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三十六章 思乡亦念卿(1)(谢骛清辗转南下。进广西时...)

谢骛清辗转南下。

进广西时,有人带了封信和一个日记本、一块表给他。

新的金表,在盒子里被她用红绳缠绕了几圈,想来是为了讨吉利。这是她的第一封家书,赶在了初五他生辰前

清哥,

今年雪多,后悔没在你走前,带你去太和殿。那里近年不大办典礼,杂草高,有雪时好看。不过从逊清皇帝走,已经有人开始清点宫里的东西。听闻秋天要建古物馆和图书馆。你晚些回来也好,那时就能进去看了。

一个将军,要有好的表,怎么摔打都坏不掉的表,战机要紧,用饭也要紧。

还要有个日记本,留给家人。另,百花深处的海棠,我带回家了。老伯说,任我处置。望你如海棠,归来后,任我处置。

妹未未

三月十六日

信纸也有两张,第二张仅有一行字

家中生意多,每日忙不胜忙,对外人日也讲夜也讲,就不给你说了。另,如今推崇白话,你可以试试的,别有趣味。xxxxxx

谢骛清对着后边的几个叉叉,瞧了许久。

最后还是一位军官给他解了困惑,那个中年军官也是陪他在南洋养过重伤的,在那边和一个女孩子谈过新式的恋爱,说是学生们喜欢用这个表示亲吻。

“卑职仅是耳闻,第一次见到。”军官严肃地说。

谢骛清折好信纸。

以他对未未的了解,恐怕就是这个意思。

谢骛清在此处的驻地在山内。

距驻地还有两小时路程时,车已难行,他徒步带白谨行和军官们沿山路前行,竟碰上二团参谋焦急赶出,带着一份紧急军报,准备送出去。

军报内容简短林东亲自带着主力七万兵力,已包围山林而来。

二团参谋没想到谢骛清竟提前赶回来,一时不知是喜是忧。

喜的是,少将军终于回来了,有救了;忧的是,少将军竟赶上了这次生死大劫。

此战凶险非常。

此处驻地只有七个团,不到一万五的兵力,幸而骨干军官都是精锐,全部来自于他去过在讲武堂的学生,算是谢骛清最嫡系的部下。

谢骛清把军报留下,让参谋去山外发一份相同内容的新电报,通知附近的几个军阀,自己即将和林东一战。生死战。

“他们会帮你”白谨行问。

“自然不会,”谢骛清答,“但会抢着善后。”

他们会等着谢骛清和林东斗出个你死我活,再去收拾善后。

谢骛清一个革命将领,没钱没油水没矿没鸦片,只有枪炮,落败了最多为他们补给武器,少个人干扰他们种鸦片。而南方军阀素来擅长和革命军今日合作、明日翻脸,从不觉得革命将领是什么大威胁。林东对他们的意义则大不同了,一旦林东落败,无论是兵还是府中财产、鸦片田,还有底盘都是大家要争抢的肥肉。

谢骛清无法歼灭林东全部兵马,但明日必是一场恶战。他势必要把林东主力打散,须人善后,彻底断了林东退路。

谢骛清到了驻地,几个团长见到他都慌了,问他怎么回来了

这一仗的凶险大家都懂,见谢骛清闯入危局,不由着急。

谢骛清没多说,带众人进了帐篷里,深夜点灯。

一团团长给谢骛清讲了敌军几路兵的情况。有一个重点,对方带了一个炮兵营,有十八门火炮。而这里只有一个炮兵连,六门炮。

“他们现在驻扎在哪里”谢骛清问。

“江对岸。”

“林东是个小心的人,来了不熟悉的地方,必然会等着天亮再行军,”谢骛清带大家到铺在桌上的沙盘前,“天亮前,我们先渡江,抢一个先机。”

“我给你三个团驻防,”谢骛清先对白谨行说,“牵住林东左翼的两万人,”他指沙盘一处山林,“就在这里。不要正面迎敌,拖住他们。你带着一团的参谋走,他对那片山林最熟。那有瘴气林,想办法诱他们进去。”

