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五十九章 雁归万重浪(5)(列车驶入北平,站台上拥挤...)

列车驶入北平,站台上拥挤着欢迎的人群。

她撩开窗帘,看外头浮动的人潮,在黑礼帽、军帽和深褐色瓜皮帽当中,飘着的小旗子上写着某老派军阀大名。

“这半个月,入京的老军阀有不少,都想在华北,在北平东山再起。”

关外沦陷后,南京那边换届频繁。

蒋汪和孙先生的儿子轮番上台,争斗不休。华北这里,成了老派军阀的栖息地,家国有难,有人筹谋救国,有人图谋找寻机会、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着实热闹。

站台上除了迎接旧军阀的,还有东交民巷日领事馆的人,接站日本侨民。

几个穿着木屐和服的中年男人依次下了火车,迎上站台迎接人群的注目。南京政府的妥协退让,助长了那所谓的大和民族自豪感。在火车的餐车上,何未曾听到日本人的欢呼庆贺,同在一列火车上的乘客面色难看,却无能为力。

政府在妥协谈判,军队在撤退放弃。平民空有一腔悲愤,无处发泄。

斯年看在眼里,把有关文人怒斥南京政府,还有东北民间组织抗日的报道一一收集,夹在本子里。她问何未“谢少将军一定会抗日的,对不对”

何未点头。

只要他们能在南京政府的围剿下,顺利突围,他们那些军人势必会第一时间抗日的。

轿车接了他们,前往早前的何二府。

于上海决定返京后,打了一份电报给均姜,将早先遣散的老人都找回来,重新搬回何二府。同一时间,她致电天津,让两个婶婶收拾细软,搬回北平。

轿车停在红漆大门外,两个过去的护院,撸起衣袖,顶着深秋冷风,以热水清洗蹲于两侧的石狮子。热腾腾的水泼上去,冒起白烟。

两人看到何未,面露喜色“二小姐。”

“嗯,”她问,“九爷一家到了吗”

“上午到的,都在收拾呢。”

何未牵着斯年的手,走上石阶,进了院子。

家里人手脚利索,不过一日夜,东西院全收拾妥当了。

她把斯年交给扣青,先去了东院,探望九叔。

九叔把大书房的院子收整出来,茶室成了卧房,倒是没动书房大格局。她绕过屏风,九叔正在卧榻上斜倚着,恍惚有了何知行过去的影子。

小婶婶收走药碗,九叔感慨望着她“若不是天津有变,不会给你去电报的。”

她把羊毛毯子盖到九叔膝盖上“路上听说了,天津不如北平太平。”

九叔大略给她讲了本人于天津日租界悄然运走逊清皇帝,筹备在东三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的事。“前清那个格格,联合青帮做了个局,用箱子把前清皇后藏着,运去了关外,”九叔叹气,“凑足了一对帝后,这是真要重新登基了。”

面对逊清皇帝的选择,那些前清遗老遗少分了两派,心有家国的并不支持皇帝去做日本人的傀儡,不少人离开了天津,放弃了这种丧权辱国的复辟梦;可仍有顽固的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缓兵之计,大清复国在即。

“那些个走的,倒是有几分骨气。”九叔评价。

叔侄二人,自东三省谈到天津,再到航运。

“几个江湖帮派有主张抗日的,也有和日本人勾结的,自己人先闹起来了。天津港是北方最大的港口,虽地处关内,但日本人的势力大,不好应对,”九叔眉头深簇,低声道,“你须考虑清楚,倘若天津沦陷,当如何做。”

她听出九叔的意思,迟早要有取舍。

“何家是不会在沦陷区做生意的,”她答,“更不会为日本人运送货物。若天津北平沦陷,何家航运在北方的航路将会彻底关闭。”

九爷微微颔首,大拇指上的玉扳指轻敲着扶手“二哥在,也会如此决断。”

“但在长城未破前,航运一直在。”她道。

何知卿大病未愈,元气大伤,说到这里已没大力气。

天津办事处被查封当日,何知卿已请昔日老友运送天津寓所地下室内的航运资料入京,堆满了西院儿的书房。

何未绕过堆得半人高的红木箱子,于卧榻上坐下,望着箱子山后多宝格隔断墙的一角,上头原样原位,摆着那座自幼买来的自鸣钟。不知怎地,浮现出谢骛清送来几盆海棠和一句“以命相酬”那夜,两人握着电话你来我往的打哑谜。

“谢骛清,”她和那座自鸣钟两两相望,停了好一会儿,轻声又道,“清哥。”

她偏过头,盯着老式的电话机想象谢骛清的样子。

他于百花深处的卧房内,挂上佩刀和军装,背对着珠帘的样子。那是她清俊的少将军。

月色中,谢骛清头戴毡帽,一副本地工人打扮,带着两个同样装扮的警卫员,跟随火车站的人流,进了码头。

上海南外滩十六铺码头,被南京通缉的谢少将军,顺利登上一艘何家客轮。

三等船舱的房间,仅有一张可拉开的双人沙发床。白炽灯泡上蒙着灰尘,沾染黄渍。

“后半夜有客人,”谢骛清低声道,“你们准备一下。”

