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三国之凤舞九天 > 第二千六百九十二章 国计民生

盛世,本就是令人舒畅的,出自自己之手,更是享受。

出行之时,叶丁花奇不忘给叶欢稍稍改装,要是这一点主家都不同意的话,估计二人都能抱着他的大腿,不让出去。

眼中看着,耳中听着,叶欢这对耳朵,并不比神耳郅帧差多少。因此哪怕是隔着十丈,那群妇人的对话,他也听得清清楚楚。

“张嫂子,官府的牛车农具,你们借上了吗,真的好用。”

“唉,都是我家那个,胆子小,人家都说了,他还不信。就这一次了,下次不用他出面,我自己去,有便宜都不知道占。”

“这是咱们南皮,我听说,那些打仗的地方,都是定边军帮着百姓春耕。他们的农活,干的一个比一个好,像老巴式。”

“早就跟你们说了,传言是真的,冠军侯的定边军最心疼老百姓。他们进城,从来不扰民,买卖也是按市价,真金白银!”

“信了信了,你说得对,看来,以后的日子,真的会好。”

“不说这个了,说点正经的,你们知道吗,城东的王寡妇……”

叶欢一笑,没有再听下去,这便是民间的本色,家长里短。

再往前行,告示栏之前,有着很多儒生聚集,谈论之间,人人面上有振奋之色。南山书院,会来冀州开分院,选址在清河。

那是冀州差不多正中的位置,可以方便各地的学子,前来求学。

农业民生,是百姓们最关心的,而南山书院的大名,就是学子们最迫切的了。毕竟,不是谁都能出得起路费去晋阳。

以后,清河有了,希望更大,学的一身本领,报效天下。

南山书院分院,一直是在叶欢计划当中的,不但可以为大汉培养人才,更能成为主流舆论的中心,宣扬

各种理论。

师资力量,叶欢从来没发过愁,和定边军一样,南山十年积累,底蕴深厚。教书育人,成了很多学子的第一选择。

与此同时,建立学校的,还有器物阁。想到那些所领,能工巧匠们,为学校起的名字,叶欢嘴角不禁泛起笑容。

是端木磊首先提起,器物阁的学校,叫做南翔技校。此言一出,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尤其是最先一批,进入器物阁的。

包括叶欢的如夫人,秦思在内,她对此名,也是久仰了。

听郑毓说,叶欢的很多神奇本领,都是在那里学的。只是因为战乱,消散了。如今器物阁要办学校,用此名,恰如其分。

叶欢思索之后,同意了,学校的名字,能给他一种亲近感。且在汉末,大公子也不怕有什么版权问题,独一无二。

士农工商,南山书院结合了前二者,农业教学,是南山的必备课程。这门学问若是不能通过,你在南山书院,无法结业。

因此不管是在凉州还是司隶,包括眼下的冀州,新来上任的官员,他们的农活熟练程度,农艺的理论知识,都会令百姓叹服。

官员们凭此,可以迅速的融入地方,接近百姓。你可以想象一下,县令、甚至是郡守,和你一道在田间劳作,是什么景象。

有书院在,官员们的行为,成了一种风气。且在每年考核政绩的比重中,都会有硬性的要求,不精农事,你很难当好主官。

器物阁属于工,亦有很多与农事相关,比如开渠饮水,拦河设坝。多年的影响,至少在并州幽州,深受普通百姓的赞许。

子弟读书不是那块材料,可以去器物阁,学业有成,一样可以受人尊敬,丰衣足食!更重要的是,由此亦能踏上仕

途。

县府、郡府,很多的官吏设置,与之挂钩。叶欢对此再清楚不过,收入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才是百姓最看重的。

路过城中的告示栏,再向前行一里地,转过一个街口。前方占地广阔,建筑精美的院落,便是回春居,分院已经开起来了。

“对不住,对不住,让一下,婆娘难产。”身后传来喊声,叶欢一行立刻让到路旁,就见数人赶着一辆牛车,疾行而来。

牛车之上,是个即将分娩的孕妇,面上一派痛苦之色。汉子跟在身边,一脸关切的看向妻子,口中不时在给路人道歉。

回春居门前的侍者见了,立刻有人向内通报,有人迎上前来,在牛车到达门口之时,内中便有软塌出来相迎了。

跟在软塌旁的,有个医者模样的中年人,身边还有个中年妇人。

前者迅速搭上了孕妇的脉门,后者则在为之检查,两把大伞撑开,将路人的目光尽数挡住。一连串的动作,行云流水。

“刘先生,需要引产,快,安室。”不片刻,妇人的声音响起,软塌被抬了起来,直入回春居,前后不过十数息功夫。

居前一幕,迎来了不少人围观,叶欢也走了过去。他对此绝不陌生,很多流程,还是亲自参与设计的,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人口,在汉末就等同着国家的基础,等同各路诸侯手中的实力。

