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新顺1730 > 第252章 特许

新顺1730 第252章 特许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2:11:44 来源:就爱谈小说

海军是否有用,要看到利益。

这本汉译之后的国姓爷合战,放在这一次群臣给皇帝的贺礼之中,只能算作一类不寻常的礼物,却算不上唯一的不寻常。

既是皇帝过生日,诸如祥瑞之类的东西,自不会少。各种贡品,平日也都见得多了。

但这一次,除了刘钰送来的一堆古怪礼物之外,还有另一些别样的礼物。

一本参谋部的人编写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将刘钰提出的战术体系详细化,配以图谱,直接可以作为日后军官学校的教科书。

一册朝中大臣投其所好编纂的西域地名古今考、请复汉唐旧名疏,参阅了大量的汉唐古籍,将西域如今的地名和旧地名一一对应,请求把西域的地名改回汉唐时候的旧名。

这些和往常不同的别样礼物,还有不少。但最特殊的,还是刘钰送来的那些,已然是堪称古怪了。

股票,白银,玻璃,以及那本国姓爷合战的汉译本。

汉译本不算太厚,就是一出戏,几折而已。

刚送来的时候,李淦就看过了。史世用的文化水平不够,但是康不怠润色之后,拱火言辞那是驾轻熟就。

等着史世用回京,又把在江户的一些见闻、言论一说,李淦的火气腾的一下就上来了。

这时候又叫太监把这本书拿来,他的火气早就消了,此时想的便是等待刘钰那边准备就绪,将这本书发于群臣,捅破琉球双面朝贡的窗户纸,看看群臣们又会有什么样的说法。

随便翻了几页,再度又看到那几句极为拱火的地方时,太监回禀说刘钰巡查完了京营军改的情况,前来复命。

李淦也没把书收好,就叫人宣他进来。

免跪之后,李淦先问道“卿自大沽口一路来,又去巡查了京营,有何感想”

若说感想,刘钰还真有不少。

在没入京营之前,就已经有不少了。

大沽口炮台的修筑,他是支持的。这看上去是个面子,有这钱不如花在海军身上,但考虑到和法国的接触谈判,这个面子还是要做的。

除此之外,便是军改已经略有成效,京城的一些部队已经配发了新枪和刺刀,青州军打散之后带动了京营。一些京营的外表本就看起来不错,换装枪械之后,至少看上去像是一支线列兵了。

一些青州军常听到的军歌,也在京城听到过。甚至一些发牢骚的军歌,也没有禁绝,有那么一丝滋味了。

等真正入京营转了几圈,发现也还真的可以。

练兵处练兵,练兵过程中,没有裁撤的军官,按照级别去学习。考核不成的,便淘汰。

只有混到了四品以上,才不用去学习,真正打仗的时候靠参谋们指挥。

影响军改速度的,就只剩下枪械了。现在京营加上青州军的那部分存量,也就三万支新枪,但是这三万人已经基本操练出来了。

本身京营还算能打,军纪也还凑合,还没有完全烂到根子里,改变一下战术体系的事而已。

将见闻大致一说,皇帝便把那本训练操法详晰图说扔给刘钰。

“这上面的内容,朕看了看,大可推广做军校课程使用。你也回去看看,若有什么不足之处,只管说。”

刘钰看都没看,便道“臣之所学,已经尽数教完。既然是他们编写的,臣以为,看亦可,不看亦可。”

之前就已经说过,自己所学已经尽数传授,这话本来也是真的。很多细节的东西,要靠实践经验。但整体思路就是那么回事,最优秀的那批人也都理解了战术体系的思路,围绕着这个战术体系编写的教材,也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

参与编写的人都有带兵经验,集思广益,保证战术体系和思路没错,那就不用看。

再说刘钰也得让皇帝知道,在陆军上,自己真的是无汁可榨了,不用担心自己藏私什么的。

至于若是搞出来米尼弹和膛线之后的战术变革,那是刘钰藏给自己的,自然不会说这些。

皇帝听刘钰这么一说,心里也是愉悦,笑道“虽是如此,你看看也好,这书终究有你的心血。”

“你的兵工厂办的不错,但是军改之后,弓、刀、甲胄等,以此为生的工匠都没了活计。而且只靠那座兵工厂,也不能供应数十万军改之用。”

“朝廷也要试办,你可调拨一些熟练工匠前来。”

这事刘钰早有预料,但皇帝的话,刘钰还是小心地提醒了一下。

“回陛下,调拨工匠前来,此臣分内之事。但若说这是臣的兵工厂,臣实不敢当。这兵工厂,陛下的股才是最大一份。而且,还有其余商贾的股份,这怎么能说是臣的呢”