“还有毒气阵”白谨行惊讶于南方打仗的方法多样。

谢骛清笑了笑“这次我们命好,山林瘴气每年在清明后起来,霜降落下去,现在正好用上了。”清明节刚过,瘴气正是起来的时候。

谢骛清让人把驻地全部的防毒装备给白谨行。

没清点装备前,白谨行还奇怪谢骛清为什么不撤兵,等到拿到防毒装备,懂了,全部装备也就够两个团用。

后路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瘴气林。前路已被林东堵死,只能正面对战。

“下午三时,你带着一个团撤回来,从背后突袭林东,”谢骛清手按住白谨行的肩,“日落前,我们或者一起死,或一起庆功。”

白谨行笑“我可不想和你一起死,你有想同你合葬的人,我也有我的。”

谢骛清意外,瞧向他。

白谨行在两年前就知道何未和谢骛清谈恋爱,而这位老兄的意中人,倒是从未说过。

“大我十岁,在南京等我,”白谨行笑着说,“余下的,回来说。”

谢骛清点头。他从手腕上摘下表,和白谨行对了时间。

白谨行郑重敬礼,果断离开。

谢骛清严肃回一军礼,看着他离去。

他叫住要跟出去的一团参谋,轻声叮嘱,如果下午三点前正面对敌失败,炮兵连会发讯号。到时候让参谋拦着白谨行,不要回来救人“带他和剩下的弟兄们从瘴气林走,如果防毒装备不够,还有几个小溶洞能藏几百人。”

一团参谋领了军令,对着谢骛清敬了一个军礼,看了一眼自家一团团长,难过地走了。

“看这依依不舍的,”二团团长笑嘲一团团长,“这是参谋啊,还是老婆啊。”

“有没有句能听的话”一团团长笑着骂了句。

白谨行一走,谢骛清再无笑容,看其余部下。

剩下四个团,一共八千人,须迎战林东的主力五万人。胜算至多五五开,这五成自信还是来自于这些受过现代军事化教育的中级军官。

“现在是凌晨1点,十分钟后大家动身。凌晨六点,四团绕到这里,”谢骛清点着沙盘上江东的无人村落外,“包抄他们的右侧,这里有一万人。林骁你带三团,在六点,准时突击这里,拖住另一万人。”

谢骛清最后道“我带一团二团,渡江,正面迎敌。”

众将领命,齐齐敬礼,离去。

谢骛清戴上那块表,身边只剩下王堇。

他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了两块包装未拆的军用压缩饼干,给了王堇一块“战死可以,饿死就不值得了。”

他身上常带的干粮就是这个和巧克力,吃不了太多东西,热量高,扛饿。

王堇愣了愣,眼睛突然红了,他们今天前半段路坐车,山路太颠簸,这个小副官吐得不行,就没吃东西。他没想到,谢骛清全注意到了

谢骛清给自己倒了杯热水,让王堇去叫一二团的营连级军官都到帐外。

他则在安静的帐篷里,打开那个还没来得及写一个字的日记本,找到钢笔,笔尖在白纸上停了许久,在想如何写。

他平日谨慎,除了电报不喜写过多的字,一个人的字迹、措辞都能暴露出各种隐藏信息,所以谢骛清不喜欢写,不想给人太多了解自己的线索。

他喝了口热水,以何未喜欢的白话形式,简单写下

四月三日,林东一战前夜。山麓湿气重,正值雨季,恐明日渡江前有大雨,若涨水,影响渡江时间。清明刚过,这一战若能胜,也算能告慰往昔葬身山林的将士。

谢骛清合上日记本,换上轻便的军装,检查好匕首,,走出了大帐。

帐外,已站着几十个中级军官。

谢骛清借着月色看每个连长、副连长和参谋的面孔“列位。今日一战,一团二团是主力。我们四千人,一个炮兵连,对方三万,一个炮兵营。”

他严肃地看着众人“各位都是军中最精锐,而面对的也是敌军最精锐。这是决定性的一战,胜,则可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军阀林东。败,则掩护我们的五个团,都要跟着一起死。一二团既是精锐,当为五个团的兄弟,拿下此战”

