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皇族 > 第472章 季秋之始

大晋皇族 第472章 季秋之始

作者:长乐驸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17:56:01 来源:就爱谈小说

对于造假银元这件事情,在场的大臣都不是很担心,因为一旦抓住立即杀头夷三族,不含糊。

现在北晋这么稳定,没有那个人胆子肥敢造假。

当然,除了敌对势力。

韦施笕担忧道“若是敌人造了假银元流通,那该如何是好”

姜承枭道“这件事情没法子杜绝,但是可以控制。我们造的银元要利于百姓识别真假。”

“重量”韦施笕质疑道“银元之中参铜达到一两,如何识别”

“三个办法。”姜承枭缓缓道“第一,我们要在银元本身下功夫。假铜币之所以能造出来,那是因为铜币的模子并不难制作,所以我们在做银元的时候,模子要做的精细,细到那些私自铸币的人无法模仿模子。”

目前的宏业通宝铜币,其实钱币上只有宏业通宝四个字,其他的就没了,很容易将模子弄出来。

此次制作银元,姜承枭打算在上面弄很多的东西,细致到私自铸币的人造模子痛不欲生。

说白了,就是提高工艺。这是个长远而细致的工程,得慢慢来。

“第二,我们要在东西南北四个商市设置辨别假银元的官所,一旦发现假的,立即抓起来杀了。这些官员可以从太府寺里面抽调,银元制作由他们负责,他们最合适。”

“第三,鼓励百姓告发假银元,一经发现,立即予以赏赐。”

其实姜承枭清楚,造假这件事情是没办法杜绝的,只能控制。

当然,造银元不是他心血来潮,而是为了经济。如果银元最后真的成功了,那么他的敌人将会很难受。而且商人也会以北晋银元为交易认定货币,这可是好处多多的事情。

听完昭王的话,六部尚书陷入思索中,寻找可能出现的漏洞。在经过长达四个时辰的商议中,银元的事情彻底敲定。

关于银元本身到底怎么细致,众人又是一番商讨。

这个时候,姜承枭厚颜无耻的剽窃了后世的硬币模板。

首先一两的银元,正面刻着大晋银元四个大字,后面则刻上桃花。

关于为什么是桃花,姜承枭藏了个私心,他喜欢桃花,而且花朵的纹路制作起来极其复杂繁琐,有利于百姓识别真假。

不怕麻烦吗

你会对识别钱币真假感到麻烦吗

其次,在银元的正反面一周刻上四个小字,分别是金文周字、小篆秦字、行书汉字、正楷晋字。

这四个字,让姜承枭、裴矩、王鸿、郑善愿。四个人各写一个作为模板。

银元的宽度和面积都要有严格的规制。

本来姜承枭还想在银元的侧面上写几个字,但是考虑到工艺要求可能暂时达不到,于是作罢。

五钱重的银元大致相仿,不过要小一些,轻一些。

在听了姜承枭的想法之后,六部尚书目瞪口呆,钱币还能这么玩的,在银元上刻桃花,古往今来第一次啊。

乖乖,难怪王上对银元这么有信心,感情早有准备啊。

这一些列的操作,那些仿制银元造假的人不得发疯。

不,应该是太府寺那边首先发疯,他们制作模子估计要死要活。

这不是随随便便弄个模子出来就行,考虑到银元上那么多字体,还有桃花,量的把控十分重要。

“王上,太府寺只怕短时间内无法制作这样的模子啊。”郑善愿苦笑。

主意好是好,但是工艺可能跟不上。

姜承枭淡漠道“太府寺掌管货币,不是让他们每天千篇一律造铜币的,市面上假铜币出现,这与他们的技艺始终无法提高,不无关系。”

官僚,你得给他压力,不然他就会吃喝等死。

众人心中暗忖;王上这是下了定调,太府寺完不成任务,估计王上得发怒。

“是。”

