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新顺1730 > 第二九一章 最后的闹剧(十七)

新顺1730 第二九一章 最后的闹剧(十七)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2:11:44 来源:就爱谈小说

也正是因为李欗想要“创造这个条件”。

所以也注定了,这种基建道路的修筑,资本并不肯来。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既是要“创造”这个条件。

那么,显然,这个条件还并不具备,否则为什么要创造呢

既是这个条件并不具备,所以铁路途经的肯定于此时都算是“蛮荒之地”,即便不算,那也肯定是人口稀少、交通不便。

所以,短期之内,无利可图。

而等着创造了这个条件后,十年二十年后大抵是有利可图的。

但,一般来说,资本又不会主动谋划十年二十年后的事。

所以,大顺修路搞基建的问题,就变得非常麻烦。

比如说。

刘钰重整当初吴王的运盐河、亦或者从武夷山连接闽江的运河等等,这些倒是真不缺资本。因为有利可图,商人当然愿意投资,回报率总的来说是不低的。

而这些地方,说白了,你就是把铁路、运河建起来一堆,仍旧解决不了大顺最大的问题,也即是无法解决百姓迁徙到伊犁、黑龙江畔的问题。

也即是说,从整个国家的层面。

需要基建的地方,筹不到社会资本。

很容易筹到社会资本的地方,又倒不是说没用,而是说站在大顺这个国家的层面来看,意义不很巨大。

理想化来说,最好是如修大运河一样,以国家财政和劳役来解决。如果能变革税制,搞募役法,以钱雇役,那自然最好。

但实际上这也并不现实。

现在大顺朝廷的财政收入,比起二三十年前,算上内帑什么的,肯定是高许多。

但同样的,大顺的财政支出,也水涨船高。而且,很多财政支出是不能砍的。

比如说,海军、水手退役注册补贴金、服役期满去南大洋授田、海外驻军、印度驻军、对印的征服等等。

此外,还有个修黄河的大头支出。挖河道,固然说移民迁徙什么的才是真正的难题,但也不是说解决了移民迁徙什么的,挖河道就不用花钱了。

不需要“创造”那种条件的地方,靠无形之手,可以解决问题无所谓重复建设、无序发展什么的,英国运河铁路问题,就是这么无序重复搞的,有人破产有人赚就是了。暂时这种资本主义的周期性问题,还不至于在大顺带来大麻烦。

而必须要“创造”那种条件的地方,靠无形之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已经有条件的地方,又不是大顺真正头疼的地方;没条件的地方,才是李欗需要琢磨着创造条件,让资本抓人过去垦殖的地方。

哪怕说,这个资本的持有者是朝廷自己、哪怕说搞迁徙过去继续小农家庭农场。

但运输问题不解决,在帝国已经到了前蒸汽时代的扩张极限的状态下,连征税都是个问题,也就根本不可能完成移民垦殖征税再移民的循环。

说到底。

大顺走到这一步。

扶桑西海岸皆是华人之土,是一回事。

九州之内的百姓,迅速迁徙,解决人均土地已经到崩溃边缘的问题,又是另一回事。

前者真的很简单。

有西海岸的黄金、有澳洲的黄金、还有这些年已经迁徙过去的人口、以及大顺打赢了一战把“海洋边疆”划到了好望角的现实。

实质上,华人在澳洲和北美,已经拥有了人口优势。

北美东海岸的新教徒,被法国人和印第安人,堵在了阿拉巴契

亚山以东。那是唯一能和大顺的北美移民竞争的人口数量,而他们被堵在阿拉巴契亚山以东,短时间内华人在北美全无压力。

澳洲更不用提。

所以,皆是华人之土这件事,以百年、二百年的视角来看,现在实际上已经做完了。

但是,后者不一样。

后者,需要剧烈的、超大规模的迁徙。要保证每年迁徙的人口数量,要达百万之众,才有可能略微解决一下人地矛盾的问题。

否则,到时候完成转型,那绝对是剧痛无比的。

最简化来说。

是以中原九州这个国家实体为考虑

还是以血缘上的华人同族为考虑

再简化点。

如果按照前者的思路,那么,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甘肃、江西等等这些不可能获得这场“海洋时代殖民之利”的人,是不是人

需不需要考虑他们将来必然要面临的苦难

如果不是,或者说,不需要考虑他们。

那,其实大顺走到这一步,已经无所谓了。

爱咋咋地,折腾死也行、慢慢等死也罢,刘钰已经拿到了大航海时代的最后红利、完成了对所谓“新世界”的最后瓜分,华人已经可以在将来的环太平洋地区拿到绝对的优势。

但如果是,或者说,也要考虑他们。

那么,就必须还要继续折腾。

而且,显然,刘钰已经折腾不动了,得找一个还能继续折腾下去的人,接好这最后一棒。

老马说新时代,在破除了一切过去事物的迷信之前,是无法开启的

历史上,满清在这件事上,做的“挺好”彻底破除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帝制的迷信,并且因为它身上的异族属性、以及不干人事的腌臜,使得破除的过程大为加速。