众人肃穆,一言不发。

谢骛清最后道“去准备吧,六点渡江。”

五点半,大雨倾盆。

谢骛清怕涨水,提前半小时渡江,找了个半壁废屋,搭了指挥部。早七点,已能见敌军布防,三团传来一个坏消息遇埋伏,不敌。

三团的掩护任务失败。

也就是说,江畔敌军增加到了四万。

“对二团团长说,敌军增兵一万,”谢骛清对通讯员说,“我再给他多一个营,500人。”

说完,他又道“再告诉二团团长,扛到正午,一定会有增援。”

天亮后,大战在一个荒废的村子里打响了第一枪。

一团一营和二团一营二营同时冲锋,双方阵地上很快交火,半小时内已开始白刃相搏。

趁着兄弟们用血肉之躯抢下来的时间,一团三营夺走了敌军的一块高地,林东的主力被迫往东面退过去。

“开炮”炮兵连一见敌军进入射程,连番开炮。

炮弹轰炸声,震响大地。

在震耳欲聋的炮声里,敌军被打散了两个团。

林东本想速战速决,没想到几次冲锋都没成功,还丢了一块高地,更是发了狠,开始迅速增兵。敌军每一次增兵都是上千人,而谢骛清每次都只能是几十个敌军人数的优势是压倒性的,谢骛清军官们虽是一当十的精英,却被对方不断增兵压得死死的。

很快,二团全部人都上了战场,一团也只剩下最后的营还在待命。

阵地上到处都是血和翻滚肉搏的人。

整整一个上午,一次次冲锋,他们度过了此生最漫长的几个小时,面对着十倍兵力,死死扛着

中午十二点。

左翼突然出现一股增兵,是三团。林骁终于带着两千人回来了。

谢骛清曾对三团和四团下过令,若遇变故,感觉无法拖住对方一万兵马,立刻就走,想办法从山上绕回来。正午十二点是死令,就算爬也要爬回来,回来第一个任务就是拿下对方的炮兵营。

三团一二营增援冲入,一见满地二团弟兄们的尸体,全红了眼,对敌军展开了复仇般的反攻。林东终于被逼得后撤。

林骁带着剩下的三团人,强攻炮兵营。

十八门大炮是关键,就是夺不下,人身炸也要炸烂那些炮。

“总预备队”谢骛清脱掉军装外衣,扔到椅子上,拔出。

他出了由一块破布撑起来的军部棚子,带着始终待命的一团营组成的总预备队,沿着江边直追林东而去。营是最尖刀的力量,必须直插敌人心脏。

一个个身边的人倒在了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

谢骛清几乎杀红了眼。

一个小时后,一阵轰然炸响,来自敌军炮兵阵地。

对方炮兵营被一举拿下。

失去炮兵营的林东,被攻破了心理防线,下令暂时撤退。

谢骛清紧追不放,不能给林东撤退和喘息的机会

一边是撤得快,一边是追得更快,不断有敌军士兵扔下武器,蹲下投降。谢骛清追到下一个废弃的无人村落,敌军后方终于传来了厮杀声。

下午三点,白谨行亲率两千人准时赶回,猛冲敌军后防线

在遥远的厮杀声里,谢骛清带着营再次冲锋。一阵阵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冲锋不断。林东四面受敌,听炮火连天,心神大乱,下令全线撤退。

这一退,在炮火和腹背受敌下,彻底溃散成沙。

这天黄昏,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到处是蹲下来的俘虏

一团参谋红着眼蹲在盖着脸和身子的团长身边,哭出了声。

谢骛清军装上全是血,站在江畔,听几个团长报告伤亡情况。眼睛也早红了。

这一战一团团长牺牲,营长战死过半,连长牺牲了十几个,余下军官负伤无数。经历过太多次战争的他,对于战场的描述,似乎只剩下了最无力的“战场残酷”四个字。

这一战后,林东势力被迅速分解,吞食。

大本营被谢骛清的主力部队围剿后,林东带残部鏖战数月,被歼灭殆尽,饮弹自尽。

1926年年初,历经两次东征后,广东全境统一。

春节一过,何未南下去了香港。

此行,是为完成二叔应承香港何家的一桩旧事。

当初何未过继到香港那一支,二叔就有约定,何未要过继一个孩子过来,作为答谢。香港那边提出的要求倒也不是为难他们,在重亲族关系的家族,发达的人以收养族里贫苦家庭的孩子为回报,过继这种事十分常见。

