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259章 供养

水浒新秩序 第259章 供养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3:54:28 来源:就爱谈小说

离来苏县城越近,韩观心中的疑惑越深。

即便以耕战为主务的顺化城,农忙时节也很难看到这么多人一起劳动。

开荒的、犁地的、挑粪的、铲草的、撒种的

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碌的农人,这还是以防备南朝入侵为第一要务的安复军么

“康小哥,他们都是安复军的农人”

“不全是。”

康达自豪地道“那些戴着印字草帽的,是俺们同舟社调来的劝农官。”

韩观听出了潜台词劝农官不是安复军的人,同舟社也是独立于安复军以外的组织。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同舟社的真实背景到底是什么呢

他原本猜测所谓的“同舟社”,是南朝为掩盖趁火打劫入侵大辽事实设置的傀儡,现在看来应该不是。

毕竟,以南朝之豪富,就算是整个燕云十六州几百万人也养得起,绝对不会在苏州这里费神费力的辛苦开荒种田。

可若不是南朝,他们又哪里来这么多强悍的汉人军队

一阵竹哨声打乱了韩观的沉思。

哨声后,农人们聚到一起,坐地休息,聚精会神地听那劝农官站着讲些什么,还有人挑着茶桶过来,想喝的人自己去接。

韩观意识到这里的农人竟然是集体劳作,身为刺史,他知道顺化城立城之初也曾集体劳动过,但没过多久就分开了。

王罕不甚清楚百年前的事情,顺化城也要练兵,但仅限于农闲时节和青壮,农忙时却是各顾各家,很好奇安复军农人的生产方式。

“康大哥,怎么安复军的农人也要军管”

同舟社下派的劝农官实际上也是各村共建会发展的负责人,也要和大宋一样建立保甲和互助组。

但这段时间的任务以准备春耕为主,组织村民训练和学习的任务,只能穿插到日常上工中潜移默化,更谈不上“军管”。

康达笑道“这哪是军管嘛,俺们同舟社当初军管的时候,可是连服装都是统一的。”

康达回想起同舟社和康家庄合办运动会的场景,那时的他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同舟社也是“梁山同舟社”。

那以前,最深的记忆就是“饿”,醒来就饿,睡着了也饿醒,做梦都想吃东西。

自己吃的第一顿饱饭,还是长兄康狸在运动会上赢来的粮食做的,从那以后,家中的日子就慢慢改善了。

长兄如今已是水营的都头,薪水高,补贴足,自己也当了兵,家人又各有工作,自然早就不会饿肚子了。

“没军管,为何他们一起劳作,还有那三个汉子走路,也是有板有眼”

经王罕提醒,韩观才注意到几个挑粪的汉子卸下粪桶后朝人群走去,三人无意识的走到了一起,每一步的步幅和步速都差不多。

这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阵列训练后养成的本能,普通百姓极少有这种习惯。

“那几个啊,是俺们同舟社乙种营的兵士,前段时日的训练效果很好,社首给他们分批放了假,估计在家里闲不住,自己到农场帮工吧”

韩观注意到“农场”一词,确信安复军就是集体劳作。

天下再乱也要吃饭,只要一天不打仗,地就不能一天不种。

顺化城如今很多家庭缺乏青壮劳力,他也想过组织集体劳作,只是这事组织不难,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却难。

韩观问“既然是农场,为何他们要如此卖力”

“他们都是没有地没牛没耕具的转户,同舟社给他们分配了田地,还借农具和耕牛给他们用,只是很多人不太会种地,便想出了这个合办农场的主意。”

“农场只办五年,然后就分到各家,在自家地里干活,不卖力怎么行”

康达只讲了一些皮毛,实际上,他对“分地到户”的具体操作也不甚熟悉。

他是宋人下户出身,不太理解辽人将土地“寄存”给官府的行为,对农场古怪的运行方式也不甚关心,只是得了徐泽吩咐才提前做了相关功课。

韩观心中还有很多疑惑,但知道不能再多问,自己来安复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种地”,以现在的顺化城的人力,种地确实比较苦,但都是熟地,终究饿不死。

