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一人之下 > 第9章 北上

一人之下 第9章 北上

作者:青月刀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17:21:37 来源:就爱谈小说

除了有可能派人追杀的张文举和各路世家,现在又多了个急需灭他们父女俩之口的刘名权,冯家父女可不敢再按照原计划去眉山等李家军来迎了,绕道北行成为唯一的选择。

两人寻了地方洗漱收拾,掩去了囚犯的特征,好在皇上心存复用冯家的心,判刑只是流放而无刺配,两人脸上没有被刺字,再加上他们一个老一个小,驾着驴车看起来倒像是外出赶集的寒门。然而由于没有路引,他们却也是进不了城镇的。

不能走驿道,不能进城镇,他们父女谁也不认识北上的路,最主要的是盘缠似乎也不够了。

“爹,我们身上的钱不够撑到西北大营呢。”驴车上冯少棠清点了包裹里的铜板,也就剩下不足三贯。冯家被抄家之后,父亲将仅剩的钱财大都留给了姨娘们,只带了零星几贯上路,一来是钱财多了不过是便宜衙役,反倒是姨娘们带着两个孩子在教坊,需要打点的地方不少。二来按照原计划他们躲入眉山等候援兵,有铜板也没处用。

然而现在眉山不能再去,与援军只怕是要错过。靠这三贯钱可撑不了几天。

“把……那几方徽墨给卖了吧。”冯阁老忍着心疼道。

“那也要有人买呢。”冯少棠扑哧一声笑了,“爹,你别忘了我俩可进不了城,徽墨虽好,乡野村民又不识货,我们吹得天花乱坠也不会有人信的,哪有人会买哦。”

冯阁老愣住了,好半天才叹息道:“老夫久不问世事,竟然还没你个小丫头想的明白。”

冯少棠暗自翻了个白眼,父亲是传统文人,君子远庖厨,他恐怕连市面上鸡蛋几文钱一斤都不知道,十多年经营户部就会一招吃大户,所以才被世家大户逼到如此境地,真是可叹啊!看来此次北行的盘缠得靠她筹谋了。

“我是您儿子冯少棠,”她正色道,“爹你可别再记错了。我们先找个就近的村落,打听些事再做计划。”

父女俩强撑着赶了一夜路,终于在天快亮的时候寻到了一处村落。

这回真是村落了,从驴车所在的坡地望下去,绵延的一片良田望不到头,簇拥着的村子至少有二十来栋屋子。村民们起的早,虽然此刻天还未大亮,已经有不少炊烟袅袅升起了。

父女俩驾着驴车进了村,引得不少村民出屋观望。

“大婶,我和我爹迷了路,走岔道了,折腾了一宿没睡,能否借贵地歇个脚?”冯少棠笑眯眯的上前搭话。

开门的村妇哪里见过如此漂亮的娃娃?雪白的小脸,亮晶晶的眼睛,真跟画上下来的似的,另一位则是名已经不年轻的文士,看起来比村里的秀才还有气势,村妇立刻肃然起敬,要知道乡下人见到了读书人那都是打心里当做文曲星供奉的。

“这打什么要紧?只要你们不嫌弃俺们家简陋,就进来吧。”

冯家父女入了村妇家里,借了屋子倒头睡了个天昏地暗,一夜逃命的辛苦和压力折腾的父女俩心力交瘁,此刻松懈下来,一觉直到傍晚才转醒过来,这才想起来问些事情。

此地名为许家村,村里十八户人家近百余口,半数以上都姓许,众人都是知根知底的亲戚。

“许大娘,村里可有经常来往的货郎?”蹲在后厨房里,吃着许家准备的小米面饼就酸菜,冯少棠仰着小脸问。

货郎是指挑着担子到村镇里贩卖并收购货物的人,村里人进城不容易,因此需要买些无法自产的小物件,或者要将日产的土布多余的鸡蛋及时销售掉,都要靠这类近似于二道贩子的货郎。

越是地处偏僻的山村,货郎的存在就越重要,因为他们几乎是村子对外沟通的唯一桥梁。

许大娘闻言,爱怜的摸摸她脸蛋:“怎么?小郎君这是想吃麦糖了啊?”

“娘,我也要吃麦糖。”许家大妞撑着脖子道,引得下面三个弟妹也喊起来要吃糖。

“吃吃吃!”许大娘笑眯眯的脸转向自家熊孩子立刻变成了凶巴巴的晚娘脸,她用手指顶着大闺女的脑门骂道,“都多大了还吃糖?我们家这点家底都给你换糖吃好吧!成日不干好事,就会带坏弟妹。”

冯少棠撇撇嘴,赶紧开口打断许大娘,免得她陷入训娃的深坑不可自拔。

“不是为了糖,是我爹有事要寻个货郎办呢。”

冯阁老由于是男人,虽然年纪不小了,到底要避嫌,正由许家男人陪着在堂屋吃饭,听到是‘文曲星’要寻货郎,许大娘也顾不得点闺女脑门了,转脸冲冯少棠道:“货郎到是有的,是个姓陈的年轻人,他大约五六天来一趟,算算明天差不多也该来了。”

“那明儿大娘一定要带我去,等我爹和他谈完事,我还能讨个糖吃。”冯少棠笑眯眯的道。

“到底还是念着糖啊。”许大娘完全忽略身边几个儿女哀怨的眼神,慈爱的捏捏冯少棠的小脸道。

第二天与货郎见面‘谈事’的其实并不是冯阁老,而是冯少棠本人。

“不知陈哥这么多年行走乡里,最远到过什么地方?”冯少棠将货郎拉至无人处,摆出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率先问道。

