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388章 誓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388章 誓盟

作者:大明第一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11:47:5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大军行至奈曼部,再次遇到额哲率领的部落联军抵抗,天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其击败,并截断了联军溃逃的后路,将部落联军斩尽杀绝,并屠掉了当地部落。

朱慈为了宣扬武力,震慑敌虏,在草原上用部落联军的人头叠了个超大京观,并留碑,上书皇明天武军永镇漠南

万颗首级,何等庞大,叠之后直有高耸入云之势,蒙古各部落闻之骇然,纷纷派使者前来要求归附。

十一月初五,大军到达了敖汉部,敖汉部首领班第出迎三十里以示城投的诚意,班录那只雄鹰也在。

看着杀气满满的天武军,班录再也没有当初在科尔沁左翼后旗时,扬言要联合蒙古诸部,让南蛮匍匐在脚下的那种雄心壮志了,现在有的,只有瑟瑟发抖,宛若一只无助的燕雀

敖汉部在喜峰口外,距离大明京师一千里,部落的领土东西距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班第的祖父小歹青是个牛人,连年骚扰明朝边境,逞雄辽东大地,曾和戚继光,李成梁,李化龙,熊廷弼等交手或交集多年,是辽东外大明最头疼的人。

熊廷弼担任辽东总兵期间对其使用安抚政策,这才让他消停了下来,大明多年以来对那位成吉思汗的第十九世孙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到了班第继任敖汉部首领,经过几场战争下来,敖汉部已经被天武军打的半废了,整个部落半死不活的,班第害怕和其他蒙古部落一样被天武军剿灭,只好主动投诚。

敖汉部玛尼罕城附近,到处是林立的屯田和畜场,此时的城头上正飘扬着天武军的龙旗,城堡内喧腾的叫卖声随处可见,前来贸易的商人在堆积如山的牛马、皮毛前挑选自己中意的物品,这些都是天武军沿途的缴获,放在城中贩卖。

城中中央处,一座饱经风雨的八面玲珑塔高高矗立,这是当年小歹青从大明京师请来的筑塔师,又申请大明拨付一定赏银修筑的万寿白塔。

塔的正下面摆放着一个硕大的桌案,朱慈和敖汉、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喀尔喀等二十八位蒙古部落首领在此杀白马乌牛誓盟,漠南蒙古诸部正式向大明乞和,请求归附。

杀也杀了,抢也抢的差不多了,朱慈很痛快的接受了他们的乞和,与其让他们投向敌人,还不如收为己用,最起码可保大明九边在一定时间内安稳。

不过这帮蒙古人也不傻,乞和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开放边市贸易。

蒙古诸部常年骚扰大明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大明对边外的察哈尔黄金家族不放心,加上各部不会耕种,有着游牧生活传统的古老习性,掠抢大明是为了让大明朝廷屈服,最大程度考虑部众的生存,毕竟蒙古诸部冶铁等技术十分落后,很多时候南下抢掠首先抢的是大明百姓的铁锅等器具。

一些精明的部落首领深知征战抢掠不是长久之计,通市贸易远比劫掠来的实在,敖汉部的首领班第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敖汉部的奈曼原始林木资源茂盛丰富,为何不通过贸易换取一些所需物品呢,这样也避免战争中部落勇士的损失,不用通过战场也能使敖汉部的子民生活富足。

蒙古人这样想没有错,有了贸易可以换来生活必需品,谁还会去打高成本的战争呢

大明的高层也想过这样的问题,还建立了马市开展贸易,开始的效果还不错,有了贸易北方游牧民族确实很少南下用兵,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然而就是这种贸易,生生的给大明埋下了一颗炸弹。

辽东的女真部落原本是个小部落,没有成熟的社会机制,甚至可以说是奴隶制,被蒙古人欺负经常找大明哭鼻子求援,更别说有对抗大明的武装力量。

女真族的生存环境很差,获取粮食基本靠最原始的狩猎和采集,很少自己种植农作物,没有固定的物资来源,不稳定的粮食来源说断就断,说饿肚子就饿肚子。

大明为了扶植他们这些贫困户,还专门传授过他们农业技术,然而他们学得很差劲。

女真族的经济不稳,物资短缺就会抢,明成祖为了照顾他们,让他们少惹事,就在抚顺一带建立了开原马市,这样可以把女真人的土特产卖到集市,换取大明政府的财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还弄了一些女真人觉得先进的产品,比如铁锅、锄头什么的。

从表面上看,这样不仅解决了东北边患问题,大明还能得到貂皮、人参等奢侈品,双方互赢,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通市贸易使得原本分散在东北各地的女真部落聚集在了一起,并在马市周围定居了下来,并且觉得貂皮、人参等奢侈品有利可图,比种地来钱快,大家又转变成了狩猎与采集,没人种地了。

众多的部落聚集在一起,又没几个读过书的,凡是靠拳头和嗓门说话,加上市场就一个,同行之间难免会出现价格竞争,彼此间的冲突就出现了,各部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组建武装力量互相厮杀,甚至杀害大明守将,抢夺汉人物品。

大明一看这苗头不对,连忙派兵镇压,但那些部落太多了,蒙古部落有插汉部、泰宁部、朵颜部等等,女真部落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叶赫部、哈达部等等,乱的很,时任辽东抚顺的守将不仅没能力解决,还被人诱杀了。

直到李成梁接管辽东才摆平了局面,李成梁一边枪打出头鸟,哪个部落最强就打谁,一边用分化政策对付他们,扶持比较听话的部落,让他们内部内讧,自己趁机出兵捡人头。

没过几年,辽东那些部落就被他收拾的差不多了,然而辽东各部落的武装有了,常年通过实战还增强了各部的战斗力,就缺一个有力的部落和领袖出现,一统各部形成强有力的部落,这种人后来还就出现了,就是李成梁养的白眼狼,建州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

朱慈清楚,很多政策都存在两面性,尤其是经济政策,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植根于经济,许多政策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辽东各部落之间的政治矛盾,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自身在马市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必然集中表现为政治斗争甚至军事斗争。

经过一番思考和考证,朱慈决定与漠南蒙古诸部通市贸易,不通市贸易他们过段时间还会骚扰大明,一旦开了贸易,大明就可以通过通市牵制蒙古诸部,使其不再抢掠,九边守军可以休养生息。

至于他们之间打生打死,暂时无所谓,随着大明科技的发展,火器的研发,这些蒙古骑兵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不好过,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十一月初八日,大明与漠南蒙古诸部誓盟,除了科尔沁部,漠南蒙古二十八部正式脱离满清,重新臣服大明。

敖汉部的首领班第甚至想为朱慈加蒙古大汗的称号,奈何朱慈现在只是皇太子,为了避免现任的大明皇帝发怒,班第只好作罢,只得等这位太子爷日后登基再提此事。

以皇帝兼职蒙古大汗的想法是皇太极所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皇太极让蒙古人承认他是蒙古人的大汗,自那以后满清世代皇帝都兼职蒙古大汗,有一个独特的称号。

漠南蒙古的归附,对大明王朝的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有了蒙古人屏蕃长城以北,大明上千里的长城防线将会多一层保护,来自北方的威胁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出现。

每年花在九边和辽饷上的海量银子也节省了下来,可以用于国内建设,恢复生产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