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新顺1730 > 第一四零章 施加神圣性(中)

新顺1730 第一四零章 施加神圣性(中)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2:11:44 来源:就爱谈小说

对于大顺这边说要去教育教育他们的国王和政府这件事,汉考克等人非常支持,认为大顺做的非常对。

北美市场,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消费能力非常强,这一点毋庸置疑。

此时当然欧洲还没爆发工业革命,但北美十三州的“人”的生活水平,那真的是非常的高。

高到和二百年后的绝大多数国家与人口相比,此时和工业革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北美,生活水平依旧高的多。

当然,这里说的是此时北美三观下的“人”。

把开除人籍的刨除掉,南部一些州,每个家庭的平均资产是392英镑,折合大约1200两白银北部平均下来,每个家庭的资产是252英镑,折合大约750年白银。

这里指的就是乡村的平均数。

北美的农民,和大顺的农民,都是农民。但农民和农民是不同的。不需要抵御匈奴契丹蒙古等北部游牧民族的侵袭、不需要年年修黄河大堤的劳役,以及从原住民那抢来的土地,使得即使工业革命爆发几十年后,赚钱跑去北美当农民种地,依旧是很多欧洲工人的梦想。

就此时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每个自耕农家庭鼓捣个百十亩地,毫无压力。

留下一部分草地、或者种植牧草养牛、养羊,喝牛奶。

休耕一部分地,秋天一把火烧掉,肥田又消灭杂草

剩下几十亩地,种一种。

按照此时一些军官的描述,这种田园生活真的非常惬意且轻松:

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能像北卡罗来纳州的农民那样悠闲,他比任何地方都更接近乐土的描写:玉米的产量在这里是如此之高,只需要种一点就能填饱全家的肚子。借助低地草原,他们可以不费力气地得到肉食高地上长满了各种野果和浆果

农闲时候,男人们躺在床上酣睡,直到太阳走完了三分之一的路程,驱赶了所有不健康的潮气。他们才打着哈欠,伸着腿,点着烟,在一片烟雾的保护下来到外面

天高日立时,他们就抱着膀子,靠在苞米地旁的栅栏上,认真琢磨着晚上要不要去酒馆喝点

这不是西进运动时候的混乱,也不是183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原本自耕农小资产者天堂破灭时的迷茫,而是真的属于自耕农、小资产者的田园时代。

没有贵族。

没有税收。

没有黄河泛滥要去修河堤。

没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劫掠。

不需要服兵役。

有英国的政府军,在皮特的政策下,为北美而战斗,把他们的敌人一個个消灭。

没有热带病。

铁器、高炉铁、牛耕等技术已经传播。

肥沃的土地数百万年积累的肥料元素还未用过。

和大顺那种“作为农民,我也能种百亩地,但我没那么多地可种“作为佃农,我也想养牛,可我连喂牛的草地都没有”“作为贫农,我有三亩地,我根本不需要耧车之类的工具,我哪怕用手指头挖坑、那舌头点种子,也能把这三亩地种完”的情况,完全不同。

即便此时北美的农民依旧是绝大多数,甚至工业革命连影还没有,但此时在这里做自耕农的日子,确实是惬意的。

工业发展,的确会摧毁小农经济。

但对不同的农民,伤害的程度是不同的。

廉价布匹的冲击,对一个拥有60英亩或者说360亩土地的家庭而言,大不了老婆不搓羊毛了,我多卖两车苞米,就够全家穿衣裳了。

廉价布匹的冲击,对一个拥有三四亩地还得租地耕种、粮食不够吃得掺野菜、地边种点棉花老婆纺纱年换个衣裳、靠纺纱换更多的棉花再纺纱换点盐吃的家庭而言,其冲击和前者多卖两车苞米就解决的家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虽然都叫农民、虽然也都叫小农经济。

而这两种不同状态的农民,对于茶叶、棉布之类的消费能力,也是截然不同的。

东西方交流前农业的极端不发达、高炉铁技术和牛耕垄作等技术出现的过晚、以及中世纪末期暴虐的黑死病、再加上西班牙的白银导致的物价革命,使得欧美在东西方农业技术交流和新旧大陆物种交换后,立刻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很强。

很多后世的人,在研究亩产的时候,有意或者无意地,把英亩替换成亩把小夸特重量单位替换成大夸特,得出了诸多奇葩的结论,但这些结论并不是真的,否则英国的农业革命也就没有了意义。

对欧洲而言,因为农业技术不发达,承载能力有限,故而在技术爆炸后,每个农民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不变但生产效率提升,小麦亩产从17世纪早期的54斤再到18世纪的130斤。

对北美而言,广袤的土地,使得租佃制度几乎无法存在,自耕农所能耕种的面积几乎都能达到牛耕铁器时代的生产力极限。

即便大部分人其实还是农民,其消费能力,也是极其巨大的。

当然汉考克等人不可能这样理性地区思考,只是感性和对平日生活常识的了解,就知道,大顺这次运来的茶叶布匹瓷器等,都可以卖的很好。

只要没有被开除人籍的家庭一一比如北美此时形容黑人的手,不是用手,而是用“蹄子”。一些拥有家庭奴隶的小自耕农,可能会和家庭奴隶一起吃饭,会被很多人感到恶心,并认为不可思议:很难想象,我们的手和它们的蹄子在一张餐桌上一实际上都有能够消费茶叶棉布和低端瓷器的能力。

