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新顺1730 > 第一六零章 过渡之痛、幼稚空想

新顺1730 第一六零章 过渡之痛、幼稚空想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2:11:44 来源:就爱谈小说

这种过渡可能是混乱的,甚至可能是残酷的。

因为历史上的第二次大陆会议召开之前,大量的手工业者、市民贫民等,已经组织起来,要求改变继承法、公地垦殖权、以及财富数量达标才能有议事权等。

英国后来阻止西进,除了土地投机商反对,也确实有大量的“好好开垦当个自耕农、干几年将来当地主”的贫苦自耕农参与的。

阶级上的矛盾已经不少了。

历史上,是反英派获得了胜利。即便如此,还是发生了后来的关税动荡、退伍士兵起义、农民起义等。

而反英派获得胜利,实际上是这个过渡期虽然混乱,但却不至于乱到无法解决。

因为,大量的亲英派、反分离派,跑路了,跑回欧洲了。

的确,细软金银、古董字画、船只债券这些东西都能带走。

但是,土地带的走吗房屋带的走吗庄园带的走吗

这些跑路回欧洲的亲英派,大量的地产、房屋被充公,并且在后续的过程中被分配。

虽然说,的确,是大部分投机商、大商人获得了这些被分配的财富中的大部分。

但是,底层也跟着喝了口汤,回了回血。最起码宾夕法尼亚的土改,还算是给了那些贫民一些好处,宾家的地产全部归公,半数被投机商买下、半数分了。

这是反英派获胜的情况。

而若是亲英派获胜呢

反英派获胜,亲英派可以带着细软回欧洲,可带不走房子土地,但起码能把命带回欧洲。

亲英派获胜,反英派去哪

那就只能死了。

如果不想死,那就只能接受资本主义,摒弃掉小资产者的幻想。

亲英、反英,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奴性”还是“自由”的问题,更多的还是经济问题。

比如说我是个自耕农,家里百十亩地,四五个孩子,日子过得乐呵呵。

大儿子让他干几年活,或者去学个瓦匠;二儿子去学个铁匠

等着快死的时候,跟孩子们说你们让着点弟弟,家里的地就都给弟弟了。我这边攒了些钱,你们也学了手艺,去西边吧。那里的荒地便宜,老大、老二、老三都去西边,买些地,过我这样的好日子。西边有的是地。

计划的好好的,家庭也很和睦,结果卡察一下子,英国来了法令不准西进

那干嘛不反英

不反英,想要保持家族兴旺,就得让一个人继承,剩下的去打工。那家庭和睦就别提了,孩子之间就要先打个头破血流。

不反英,对孩子一视同仁,那就得把地越分越小,最后日子难熬,只能向商人借贷。还不上,土地抵债,一无所有。日子总得过,这时候说,城市有工场,去工场做工吧。

一群孩子们就得琢磨,自己的爹过的那是什么日子百十亩地一群牛,农闲时候晒太阳。自己过的什么日子工场里面上大工,身价不如一头牛。

不要给我讲什么“土地也不是无限的,新大陆也是有边界的”,我不听。

不要给我讲什么公有制,脱胎于小资产阶级革命的美国底层,只反资本主义,不反私有制。

也不要给我讲什么“资本主义发展是必须的”,我不懂,我就知道我爹、我爷爷,也不识字,也没啥文化,但照样大房子住着、小酒喝着。

哪怕到后世,依旧还是这一套我爷爷、我父亲,可能连高中都没读完、大学没上过,可是我们照样住大房子、小日子过得美滋滋。不要给我讲什么道理,我就像知道凭什么我爷爷的时代可以这样,现在就不行,

同样的逻辑,从反英开始,就一直在北美根深蒂固。

反英完了,反大商人,反银行;反完银行,铁路和蒸汽机还没出现呢,一无所知党就已经开始崛起,认为是爱尔兰人、华人、德裔,导致他们的日子比祖辈过的差

实际上,大顺开始下场掺和欧洲战争的这一刻开始,北美还未出生的工业,已经死了。

因为,大顺要推自由贸易。

而北美的制造业起步,源于1807禁运法桉。严苛到极致的进出口限制、近乎疯狂的一刀切断了对外贸易,使得北美的纺织业、玻璃制造业、制帽业、采矿业、金属加工业,在东北地区快速发展起来。

那是北美制造业的兴起之时。

因为对英国的恨,亲手签下禁运法桉的杰斐逊,事后面对着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失声痛哭。

因为他重农、轻商、抑工,认为自耕农才是共和的基础,而工业的发展必将破坏共和国的根基。

杰斐逊认为制造业,习惯于让人们处于劳役状态,使贵族政治原则在一个共和国内居于优势工业的发展,把财富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导致共和国倾向于贵族政体

