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新顺1730 > 第981章 决胜千里之外(四)

新顺1730 第981章 决胜千里之外(四)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2:11:44 来源:就爱谈小说

运河被废,是皇帝能够清理运河帮派的基础。

但让皇帝直接调动西域轮戍的驻军,动用特务组织孩儿军来抓捕,则是出于另外两个因素考虑。

一个是现在。

一个是将来。

考虑现在,是说运河被废,大量的人失去了工作。

朝廷可以安置一部分人,但剩下一部分人是无法满足的比如帮派运私盐,这种暗戳戳的利润,朝廷的安置能让这些人满意吗

起事倒是不怕。

怕的是有组织的起事。

就算是这些漕工朝廷不管,真的起事了,没有人组织的话,也就是旋起旋灭的命运。

可有无为教这样的组织,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与其等着这些人组织起来起事,不如先下手为强。

抓起来一批骨干,再把剩下的那些逼反,反正朝廷现在也不怕运河糜烂,爱烂不烂,漕米也不走运河了,怕啥。

还走运河的话,那叫天下震动。

不走运河的话,那最多也就叫民变,每年这等规模的民变多了去了。

考虑将来,是说大量的漕工被分流成了两个部分。

一部分,被招纳进了“厢军”,做专门的工程兵部队,修筑水利等。

另一部分,河运被废,海运兴起,肯定会自发地向天津、上海涌入,这是如今态势下海运兴起后南北方最重要的两个港口。

对进入厢军的那部分,要查出来里面的高阶教徒,防止在军中传教。

而对走天津、上海的那部分人,更要把无为教的组织瓦解掉,因为天津和上海已经是朝廷的钱袋子和米仓了。

天津关系到江南的物资转运。

松江关系到江南财税。

朝廷不能允许运河被废后,这种漕运产生的帮派文化,在天津和松江府生根。

大顺这边的手段如此暴力,大量判处死刑的缘故,也是因为实在不好处理流放到南洋,让他们在南洋生根再说也没钱流放,索性杀了了事。

如今,距离这场让运河两岸不少地方哭声震天、多家戴孝的风波,已经过去了几个月。

长芦盐场的很多百姓,根本不是无为教的教徒,却也对朝廷满是怨言,牢骚颇多那都算是良民了,更多的是恨朝廷入骨,甚至编排出了不少段子来讽刺皇帝。

无他。

利益使然。

运河被废,长芦盐最重要的走私渠道被切断,生活变得困苦那是肉眼可见的。

盐商的手段高超,压价、放贷,靠卖正规盐,根本活不成。

晒盐的百姓只能靠大量地出售私盐,来获取生活所需。

盐商收盐是有限的,而且甚至很多盐商其实本身就和私盐贩子关系密切。

运河被废,切断的是私盐的走私路径,等于直接把通往市场的路断了。

于是,不但原来的“私盐”份额被积压。

连之前的“官盐”份额,也在减少,因为盐商以公名搞私盐的那部分份额也断了。

长芦盐场有其特殊性。

而这种特殊性,又要追述到大顺前些年发生的军改,以及玻璃制造业的发展。

在大顺军改,全面火器化和燧发枪刺刀纯队化之后,每年硝石的需求量激增。

而大顺既没有拿下印度,也没有南美的硝酸钠,大量的硝石怎么解决

长芦盐场有连片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要追述到黄河当年还没改道的时候。每当天好的时候,这些盐碱地就会析出盐硝。

