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新顺1730 > 第595章 缺钱的世界第一大公司

新顺1730 第595章 缺钱的世界第一大公司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2:11:44 来源:就爱谈小说

抵达总督府邸时,荷兰人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一个个的脸色都很严肃。

有了上一次在气势上完全被压制的经验,这一次荷兰人也没有废话,直接将一份厚厚的锡兰移民计划书递到了刘钰手里。

递交企划书的时候,一个个脸色都不好看。

刘钰坐在那,把拉丁文写的企划书大致看了看前面的纲要,心说这什么破玩意这要是放在朝廷六部,谁写出这样的关于移民的公文,这辈子仕途就算是毁了。

荷兰人真的就是把人看成产生利润的工具了,虽说他说可以容忍一定的、必然的死亡率,可也没说真的就把华人可以当泰米尔奴隶看。

抬手把企划书往桌上一扔,嘲笑道“早就听说过荷兰人是最慷慨的,这话果然一点没错。”

“连农夫都知道,要收获就要先种下种子。锡兰的前景非常好,移民过去能给你们带来极大的利润,何必一个个垮着个批脸你们好说也是一个公司,连赚钱的提前投资都不高兴,果然慷慨。”

“投的越多,赚的越多,怎么,公司财政没钱了这点钱都投不起怎么说,voc也是此时的世界第一公司吧”

通译尽可能把刘钰这番话中的脏字都翻译出来,瓦尔克尼尔听到“公司财政没钱了”的反问,只能微微一笑,故作淡然,没有回答。

现在他没法回答。

因为,确实没钱。

之前锡兰移民的计划,已经上报给了董事会。

在香料伴随着人体四液学说失去药用光环、荷兰的垄断越发力不从心、英法普俄各国都开始重商主义打击荷兰商船的时候,其实董事会也知道,产肉桂、产印度所需的染料槟榔的锡兰,是个长远看来非常不错的赢利点。

哪怕不是将华人作为债务奴隶扔过去,利润还是有的。

刘钰说到了重点,只要投资的回报率,高于公司的平均股息,这就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公司的股票,又不是说分成香料、移民这种,而是以一个完整的公司内部财务核算的。

东边赔了西边赚,最终算股息的时候是要合并的。

然而,瓦尔克尼尔却明白现在董事会的难处说没钱可能有点不太准确,准确说法是批不下来足够的现金。

如今刘钰咄咄逼人,他又实在不能把这种难处露出来,那可真就让刘钰完完全全占据主动和先机了,日后的谈判气势一定会压的死死的。

荷兰现如今虽然开始衰落,其实底子还是很厚的。

七省也不是没钱,买了那么多的英国国债,每年付给荷兰的利息,就有将近400万两白银。

只不过荷兰的银行家们,只看利息和回报率,当年荷兰和西班牙打仗的时候,荷兰银行家依旧大笔大笔地给西班牙借款,连逼得荷兰决堤以水退兵的法国,还从荷兰银行家那借了2500万盾呢。

然而作为“自家人”的voc东印度公司,情况过于特殊,财政上已经快要走到末路了。

不是借不到钱了,而是不敢借钱。

借不到钱,和不敢借钱,不是一个意思。

东印度公司有17人董事会,但实际上理论上的董事会有70多人。小市民,买个三头二百的这种,当然不算,自然没有发言权。

这17人属于不同的省,荷兰各省之间本也勾心斗角。

七省之间互相都要争取本省的利益。就像是对华贸易委员会事件,阿姆斯特丹省、泽兰省为“各个省派去直航中国贸易的船只比例”就闹出过大事。

泽兰还差点联合其余几家掀桌子,最后闹出了一个滑稽的对华贸易委员会。

17人为七省各自利益内斗也就罢了,70人的理论董事会成员,又不断地伸手要权,也希望进入决策层。

这70人里,有私人大股东,有各个城市的钱,只是着实没办法和阿姆斯特丹商会这样的大寡头争而已。

然而一旦有机会,还是希望咬一口分权的。

面对这种情况,17人团当然是团结的,但都是商人,解决的办法也就简单粗暴高股息、高回报率,公司在我们17人的领导下,前途光明。

70多人的理论董事会想要拿权,肯定是要发动“群众”,也就是那些小市民股东。

然而小市民股东则不是很在意,到底是17人团,还是70人团,只要自己能拿到股息就行。

小股东一看,哦,3000盾一股的股票,几十年间,光股息就发了107665盾,股息是股本的30多倍。

那我闲的没事干,非得去问公司怎么经营的干啥非得看公司财报和账目干啥人家17人干的这么好,难不成你们那70人董事就能拿比现在高的股息

超高的回报率,使得那70人的董事也没了气焰,不敢要权许诺超高回报的游戏,法国人二十年前刚玩过一次,荷兰人已经连吃了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外加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这三次大亏,虽然不长记性,但前一个教训还是太近了,实在是不太相信这种口头许诺的高回报率。

