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163章 苗头

水浒新秩序 第163章 苗头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3:54:28 来源:就爱谈小说

王进自上了梁山,逐渐了解到徐泽的野心和基本盘,就多次与张绍探讨,二人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同舟社扩张太快,迟早会到朝廷忍耐的极限,乃取祸之道。

因此,当徐泽说要在海外寻一大岛以立身时,他是赞成的。

只是没想到这个岛离中原这么远不说,岛上生活条件如此恶劣,还要在根本就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仓促设郡。

思来想去,王进实在理解不了徐泽布局此地的战略考量,才趁着徐泽一个人在屋内找上他。

“师父别急,你先看看这个。”

徐泽将快完结的海东郡四年发展规划递给王进,随即出门,吩咐武松道“去寻景恒史进、小七和不凡王四过来。”

徐泽在这份规划中,不仅明确提出了建郡的设想,设置了军事、经济、民生等多方面指标,还为下步扩张置县预留了空间。

在规划中,徐泽要求海东郡始终开辟一倍劳动人口以上的可种植荒地,并完成相应粮食储备,为后续登岛人员必要的生活条件。

同时,还要在岛上伐木烧炭,建起炼铁和造船基地。

从第二年开始,就要通过引诱、战争等手段掠夺周边部族的人口不是奴役,而是真正的“教化”。

这是徐泽深思熟虑的结果,你不能指望一支对异族只知仇恨和屠杀的军队,去恢复离开中原王朝统治几百年的汉唐故土,要让自己的下属学会用不同的手段“教化”不同的敌人。

对相对温和的部族,可以用粮食、布帛等生活物资,引诱他们为海东郡伐树、种地、挖矿,用先进的生产和优良的生活条件,粉碎这些生番的社会结构,让他们主动来投。

对一些攻击性较强,难以驯服的生番,则鼓励他们去更远的南方,掠夺其他部族的人口,用以交换海东的各种物资。

假如有的部族已经有了贫富差距和族内仇恨,则在打败他们后,赋予底层穷苦部民权力去批斗原本的上层。

而如岛南的毗舍邪国那样实在不可交流的生番,则先打败他们再“教化”,如此还不行,就只留其妇孺,再不行,则只留儿童

至四年结束,徐泽要求海东郡人口过万,精兵至少两千。

当然,这么多人口肯定无法靠掠夺获得。实际上,主体民族基数太小,也是重大隐患,徐泽在规划中明说大部分人口来自大宋,通过海船运来。

王进被这份杀气腾腾的规划书吓着了,他倒不是同情那些将要被“教化”的生番,作为纯正的汉人和合格的军士,华夷之辨早就深入他的骨髓,战争必将流血之类的道理也不用再讲,不可教化生番没有人权可言。

他今日来找徐泽,本就是因为无法理解徐泽的急于设郡的想法,但看了这份规划,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急躁

并不是说四年时间无法实现海东郡万人定居的目标,要说,淡水河沿岸的这片土地,确实较岛上的其他地方更适合移民,只要给足够时间开拓,别说上万人,再多几倍,十几倍都没问题,但问题是,徐泽给的时间太短了。

任何事务,一旦超过了某个临界值,就会产生不可想象的质变。

比如身体孱弱的士子游历天下,少有水土不服死掉的,但大军远距离机动,身体强壮的士卒却是最怕水土不服,其造成的减员,甚至会超过对阵杀敌。

原因便是士子是“游”,时间宽裕,而大军机动,通常却是时间紧迫的。

经过百年的慢慢开拓,可使数百万人安居的蛮荒之地,只给十年时间,就不一定能让十万人住得安全,若只给一年,则肯定会使万余人大量减员。

此时还是冬季,水土不服、瘴疠和其他疾病问题还没显现,但等人数剧烈增加后,不仅是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还有渡海的安全问题,战争造成的人口减员等等,最终,徐泽需要的上万人,可能就需要两万人、三万人甚至更多的人,拿命来填

就算狠下心来,不管人命的问题,又哪来的这么多人华夏人虽然勇于开拓,但也安土重迁,没有相应的危机和足够的动力,谁愿意背井离乡,来这蛮荒之地

何况,上万人,并不是十来个千人的简单累积,这么多人,如何管理,靠谁管理,怎样征税,如何征兵还有炼铁、造船的工匠,又从哪里来

若不是知道徐泽一贯沉稳,做事向来有章法,王进都怀疑徐泽是不是得了失心疯了。

由于担心误会了徐泽的想法,王进没有急于发表意见,又认真看了一遍规划,还是没能理解其中深意。

等王进看完,史进、阮小七和王四也都过来了,徐泽让王进将规划传给三人依次观看。

他又拿出一份辽国形势分析,让几人传阅,这是徐泽出海前,专门炮制出来的。

该文从辽宋百余年榷场贸易造成的巨大逆差,佛寺泛滥造成辽国官府税收锐减,连年灾害造成的盗匪四起,上层腐化堕落造成社会上下脱节,朝廷军事力量衰弱造成的边疆失控等问题,推断辽国已经病入膏肓。

