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三国之凤舞九天 > 第三千二百二十三章 理所应当

秦向听了,微笑摇头,信步去了。

士卒的宣讲内容,是提前向他报备的,其中亦有他的所想,且经过一番讨论。对那种讨论之中的气氛,秦向是很欣赏的。

提出建议者,语气坚定,且有详细的论证和实例。但你只要能通过道理说服他,便绝不会纠缠,且秦向始终有决定权。

他的决定,麾下会据理力争,但与执行之间,却是两回事。

当时秦向就说了,老弱妇孺反而比青壮多,会不会有点不分轻重?麾下的回应则是,将军说了,如此更能令民心安定。

既然是大将军说的,那就试试,以观后效,秦向没有再多说。

如今听了这些灾民的对话,他亦觉得其中颇有道理。那么,那些没有家人的老弱妇孺呢?内容之中,也会有临时的组合。

定边军军法如山,也体现在营地的管理之中,随后的数日,挨鞭子的不是没有,少数人永远是存在的,严格规矩就是震慑。

开始的十日,会是最艰难之时,但给秦向的感觉,似乎没那么……

士卒们除了固定的任务之外,每日都会穿梭在百姓之中,了解他们的困难。协助医者,做疾病的辨识工作,维持次序。

不过一日时间,他们就赢得了所有灾民的尊敬。不单单因为他们是定边军,还有永远挂在脸上的,和煦笑容,待人亲近。

更有甚者,许多百姓,会自发的将自己的食物清水,给这些士卒。看着对方的举动,他们也知道,士卒们的消耗是最大的。

拒绝,一律拒绝,哪怕自己已经很饿很渴,还是一律拒绝。

“乡亲们,我们是定边军,军法如山,吃了你们的,要挨鞭子的。”

和煦的笑容,伴随着朴实的话语,百姓和秦向,皆心有所感。

乡亲们是淳朴的,士卒拿他们当亲人,他们一样。自己不够吃不够喝,也愿意与之分享,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说实话,秦向没看过这样的兵,袁术的,袁绍的,曹操的,黄巾贼!他们某些时候也会对百姓良善,但定边军,是骨子里的。

他自己也觉得,只要有定边军在,心里就踏实,没有顾虑。秦向每天也要处理很多的事情,日子虽苦,却踏踏实实。

各地的物资,还在源源不断而来,官员士卒的话得到了验证。最多的,提前了半日,最少的,也是按时达到,从无延误。

张司徒在飞速赶来青州的路上,大将军率领蛟龙军已经到了,开始治水的工作。这个消息宣扬之时,整个营地都沸腾了。

大将军果然来了,他还说了,会为受灾的百姓重建家园,开垦良田。坏人走了,定边军到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叶大将军的饼,每次都是画的最好的,因为他懂普通百姓的心。也知道在眼下的时候,希望和信心,也是最好的物资。

大将军的消息来了,给秦向的亲笔信也到了,短短的四个字。

“闻讯,极慰!”

闻讯,极慰!一共四个字,却让秦向心中受用,据说大将军对宗族子弟以及叶门之人,向来要求严格,夸赞也是言简意赅。

这要是叶欢给他来一封长篇大论,秦别驾心里还要犯嘀咕呢。大将军,你有没有把我当成叶门之人?这四个字,舒服。

与之同来的,还有大将军手书送给自己的书法,同样四个字。

“善积跬步”!

善积跬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师叔的用意,很明显了。

一封短信,四字书法,立刻让秦向精神饱满。腹中的饥饿感,大大降低,不要忘了,他这几日,也就是三两锅饼,三两清水。

和老弱妇孺的待遇是一样的,定边军办事,说到做到。他的亲兵曾将自己的口粮分给他,秦向坚决拒绝,我要同舟共济。

对士兵而言,那是意志,百姓来说,是坚韧,秦向呢?

用在文人身上,有两个字,更加的贴切,风骨!

风骨?能当饭吃吗?秦别驾会告诉你,能,还能吃的很饱。

营地之中有人例外吗?也有,不但不能饿,还必须吃饱吃好。

一州别驾尚且如此,什么人能这么例外?答案是,军中医者。

同样是将军定的规矩,军师和军医,是要得到最大保障的。无论什么时候,别人可以饿,他们不行,还必须保证精力充沛。

至于为什么?秦向也知道原因,这几日,最为忙碌的帐篷,就是军医所在。里正蔷夫送来的患者,都在此间,药香四溢。

秦向亲自去过,那些医者和士卒一样,对待百姓极好,且不会以貌取人。记得大将军说过另外五个字,医者父母心!

在那些医者身上,秦别驾看到了,当真是对待病患,犹如子女。

结果呢?至少在眼下,最担心的病灾情况没有出现,百姓们身体状态不差,精神状态良好。这一切,之前几乎不可想象。

吃饱吃好,很应该啊,别人就算没得吃,也一定要保障他们,更要睡好。从医疗营回来,秦别驾再度加重了这一点。

做过地方官,晓得民间疾苦,秦向深知疫症的可怕。尤其眼下数十万人,生活的范围很小,一旦散播,后果不堪想象。

士卒们平时,还会拿着一种叫做“喷壶”的东西,对着人,按下把手,就能喷出细密的液体,也带着淡淡的药香。

麾下告诉他,这叫“消毒”,那喷壶,则是晋阳器物阁打造的。

晋阳器物阁,在如今的大汉,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内中出产的器物,不管在任何城市的市面上,会被最快时间抢完。

那里面,有着大汉最顶尖的精英工匠,负责农具与军械的革新。即使身在青州,秦向也知道其中好处,尤其是农具。

一个犁车,在他眼中,能顶得上三四名精壮劳作的效率,且听士卒说,并州幽州的犁车,全是耕牛在拉,几乎家家有牛。

家家有牛,秦向是佩服的,百姓们就是羡慕呢。一头耕牛,在汉末相当于什么?叶大公子告诉你,相当于后世一辆不错的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