当初密西西比泡沫的时候,小股东、小市民们倒是质疑过17人委员会妈的,人家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承诺的年回报率是45到65,甚至半年内500块一股的股票涨到了18000,这是什么概念啊只要拿出500块,半年后变成18000,啥也不用干,顶几十年的工资。

45的年回报率是什么意思只要拿出两年的全部工资投进去,每年啥也不用干,就能维系和之前一样的生活。

你们这17人是干什么吃的一年只能给平均21的股息废物

然而随着泡沫爆裂的一声脆响,大半个法国的贵族、大半个荷兰的市民被当“金融天才”约翰劳当成韭菜被割了一茬后,荷兰市民才意识到其实,21的年平均回报率,挺好的

虽然现在降到了17左右,但相对来说,年息17,真的已经不低了。

70人董事想煽动底层民意拿到公司控制权,就得许诺比现在更高的回报率,可这70人董事会又不想学密西西比泡沫,给出一个扯淡一般的50的回报率。

只要公司继续维系着“财务状况健康、投资配置合理、每年按时发股息”的表象,他们就没法要权。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英法普丹瑞等各国,都组建了东印度公司,垄断力度已经不够,voc再也不能搞出1640年惊人的香料贸易1200利润的业务。

本来20年前有个利润增长点的,那就是奥斯坦德公司事件,voc拼命砸钱,就是要把奥斯坦德的茶叶砸在手里,看谁的血厚,谁先撑不住谁就彻底了放弃了茶叶业务,知道拼不过。

垄断公司都喜欢砸钱抢市场,后世也一样。

于是使得原本是葡萄牙王室带入欧洲、向征上层身份的茶叶,从旧时王室宫廷饮、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原本这就是个薄利多销的机会,抓住机会,就能再次起飞。

但正赶上那几年荷兰内部出了问题,扩军派和裁军派争来争去,荷兰和泽兰希望扩建海军继续垄断贸易、打破航海条例。

可别的省也不傻,扩海军你们阿姆斯特丹和泽兰得利,像我们种地的弗里斯兰,凭啥出钱造海军

1619年的时候,定下了各个省的“比例税”政策,每个省按照共和国的预算缴税。当初商业才发展起步,种地的居多,农业省弗里斯兰仅次于荷兰,承担了13的税务比例,当初也算合理,种地当时还是挺有钱的。

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这税务比例还是这样,那些搞商业的一个个赚到飞起,却没有改变各省的税比例,弗兰德斯能高兴吗

闹腾来闹腾去,连执政官都扔了,各个省扯皮扯到现在,舰队已经基本是个空架子了。

英国锁、法国堵、普鲁士高薪抢人,东印度公司日子也不好过。

公司为了维系公司“很健康、很赚钱、不差钱”的形象,坚决不年年公开财务报表,而是以高昂的股息,让小股东们不闹事,十年公开一次公布公开财务报表,和我们没关系,只要股息到位就好。

十年公开一次,也就意味着做假账容易多了。

有时候实在缺钱了、周转不过来了,就得借钱。

或者,拆了东墙补西墙。

但偏偏又不能跟荷兰的银行家借钱,荷兰的银行家里也有一些是股东,一旦借钱这事公开,可能就会引发小股东的不信任。

荷兰百姓被之前的三次大泡沫吓住了,一旦东印度公司开始借钱,他们就先慌了。

他们一慌,70人的董事会就会借机质疑17人团,开始伸手要权。

而17人团不只是享受权力,更是因为10年一次报账,使得他们有自己的巨大利益在里面。

只要还能占着位子,有时候哪怕借钱,也要维系高回报率。毕竟底子还在,往外贷款、东南亚的收益,平衡一下,左支右绌,修修补补,总还能维持。

这艘破船只要不沉,掌权的17人委员会就有利可图。

既要维系高股息来让股东们别去纠结细节问题,又不能从国内贷款以免让人失去信心,这就导致不可避免地走向两条不归路。

其一,投资尽可能要求短期回报。偷、抢、强迫劳动、把华人变成债务奴隶,等等,那些可能需要长期才有回报的投资,不再考虑之内。

不要去考虑什么长期回报、长久利益。

其二,国内没法借钱,去国外借。

国内的平均利息,以东印度公司的信誉,能借到5左右的低息,但为了不露馅,那就顶着18左右的高息,在东印度借。

反正17人董事会压着其余董事,压着联省议会,10年才报一次账,只要10年内把借的钱抹平,就能让国内的小股东不知道。

也能不让70人的董事会借机生事要求分享公司管理权。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明知道锡兰是公司将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但是没钱投。

这不是简单华人是不是债务奴隶的问题,就算是债务奴隶,想有回报,也得进行一些先期投入啊。债务奴隶顶多也就是降低一下人工成本而已,可耕牛种子这些东西,不也得花钱吗。

董事会让巴达维亚总督解决,可大顺刚打了日本,断绝了日荷贸易,使得公司一个稳定的现金流断裂了。

巴达维亚哪有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