发明的。

九州几千年来,一直再吃,但是谁清楚,张仲景发明了水饺。

张仲景的贡献,惠泽千古。

不过坑爹的是,在秦时明月的世界,水饺被扶苏发明了出来,将这一成果给剽窃。

如果张仲景被召唤出来,不知道会不会打死扶苏。

据传闻,张仲景和水饺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张仲景当时在长沙做官,也就是长沙太守,现在的省长级别,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

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衣不遮体。

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

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

可以说,有九州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

可惜的是,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张仲景为国为民,无愧于“医圣”的名字。

扶苏看着张仲景的召唤卡片。

脸上充满了敬佩和敬仰。

扶苏伸手,将召唤卡片捏碎。

随着扶苏的动作,一个青色的拱桥直接横跨虚空,不一会,一个人影从里面走了出来。

虽然穿着朴素,但是浑身仙风道骨。

留着白色的胡须,戴着一个帽子,背负着双手。

浑身上下流露出一股独特的气质。

就好像一个遗世独立的仙人一般。

扶苏看着面前的张仲景,那种感觉就好像一位邻家爷爷一般。

给人的感觉十分好。

张仲景看到扶苏之后,轻轻走了上来。

“仲景拜见大公子”,张仲景对着扶苏拜见道。

“先生快快请起”,扶苏脸上挂着激动,走上前将张仲景搀扶起来。

这是一位真正的大贤。

在扶苏的心里,其地位不比春秋时期的百家圣人差。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少,张仲景心怀天下。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