又从辽国及生女直人的社会结构和战争动员能力,以及辽国东京道的力量对比,分析女直人一旦起兵,将势如破竹,而战场上的失败,必然导致辽国各部族的背离,双方此消彼长之下,徐泽大胆预言辽国必将在十年左右亡国。

这一份满是漏洞的软文放在后世各大论坛上,吸一波粉的同时,也绝对会迎来一顿狂喷,但对付自己手下这帮人却是足够了。

史进、阮小七结合自己在辽国的所见所闻,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王四向来是徐泽说啥都信,统管情报后,也从不对外人透露自己的倾向。

王进虽觉得徐泽的推断过于武断,但没有去过辽国,见三人一副如听真言的表情,也只能选择相信。

待四人将两份文件传阅完,徐泽又让王四介绍两浙路和福建路的形势。

王四在两路经营情报网近一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一些成效。

不仅是两路,整个江南都存在很严重的隐患,但有很多只限于他和徐泽掌握,没必要面面俱到,王四主要讲花石纲的问题

自从朱勔在苏州设应奉局,就专事在东南江浙一带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

有太湖,灵璧、慈溪、武康诸地之石两浙花竹、杂木、海错福建异花、荔枝、龙眼、橄榄海南椰实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诸果,两广异花奇果等。

当然,受危害最重的,还是朱勔所在的两浙路。

其实,这些对“富庶强大”的大宋来说,只要控制住量,都不算事。

但天子对此事的痴迷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曾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运到东京,天子见之大喜,御笔赐名“卿云万态奇峰”,并悬金带于其上。

为了保障“花石纲”的运输,关系民生之重的漕运都被挤在一边,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强征来运送花石,致使江浙米粮等地米粮卖不出去,小农纷纷破产。

而应奉局在朱勔的主持下,只要听闻哪家有奇石异木,便直接上门强取,若是小盆花草,搬走就搬走了,一般有闲心和实力养花种草的人家,也不差这点钱。

但能够动用纲船运输的花石,又岂能是小件。

花石太大,在家宅内搬不出去怎么办

直接破屋坏墙

山野之中的花石不好运输怎么办

修路搭桥,所经良田直接践踏

甚至于一些大户人家的随葬花石,也不嫌晦气,直接掘墓取走

朱勔如此倒行逆施,当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但这人也不傻,先找几个党争失败者踩上一脚,对当朝的实权派则不招惹。

如此一来,有钱没势的聪明人看到了风向,纷纷找朱勔献礼,以求免花石纲之取。然后,又逐步演变成和某家有过节,投告其家有花石

应奉局一伙人也与时俱进,不再满足找花石纲。

找到合适的敲诈对象,就带人进其家宅,将重要的生活物什贴上黄封条,说是进贡天子之物,主家必须认真保管,若有半点损坏,就会被治以“大不敬”之罪,轻则罚金,重则坐牢,主家只要不傻,就会乖乖交钱买平安。

两浙的有钱人家整日提心吊胆,朱勔的家资却越发丰厚,据说仅良田就超十万亩,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

福建路因为太师蔡京家乡的缘故,情况稍好一些,但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生存环境本就差,再遇到朝廷恶政,就只能举家逃亡。

随郑天寿下南洋的船上,就有两浙、福建两路出外谋生的难民,随着花石纲愈演愈烈,选择出海的难民必然会越来越多。

只要证明海东郡能够立足,稍稍放出风声,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投靠。

这已经不是愿不愿意拿人命填岛的问题了,而是这些人就剩下烂命一条,不来“近在咫尺”的海东郡,就要去远在天边的南洋诸岛

当然,若是一些大族被花石纲牵连,而举族渡海,肯定是不会投靠同舟社,甚至还会在站稳脚跟后,与同舟社争夺生存资源,这也越发需要海东郡尽快形成威慑力。

王四的讲解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事例,听得王进心惊肉跳,只觉得两路贫者破产,富者破家,再这么下去,移民都无法解决问题,迟早会爆发民乱。

这还没完,王四又在徐泽的要求下,透露一个更隐秘的情报明教。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