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新顺1730 > 第一零一章 死与复仇(一)

新顺1730 第一零一章 死与复仇(一)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2:11:44 来源:就爱谈小说

波斯的先意大光明王配上印度的佛再加上天宫的炼丹老祖,聚在一起,似乎并不会打架。

念了好一段求个心安的咒语,英国人的铅弹果然没有击中他,因为在营垒中的英军并没有多少。

清晨海边潮湿的空气,使得燧石的打火率明显下降。少量还在营垒中驻守的英军士兵,开始还击。

这几天做戏全面进攻的炮击,已经基本摧毁了英军地峡方向部署的大炮,英军这边本来也是一场向死而生的反击,并没有在营垒内预留多少人手。

只是他们完全没料到,大顺这边从一开始就在做一个防守反击的局,一步步把英军引诱到这一步。

参谋部不确定英军一定会上当,但参谋部一定会针对各种情况准备不同的预桉,这正是大顺军改之后的一个特色。

虽然看起来,总参谋部伴随着这一轮扩张的结束,很可能要变成养老院,皇帝为了重新平衡可能会选择让兵政府和参谋系打擂台,但至少现在还不是。

赵立生此时参与发动的反击,就是参谋部的预桉之一。

即在海岸方向,集中兵力,突破英军的营垒。阻断地峡,待包围歼灭出击的英军后,配合浮动炮台,攻取英军的海岸炮垒。

这也算是这个时代的标准登陆战术避开炮台,陆战队绕后攻炮台,昂贵的海军当啦啦队。

哪怕历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也得靠陆战队来解决炮台,而不可能选择陆海对射。

只不过,鉴于海湾方向的法军陆战队,也至少到九点钟才能发动进攻,大顺这边也不急于立刻攻占海岸炮台。

而是选择隔断地峡。

按照后世的战争理解,现在正朝地峡方向前进的工兵,类似于伞兵、或者大迂回轻步兵。要靠自己的双腿机动,切断地峡,截断出击的英军和营地的联系。

只不过是缩小在了狭窄的地峡战场,但大致的思路是相承的。

列阵的工兵保持着阵型,在靠近到大约五十步的时候,前排的连队便发动了冲锋。

军官在前面带头,赵立生也吆喝着跟着连队的人靠近了营垒前的壕沟,却没有跳进壕沟里,而是选择在壕沟前停下。

或者朝着营垒中的英军射击,或者开始投掷手雷。战术操典就是这样规定的,在营垒攻防战中,除非直接攀爬攻击,否则不要进入壕沟,而是选在在壕沟前进行射击或者投弹。

略有些酒意和麻醉的赵立生非常熟练地从腰间取下了手雷,拧开后盖,用皮子弹囊擦燃后,朝着英军的营垒扔了过去。

密集的枪声和手雷的爆炸声,瞬间压制了营垒内的英军。

此起彼伏的爆炸声响起的瞬间,跟在他们后面的呈纵队的连便迅速发动了冲击,越过壕沟,攀爬上并不高的营垒,将里面的英军扎死。或者将被手雷炸伤的英军,从营垒拖拽到壕沟里扔下去。

在这些工兵看来,这几乎算不上一场正式的战斗。

他们并没有继续朝着海岸边的炮台进攻,而是按照军官的命令,继续沿着地峡一线的英军营垒,一个个地拔除英军的炮垒。

在有了落脚的地方后,后续的进攻就容易多了。

借着英军营垒和胸墙的掩护,显然英军对于野战营垒防御的理解,还处在一线平铺的水准。

地峡方向一些略高一些的炮垒,工兵们也没有选择强攻,而是沿着掩护的胸墙接近。

一些背着黄麻口袋的士兵,将身上背着的麻袋展开,背着铁锹的工兵则快速地挖掘泥土,往麻袋里装。

连队的军官大声呼喊着,下达着命令。

赵立生所在的连队要攻击的,是地峡英军营垒中比较高的一处。

经过这些天的炮击,厚土堆积的营垒只是有些松散和毁坏,并未完全倒塌。上面的大炮被摧毁了,但是上面还有一队英军。

连队寻找的掩护隐蔽的壕沟折线,距离英军的土垒大约九十多步,处在火枪的范围之内。

“你们几个,往前顶,怎么挖坑,知道吧挖横坑,不要挖纵坑”

