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隋末之万钧之势 > 第一百九十三章 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一场地震,对河西的影响非常有限。

不过姜万钧想要躲在紫微宫里却是难了,原本已经被压下去的“劝进”的声音,比上一次来得更加猛烈。

这里边或许有人是希望借此引起姜万钧的注意,但更多的的确是出于公心。

杨广还活着的时候,大家多少还有所顾忌,毕竟都是读过书的人,要矜持。可现在杨广已经不在了,可以姜万钧称帝是河西治下众望所归。

这时候不“劝进”,更待何时

据,民间都开始行动起来。

自打去年姜万钧以长孙的名义,给民间的长者送过一次月饼之后,这些民间长者就成了最支持姜万钧的一批人。

当姜万钧得知,数十位民间长者准备来西宁找他道道的时候,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没办法,他只能躲到前线去避避风头了。

这一面他不能见,先例一开,以后他就不用干别的了,但也不能拒绝,所以只能派长孙出来顶雷了,夫唱妇随嘛

姜万钧离开紫微宫的第二,长孙代替姜万钧召见了民间选派出来的代表,岁数最的都六十多岁,岁数最大的已经年过八旬。

长孙先转达了姜万钧对于暂时不称帝的一些考虑,无非是春耕在即,不能耽误农时;西秦之地还不安稳,百姓还没有安顿好;关中的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盼着王师东进;此时称帝太过草率了云云。

大家表示理解了君上的苦衷,他们有些人根本就没听清,反正就跟着喊万岁。

接着长孙安排了宴席,由魏征,李刚和褚亮三人作陪,魏征顺便向这些民间长者请教了一下各地的情况,并表态,对于那些贪赃枉法之辈绝不姑息。

宴席的最后,长孙再次出场,代替姜万钧表达了对大家的殷切希望,希望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这一场活动是成功的,至少从魏征的表情上看是这样。

魏征接下来好几走路都虎虎生风,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见谁都绷着个脸。

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褚遂良却从父亲那里听了。

王妃当着民间长者面,君上曾言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君上将魏征大缺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这个评价可是给魏征长足了脸面,几乎不见喝醉过的魏征,那一愣是被人搀扶回家的。

魏征的出身很普通,父亲不过是一县令。

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

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梁”,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

魏征的出身,和这些都不挨着。他堂堂正正不畏人言,可终究是人言可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姜万钧是铁了心要扶持魏征成为百官之首,甚至不惜亲自下场为魏征背书,当然魏征自己也争气。

褚遂良能够感觉得到,父亲那一肚子的酸气,能把人熏个跟头。

他猜测,魏征大人或许觉得,既然要当一面镜子,就不能太“面目可憎”了,否则岂不是明君上眼神不好,挑了一面“破”镜子。

事实上褚遂良还真没有猜错,不过魏征心情好不全是因为如此

魏征素来正直,有什么什么。

这种性格有好处也有坏处,作为重臣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如果要当百官之首却有点麻烦。

光姜万钧觉得头疼好办,他自认自己还是有几分容人之量的,肯定不会在魏征死后刨他的坟。

可百官都觉得头疼,那就坏事了,魏征作为百官之首,却不被百官所喜欢,工作如何开展

换掉魏征是不可能的,姜万钧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魏征的影响力,让人心悦诚服,工作自然也就好开展了;另一方面是尝试着服魏征,工作要讲究方法。

“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并不是让人做事直来直去。

这个典故源自姜子牙在渭水河边用直钩钓鱼,鱼钩是直的,可这心思却指不定拐了多少道弯。

“用直钩钓鱼”本身就是一种方法,人家勾的就不是鱼。

你魏征如果拿一根铁签子,专门朝着别人心窝上杵,那特么是个人就受不了。

姜万钧急着将报纸拿出来,就是要告诉魏征“方法”的重要性。好的方法可以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而不好的方法,却可以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复杂。

“正直”是品质,“方法”是智慧,两者相加,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来也是让姜万钧有些哭笑不得,他一面要求正直的人圆滑;一面又要要求圆滑的人正直。

魏征现在的确发现了报纸的魅力,一份报纸好像给他打开了一片新地。

不过他暂时只能忍耐一段时间,下一刊还要等等。

大凉已经有能力将当发生的事,刊登在第二的报纸上。

不过姜万钧却规定,必须等半个月以上。

首先是出于保密的需要,一旦前一发生的事,第二就出现在报纸上。就是傻子也知道,这肯定不是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含量不算太高,一旦有人愿意去琢磨,很快便会发现破绽。

姜万钧也不知道能保密多久,但保密的时间越长,对大凉越有利。

其次是没有必要太急,以当下运输条件,即便尽快印制出来,也只能在西宁附近传播,想要传到世界各地去,那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不差那十半个月的。

最后是考虑到权威性,物以稀为贵,如果一一张报纸,那报纸上的内容便不那么值钱了。而且好的文章也不是那么容易写出来的,一个月发行一次,姜万钧认为刚刚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