所以,面对这种恐惧的最好的办法,是不发展制造业,让每个农民都拥有自己的一小片土地重农、轻商、反工。商业是必要的恶不得不存在,但不可重视。

他分地。

他买路易斯安纳州。

他出台了土地销售法,一改过去买地最低500英亩的限制,降低到原本的四分之一,就是希望“每个自耕农都能拥有自己的一块地,不再有投机商买了大块地再拆开卖赚差价”。

他反银行。

反金融业。

反制造业。

反工业化。

当汉密尔顿拿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时,他用滔滔不绝的口才和极高的威望,毙掉了建国之初的制造业发展方桉。

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反资本主义、反工业化,都在践行他的“小资产者的共和”、“农民乡约亲睦”的梦想。

显然,他不是皇帝,也不是国王。

他的这些想法,能够得到支持,因为很多人支持她。

而这,就还是老马说的垦殖殖民地的痼疾,就是反资本主义。

总不能说托马斯杰斐逊,是土包子,没见过世面。

杰斐逊可是当过驻欧洲大使,欧洲各个国家哪里没去过

也正是因为他去过欧洲,对欧洲那一套太熟悉了,所以才如此坚定的反对工业化、反对发展制造业。

他亲眼目睹了原始积累的残酷、血汗工厂的恐怖、目睹了法国因为制造业发展创造的大量城市无产者、目睹了工业化转型到底有多吓人。

他亲眼目睹了欧洲缺乏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土地,无地可耕种的人到大城市打工谋生,大量闲置的劳动力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使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富人的奢侈和穷人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社会动荡。

革命。

反革命。

起义。

镇压。

反抗。

屠杀。

抗争。

压迫。

贫富差距。

道德败坏。

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正因为杰斐逊不是土包子、不是没见过世面,所以他这一生都反对工业化、反对资本主义。

我宁愿看到半个世界人口灭绝,也不愿这个反工业化、退回小资产者所有制、自耕农、乡愿社会、乡约村社的事业失败

当然,那时候北美也是有资格嘲讽欧洲工业化的。

不只是嘲讽,而且还是鄙弃。

在土地销售法改革之后,每个家庭都能得到160英亩的土地,也就是960亩。

欧洲正在工业化的国家,问问飞速工业化的城市的工人,你家别说960亩,有960平吗

这种反工业化、反资本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思想,是有底气、有基础的。

反对工业化的,未必都是坏人,甚至很可能许多人都是好人。

但,是,反动的好人。

凡事走到私有制、土地自由买卖这一步的国家,早早晚晚,都会生出重农轻商反工业化的想法。

这几乎是所有“私有制加土地自由买卖”为基础的国家的通病,迈不出这一步、迈不出这一关键的“不惜一切代价工业化”的一步就会周期轮回。

而牛耕、垄作、高炉铁、亩产120斤的生产力水平,配上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买卖,将来会变成什么样

这一点,中国已经向18世纪的欧洲、美洲的启蒙主义者、小资产阶级的空想派,用两千年的历史证明过,可当时没人相信。

杰斐逊这种反动空想的物质基础,是北美广袤的土地、北美稀少的人口。这些现实基础,给了他这种空想似乎可以实现的假象。

但终究是假象。

伴随着禁运法令对商业买办的损害、对本土制造业的刺激,纺织业和其余制造业在禁运法令期间的飞速发展不可倒退,他除了失声痛哭认为第二版山巅之城也破灭了却又无可挽回外,别无办法。

他说恐惧的制造业、银行、金融业、会一步步瓦解他幻想出来的乡约村社为基础的熟人社会。

的确,他的幻想,得到了很多北美人的支持。

但是,同样的,他的禁运法令打下了北美的工业基础的同时,他自己也被原本的贸易体系得益者,打上了“暴君”的名号。

因为禁运法令的“阵痛”,摧毁了原本北美的对外贸易卖原材料、进口工业品的贸易体系。

使得原本的商业资本、通过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的商人,不得不将资本投向美国还没发展起来的纺织业、玻璃制造业,完成了对英国纺织品的替代。

使得一些商业海运发达的州、粮食出口州,原材料出口州,不惜喊出要退出联邦的口号。因为这个“阵痛”,确实太疼了,这是原本的国家经济体系的重新大洗牌,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工业品价格激增、走私泛滥。

是非功过,难以论说。

这些之后的事,或许可能根本不会再发生了,大顺这边当然也不可能知道这一切。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顺这批粗略认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人,他们可以围绕着此时北美的经济基础,编造出一套合适的忽悠,来彻底打开北美的市场,获取足够的支持,并且把这一套压死殖民地工业发展的理论,发扬光大,变为显学。

选出来他们要拉拢的人、明确出肯定要反对的人、支持一批人、弄死另一批。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