当然,缺陷也有。那就是留下了诸如“若是本族皇帝”的一些幻想,不过这种幻想问题不大,在传统帝制的“迷信”被满清的不干人事彻底破除之后,倒也不可能倒退回去了。

现在嘛,大顺确实需要一个人,来接好这一棒,来完成破除旧事物的历史行程。

并且,这一棒,一定还要站在一个“干人事、关注小农”的角度,至少得假装如此。最终泡沫碎裂的时候,才能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彻底破除对圣君、好皇帝的幻想。

如斯捷潘拉辛里的那番话“是的,我有罪,我承认我有罪。但我的罪,不是因为造反。我的罪,源于我是个傻、哔,居然相信有好皇帝,居然以为换个仁慈的皇帝就好了”

当然,大顺现在要在刘钰走后,完成这个历史行程的人,除了要破除这些对旧事物的迷信外,还得完成早期转型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最好把蒸汽时代的重工业底子打好。

双重使命嘛。

显然,现在看来,李欗距离这个“背传统帝制最后一口大黑锅的最佳人选”,倒是诸皇子里,就经济和政策思路上,最接近的一个。

太子不大行。

倒不是说仅仅因为楚地激进政策那件事。

而是因为刘钰和太子之前深谈,发现太子真的连哪怕歪经的方法论的皮毛,都没摸到。

比如说,修路问题。

太子不是说不支持修路,也不是说不支持航运什么的。

相反,就太子在楚地的激进的改革来看,太子也并不反对支持基础建设和运输效率的提升。

但思路,和李欗完全不是一回事。

李欗的思路很清晰,就是跟着刘

钰的节奏,逆练老马的学问剩余价值不是从流通中产生的,但是它在流通中实现。现在阻碍大顺已经拥有的那些可开垦的荒地,具备产生剩余价值的条件,最大的欠缺就是解决流通问题。而若能解决流通问题,即可具备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也就可以促使资本前往,以剩余价值为诱惑,迅速让大顺的成百上千万的“相对过剩的人口”,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工资劳动者”。

而要解决“流通”的问题,就需要搞基建、搞运输业。

要搞基建、运输业,就得发展重工业。

要发展重工业,就得琢磨资本从哪来,以及解决无形之手下资本不乐意往这些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上集中的问题。

而太子也支持修路,思路则更像是“修路好,所以要修路”。最多加上方便镇压、方便赈灾、方便戍边什么的。

这差距,就很大了。

不是说太子认为的那些道理不对,肯定也是对的,总不能说方便赈灾、方便戍边什么的,是错的。

甚至,方便镇压、方便调兵、防止造反、方便赈灾、方便戍边什么的,本来就是刘钰之前和老皇帝忽悠的那一套。

亦即披着封建皇权的皮,搞资本主义发展所需条件的那一套东西。

但是。

太子说的都是皮。

李欗终于谈到了骨。

就像此时法国已经开始兴起的重农学派的“皮和骨”一样。

重农学派体系的封建主义外观完全象启蒙时代的贵族腔调必然会使不少的封建老爷成为这个实质上是宣告在封建废墟上建立资产阶级生产制度的体系的狂热的拥护者和传播者

封建贵族老爷,是否可能对资产阶级生产制度体系,狂热拥护,甚至传播

当然有可能。

但,要想继续往下走,真正的执掌者必须明白,这套东西的本质到底是啥。

贵族封建老爷们可以迷迷糊糊地跟一群鹅似的跟着走,但“放鹅”的人得明白,自己该往哪走,而不是自己也成为那群鹅里的一部分。

既是李欗已然谈到了“骨”。

那么,刘钰反而问起了皮。

遂便问道“如此,殿下之意,除却黄河事外,之后二十年,朝廷最应做的三件事,似乎便是其一为京城到黑龙江的铁路;其二为从西京过陇西直至轮台的铁路;其三便是风帆配以火轮而可两三月抵达扶桑的大木船。”

“其余诸如煤矿、冶铁、沿途岛屿的煤站等,皆算辅助。”

“一切,当以这三件事为重。”

刘钰没有去问“怎么修”、“钱从哪来”之类的问题。

也没有去问一些细节上的东西。

而是询问起来听起来很泛泛的事。

李欗见刘钰没有追问资本从何而来的事,转而问起来这个,便道“若国公这说,其实也可以说,我就是这个意思。”

“西京过陇西到轮台,既是迁民,也是戍边之用。罗刹国,当为日后之敌,不可不防。西域等地,数百年混乱,边患不宁,也最应提防。”

“至于别处用兵事,倒是不必多加考虑。”