而大顺这边的高端产品,高档的丝绸瓷器等,当然也不愁销路。北美毕竟是个殖民地,只要是殖民地,就有对母国的自我贬低潜意识,尤其在文化方面更是如此。华盛顿曾经就专门给朋友写信,让他帮忙买一批中国瓷器,一定要和欧洲上流社会的流行款一致,“如果不一样,那就不用买了”。这些人有钱之后,自然是要往他们所认为的上流社会靠拢的,而欧洲此时上流社会正在掀起中国热。

至少,在庞贝古城被发掘之前,连建筑园林文化都已经开始向欧洲上流入侵。只是随着庞贝古城被发掘,新古典主义美学开始追认古罗马以塑造基督文明。这股以英国邱园、防南京佛塔、瑞典中国宫为高点的东方文化的美学渗透才算终结。

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

生产。

消费。

市场。

文化。

需求。

还包括宗教问题,大顺对罗马教廷的态度,使得北美的清教徒对大顺并不极端反感。异端比异教更可恶嘛。

等等、等等,都很契合。

但偏偏,有个非常讨厌的问题,绕不过去。

汉考克等人,都是北美的商人。他们的眼界,这时候还是很低的,他们看不到一些更为宏观层面的东西。

也就是大顺为什么非要选择瓜分北美,而不是策动北美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非常讨厌、绕不过去的问题,叫“货币”

货币这玩意儿,过于神奇,又充满矛盾。

北美不是没有货币,但北美的货币,不是大顺想要的,也或者说大顺要了之后卵用没有的。

北美的货币,是货币,是等价物。

能买苞米、烟草、鱼、虾、奴隶、肉、牛等等,但这些东西,大顺的商人一个都不想要,因为运回去都是赔钱货。

大顺想要的货币,未必只是白银。

黄金也行。

铜也行。

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能运回大顺还能赚钱的,其实都行。

但是,北美现在缺的就是这玩意儿。

历史上,老马曾经评价过当时的西部淘金运动,说这是一件比当时法国轰轰烈烈的、赶跑了复辟王朝、再造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二月革命还要重要的事。

北美东海岸,是缺乏贵金属的。

北美不是南美,不是秘鲁,也没有波托西。

从贵金属的角度看,北美东海岸十分贫瘠,没有足够的金银。

虽然美国起兵的十二大恨里,这十二恨之一是英国禁止北美自己制造货币,但实际上英国禁止的是北美私人滥发的纸币。

早期时候,在马萨诸塞州,早期移民用的货币,是贝壳。

白色贝壳穿孔后,六个算一便士黑色贝壳穿孔后,三个算一便士。

但是,生产力的进步、铁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这种钱和印纸差不多:我要是有个煽锅补盆的金刚钻,天天在家钻贝壳,那我不是月入百万一

大约40年后,贝壳货币大规模贬值。

北美开始使用苞米作为货币,但苞米作为货币有个缺点,太大太沉。我去买一尺布,从家里抗一麻袋苞米去买

十三州也是因地制宜。

马萨诸塞放弃了贝壳,开始用苞米,弗吉尼亚用烟草,康涅狄格用小麦。

这是清教徒的教义、工商业等小资产者的阶级意识所决定的。

因为就在此时走私贩子们脚下的这片名为巴哈马群岛的土地,就算是“美国梦”的一个之一,当初百十个清教徒聚集在巴哈马,就因为教义问题所引申出的“政权”问题大打出手。

一边认为应该最起码有个类似长老会、元老院之类的组织另一派则认为, 任何组织都是无用的,要完全的没有政府。

百十个人,打成两派,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教义、和阶级文化、北美小资产土地所有者的现状,都使得货币本身是没有一个“政府信誉”的东西,要么用实物、要么用金银。

一直到这些年,随着北美的发展一一英国人之所以觉得有些冤的地方,就是起兵十二恨里的航海条例问题,在1750年之前确确实实是保护了北美的工商业发展,而不是如同十二恨里一样全然是毁灭工商业的发展因为北美的货币金银化,就是在18世纪早期开始的,如果纯粹的贸易逆差、本地又不产金银、或者单纯的毁灭工商业,北美是不可能达成货币金银化的。只有大量的金银流入,才能让货币金银化,就像大明的白银货币化的基础就是对外贸易流入的白银。

1750年的分界线,不过是因为之前的保护政策、每年几十万两白银的产业扶植,使得染料、帆布等等,已经开始超越英国自己的需求。

即便如此,大顺这边却依旧不放心,因为北美的金银积累,仍旧不足以和大顺进行广泛的贸易。

真要是放开了吸,最多三年,金银就会被吸没。纸币大顺又不要。北美贵金属货币不足,北美不头疼,大顺反倒头疼。

大顺不但要解决北美的贸易问题,还要解决北美的货币不足问题,否则北美的广阔市场就是无效的、无意义的。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