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十七章 烽火望炊烟(1)(身旁有人认出何二,轻声说...)

身旁两位公子认出何二,轻声说到何家七先生今夜压轴的鱼肠剑,一人笑言若能和七先生对两句戏,便死而无憾了。身旁友人嘲说,你能担得起什么戏那公子打起手势,念说“君子生平运不通,苍天为何困英雄”

苍天为何困英雄

她该高兴,他终要挣脱樊笼了。

那天谢骛清没把压轴戏听完。何未在招待贵宾的地方,和他隔着一道屏风和几个八仙桌,能见屏后的重重人影和他。

鱼肠剑这一出唱的正是名将伍子胥成功逃出昭关,结识四大刺客之一的专诸,更以萧声引来吴王,自此人生重新来过,大仇即将得报的一场。

后来她想,真是送行的一场好戏。

二月初二龙抬头。

那天邓元初的副官送来一个木匣子,叮嘱务必要送到二小姐本人手里。

她刚结束国学课,不大在意地摸着匣子的铜锁扣,打开那紫檀木匣子盖,见里边竟有一只玉制的酒杯。小小一只,薄如蛋壳,有光便能透出碧色光。

匣子里有两个杯型空缺,只有一只摆着杯子,另一处放了把铜色钥匙。

“这不是夜光杯吗”杜老先生赞叹,“还是上品中的上品。这夜光杯薄如蛋壳,透着光”杜老先生见何未的眼睛红着,微微一怔,面前女孩子的泪水就在眼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每个字都合了他在北京的日夜。如今他已是醉卧沙场征战四方的将军,这是迟来的分别信物。

而这把钥匙不用猜,必是百花深处的院门钥匙。

她眼睛更红了。

杜老先生凭着阅历判断此刻必须走,刻不容缓,当即掉头出去了。

何未盯着匣子看了两个小时,最后抱着它到多宝隔前,找到最隐秘的一个地方,小心放入,上了锁。柜子锁的小钥匙没地方藏,压在了抱厦插梅花瓶子的底下。

到夏天,北京的总统大选越来越热闹。

竟有军阀把前总统乘坐的火车扣下,逼对方交出大总统印和辞职书后,才放人家走。

那天何未去看望哥哥的老师,老师感叹这荒诞的乱象,提到了坚定反军阀的谢骛清,评价他一心为统一的坚守难能可贵。

“自虞夏商周,我们几千年坚守的都是四海归一,”她像评价一位不太熟的友人,轻声道,“老师不也在坚守吗您是对外战斗的人,也为了统一。”

老师笑了,随即问她“最近在看宅子好事要近了”

这误会太大了

她解释“邓元初到京有半年了,家里催着买宅子。我帮他看而已。”

“此人不错。”

“是不错,”她认真道,“还请您在公事上多提点他,他对外交兴趣浓厚。”

邓元初自从被借去外交部,越做兴致越高,索性调过去了。何二家在外交上资源多,又因做航运更有助益,于外交这一途的根基远胜邓家。她想用家里的面子,为邓元初寻位良师。

“有才学有良知的后辈,我都会照顾。”老师笑着应下了。

离开老师家,她到什刹海西涯,带邓元初去看几处宅子。

她熟知北京大小王府官宅,陪他逛了大半个月。京城很快传出,邓家公子苦心追求见了光,同何二小姐开始着手看宅子了也难怪哥哥老师会问。

“为何这些宅子要挤在什刹海这里”邓元初不解。

她笑笑“过去那些王爷们多是闲职,他们每天最要紧的事就是去朝里打个照面,住的远了嫌麻烦,就选了这里。背靠西涯之海,风景好。”

何未和邓元初走得累了,也不嫌简陋,两个富贵人寻了一处凉棚摊子,全包下来,连带随同的副官和姑娘们都要了凉茶和酸梅糕,坐下来乘凉。

自己人在外围守,方便他们说话。

她打着扇子,懒懒地道“你要不急着买,就等恭王府出手,我听说他们想卖的。”

