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521章 腾出手来收拾盐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521章 腾出手来收拾盐商

作者:大明第一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11:47:59 来源:就爱谈小说

最快更新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崇祯十五年二月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立春后,各地便开始了春耕,朱慈烺再度走出南京,前往江北的扬州府一带巡视,彻底解决越收越少的盐税问题。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制盐业已相当发达,两千多年以来,东南沿海一直是产盐中心之一。

大明最大的盐场,当属南直隶的两淮盐场,产区包括淮南、淮北各盐场,其中以淮南盐场开发历史最古老,淮北盐场生产规模最大。

大明延续元朝制度,在扬州府城设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辖分司三、批验所二,盐场、盐课司各三十;洪武时,岁办灶课三十五万二千余引,弘治后,改办小引盐,引额倍之。

盐是人体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和粮食的价值类似,在商品经济落后的社会是个硬通货,可以充当流通交换的物资。

朱慈烺早就把目光盯上了盐业,当初由于其中利害关系牵扯太大,他没敢动手。

如今南北二京的勋贵,江南的士绅官员、地主商人,被他杀了一轮又一轮,那些大盐商们的靠山早就被他清理的差不多了,现在想搞盐业,就像是壮汉欺负孤儿寡母一样简单。

自古以来,盐税就是各朝各代重要的收税之一,尤其是税率低的大明,盐税有时甚至占据了一半的税收。

朱慈烺处理完通商海贸的事情后,便立即北巡,视察两淮海盐的生产情况,还是微服出巡的,随机巡视地方。

弘治五年,朝廷改革盐税,用开中折色法替代开中法,招商纳粮改为纳银解部,然后直接到盐场支盐,就是交纳一定银两,就可以领到盐引。

“引”是产盐单位,一引拆合三百斤,按规矩是每一引折合米一石,先把盐折合成米,再按米价折合成银子。

万历四十五年,历经一百多年的折色法积引甚多,朝廷采用盐法道袁世振所奏,推行刚盐法,实行盐业专卖。

刚盐法是将将各商所领盐引编成纲册,分为十纲,每年以一纲行积引,九纲行现引,每年照册上额数派行新引,凡纲册有名者,据为窝本,纲上无名者不得加入,从此官不收盐,商人和盐户直接交易。

刚盐法使盐商取得了世袭的专断权,盐商们的巨额财富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积累,为此一些晋商还专门跑到两淮地区,与徽商争夺盐利。

商人和盐户直接交易,对盐丁们来说有一定的好处,盐业生产不再受官府的监督控制,只要按时缴纳了盐课,其地时间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可以发展副业,也可以多产盐。

盐从来不愁销路,多出盐之后,自然会有商人上门要来购买,收购价格往往要比原本的官府折色还要高一点,如果赶上了好行情,盐丁们的日子过得应该很滋润,赚足了钱也可以经商或者买地当个小地主。

现在南直隶地区的一石米都在在二两白银以上,按理来说,一个盐丁一年下来以挣到二十多两白银,在当时的乡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了。

然而微服出巡的朱慈烺却看到了一个制盐村所在的地方,房屋十分破旧,往来的盐丁们一个个依旧破旧,面带菜色,跟个难民一样。

朱慈烺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盐业的一条路产业链恐怕远比想象的要黑。

在朱慈烺的示意下,乾清宫禁卫将军李护上前拉住一个老汉,问道“老丈,扬州府这么繁荣,你们这为什么这么穷啊”

老汉上下打量了一番李护,皱眉道“小伙子说的什么话,穷人挖你家祖坟了不能活着”

朱慈烺暗暗摇头,李廷表跟个人精一样,怎么生出这么不食人间烟火的家伙。

他上前道“老丈误会了,我这护卫很少出来,不会说话,还请见谅。”

“这还像话”老汉面色一缓,又上次打量了一番朱慈烺,这才道“看你这身行头,应该是个富贵公子吧,你们来我杨河团做什么”

“听说你们杨河团产盐,我们想来买些盐,大批量的。”

老汉眉头一挑,脸上露出一丝畏惧,试探性的问道“盐商”

朱慈烺笑道“老丈不必紧张,我们是正经商人,合法交易,你们出产的盐我全都包下来,今年可以按三两白银一引,你们看怎么样”

“三两一引”老汉听后不由得大喜。

按正常的收购价格,一引盐也就在二两到二两五钱白银,眼前这位公子一下子给到了三两,他自然十分高兴,这哪是正经商人啊,简直就是财神爷下凡啊

原本面露吊色的老汉立时态度大变,侧身伸手道“公子请随我来,到我家中安坐片刻,我去请团头”

朱慈烺来之时,也大致了解过盐业的生产链和行情,知道盐业生产组织分场、团、灶三级。

场是管理机构,也就是俗称的盐衙门,官员称盐课大使,各盐场、盐池、盐井处都设有盐课司,为基层盐务机构。

盐课大使是正八品官员,掌场、池、井生产及盐税征收事宜,受运同、运副分辖,并统辖于运使或盐法道。

团是盐民集居之地,各灶户聚于一团之内,并设关防其漏私,沿海不少地名就是以“团”命名。

灶就是灶户,设灶煮盐的人家,灶丁即烧盐者,这老汉应该就是灶户,不过观其行为和脾气,或者是这一村的小领导。

临走之前,老丈又回头问了一句“您确定要把我们团整个盐场都包下来吗”

“确定”说着,朱慈烺让李护给了老汉一百两银子的定金。

老汉接过沉甸甸的银子,不禁大喜,连连弯腰点头致谢,还让浑家把家中珍藏多年的好酒都挖了出来。

如果按这个价格,这将是一笔大买卖,自己未来的日子不仅好过了,还能有些富余。

一里外的大院中,老汉哐哐哐的敲着大门。

“谁啊没长嘴吗”

院内传来一声不耐烦的声音,紧接着大门慢悠悠的敞开了。

老汉嘿嘿笑道“韩爷,有个大生意”

老汉贴近,悄声说了几句。

被称作韩爷的中年胖子怪叫一声道“丁老三,你想死了是吧魏家的生意你也敢转手这些盐商要是派人下来,我这条小命都不一定能保得住”

丁老汉凑近了,低声道“韩爷,我看到这公子的几个护卫穿的是官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