叶欢刚刚穿越之时,晋阳及周边的生育死亡率极高,差不多达到恐怖的三成。生孩子是道鬼门关,在当时是名副其实。

原因是多样的,首先就是医疗环境差,缺少经验丰富的稳婆。

第二则是女子的生育年龄,普遍偏小,又缺乏多种多样的营养。自己尚还没有完全长成,就要生育下一代,

危险自然大。

回春居不仅仅是个医馆,有着百姓口中交口称赞的神医。它还是大汉顶尖的医学机构,负责医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第一个重点,就在生育上,周勤、张仲景,无数名医,包括毒王张离在内,群策群力!眼下,无论技术设备,成熟了很多。

官府的政令,也在逐步与之适应,十年的时间,并州幽州各处,女子的婚龄,提高了两岁,二十之后产子,朝廷给与奖励。

所有的手段结合到一处,现在在并州,死亡率降低了九成多。县城之处,官府有专门的稳婆,乡里亭里,都必需配备。

至于生育所需的费用,亦有精心设计,百姓自己出一部分,官府则有铺贴,更难得是男女一致。

传宗接代,和衣食住行一样,是老百姓最看重的。尤其在温饱之后,他们会准备的十分周全,官府的补贴,更让人心安。

那么,要是遇到紧急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生命第一!

“大哥,你也不用急,官府会帮你出一半,剩下的一半,你暂时不够,有多少给多少,剩下的写欠条,官府会有章程。”

院内,有人正在给汉子详细解释着,叶欢隐约能听个七八。

官府的章程是什么?这些费用暂时不够,可以在税赋和徭役中,视情况而定,分数年补足。回春居则要第一时间,治病救人。

这在并州幽州司隶,已经是常态,民间的富足,让百姓很少会去为生孩子的费用发愁。但冀州刚经大战,亦不能与并州相比。

有了之前一幕,在回春居门前等候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百姓是淳朴善良的,他们也想等待一个结果,亦与之息息相关。

叶欢也在负手等着,什么叫国计民生?听上去很大,

但之前的街头之言,榜文之语,包括眼前一幕,就是真正的国计民生。

叶大公子可以甩着两个膀子慢慢等待,叶丁和花奇可就苦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精神都是高度集中,戒备森严。

七名暗影护卫,加上二人,在叶欢身边形成一个保护圈。向外扩散,还有十七名十二队士卒,里里外外,一共三层。

一旦意外出现,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为主家挡下一切。

“哇,哇……”盏茶功夫之后,院中某处,随风传来一阵隐隐的婴儿哭泣之声,听着极为有力,众人不禁面露喜色。

再过片刻,有个青年人走了出来,到门前,他看看众人笑着将双手往虚空中一推:“乡亲们,散开一些吧,母子平安……”

青年人说着,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好,百姓随之,将他的声音压了下去。后者见状,不得不从侍者手中,拿过扬声器。

“乡亲们,母子平安,请散开一点,说不得,还要有人前来。”

听了这话,门前围观的百姓向后退去,叶欢也退到了一侧。此刻叶丁和花奇对视一眼,长长出了口气。

“乡亲们,还有人不知回春居具体的,右侧栏中,有榜文。大家可以去看个清楚,家里有了什么事,千万不要拖延。”

青年人一语,更多的百姓立刻围到了告示栏前,便有识字的,大声为周围宣讲。随着他的解说,后者皆是连连点头。

“嗯,不错。”叶欢见了微微颔首,转过头来对叶丁轻声道:“待会儿去打听一下,方才说话的年青人。”

“是。”叶丁回答言简意赅,看向对方的目光,带着欣然。公子此言一出,那人一定是会有极大好处的,从未有过例外。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