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隋末之万钧之势 > 第二百七十二章 殿试结束

隋末之万钧之势 第二百七十二章 殿试结束

作者:Ling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16:04:00 来源:就爱谈小说

新科状元会是谁

姜万钧也不知道。

名义上这一道奏疏是写给已经死去的末代帝王的,可是看到这封奏疏的却是活着的人。

以古鉴今,以物言志,以花喻人,这就是考题的点。

没人是傻瓜,这十位考生能够从数千考生中脱颖而出,更不会是傻瓜。

站在房玄龄几位来自李唐的考生的角度,这道题目最大的难点在于,阅卷之人是宁皇而非唐皇。所以怎样既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又不会犯忌讳,是对他们最大的考验。

不过有人聪明过头了也不好,许敬宗是十位考生中,唯一一个至今没有动笔的。

“一言不发”,“无话可说”,也是一道奏疏,情到深处是无言嘛。

“陛下”魏征也注意到了许敬宗的异样。

“无妨,出题的是朕,答题的是他们,他们想怎么答都可以。其实如果要朕来写这一道奏疏,或许也是无言。但凡有一线机会,谁又愿意搅动天下,引来乱世呢”姜万钧可不背这个锅。

“陛下仁厚。唉,就是不知道他们回到李唐之后,唐皇是否能有陛下这般器量了。”李纲真挺看好这一批“弟子”的,或许也是因为第一次的缘故,他格外用心。如果有机会,李纲真想说服皇上把这些人都留下。

首发网址oqiu

姜万钧何尝不想直接把人扣下,像当初对待魏征和李刚那样。

当初姜万钧连一方诸侯都算不上,身边也没有文臣辅佐,留下李刚和魏征纯粹是逼不得已。

现在不一样了,作为大宁的皇帝,哪怕是装,也要装得矜持一些。

更何况,如果把人扣下只是背负一些恶名,姜万钧也认了。可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房玄龄等人不会轻易就范,强行扣下搞不好就把人才给弄废了。

另外放在李唐,也正好可以磨练磨练,在大宁还真不一定有他们磨炼的机会。

姜万钧不可费尽心思把人给扣下,最后用一个县令把人给打发了,那不是瞎胡闹嘛

“朕听说唐皇现在对他那最有出息的儿子李世民可是相当忌惮。”姜万钧没接李纲的话茬,而是将话题转移到了别处。

这次轮到李纲和褚亮不接话茬了,涉及到继承人的问题,他们不想掺和。

“这许敬宗或许能入唐皇的眼,但却未必合李世民的心意。”褚亮对李唐的情况还是有些了解的,对李渊的几个儿子也不陌生。

“哼,心术不正。”魏征对许敬宗的评价就四个字。

许敬宗用取巧的方式来答题,既避开了忌讳,又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回去之后,许敬宗完全可以说,他不是不答,而是不屑于答。

如此一来既落了姜万钧的面子,又展现了自己的忠心,李渊听到后应该会很满意。

不过那样的话,房玄龄等人就要被架上火烤了。

姜万钧忽然有点明白这许敬宗为何在历史上,一直到李治即位后才发迹了。

或许不是李世民不想用,而是身边的人不愿意与许敬宗为伍。

假设许敬宗现在来到大宁,恐怕也不会有用武之地。

不,不是恐怕,是一定。

有嫉恶如仇的魏征在,许敬宗别想翻身。

姜万钧笑了下什么都没有说,大家也都没有聊下去的兴致。

中午,宫内准备了膳食,十位考生中只有许敬宗少少吃了一点。

又过了一个时辰,随着最后一位考生放下笔,香炉上的香刚刚燃尽。

宫宁将十份试卷收上来,放到了御案上。

十位考生被带下去休息,成绩等一会儿就会公布。

姜万钧抽出褚遂良和于志宁的试卷大致看了一眼。

褚遂良毕竟跟在姜万钧身边有一段时间了,所以能够摸清姜万钧的心思,从试卷上便能体现出来。

“以人为本”,这是褚遂良文章的主题,这与姜万钧的“重民思想”高度契合。

而于志宁的文章,着重点在“以孝治天下”,这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内核之一。

两人都选择将奏疏写给了杨广,但姜万钧只能说,中规中矩,并没有给他眼前一亮的感觉。

姜万钧看过之后递给了魏征,尽管他负责排名次,但还是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的。

接着姜万钧又看了看刘洎等人试卷,同样没什么新意,直到看到房玄龄的文章,姜万钧这才来了兴趣。

房玄龄这份奏疏开始以,诸葛孔明的作为切入点。

表面上看,房玄龄这道奏疏是写给了刘禅的,但结合现在的天下格局,这道奏疏对大宁和李唐都有一定值得借鉴的地方。

而且这奏疏中,并不全是批评,其中很大篇幅都是称赞。

抛开这些值得称赞的地方,剩下的自然就是不太妥帖的地方。

文章中姜万钧隐隐嗅到了一点点“以法治国”的味道。

房玄龄在文章中说,自古帝王们往往都困在宫内,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声音传遍天下,必须推行切实可行之法,这样才能彰显“君权”的作用。如果意志不统一,法度混乱,大家便会忽视皇帝的存在,统治也就不稳固了。

同时房玄龄又提到皇帝必须要以身作则,光有法是不行的,法度不能是一纸空文。一切规则、法律必须有效运作,否则上行下效,法就等于不存在了

据说那李元吉当街将百姓当成活靶子射杀玩,李渊知道后最多只是训斥两句,甚至还会责备李元吉身边的近臣不作为。

不知道房玄龄是不是有感而发,皇帝,皇子都这般行事,让天下如何去遵纪守法呢

看了两遍,姜万钧这才将房玄龄的文章递给魏征。

再拿起杜如晦的试卷,姜万钧再次心中一震。

房玄龄选择将奏疏写给刘禅已经出乎了姜万钧意料,没想到杜如晦的奏疏是写给魏王的,不是曹魏,是战国七雄之一,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改革变法强大起来的国家。

杜如晦主要强调的是人才的重要性。

魏国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吴起,商鞅,孙膑,张仪等等。

田子方就曾评价魏武侯“富贵者骄人”。

为了这事,魏武侯还质问田子方是贫贱者骄人还是富贵者骄人。

田子方说“只能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自高自大呢国君如果对人自高自大,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如果对人自高自大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用国君的规格对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用大夫的规格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言语不中听,行为不融洽,就穿上鞋子离去罢了,到哪里去不能贫贱的人呢”

这是反讽,但却正中要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