为了解决硝石问题,大顺这边鼓励熬硝,为的是收购这些土硝,集中起来后再进行精炼提纯。

真正能晒盐的地方,是没办法熬硝的。

熬硝的,都不是正统盐产区的贫瘠之地。

但是熬硝的副产品,是含盐的。

伴随着大顺对硝石的渴求,对战争物资的需求,熬硝法迅速在京畿、河南、河北地区盛行开来。

大量的硝石贩子四处收硝,卖给官方。

问题也随之出现。

管硝石的,是管军需的。

这些人不管盐。

而管盐的,是不管军需的。

这些人不管硝石。

于是,大量的熬硝副产品,流入民间。

说那玩意儿是盐吧氯化钠含量到底有多少,说不准,又苦又涩,但也不能说他不是,苦一些,可起码比嘴里没味要强。

要说那玩意儿不是盐吧穷人太多,熬硝法推广开之后,很多人连茅厕的硝碱都充分利用,熬出来硝卖钱、剩下的盐底子自己吃。从税收的角度看,这绝对是私盐。

那一套盐引政策,使得中间商赚的差价太多,官盐太贵。

大顺的百姓,很多底层的生活水平,其实是赶不上北美的奴隶的。这硝底子盐,虽然苦涩,但胜在便宜。

而且官府又没法抓,因为正规的产盐区是不能熬硝的、熬硝的地方必然是盐区那些人管不到的。

大量的小贩就挑着这些硝石底子熬出来的苦盐,到处卖。

底层市场基本被这种硝石底子的苦盐占据,而且因为熬这种盐的和买这种盐的,都是朝廷的统治薄弱地区一个是连正规盐场都算不上的贫瘠盐碱地、一个是广大农村。

难道朝廷组织一支巡查队,挨个村去抓挑个扁担挂俩粪筐走街串巷卖苦盐的要有这基层控制力,也不至于混到修个淮河还得跑荷兰去借钱去。

是以长芦盐场在大顺军改之后,每年的官盐销售量都是下降的。

是什么支撑着长芦的盐场看上去很繁荣呢

漕运走私。

一旦废河被废,几乎是瞬间献出了原形。

很多理论上在长芦盐区销售的官盐,实际上也都沿着运河走私到别处了。

因为这边的官盐价格比淮南盐低。

长芦晒盐法居多,淮南是煮盐法,一个靠太阳一个靠烧火,而烧柴也是成本的,且成本极高,柴禾不是不花钱的。

朝廷的反应向来都是迟钝的。

问个朝廷官员,说军改和长芦盐有什么关系,他们肯定不知道。

而且长芦官盐大量走私,使得名义上的盐税并没有降的太厉害。

朝廷知道漕运肯定是携带私盐的。

但是,具体携带了多少,心里是没数的。

这种特殊性之下,也就可想而知,这些晒盐的民众,会对废弃运河有多大的恨意了。

虽然说,朝廷似乎可以无辜地说,造成煮盐百姓贫困的,是无良盐商,压价放贷。

但问题在于,这些盐商又是谁导致的呢

前一阵子朝廷又到处抓无为教的人,晒盐的百姓可能不知道运河政策导致的影响,但他们的直观感受是什么呢

是之前来这里收盐、给他们活路的人,被朝廷抓了。

至于他们是教徒是私盐贩子是帮派成员

对那些百姓来说,都与他们无关。

和他们有关的就是这些人是他们的衣食父母,然后他们被残暴的朝廷都抓走了、处决了。

虽然刘钰对盐政改革的方向,是化枭为私。

但这些携带私盐的帮派,不是他划定的圈里的“枭”,因为他们也是二道贩子,并不负责销售。

而刘钰盐改可以转正的“枭”,不是二道贩子,而是有市场、有销路的那群人。

这就好比荷兰东印度公司,如果只是个二道贩子,只怕现在坟头草都三尺了。然而其既自带市场和销路,以及走私途径,那就瞬间复活,成了最完美的合作伙伴。

这些运河走私的私盐贩子,是没有被化枭转正的资格的,属于无价值的走私贩子。

对官方来说,无价值。

可对长芦盐区的百姓,却是衣食父母般的存在。

看起来,似乎民意汹汹了。

然而,很快,朝廷这边的一想政策,又让之前痛骂朝廷残暴、皇帝昏君的百姓,齐声念起了朝廷的好

朝廷在长芦盐区各地,设置了盐仓,开始收购各个煮盐百姓家里囤积的盐。

名义是陛下仁德,念苍生之苦,晓小民之困。故而过去各盐场多晒之私盐,既往不咎。明年再行严查,今年为小民之生计,特无限量收购各家之盐,持续一月,各家周知。

而且,给的直接是白银,而不是盐商搞得铜钱。铜钱转白银、白银再转铜钱,这又是盐商的一层盘剥。

民众是非常实在的,眼看着朝廷出台了收盐政策,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一个个顿时就从之前的痛斥朝廷奸臣当道、任用奸佞兴国公废弃运河断百姓活路;变为了一个个感叹皇恩浩荡、皇帝圣明,尧舜之遗风、文武之德沛。

又生怕私盐太多,朝廷吃不下,这边消息一出,顿时男女老少其上阵,恨不能瞬间就把自己家堆积的盐都运到指定的榷场换银子,生怕去晚了朝廷不收了。

换完银子,赶忙去买朝廷的“平价米”。

朝廷从松江府那边调集了一些稻米,平价销售为防一时银多,恐有奸商趁机速涨粮价。

相对奸商肯定是平价,实则这些暹罗大米还有四五成的利润,倒了个圈,又收回了大量的银子。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仓储囤积的盐,就已经让朝廷震惊了。

这是个简单的推断

如果平时盐卖不出去,这些人不可能闲着搞这么多盐,显然这就是平年的产量,只是因为今年漕运走私被废,导致出现了积压。

而又可知,盐都被吃了。

所以可证,现在收这么多的囤积盐,就意味着朝廷每年丢了这么多囤积盐的盐税。

原本只动淮南淮北的盐改,恐怕也要波及到别处了。

然而京畿地区的盐商、盐官,在这种关乎利益的时候,迸发出了极快的反应。

他们立刻抓住一点猛攻,咬死了长芦官盐销售不畅的缘故,和盐引制度毫无关系,完全是因为军改之后熬硝的副产品导致的。要解决长芦官盐不畅,最好的办法,是让管盐的,一并管硝,硝行盐制,官方给引,铁锅和初始资本,严格登记硝民,指定硝商,统一收购。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