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461章 勋贵逼宫(一)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61章 勋贵逼宫(一)

作者:大明第一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11:47:5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每年正月初一正旦这日,朝廷都要举行极为隆重的正旦朝贺,除去岁时,因李自成复起,在西安杀了秦王,崇祯停掉了朝贺大典。

按照大明礼制,正旦日不仅皇帝要在皇极殿接受百官朝贺,皇后要在坤宁宫接受命妇们贺仪,皇太子也要在东宫接受百官朝贺因朱慈烺住在钟粹宫不便,一般放在读书的文华殿。

崇祯十四年正旦日,南京紫禁城奉天殿中举行了朝贺典礼,相比京师皇宫中正在举行的朝贺,这次朝贺时间略迟、规模更小了一些,仅限在南京的勋贵和四品以上的官员。

一套繁琐的礼节结束后,大殿里的勋贵、官员们人人肃穆庄严,没有一点声音,他们都清楚,朝贺之后皇太子就要准备商议处理新政带来的民变问题了。

朱慈烺身穿一套九旒冕九章服,在金座上俯瞰着下边的臣子和勋贵们,含着微微的笑意,说道“给勋臣们赐坐”

勋贵们似乎是被这突然而来的幸运闹蒙了,众人还在犹豫着,只见皇太子已经走下御座。

朱慈烺收了笑容,提足了底气用铿锵有力的声调说道“趁着正旦朝贺,本宫有几件重要的国策要与众臣工共商,从崇祯十四年起,本宫打算在江南各省继续大力推行新政,刷新吏治,沿着太祖、成祖二帝开创的文治武功,弘扬我大明的祖宗圣德,振数百年之颓风,造一代盛极之世。”

朱慈烺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着,他长篇宏论,侃侃而谈,讲得不慌不忙,也讲得淋漓尽至,只是奉天殿中没有人说话,大殿中静得可怕。

所有人都有些愣住了,暗道外面因反对新政已经炸锅了,你不找我们商量应对之策,还要继续大力推行这是什么路数

朱慈烺见他们全都一言不发,看向抚宁侯朱国弼,笑道“抚宁侯,本宫让漕运改走海运的事情,你们漕运衙门拟好了没有”

自从明成祖迁都北京以来,北京的粮食供应,一直依赖于大运河上的漕运,然而一条运河从南到北,从地方到中枢,从漕丁运兵到户部尚书、内阁大佬,不知道多少人在这上面分肥。

按照朝廷的规定,每年从江南往北京运粮八百万石,沿途各种莫名其妙的耗费将近三千万石,加上那修缮运河、维护水闸的花销,早已压得江南的百姓喘不过气来,朱慈烺早就有意整治漕运。

对于太子不按常理的出牌,抚宁侯朱国弼有些懵,不过此事既然牵扯到勋贵的钱袋子,他自然是要大大的反对。

朱国弼道“回太子殿下,臣等和各衙门的人议了一天,大家的意见是这件事难处太多,不宜实行。”

户部尚书张国维不敢苟同,当即站出来道“改漕运为海运,运输成本和沿途耗费将会大大减少,江南百姓的负担也就会大大减少,此举造福民生,善莫大焉,如何不宜实行”

朱国弼瞥了他一眼,嘿嘿作笑道“远在嘉靖朝戚继光平定倭寇,海疆恢复平静之后,就不断有官员在朝堂上提议将漕运改为海运。

世宗皇帝就这种提议曾说过,兴一利不如去一弊,增一事不如省一事,自古漕运都是走大运河,若是改走海上,恐怕会出现许多麻烦。”

朱慈烺冷笑,嘉靖朝确实有很多人提议漕运改海运,然而这一切倡议最终都是石沉大海,上千里的运河漕运,近百万人牵扯其中,每年有几千万石粮食可供分润,面对几千万两银子的巨大而稳定的收益,有谁愿意去改变又有谁敢触碰

哪怕江南的东林党掌控了南明朝政,他们背后的金主乃是江南的缙绅富商集团,而不是江南的小民农户,漕运对江南百姓盘剥吸血得再狠,对于擅长偷税漏税的他们也影响不大,自然没有什么改变的动力。

就是因为这种利益集团的存在,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哪怕是晚晴时蒸汽轮船到处游,火车到处跑,漕运依然在运行,二十世纪初大运河因为淤塞得根本不能行船,又逢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侵华,清廷赔了数亿两白银,实在拿不出治河经费了,这才不顾一众官吏们的幽怨眼神,毅然废止了漕运。

丢了饭碗的漕帮从此变成了青帮,有的改行去闯荡上海滩,有的去投靠孙中山成了革命党,在日后的辛亥革命之中,这些下岗纤夫还对推翻清王朝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朱国弼不顾朱慈烺的眼神,接着道“因此大家以为,既然有世宗皇帝遗训在先,此时倘若更改,恐有伤殿下您的仁孝之名。”

朱国弼说这话的意思很明确,你要搞这些就是不孝子

朱慈烺转头看向魏国公和汤国祚等勋贵,道“魏国公、灵璧侯、临淮侯,你们都是勋贵子弟,祖上都是追随太祖皇帝定鼎天下的功臣,也都世居江南,你们都说说,这漕运改海运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魏国公徐弘基,道“任何事都是既有利既有弊,臣思忖着当年世宗皇帝既然那么说,自有他老人家的道理,臣以为此事执行起来恐怕难见成效,就如那收取商税,已然搞的天下大乱了”

好家伙,终于提到商税的事上了

朱慈烺扫了一圈勋贵道“你们都这么认为吗”

“臣支持改漕运为海运”

说话的是常遇春的后人,怀远侯常延龄,他铿锵有力道“蒙元时期,便有朱清开创海上漕运,且运粮数逐年增加,最高达三百多万石,海上漕运使得太仓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大港,富庶繁华,大家有目共睹”

常延龄继续道“太子殿下平辽之时,前线缺粮,京畿缺粮,漕运不畅,户部郎中沈廷扬恢复朱清所开创的海上漕运,筹划海运粮饷,载米出海接济辽东前线的将士,使得辽东大战没有功败垂成。”

朱慈烺抚掌而笑,道“不错,却有此事,沈廷扬功不可没,如此说来海运还是可行的”

徐弘基瞪了常延龄一眼,又看向上首的朱慈烺,高声道“神宗皇帝和当今圣上曾定下来的事,都不宜更改还请太子殿下为政多听听大家的意思,切勿自专”

朱慈烺眉头一挑,道“本宫的新政有何问题你所说的大家指的又是谁”

徐弘基冷哼道“这新政如果好,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反对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工人杀死税监,士子成群结队游行示威,这些都是臣不明白、也不赞同的地方,还请殿下把这些都说清楚了”

勋贵们被朱慈烺不走寻常路的路数搞懵了,又见常延龄出来打断,已经有人要打退堂鼓了,现在见魏国公出来发难,立刻重新振作起来,开始纷纷附和。

“对请殿下给大伙说清楚了”

“外面已经乱做一团,显然已经说明这新政弊大于利,为何太子迟迟回避这个问题”

“本候觉得新政实乃乱国之策,皇太子不适合在南京监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