连队长官点了赵立生等人的名字,给他们分配了任务。

赵立生和身边的伙伴答应着,扛起来装满土的麻袋,在对面火枪装填的空隙,向前奔跑了大约三四十步的距离。

在面对土垒的方向,麻袋迅速被堆积成简易的胸墙,挡住了对面射来的铅弹。

按照沃邦的战术,这东西最好是用柳条筐。但正所谓,因地制宜,大顺在南洋这边找柳条筐可不少找,但是黄麻编织的麻袋可是常见物件。

靠着这些麻袋搭建的简易胸墙的阻挡,赵立生猫着腰,从背后解下来自己的铁锹,朝着手心吐了两口唾沫,开始疯狂地挖掘脚底下的泥土。

挖出来一个可以容身的坑后,他从坑里跳上来,将铁锹交给了二狗。

互相接力,很快,一条简单的、面对英军土垒近乎平行的容身的短壕就挖了出来。

旁边的另一队人,也用类似的办法挖掘。

虽然这些士兵并不懂几何学,但是在锡兰整日训练挖坑,已经完全不需要尺子,只是靠眼睛和手感,就能打出来一条完美的、既可以确保不会被炮弹穿糖葫芦、又可以猫腰躲避营垒火枪的折线壕。

后面的麻袋不断被送过来装土,垫高了折线壕前的胸墙。

跟在他们后面的虎蹲炮的炮组,在胸墙的后面,将轻便的四十多斤的曲射炮安装好。

这个距离对营垒上的英军而言,相当的尴尬。

他们也不是没有手雷,但除非是拥有神力,否则这个时代的手雷,是扔不了这么远的。

这也是欧洲此时开始尝试复兴胡斯手炮模样的碗口枪;而大顺则走“皮炮”、“虎蹲炮”复兴路子的缘故。

都是为了延长“掷弹兵的手臂”。

昂贵的黄铜铸造的曲射炮架好之后,将点燃的手雷塞进去,靠着黑火药的爆燃,把点燃的手雷抛出去。

铅弹噗噗地打在麻袋上,但根本无法穿透。

而拽着尾巴的抛射出去的手雷,则越过了胸墙和营垒,落在了英国守军的身边。

几声炸响,黑烟四起。

赵立生又听着军官的命令,趁着烟尘飞溅,迅速冲到了土垒的下面。

掩护他的伙伴朝着上面投掷了手雷,而他则拿出当初在锡兰宝石矿里练就的本事,飞速地在土垒的下面挖出来了一个窟窿。

后面的爆破工兵,拿着一个枕头大小的炸药包,塞在了窟窿里。

点燃之后,这群人飞也似的向后狂奔,跑到了麻袋的后面,半蹲着长大了嘴巴、捂住了耳朵。

在直布罗陀巨石高处的约翰莫当特,总览战场,已经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他的这一次出击,已经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英军完全陷入到了大顺这边提前布下的陷阱当中,在壕沟和堡垒前作战,这些英军并不擅长。

而大顺这边,则采取了两翼包抄的战术。

主力的反击部队,在去攻击海岸炮台的工兵后面,从防线的两侧开始向内挤压,大约2500名英军已经被包在了大顺的第一道防线的中心附近。

真正给他带来的绝望的,是大顺那些从海岸方向列阵反击的工兵。

他们训练有素,在混乱中完全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目的相当的明确。

而且他们的进攻战术,非常的专业。

在此之前,大顺下南洋事件已经在欧洲掀起了一些风波。

但这场风波,说实在的,并不大。

因为南洋被中国占着,是正常的;被荷兰人、葡萄牙人占了二三百年,这才不正常。

在欧洲这边,流传更多的,还是那些被刘玉鼓吹包装之后的“奇谋算计”。

什么锡兰木马计、什么雪山聚义之类,等等。

至于那场战争中,真正要吸取的战术上的经验,在欧洲并没有太多人注意。

比如,刘玉很早就在大顺这边的军官培训课上说,开花弹和工兵战术,以及更搞笑的征兵和训练制度,使得棱堡时代已经过去了。

比如,大顺在南洋围攻荷兰城堡中,展示出的强悍的围攻城堡、尤其是荷兰体系棱堡的能力。

这些,欧洲鲜有人注意到。

英国东印度公司搜集的情报,也可谓是一言难尽。

他们一直把大顺精锐的战斗工兵,翻译成“grenadier”,但实际上明明是“engeer”。

又比如他们的情报里,说大顺的海军师承法国。

但实际上,他们连大顺海军的战斗风格是啥都没搞清楚、甚至完全没弄清楚大顺海军在远洋决战战略中的价值是“重伤敌舰而不是保存自己,因为没人能够登陆天津卫,但法国可以登陆伦敦、西班牙可以登陆波尔图,我们不求全胜,只求咬伤敌人”。