接着姜承枭看向杜如明身旁的虞庆则,“内史侍郎,此事你负责跟进。”

“臣领命。”

杜如明那边在准备婚事,姜承枭不打算给他增加工作量。

银元的事情基本敲定,太原县令那边则忙得不亦乐乎。

说实话,作为都城的县令,太原县令周歁其实如履薄冰。虽然太原油水多,但是架不住官也多。

指不定哪天走路上就得罪了权贵,所以周歁其实很小心翼翼的当差。

当昭王的亲卫将东市发现假钱的事情告知之后,周歁二话不说,立刻调集县衙所有的差役进入四市调查。

假钱这事儿太大,一个处理不好,他就得挂印而去。

在一番仔细搜查之后,还真发现了不少在太原销赃假钱的商人,顺藤摸瓜抓到几个造假币的。

然后,刑部尚书韦施笕充分继承了他族兄韦施纶的长处。

夷三族

抄家

秋后问斩,九月行刑之日,看热闹的百姓纷纷聚集在北门,看着侩子手咔嚓一声手起刀落,人头滚落,纷纷拍手叫好。

参加九月中正选士,出身清河崔氏的崔云摩见到这一幕,下意识闭上了眼睛。

太血腥了

“崔兄,先去客栈吧。”

身边,出身清河张氏的张闳拉了拉他袖子,很显然有些不适应。

“走。”

俩人转身就走,挤出人群,向着客栈而去。

路上俩人不免就此番中正选士的事情议论起来。

北晋拿下河北之后,河北的士族全都投靠了昭王,自然而然地派出族中优异子弟参加中正,入朝为官。

九品中正制度,在姜承枭看来就是个鸡肋,阻塞社会发展的垃圾。

朝廷在县、郡设置中正官,选拔人才。

怎么选拔呢

第一看家世,家里面出过大官的,出身士族的,履历上上。

第二看品德,这很简单,就是生活作风好不好,平时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朝廷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定品级。

这种制度,在世家门阀横行的晋室,那就是个笑话。

你行不行,不是看这些,而是看你出身。出身世族门阀,那你就行,轻而易举的就能被定为上三品然后进入京城参加大中正官的遴选。

其他的,地方的小家族,郡望,勉强混个中三品,那就是烧高香了。

至于下三品,那是为寒门准备的。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就是这么来的。

崔云摩也好,张闳也罢,是否有真才实学,没人知道。

类似杜如明这样的咸鱼翻身,只能说五十年难得一见。

“听说这次的大中正官是吏部尚书王大人。”张闳说道。

崔云摩道“王大人乃是名闻天下的大儒,由他来做大中正官合情合理。”

“只怕到时候王大人亦不免徇私啊。”张闳撇撇嘴。

“你的意思是王大人会提拔并州士子”

“那还用说么,听说朝廷中,不少的官员都是出身并州,咱们河北的前辈实在太少,只怕咱们此次捞不到好官。”

崔云摩迟疑道“内史令崔文瓀大人,太师高巽大人,御史大夫卢怀慎大人都是咱们河北人啊。”

张闳嗤笑,“那有什么用,你知道么,现在大家都将六部尚书称作天阁六相,除了昭王,那六位最大。六相之中,吏部尚书王大人和礼部尚书裴大人都是并州人,你说到时候他们偏谁啊”

这么一说,崔云摩不免有些紧张。

“昭王难道不管此事吗”他压低声音寻问。

张闳摇头道“不好说,我听别人说,此番王上为了任命咱们河北的人进入朝廷为官,在天阁和大朝上与百官数次商议,最终才让几位大人进入中枢,怕是王上也对王大人和裴大人不好说什么。”

崔云摩咬了咬牙,“难道我们无计可施吗”

“这倒未必,越是如此,咱们河北士子越要团结,否则更加危险。”张闳道。

“张兄说得对,咱们快些去客栈,与河北的诸位同窗商议。”

“好。”

俩人不由得加快脚步离去。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