陈姓货郎心中暗道一声:读书人的娃就是不一样。小小年纪十岁还没有吧?看起来到像是个小先生了。他脸上也不禁严肃起来:“我打小跟着我爹走这行,也有十多年了。最北到过齐岭,最南去过闽洲,也就这几年才在许家村一带落了脚。”

冯少棠闻言点了点头,齐岭虽然不够远,可也到西北一多半的路程了。

“好,既然如此我就直说了,我们父子打算北上,但原先请的车夫半路得了疾病,没法再赶路了,我俩又不认识路,糊里糊涂的才跑到许家村来。”冯少棠张口便编了一段由来,“北上路途遥远,耗时颇多,我们的盘缠请不起第二个车夫,但好在我们有辆自己的驴车,所以我就想到了生意人。陈哥不知道有没有兴趣做笔买卖?”

那货郎听得云里雾里,还没明白这父子找车夫和他有啥关系。

冯少棠接着说:“陈哥是做生意的,当知道货是离乡则贵的道理,无论是啥好物,在本地贩售那都是发不了财的。陈哥有没有想过做笔大买卖,将南地的货贩到北地去?”

货郎闻言不觉心动了,士农工商,行商是最贱的,而货郎又是行商者中最低贱的。若不是没有足够的本钱,没有代步的工具,他何必弄些个针啊线的小物来回贩售?挑着担子走乡里,又能赚到几个铜板?

哪个货郎心中没有个经商梦?他爹当年就跟他说过,先从货郎走街串巷开始,积累财富然后异地贩货,慢慢的选定一门生意做下去,以后富贵传家!

“陈哥你瞧,我们父子是有车不识路,你则是识路没有车,我们搭配行事,不是各取所需吗?我不跟陈哥收取搭车钱,车上还能腾出地方给陈哥载货,反正向北到了齐岭,或者陈哥觉得不打算再北行的地方,我们就一拍两散,谁也不欠谁的,陈哥瞧这事可办得?”

陈姓货郎闻言,心中跃跃欲试之情迭起,但他仍旧忍不住犹豫道:“可我没干过长线生意,并不知道北地稀罕啥货物,若是……若是赔了该如何是好?”

“怎么会赔呢?”冯少棠胸有成竹的笑道,“你虽不知道北地缺啥,可我爹知道啊!去年我舅就是请教了我爹才北上做生意的,如今都已经发了大财了!这回我们爷俩就是去投奔他的。”

“果真如此?”陈姓货郎激动了,乡民对于文人的无限崇拜立刻让他脑补了许多,他好像看到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计划摆在了自己面前。

“我还能骗你么?”冯少棠道,“其实我父子俩也准备捎带些紧俏的好物北上呢,你大可跟着我们采买,断是稳赚不赔的。”

于是,在冯少棠拿出传销式洗脑蛊惑游说之后,陈姓货郎终于上了钩。

冯少棠接着采买的名义,跟着货郎跑了一趟县城,因为她只是个孩子,跟着有路引的成年人便很容易的混进了城。货郎在她的‘指导下’把所有的零碎玩意出清,买了食盐,冯少棠自己也当了些儒生们送她爹的衣袄,合着剩下的几吊钱一起换了食盐。

“盐真的会好卖吗?”货郎陈广满心纠结的道,“市面上的盐价已经是两百文一斤,都这么贵了,北地难道更贵么?谁能买得起啊!万一赔了可怎么是好?”

“你放心,不会赔的。”冯少棠淡定的回道。

本朝对盐铁的管制比前朝要严格的多,就拿盐来说,大宗的盐是官办的,从盐田出的盐由官家通过驿站转送到各地,然后盐商们拿着盐引也就是官方批条去提货,提货的盐价虽然是一百五十文一斤,但盐商疏通门路,打点官差的银子都得从转销的盐价上赚回来,所以一百五十文的盐价到了零售环节就成了两百文了。

而之所以严控盐运,一是官盐暴利,占到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二是小农经济自产自足下,只有盐是各地不能自行生产却又一日不可或缺的,官家总是认为控制了盐铁,等于控制了百姓,民间的暴动起义就很难成气候。

也正因为如此,北地虽然自有盐田,但产出盐都是必须运到京都再统一调度分配,甚至由于北人彪悍,官府为了加强控制,分到的盐量比起南方还要少些。

而北方土地难耕,多养牛羊,盐的需求其实比南方还要多,再加上北方少河道,运盐靠陆路没有水运便宜,这运输的成本加上去,盐价又哪里低的下来?

官办的盐,零售又是高价,所以很少有商人会想到南北贩盐,大宗的盐交易也会被官府注意,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对于冯少棠他们而言则不同,他们本金小,贩卖量少,盐却携带方便不占地方,真是再合适不过的生意了。

且不说杂事,冯家父女和新加入的货郎陈广又匆匆上了路。冯少棠和陈广参合再三,选了一条较为荒僻的北上之路,借口便是能免除一路上层层关卡的抽税。

沿路走走停停,不紧不慢,每到一处城镇便由陈广进城贩卖点盐,换取干粮,果然正如冯少棠所料,盐价随着向北一路走高,还未到齐岭,盐价已经翻了近一倍,不但冯家父女的盘缠日渐充盈,陈广对父女俩的崇拜也越发深厚了。

由于陈广是货郎,冯家父女又不太露面,每到乡里都不会引起当地人的主意,只当是贩货的一家子而已,令追踪者难以寻觅。再加上运气着实不错,虽然行走荒僻也没遇到盗匪,一行三人平平安安、顺顺当当的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旅程,直到齐岭近在咫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