和法国那种“我们的舰队只要存在就是最大的战略意义,所以能跑就跑”的战略思路,完全不一样。

等等这些情报上的信息差,使得大顺工兵真正发动进攻的时候,带给约翰莫当特的,只有深深的绝望。

他觉得大顺围攻挖坑的方式,看起来很熟悉,似乎是法国式的。

可真正打起来之后,从望远镜里看到的细节,又处处透着诡异。

望远镜里,他能看到大顺那边发射的榴弹。

也目睹了大顺的爆破工兵,用威力巨大的奇怪炸药,直接把土垒轰开,打开了进攻的通道。

那种剧烈的、远超黑火药的爆炸,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恐惧。

约翰莫当特并不知道,这种新式炸药,只是大顺这些年改革之后工商业发展的某种副产物。

大顺的天然产碱地在遥远内陆草原戈壁的现实,使得大顺的玻璃制造业、肥皂业、以及在欧洲畅销的奢侈品甘油化妆品业,是依托制碱业发展起来的,而此时的制碱业又不得不以制酸为基础的。

这种高效炸药不过是酸碱产业、玻璃产业、肥皂产业的一种衍生品。

硝基甘油的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是不可能的,承受高一些的死亡率手工搓也是一样的效果。

就像是此时大顺的那些火柴厂,雇工的健康程度堪忧到“每天都感觉嘴里都是大蒜味”,搓白磷或者硫化磷,能搓到工人每天能觉得嘴里有大蒜味,其背后的潜台词是黑暗且血腥的,这意味着这些工人基本活不过五年,而且死前会非常的痛苦,包括且不限于肝肿大、牙齿脱落、下颚骨彻底烂掉等等。

这些背后的残酷他并不知道,只是在目睹了土垒被炸塌了之后,他站在一个军人的角度,发出了“时代变了”的感叹。

“将军,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副官焦急地等待着莫当特的命令,但莫当特却摇了摇头。

“先生们,现在已经无能为力的。现在,我要履行我作为一名英国将军的最后责任。”

这样没头没脑地说完,副官以为莫当特的精神已经崩溃,可自己也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只能木然地站在那,看着颓然坐下的莫当特。

颓然坐下的莫当特,提起鹅毛笔,沾了沾墨水,就像是在写遗书。

“先生们,中国人在直布罗陀的进攻,应该让我们得到一些教训。一些在议会争吵和党争之外的、纯粹的军事上的教训作为军官,我必须要说棱堡的时代结束了”

“那种威力巨大的炸药,距离中国人彻底终结棱堡时代,只欠缺一个更为安全的引爆技术,和一个能够承受更高膛压的炮管。我想,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自马尔博罗公爵开创了不列颠步兵齐射的体系,我们一直拒绝承认炮兵才是战场的主角,即便是坎伯兰公爵的改革,也是以更严格的队形、更严格的阵列、更整齐的排枪、更严酷的纪律为方向的。在奥地利已经开始拓展他们的炮兵体系,法国人也开始更新他们的炮兵体系,中国人也开始标准的6磅12磅炮体系的时代,我们却依旧不肯更新我们的炮兵”

“鉴于不列颠对欧洲的战略和干涉,至少,中国人的建军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辉格党的忠实拥趸,我曾反对常备军制度,但现在,我认为,我们必须要从中国人的战术体系中学习一些东西一些常备的、训练严格的、可以攻击堡垒的、数量不必太多的专业的远征团”

他并不是海军,也没有目睹过大顺这边和英军的海战,但他还是从一个陆军将军的角度,将之前战场上将他深深震撼的一些思考,写了下来。

现在,大势已去。

他不认为自己还有什么办法缓解大顺的进攻,太阳马上升起来了、潮也马上涨起来了,法军从海湾方向的进攻很快就要到来。

一切都结束了。

在这一切结束之前,他把自己对战争的思考,写在了纸上。

在写完了对战争的经验思考后,莫当特将这封信折叠起来,却没有停下笔。

而是在另一张纸上,写下了自己真正的遗言。

他不认为自己可以活下去,哪怕大顺这边可以把他释放,约翰宾的例子就在那里,回去也会被枪决。

而自己若是选择“保存军官的荣誉”,那么自己的死,便有了价值。

至少要像梅诺卡岛事件一样的。即便要死,也要通过自己的遗言悲愤,将威廉皮特拉下来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