“估价四十万的宅子我可下不去手,”邓元初笑说,“某位仁兄若没在广西烧了那一批烟土,倒是能买得起恭王府。”

何未摇扇子的手停了。

“抱歉,勾起你心事。”邓元初诚心道歉。

她摇头“我挺高兴你说他的,最好多说几句,能多了解他一些。”

她轻声关心他“在这里还习惯吗”

“实话是,不想习惯,”邓元初苦笑道,“我其实想跟着清哥去南方。但他说,不需要每个人都去冲锋打仗。他让我不要往南方跑,留在北京。北京这里的外交部是被外边承认的,而且使领馆都在这里,能一些实事为国效力。”

“外交部是需要人,”她关心问,“听我哥哥的老师说,你最近在和日本谈判,要收回旅顺和大连没有成功”

邓元初颔首,轻叹说“清哥在前线浴血奋战,我却一事无成。”

每到这时候外交官们扛得压力就很大。

不过这几个月大家都在抵制日货,实行经济断交来支持外交部。全国上下一心。

她轻声安慰邓元初“会好的。”

闷热的风,让湖面起了一丝丝的涟漪。

她看湖面,想到谢骛清在南方,却不知在南方何处。

“他当初说必须走,是发生了什么事”她想知道更多,好能了解南方战事。

何未身在北京政府这里,对广东政府了解有限。平时听人说都是已发生的大事,南方的情况究竟如何,恐怕只有问邓元初这种人才能清楚。

邓元初轻声说“那边形势复杂,须从去年说起。”

她求之不得。

邓元初接着说“去年有人发动兵变,夺走了广州。那时,逸仙先生提出联俄联共。”

何未轻点头。

“清哥来北京,既为了谢四小姐,也因这里离苏俄近,倘若有需要他能直接去苏俄。他在苏俄住过一段时间,熟悉那里。谢家大小姐是拥护者,也始终在为这件事奔走。”

难怪百花深处第一面,他就谈到了俄公使,且非常熟悉那边的形势。

“不久谢家大小姐就出了事,她原本想北上去苏联,许多人不想让她活着去。”

之后谢骛清被关了一个月。

“后来几经波折,国共合作的方向算定下了,”邓元初回忆,“今年过年,粤、滇和桂三军一同发兵,想要夺回广州。那时清哥不得不走了,前线需要他。”

他最后说“清哥着急走还有一层缘故。他在南方禁烟多年,了解那些大小军阀们,他不相信他们。”

不出所料,那些军队夺回广州以后,就开始迫不及待瓜分胜利果实,在各自驻地强行征税,开烟放赌,任免自己人做地方官。开始了新一轮割据。

三月,桂军沈姓将军叛乱。

四月,滇军杨姓将军叛乱。

南方战事如火如荼。

仿佛没有尽头。

讲完,两人忽然没话说了,都在担心谢骛清。

邓元初和她认识了大半年,混得熟了,说话也随便了不少。何未比他小得多,在他看还是个小妹妹“你和清哥怎么认识的”

“一次意外,”她对邓元初也像对哥哥的同学们,因为有谢骛清的缘故更亲近些,“我和他见面的次数极少,百花深处只去过三次。他来我家两次。”

第一次还是陪白谨行来的。

“你信不信,任何和他传出一段情的女孩子,都比我见他多。”她问。

邓元初笑了“清哥从不说自己的事。当初他说,有个救过他兄长性命的人须托付给我,已让我非常惊讶了。”

邓元初点了一根烟,慢慢吸了两口,吐出淡淡的白雾。他还在习惯性找烟灰缸,醒悟此处是小摊子,轻弹了灰在地上,但是不好意思,用泥土掩盖住了。

何未盯着脚下混着烟灰的土,想到百花深处多宝隔上的瓷碟子里有烟和火柴。她猜想谢骛清也抽烟,但没见过。她对他的真实了解不如附在谢骛清这个名字上的多。喜欢的口味,喜好的颜色,喜欢几时睡、几时醒,在去保定前读过哪些学堂里,喜欢什么科目除了军装和那身蓝西装,平日还喜好什么衣裳

