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隋末之万钧之势 > 第三百九十四章 礼书

隋末之万钧之势 第三百九十四章 礼书

作者:Ling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16:04:00 来源:就爱谈小说

召李世民入京觐见,等于是给李世民下的最后通牒。

李世民若乖乖投降,姜万钧也不是小气的人。

而这个所谓的“合适时机”,也就是大宁做好了战前的一切准备的时候。

大宁不出兵则已,一旦出兵,不仅要收复辽东,同时也要将大军推到高句丽的家门口。

数十万大军摆开阵势,看上去是壮观。

可如果物资都要靠从关中或者江南运送过去,这数千公里的补给线,人吃马嚼的,大宁也吃不消,所以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很显然,知道这一点的不仅仅是姜万钧自己,李世民也懂,世家,高句丽,突厥人,铁勒,薛延陀,回纥,奚,霫等部落,也都懂。

如果李世民愿意称臣,哪怕是假的,对于大宁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

当然,对李世民也有好处。有大宁背书,他可以迅速稳定人心。

当初姜万钧选择放李世民离开,要的正是这种双赢。

而李建成在世家的蛊惑下跳出来,也就好理解了。

一旦大宁与李唐之间不再剑拔弩张处在准战争状态,那么姜万钧和李世民两人也就都不再需要向“山东士族”做出让步。两人单拿出来一个都够他们喝上一壶的,更不用说两人来一个组和双打了。

李秀宁离开立政殿的时候,身边多了四位侍女,这是姜万钧赏赐给她的。

这四位侍女都姓李,曾几何时也都是有大唐公主封号的,是当初李渊从宗室挑选出来,用来与人联姻的。

只不过她们的夫君无福消受,所以全都送到了长安来。

姜万钧一时间都给忘了,最近才想起来。

之前这几人在宫内并不受重视,如今被姜万钧找出来送给了李秀宁。对她们来说,也算有了依靠,同时李秀宁身边也多了几个方便使唤的人。

血缘和家族,是当前最重要的纽带,尤其女子,失去家族庇佑,在夫家往往也抬不起头来。

姜万钧将四个人交给李秀宁,既是信任,同时也表明他心情非常好。

长孙皇后回来,见姜万钧喜形于色,问清楚原由,也替姜万钧高兴。

长孙皇后一高兴,李秀宁的寝宫里一下子又多了十几位婢女,而且无一例外,均和李家沾亲带故。

李秀宁被弄的哭笑不得,幸好这里边没有她的“小妈”,要不然她就要崩溃了。

李秀宁的寝宫是姜万钧亲自命的名,取名“武宁殿”。

武宁殿有房屋百余间,多十几个人完全住得下,但她们的工钱和日常开销要李秀宁自己负责。

这是长孙皇后制定的规矩,在这宫里头,有些人是从内府领工钱和俸禄的,她们大多都是有品级的。还有的要各殿自己来承担,每年内府拨给各殿的银两是有定数的,不仅是宫内的嫔妃,未来皇子,公主也都要学会自己打理财务。

整个皇宫,只有皇上花钱没有限制,因为他背后有庞大的少府作为支撑。

如果谁有能力“打劫”皇上,绝对是发家致富不二选择。

杨淑妃回宫,晚上姜万钧办了一场家宴。

不过在家宴上,主角既不是皇上,也不是杨淑妃,而是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一手扶着肚子,一手牵着小骨朵,她有足够的底气“教训”在场的所有人。

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赶紧加把劲,“开枝散叶”。

长孙当然不好直接数落慕容雪飞和施一尘几人,所以就把小兰拉出来,上演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幸好高士廉求见,将姜万钧给解救了出来。

高士廉不知道,他稀里糊涂就把长孙皇后给得罪了。

孕妇小心眼起来,记仇的很。

就这样,选秀的名单上,高姓女子被长孙皇后给抹掉了,换成了一个姓长孙的

高士廉这一次来是求救的,姜万钧让他完善礼法,但又不同意恢复周礼,这么一弄高士廉就为难了。

这不,逼不得已,高士廉决定请皇上为他解惑。

事实上,姜万钧对周礼并不是特别的抗拒,他真正在意的是结果。

换句话说,是否对国家有利,是否对自己有利。

如果里边夹带着太多的私货,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大宁的统治,姜万钧若还一口全吞下,那他不成傻子了吗

另外也好考虑“适宜性”。

“适宜性”,即时宜,地宜,权宜。

就比如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

但是问题来了,“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嫂嫂溺水了,救不救

不救,那是见死不救。

救,男女授受不亲。

救不救都不对,怎么办

孟子说“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救还是要救的,这是权宜之计。

“礼”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仁”,“义”,并不是为了“礼”而“礼”。

“礼”有时候是目标,而有时候是为了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方法。

姜万钧不喜欢掉书袋,但这时候也只能给高士廉摆事实讲道理。

大宁需要一部“礼书”,但不能全部照搬过去的旧礼。

这部“礼书”是用来指导大家,为一些行为进行规范的,不能成为桎梏。

同时也要为姜万钧的一些“不合理”行为进行解释。

比如。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是过去的时候天子特赐给臣子的特权。

能获得其中一个特权的大臣,那都基本上做到人臣的极致了。

大汉建立后,萧何位极人臣,也仅仅是获得了其中两个特权,即“带剑履上殿”和“入朝不趋”。

历史上,获得三项特权的臣子,差不多都是权倾朝野的“权臣”,比如曹操,比如曾经的李渊。

不过在大宁,满朝文武都如同汉时萧何一般,允许“带剑履上殿”和“入朝不趋”。

“带剑履上殿”,就是可以携带佩剑,穿鞋子上殿。

带不带佩剑,姜万钧不在意,但这不穿鞋,他真有点接受不了。

“入朝不趋”。

“趋”,小步快走,臣子觐见的时候,在进入皇帝的视野后,必须保持小步快跑,不能让皇帝等着,以此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不趋”,就是不用小跑。

像李纲和褚亮,都一把年纪了,看着他们一路小跑过来,姜万钧心差点提到了嗓子眼。

至于“赞拜不名”。

按照礼仪,大臣觐见皇帝的时候,边上会有一个司仪官,要把他们的爵位,官衔,名字都喊出来。

如果可以“赞拜不名”,那就不会喊名字了,这是一种礼遇。

大宁的宰相均享受“赞拜不名”的特权。

新的“礼书”是要证明姜万钧做得对,至少也要解释其合理性。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