何未从一叠寄过来的照片里挑了个年纪最小的女孩子。两岁,长得像她。

那边何家回电确

认时,说这孩子的生母去年才病故。孩子认生,希望何未亲自过去,看看是否真有缘。

何未痛快答应了。

她一到香港,见大宅子花园里穿着青色小袄裙的女孩子,蹲下来,对那小女孩一笑,那小女孩竟主动走来,搂住她的脖子。一旁的人让女娃娃叫妈妈,女娃娃怔怔地不出声。

何未笑着,对一旁的人说“叫小姑姑吧。”

何未自己都是如此,只有当着外人才称二叔作爹。叫不习惯的话,没必要强改口。

小女孩叫何斯年,她生母姓斯,由此起的。何未没让改。

何未怕行程泄露,南下前没发电报给谢骛清,抵达香港后,才以公司的名义发电报到广州。她在香港用一周时间处理了过继的法律文件,却没等到谢骛清回电。

这在她意料之内,谢骛清这几个月一直在外剿匪。

这些年南边的境外土地大多沦为了法国殖民地。法国人和殖民地之间也是斗争不断,偷渡过来的人不少,和国内因战乱而落草为寇的人一起游走在边境山地,成了凶悍游匪。

所以,剿匪也是谢骛清每年都要做事。

虽如此,何未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去了广州城。

她靠朋友帮忙隐匿姓名进入广州,也须跟着朋友返回香港,至多能留一夜。

在来前,她早早打听好了谢卿淮将军的住处,领着斯年到了小公寓门口。几次钦铃后,开门的老伯终于挂着铁链锁,从门房洞内望出来。何未说要见谢卿淮将军,对方摇头,说将军不在,就要关门。

因谢骛清对她提过,广州公寓是他二姐的,看守的人也是谢家二小姐的人,何未知道,这个人一定晓得谢骛清就是谢卿淮。她从手袋里掏出个对折的硬壳本子,递给那老伯,说哪怕不在,今晚也想住这里。

老伯不解,一打开那本子愣住,竟是一张以塑料薄膜压好的空白婚书,待认清左下角的签字和签章,老伯当即合了本子,立刻摘了锁链子,将本子两手还给何未。

何未抱起斯年,对等在街上的司机和秘书说,明早七点来接。

她抱着女娃娃,跟着老伯进了公寓。

素来是谢骛清入京,闯入她的世界,而今日,她像走入了属于他的地方。小小的一间公寓,一楼是会客客厅和书房,二楼是卧房和客房。

“将军喜欢海棠,我也不会养生怕养死了,”老伯指着书房里的一盆盆海棠说完,就念叨着说,“家里好久没人回来了,我也没吃的给小娃娃啊啊,对,上个月将军让人从广西送过来柑橘,还有的,我去拿。山地养出来柑橘,甜得很。”

何未把斯年放到地板上,被书架上的几张照片吸引。

她拿起一张谢骛清穿着最旧式军装的照片,看上去,该是他初被叫少将军的时候,也就是十七八的样貌。何未初次见少年的谢骛清,从这张旧照片里能感受到眸光是亮的。

只是随年岁渐长,历经几次生死,元气大伤,眼皮褶子深了,眼窝也深了,眼睛里原来灼人的光被岁月盖住、藏住了。

斯年到陌生地方害怕,两只手臂环住她的大腿,仰头看她。

她蹲下身子,指着照片里那个穿着长军靴和立领军装的男人,对斯年说“这是小姑父。”

斯年一双大眼睛盯着那照片。

这是爸爸。

斯年如此想,看得更仔细了。

“不过不能叫出来,只能藏在心里,”她轻声道,“你要叫他谢少将军。”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