他的出现像一场梦。

解过她一次困境,陪她过了十八岁生日,便从恭王府凭空消失了。

“只是刚认识,他就走了,”她低头笑着说,“我们从没在一起过。”

邓元初一愣,听这话也拿不准他们的关系,只能安慰说“这年月能活着认识一次,已是极大的缘分。”

倒也是。她在这方面感触也深,最近两个月都是应酬,每次人家都说二小姐给你介绍一位大贵人,可经常下一次见就落魄了,或直接就是死讯。

“南方会好吗”她忍不住问。

每个月谢骛清都想法子报平安。这个月迟迟未有消息,她无法安心。

邓元初沉吟许久,轻声说“会好的。”

说完,两人都笑了。这不就是她刚用来安慰他的话。

入夏的广东,闷热难耐。

在一处破败的大宅子里,驻扎了从战场上撤回来的人。此处地处偏僻,离广州城远得很,因为战乱,主人家早就走了,留下看院子的人也逃了。

谢骛清带人深夜到这里,因为伤员多,粮草供给不上,没法再行军,临时决定留几天。进来时,宅院野草没膝,稍作收拾算能住人了。中午时小兵给他熬了一碗粥搭配两个肉馒头,他没要肉馒头,只留下了粥。

因为友军叛乱,这一支队伍被冲散了,谢将军孤身一人带着他们杀出重围,撤退到这里。他身边没一个老部下跟着大家都担心他的身体,却不知如何劝他吃东西。

谢骛清喝着粥,翻看着从一个敌军营地带回来的新青年六月季刊,翻了几眼,便看到瞿秋白刊发的国际歌歌词。

外面许多兵都是投奔这位谢将军而来的,各种出身的人都有,有个读书人被他提拔起来做参谋,此刻读书的正蹲在院子里,在屋檐下整理完军报,抱着过来看到报纸就笑了“这个我看到了,就是不会唱,不懂看谱子。”

他喝了口稀粥“改天教你。”

“将军还懂看谱子啊”读书的惊讶。

谢骛清笑笑“不会看谱,怎么弹钢琴”

“将军还会弹钢琴啊”读书的眼珠子要掉出来了。

“在俄国学的。”

读书的已经不知如何接话了。

知道这位将军是个善战又执着于禁烟的人,却没想到他能和一个遥远的国度联系上。半天才轻轻问“真去过啊”

他又笑,玩笑道“梦里去过。”

读书的这才觉得合理且正常,抱着军报进去了。

晚上全部粮食已吃完了。

谢骛清没吃饭,拎着枪,带着十几个枪法好的出去了。他从小在家就喜欢去林子里打猎,百发百中,可惜在此处常年战祸,林子被烧过几次,碰不到什么像样的东西,回来分分都不够塞牙缝的。有两个伤兵没熬住,在后半夜走了,他让人趁夜抬出去安葬,嘱咐坑要深挖,免得被野兽发现刨开。

送走人,两个女护士坐在院子里,为死去的人伤心掉泪。

她们两个都年纪不小,一个丈夫死后要被婆家卖了逃出来的,一个是婚后被打受不了逃的。乱世之中,逃去何处没有方向,怕逃出虎穴又落狼口,听说这位谢将军禁烟,就凭着朴素的情感断定他是个大好人,是戏里唱得那种高义将军。

谢骛清起初不肯收,怕她们跟着队伍危险,而且最近战况过于惨烈,更怕她们被俘后遇到畜生。后来林骁说丢下她们也是个死,他才算点头,准备回广州城后,把她们安置在城里。

“已经没粮食了,”他坐到门槛上,平静地说,“哭多了费力气,到时候没饭吃撑不住。”

两个女人见惯了死亡,本不想哭,可是其中一个见到死去的想到自己的弟弟,另一个被感染了,说着说着就都哭上了。

谢骛清平日话不多,不怒不笑地让人心生敬畏,此刻他一发话,两人泪就止住了。

“我只是想到弟弟,”其中一个说,“方才送出去的那个年纪和他差不多,都是二十八岁。”

谢骛清没说话。他也是二十八岁,这只有亲信们知道。

“将军有家人吗”

