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253章 整编

水浒新秩序 第253章 整编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3:54:28 来源:就爱谈小说

同舟社挥兵进取苏州,出动本部直系兵马共计六个指挥近三千人。

其后,收编降兵,招募大户私兵和转户壮丁加以整编,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人。

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徐泽对部队进行了新一轮的改编,这次改编幅度较大,主要有三点变化。

一是规范称呼,所有指挥改为“营”,指挥使改称“营正”。

这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意义重大,大宋的指挥本就是“营”,只是相比之下,“营正”似乎比“指挥使”的称呼降低了档次。

几个指挥使却从中读懂出了徐泽“去大宋化”的意图,这是同舟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步骤。

而且,随着军队的进一步扩大,迟早还要推出营以上的编制,若是死盯着指挥使的位置和称呼不放,那也太没出息了。

二是开展各营之间军官交流任职,如三营的都头罗二和一营的押官林冲对调。

以陆营为例,来源和成长历程都不同,

以经历多重考验的梁山保丁为骨干的第一、二营,

在海东郡建设中快速成长的第三营,

由河北军整编而来的第四营,

执行特殊任务的斥候营,

各营的兵员构成、装备标准、训练水平、纪律性和作战风格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统一作战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相互配合的问题也很大。

组织军官交流任职,就是针对这些现实问题,保证各营纪律性、战斗意志和协调配合一致的实际行动。

同时,也是为了打压军中正在形成的各个山头。

在同舟社,除了徐泽,没有谁是不能替换的,干得不好或是不想干,随时可以将你拿掉。

人才使用上能上也能下,不听差遣想搞事的,先看看自己头够不够铁。

三是实行多样化编制,将营一级定为甲、乙两种。

徐泽把第二将五百人一指挥的大编制定为甲种营,新编辽籍兵马则编为三百人一营的乙种营。

乙种营营以下也没有照搬宋军的编制,而是采用泸南整编夷丁的“都什伍”的垂直指挥体系。

包含镇东关水师在内的降兵全部编为四个陆营,营官统一都称营正。

乙种营的装备标准、官兵待遇、营正官阶和晋升空间都要比甲种营差不少,有些类似大宋厢军和禁军的差距,区别只在于乙种营也必须承担战斗任务。

徐泽并不是歧视投靠的辽人,故意把他们编作炮灰部队。

实际上,因为完整获得了安复军武库,同舟社乙种营的装备水平甚至要明显好于辽国的部族军。

而相对于甲种营“差不少”的待遇,也比辽国同阶官兵强一些。

之所以选择小编制,恰恰是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最优解。

和当初在泸南整编夷丁一样,装备简陋、训练不足等客观条件,决定了过于复杂的“先进”大编制无法使辽籍整编军获得相应的战斗力。

还会出现一些编制的人员因为缺乏相应装备,在战斗中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情况。

种田必须有条不紊,一个计划管几年,轻易不能更改,但打仗不行,东京道局势数日一变,没人会给同舟社充裕的时间,让你准备好了才打下一仗。

在部队随时都要准备战斗的情况下,低级、简单,便于指挥,能尽快形成一定战斗力的小营编制,才是徐泽需要的好编制

这种“速成”军队战斗力的天花板必然不高,徐泽也给了他们出路经过血火考验的乙种营可以升为甲种营。

当然,晋升的条件有很多根本原因是徐泽暂时没法弄到大量甲胄弓弩装备新编军。

与整编泸南夷丁不一样的一点,是苏州的兵员成分更加复杂。

严格的划分,新编军中,渤海、辽系女直、高丽、奚、汉等各族皆有,辽国惯有的做法是依据种族不同,编成不同的军队。

徐泽当然不可能照搬辽国的落后传统,他的办法简单粗暴不管兵员的民族成分,全部打散混编。

此时的民族本就是伪概念,所谓“民族”,并不存在极强的自我意识。

不论辽、金,还是后来的蒙元,与大宋作战的主力中,都不乏战斗力极强的汉人。

而辽国征伐女直人的数次大战中,最卖力的不是契丹兵,反而是辽系女直和渤海人都与生女直人同源。

辽国不乏智者,之所以坚持依据民族编制军队,也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其统治者契丹贵族只占人口的极少数,强化国内各种族的独特性,实际就是承认一些偏远部族首领的特权,以此换取他们对朝廷权威的支持,减少维稳压力。

后世的灯塔国也有类似的操作,不同的是,其统治者人为划分国内各种种群,让他们互掐内耗,以此转移本该针对自己的矛盾。

关于这一点,伟人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论点最有针对性。

除了极少数高高在上的“大户”“头人”“首领”,无论什么种族,他们中的绝大多人都处在社会底层,都有“活下去”“活出人样”的强烈诉求,他们本就是天然的阶级同盟。

辽国所谓的民族,更多的是一些人依据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居住地不同组成的族群,以对抗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其他族群竞争,获得相对的安全和生存需要。

徐泽暂时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但在苏州的大户遭受沉重打击无力反抗的局面下,不趁机清除各族在军中的独特性,赋予各族兵士“公平”的竞争机会,还人为划分各族军队,那就真是脑子坏了。

当然,混编肯定有困难,而且还不少,也会使得军队在一定时间内的战斗力提升缓慢,但徐泽最不怕的就是困难。

部分“少数民族”士兵听不懂汉语口令

去年在泸南整编夷丁时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稍加改进就拿来接着可以用。

在初期肯定会造成一定的不便,但到了后期,这些成功掌握汉语的士兵都会是非常好的苗子不仅仅是当兵,退役后也一样。

风俗习惯差异很大

不存在的

苏州地区的各民族长期杂居,彼此之间的差异本就不是很大。

且身处乱世,先“活下去”,再“活出人样”才是绝大部分人的梦想。

没白面就不能吃米饭没鱼就不能吃肉

在“活下去”的考验面前,所谓的风俗习惯重要吗重要吗重要吗

徐泽真正要把握的,无非是三点。

一是把民政建设抓紧不放,以今昔的鲜明对比,让治下辽人自己坚定选择,这点已经初具成效,只看转户入伍的士兵日常表现就知道了。

二是保证军法森严,以严明的纪律约束部队,使其即便面对敌人的箭雨和铁骑,也会在接到命令后,义无反顾的冲锋。

其实,在最初同舟社大军入城当众处罚“自己人”时,就给全城百姓留下了同舟社纪律严明的深刻印象,以后所要做的,只是坚持不懈的灌输、强化和奖惩。

三是给予底层士兵看得见、摸得着的上升渠道,这点徐泽更是早就摸索出一整套的制度和办法。

仅仅是入伍头两天的伍、什长推选,便让辽籍贯士兵明白了军中多的是翻身往上爬的机会,前提是听话、敢拼。

辽籍士卒训练激情高涨,就连日常交流中,说的最多的词也变成了“咱们同舟社”。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