股份制的公司,李淦不是太了解,也不好说到底是好是坏。现在还看不出来。

至少从刘钰的介绍来看,似乎只有好处,没有什么坏处。

他倒是知道英国人砍过国王的脑袋,但此时朝中对西洋人最了解的是刘钰,李淦对西洋的了解也是从那本西洋诸国略考中知道的。

既然掌握着信息垄断权,刘钰对英国那场砍国王脑袋的定义,就是“教案”,绝口不说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而只说是一场宗教斗争此若佛道之争尔。

带来的后果就是,皇帝本就对天主教甚为不满,看过之后更是下了大决心一定要禁教。

有意思的,是李淦对克伦威尔的批阅“有人君之能,奈何子嗣孱弱,是故二世而亡。此人杰也。譬如本朝,太宗传位于高宗,则稳固矣”。

读史使人明智,李淦又不曾真正去过英国,只能从刘钰歪曲的书中去理解。

里面又不说资产阶级的崛起,只说是封建制下国君被大夫架空、新教清教圣公宗冲突不断,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问题,皇帝看问题的视角也就大为不同。

至于松江搞了这么一堆股份制的公司,李淦眼中看到的不是危险,而是两件事。

其一,海关征收的印花税,以及日后玻璃等新产品的征税模式,单单是印花税一项,便使得松江海关今年的赋税暴增。

其二,便是股份制公司就可以让皇室赚钱,又不用担心出现前朝太监收税民怨沸腾的景象,又可以杜绝全面官营贸易带来的种种反对。

现在刘钰再度重申这件事,李淦笑道“其实,朝中也有人建言,火器者,国之重器。商人重利,不可经营,当收归于官有。”

刘钰大惊,正要反对,李淦却先道“不过,朕也考虑过。这里面也有内帑的股份,再说还有其余商贾的股份,已然作价,各持股票。若想收归官营,未尝不可,只要出钱把股票都买走即可。若不然,朕手里的所有票据,都要化作一张张废纸。”

“估计如此一来,商贾闻到风声,定然风声鹤唳。不只是兵工厂的股票,那些冶铁厂、玻璃作坊等,都要纷纷抛股。”

“这自然不好。只是国库花钱买枪,朕却是最大的股东,这倒像是朕在谋取私利。”

刘钰心道,你不想谋取私利,那你直接用内帑的钱把兵工厂的股份全买到手呗,一分钱不挣多简单啊。

“陛下,臣以为,这非是陛下想取私利,而是以此作为监督。若是官营匠造的,反不如威海兵工厂的。质量不如、价格更高,自然也就拿不到订单。陛下掌握兵工厂的股份,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是为了防备上下贪腐,欺上瞒下。”

“前朝西法党,开出过十几两银子一套的盔甲,也开出过天价的西洋铳台棱堡。至于西法党之外,官营军械,也多糜烂不堪。”

“整顿吏治,今日整顿,明日又烂。不若留一处官办之外的,也好知晓造价。若是官办的既便宜,质量又好,那威海的兵工厂自然破败,工匠便都去了官办的。若其质量不好,造价又高,那陛下在威海的兵工厂,也正好督促如鞭。”

“这实在不能说是陛下为了取利。”

先找了一个道德的高点给李淦扣上,免除了李淦对“天子道德问题”被攻讦的担心,李淦暗暗点头,心道这倒是有些道理。

只是

“只是,朕还有一处有些不懂。这股份制是要分红的。显然是得利的。于私,朕应盼着价贵;于公,朕应盼着价贱。”

刘钰回道“只要这分红的钱,比官办贪腐的耗损要少,那便即可便宜,又保质量。若天下吏治绝无贪腐,陛下贵为天子,便是那些股本都折损了,不但不忧,反而该大喜才是。”

吏治问题,几乎是无解的。过手贪腐,也根本无法根治,刘钰说到这个点上,李淦一琢磨,倒也是。

揭过兵工厂一事,李淦又道“你搞的这些股份制的作坊,朕有些想法,也不知对是不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民可移、粮可调,但富户手里的白银却不好动。无银,很多事便做不得。国库又没那么多的钱,朕的内帑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按你所言,这钱要动起来才好。朕原本不解,现在看来,似有些体悟。”

“若如辽东,人少地多,一直难以开发。若想开发,则要钱。钱,或出于国库、或出于内帑、或出于辽东富户。”

“然而辽东富庶者少,江南富庶者多。这等股份制公司,便可集结财富,移于辽东。如此,朝廷不花一分钱,便可移民千百。”

“此番在辽东开办冶铁作坊,使得许多人窖藏的银子从松江到了辽东,民有铁器、国有赋税、白银流通,实无坏处。”

“况且,股份制公司,使得财富分散于他人,又能使民间财富聚拢。纵然有人起异心,其余人也不会同意。如此分散合聚,似大为有利。”

“但,商人重利,又不可不防。若商人巨富,又恐兼并土地。是以此事不好在全国推广。”

“我看,何不于松江试行,出台法度,也方便管辖、税收。除松江外,别处均不可。可乎”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