“有几个。”谢骛清说。

“有夫人吗”年长的问。

“是太太,现在叫太太。”另一个纠正。

谢骛清笑了,没回答。

“说说吧,”年长的说,“大家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像您说的,万一粮食没了,我们撑不住饿死了,话都没说够,惨不惨呐。”

谢骛清这话引得笑了。她说话直白,倒有几分像何未。

他安慰说“我饿死,都不会让你们饿死。”

“这我们都相信的。”年长的说。

他在脑海里思考着能找到食物的地点和可能性。这里只有几百人,还有几十个伤兵,要怎么迂回绕过危险和主力部队会合也是个难点。

“将军想太太吗”稍年轻的又问。

“不是太太,”他顺口说,“女朋友。”

说完就发现说多了。

这是个时兴的新词汇,两人女护士想了想,默契地当成了“未婚妻”。

“父母给定的见过没有至少见过照片吧”

他轻声答“见过几次。”两只手数的过来。

“将军家乡结婚前还给见面的吗真是好,至少见一见样子,”年长的那个笑说,“我都是直接嫁过去,我们那边不给见的。”

另一个笑“谁不是啊。初嫁从亲,父母定下便定了。”

他摇头“不是父母定的,自己定的。”

私定终身

两个女人觉得和听戏似的。

“她认识我第二天,帮我救家人,再没几天,出手救我的义兄,”谢骛清回忆说,“就是那时定下的。后来我被下了死牢,一出来,她便来看我了。”

在北京做人质的两个月,遇刺数次,死了亲人,做了一个月死牢。

除了曾经的生死交们,那时认识什么新人都只会说漂亮话,却怕和他扯上真正的关系,只有何未的真心不掺假。

义兄蒙难,他虽托付过何未,却深知她是最没能力管的,只是想到她手握航路,或许能帮得上什么。没想到那日在火车站的大小势力都按兵不动,只有她一个年轻女孩子出手了。

那日的“以命相酬”绝非戏言。

只是未未在这方面迟钝,始终在云里雾里。送了信和海棠,吃过饭,去过饽饽铺,庆生过,抱过,还亲吻过这新式恋爱却始终谈得像他一头热。

这么一看,还是像叔叔和兄姐那样更妥当,双方见过照片,通信谈过彼此的理想信仰和对家国未来的看法,便定下结婚的日子更简单些。也不会出现还没定下结婚的日子,便和一个未出阁的正经女孩子在隔间里肌肤相亲的事。是他草率了。

不过他该做补救都做了,至少谢家这里已确定无疑,把她看作未过门的儿媳妇了。

未未倒是喜欢这种亲热事,看得出。她喜欢就还好。

如今公立大学都已经开始推行男女同校读书,男女关系在改变,社会在进步。

婚前恋爱还是需要的,要尊重新时代的发展。

谢骛清突然想到附近有个胆子小的小司令,继而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决定突袭一把搞到粮食再说。

他起身“战场残酷,伤兵比一般的兵脆弱,你们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多想想高兴的事情。此时此刻,此地此境,你们两个就是伤兵的救世主,里边的人拜托了。”

两个护士收敛笑意,起身,学着士兵们行军礼。

谢骛清回了一礼,离开了。

突袭前,他回屋休息了二十分钟。

实在热,但他不习惯脱掉军裤和衬衫,保持衣衫整齐是从小的习惯。他把读书的铺在床上的被褥卷起,仰面躺到了床板上,闭目养神。

谢骛清想到在天津利顺德大饭店的泰晤士厅里,弹奏哈巴涅拉的钢琴是汉密尔顿牌的,他的记忆力太好,三岁以后的事无论大小都像刻在脑子里。对何未,他谈不上了解,除了知道她喜欢喝牛奶,喜欢穿白色,不喜多穿衣服。过去他想战事尽快结束,只想着旁人,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私念,他想南北统一,能让他再去北京。

如果她还等着自己,须仔仔细细重新谈一次新式恋爱。

” tart”bnk”

天才本站地址。小说网阅读网址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