两个警卫员给枪上了膛。

“不用,一个老朋友。”他道。

客轮驶出港口后,警卫员照谢骛清的意思,离开房间。

走道外,有形形色色的人聚在各自房门口,操持着全国各地口音,畅想着前往香港后的生活。两个警卫员以家乡话融入旅客当中,探看走廊旁的情形。十点整,船舱走廊的灯突然灭了,聊性正起的旅客们抱怨着,有的回了房间,更多上了甲板。

人渐少了,直到无人再聚此处。一位穿着南京政府军装,军衔骇人的中年将军走下扶梯。

他推开走廊尽头的那间房门。

因走廊被有意断了电,房间里亦无灯光。

月光透过长条形窗玻璃,给了这里一丝属于人间的光。

谢骛清坐在凳子上,指尚未拉开的沙发床“腿伤复发,站不久。抱歉,先坐了。”

孙维先借月色,看着“落魄”的谢骛清。

昔日北上,谢骛清身着蓝色呢子大衣,外套上别着高级别领章,颀长的身影无论是出现在码头、天津利顺德,还是六国饭店和北京饭店,甚至在正阳门火车站,都是令人不敢直视的谢少将军。而今夜,在面前的男人,身着对襟中式上衣和灰布裤子,一双旧布鞋踩在脚下。衣服破旧为乔装,但他的手再无夹着香烟的潇洒,而有着久经风霜的粗糙。

两位老同学对视着。

“看你这样子,真想不到是个曾被称作误卿的男人,”孙维先替他感慨,于沙发上落座,“只要你改变主意,随时可以去南京政府任职。”

谢骛清笑了笑。

“你这个人,拿定主意就难改,我清楚,”孙维先道,“但我还是想试一试。前几次围剿,你们虽然逃过去了,之后就没那么容易了。兵一次比一次多,那些军阀也和南京达成协议,一同配合围剿,你们迟早要输的。”

谢骛清照旧微笑,不语。

孙维先没想到有一日和他对立,当初在学堂内,和人争论维新,他们两人历来是一派的。后来反袁,再到北上和谈,两人都是比肩而战“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你教出来的,见到你自然怕,但我们是同一个战场出来的。你在我眼里不是清哥,是谢骛清,谢山海。”

“谢山海,”孙维先严肃地问他,“你忘了当初推翻清政府的初衷是什么了为了主义之争,这场仗打得值得吗”

谢骛清和老友对视,启口道“如果你把此战看得如此狭隘,你们是注定要失败的。我问你,辛亥革命前,戊戌六君子是为什么再往前,甲午海战葬身海底的将士是为了什么再往前,岳飞为何而班超为何将士为固守疆土,你们拥护你们的主义,却忘了家国故土。”

“中国历代将帅,有不战而驱敌兵的,从未有不战而丢国土的,”他亦严肃盯着孙维先,“北伐中断,你们失了对朋友的义。在黄埔,逮捕杀害自己的老师,你们失去了为学生的义。山东济南,绕路而行,东三省不抵抗,撤兵入山海关,你们失去了家国大义。无论大义小义,皆可抛舍,不是我忘了初衷,而是你们。”

他说得平静,如同过去每次在学堂里和留着辫子的老师争论,争论租界,争论丧权辱国的条款。

“上学时,你我都喜欢的一句话。我想,你已经忘了。”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少年时,他们两人以笔沾墨,写于学堂墙壁上的话。

“你们是活着入了山海关,你们的国与家呢”谢骛清眼底有了隐忍的怒意,“你方才提到谢山海,而谢山海是为什么抛家舍业上战场的”

他说,我来这里,是为山,为海,为收回华夏每一寸土地。

那夜,老友离去。他背靠船舱,坐于沙发床内侧,阖眸休息。

谢骛清常年在山林作战,潮湿地带让骨伤复发,后来夜渡漓江,更让伤势加重。他本不愿离开战场,但一个将领的腿极为重要。趁着反围剿大胜,他悄然离开红区,由秘密通道前往香港医治旧伤。

为隐匿行踪,等到客轮抵达香港,谢骛清终于联系了何家省港办事处的人。

莲房接到电话,声音抖得厉害,给了谢骛清一个地址。在皇后大道。

谢骛清这身打扮不适宜叫黄包车,他问秘密交通站的负责人借了一辆自行车,骑着去了繁华的商业区。一个小公寓门前,莲房红着眼,眼看着风尘仆仆的谢家少将军推着自行车,停靠在楼下红砖墙旁。

“少将军”莲房看着他,“你这样小姐看了”

“她看不到,”他笑着,脚步缓慢地迈上台阶,“继清醒着,还是睡着”

“刚醒,电话挂断就醒了。”莲房忍着眼泪,为他推开公寓铁门,里边住着两户人,一户是何家航运的老客人,另一户就是继清和莲房。

小公寓里,没有多余的外人,奶妈被莲房以借口支开了。

尚不会坐的小娃娃,在摇篮床上,对着面前拴着的一个小玩意儿,摆着右手,嘴里咿呀呀的。他摸不到,够不到,但坚持不懈,仿佛认定自己总有一日能摸到似的。

“小姐塞在继清的包袱里,带过来的,我看拴着一根红绳,就给他绑在摇篮上玩了,”莲房解释,“我擦过了,干净的。”

一条细细的红绳,拴着个小小的寿星公。丑是丑了些,胜在小巧可爱。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