“若倭国、朝鲜等,既沿海,那事情就好办。”

“而若安南,缅甸,也是一样的道理。既可海运,何必非要过那莽林崇山”

“西南改土归流自古西南,未有可成朝廷大患者。况且,既有长江,附近又有川蜀、湘楚等地,皆腹地,有粮有人,这都好说。”

“而若雪域高原,则更简单。一来即已得孟加拉,

从那进兵更易;二来纵然进兵,也不过千人可定。”

“是以,唯独自西京而至轮台的路,必要着重解决。哪怕不考虑迁民事,只考虑军事、定边之用,亦必要办成。”

“至于风帆配以火轮而两三月可抵扶桑的大木船,更不必提。”

“如此,我便以从京城到黑龙江的铁路,试言其中之利、解人地之困的诸多利处。还请国公斧正。”

李欗略顿片刻,选了一个非常偏僻的切入点,来作为这个问题的开题。

“国公应当知晓,自变革以来,辽河流域的迁徙人口,日益增多。可谓是,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之前本朝因着前朝教训,朝廷鼓励迁徙移民,但这些年迁徙数量却也不甚太多。”

“然自从松苏各地变革之后,移民大增。”

“究其原因,就在豆之一物。”

“但这也是表象,而归根结底,还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种豆既大有利可图,便有资本圈地种豆,而多雇佣人手。每年沿辽河而上者,不下一二十万。”

“但这几年,人口迁徙速度,明显放缓。”

“非是大豆已无销路,而是方便运输、贴近辽河的土地,人口渐多、土地多垦,已然实在是没什么太大的增长空间。”

“至于偏僻处、不适合运输的地方,纵然尚有许多荒地,但资本并不肯去。资本不肯去,便难将百姓带去迁徙垦殖。”

“若说有灾,朝廷出资迁徙,往往又不得不迁到远离辽河、运输不便之地。既运输不便,百姓多自给自足,便是正税,也极难。”

“一来没钱,征不到钱,因为他们手里没钱。新迁徙过去,大家都有地,这粮食卖给谁去”

“二来若征实物,又无甚用。实物征收,运输困难,沿途耗损、百姓劳役,那还不若不征。亦或者,就算征收,也是放在当地为常平之用。”

“是以,这几年人口迁徙闯关东数,比之之前,锐减。”

“可细细想来,潜力却又极大。若是操作的好,解决了运输问题,铁路修通,我以为,仅以豆类之利,吸引资本圈地垦殖,一年移民十万,不成问题。”

“这豆类市场,只要操作得当,便可大增。”

“这大增的方向,便在三点。”

“其一,南洋。”

“其二,倭国。”

“其三,苏、鲁各地。”

“于南洋这一块,便不得不说之前驱荷兰、打印度、乃至决战于大西洋上事。”

“南洋要豆,先肥后吃。”

“天朝百姓下南洋,迁徙之后,饮食仍忆家乡滋味。而南洋又不适合大豆生长。必要买东北豆。”

“当然,吃是小头。”

“大头,还是在肥。”

“之前,荷兰人于南洋种糖,出了问题。”

“于售卖上,一来日本闭关、二来波斯大乱、三来加勒比糖盛行于欧洲。”

“而于竞争上,又因着孟加拉糖价格日低,使得南洋糖并无太大优势。”

“如今,售卖上,加勒比糖本朝是管不到、也无法竞争的。但无论日本、波斯,却都在本朝势力范围之内,并无竞争对手。”

“而于生产竞争上,本朝既控孟加拉,难道还能让孟加拉的糖发展起来吗只要略加手段,或对孟加拉甘蔗征税、或对南洋糖免税,便可在数年之内,彻底毁灭孟加拉的甘蔗园。”

“如此,其实只要朝廷加以手段、于商业贸易上多加管控。那么,南洋

糖,便可是自好望角到日本国唯一的产糖地。”

“种甘蔗,便要肥料。豆饼肥田最佳。如此,实际上,朝廷只要略加手段,毁灭孟加拉的甘蔗园和榨糖业”

“固然南洋糖类大兴,更是让东北豆有了大兴的机会只要解决运输问题,那么,资本必将蜂拥而至,过松辽分水岭,开垦种豆、招揽百姓为工。”

“我言大豆大增的三个方向,南洋大增,着眼点就是在毁灭印度的榨糖业和甘蔗园上。”

“孟加拉的甘蔗园一旦毁灭,不谈南洋糖业, 只说东北迁民,每年便可多十余万人,从事垦殖种豆事。”

“是以,即便修的是东北的铁路,朝廷的着眼点,却应放在印度。此中关键,若看不破,即便修了路,却也未必能成事。”

“故而,这又不可断贸易、不可废海军、更不可废印度征伐之兵饷。不可不察。”

“南洋之外,还有倭国、苏鲁。这其中,也另有说法。”

顶点更新最快网址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