继续往南,韩观终于见到了“正常的”乡间场景三三两两的自耕农在周边农场狂热转户的刺激下,也下到自家的地里侍弄几下。

然后又是“不正常”的情况。

一些百人队都在乡下训练,村户们却不避着他们,兵士们还带着工具,顺便平整来回的道路。

王罕很好奇兵士们为何要整路。

康达道“这是社首的要求,部队要对防区地理信息了如指掌,最偏远的村社也必须在一日内能够到达。”

韩观终于明白了为何同舟社敢将战俘“散养”。

分级且给予希望的劳动改造制度,

完善的烽燧信息传递模式,

深入基层的内部管控,

快速到位的道路系统,

再加上强大有力的军队威慑,这些战俘要有多蠢才会想着惹事

看到此处,韩观已经不再想同舟社的真实背景了。

不管这个神秘组织什么来头,以其展现的严密、强大、自信和包容,在当前混乱的局面下,绝对能给顺化城强有力的庇护。

终于到了安复军官衙,韩观却没见着徐泽。

相互见礼后,留守官衙的赵遹道“社首有回总社了,授权本官署理日常政务,韩刺史有事可以直接讲,若想见节度使,本官也可以安排。”

赵遹虽然衣着朴素,也没摆官架子,但举手投足流露出的儒雅和从容却让韩观很是震惊,便是东京留守司的要员们,也没有眼前这位长史的气场强。

从赵遹的话语中,韩观也听出了蒲离卜还活着,他们连契丹人都能容得下,应该更没必要害自己一个主动投诚的汉人。

“赵长史,下官前来,是要汇报辽阳最新动向,前些时日,皇帝遣人招抚高永昌,逆贼不从,还攻陷了三十余州。”

这些情报赵遹其实已经知道了,但仍听得很认真,韩观也见对方如此神态,索性和盘托出。

“前番安复军救援小城,全歼贼军之事传到镇海府,彼处奚人霞底部遣人相询,可否举族迁来苏州避乱”

赵遹不动声色地问“霞底部有多少人”

“应该有九百多人。”

奚人属东胡一支,以游猎、畜牧为主,兼作农耕,善于造车,在辽国诸族中的地位仅次于契丹,属于“有钱”又有地位的种族。

高永昌起事后,为了获得更多渤海人支持,便对奚人大肆屠戮,奚部来投当不会有诈。

九百人的小部族而已,青壮顶天了也就三百百,在苏州根本翻不起浪,可以轻松消化。

前番贼军被俘后,境内渤海青壮偏多,始终是个隐患。

虽然徐泽刻意淡化种族问题,但这问题既然存在,就有起存在的市场,短期内很难消除,正好可以引进部分奚人,稀释其比率。

赵遹略作思考,道“可以,整个部族集体迁徙,恐途中有意外,你通知他们将物资提前装车,二十四日我们会派水师战船到庄河口接应,超过申时不候。”

徐泽和赵遹讨论过同舟社在辽东的近期目标,得出的结论是以苏州为战略支点,顺化城为防御前沿,基本消化苏州之前,暂不向外扩张。

但辽国的生存策略不比大宋,“高筑墙缓称王”只会招来贪婪的豺狼。

这里的斗争艺术更直接,局势越混乱,越要高调亮出自己的拳头和肌肉,这样才能少很多麻烦。。

大军从陆地上跨州过县展示武力很难,但水师却可以到达辽东南部大部分地方的州县。

放着整个辽东半岛最强大的水师不动,那就太傻了。

韩观没想到这么大事赵遹竟然一口应下,而且还派水师战船一次性帮近千人搬家。

部族搬家可不比军队行军,牛、马、家具,还有乱七八糟的破烂玩意一大堆,没有人会舍得扔掉,需要的运力不小,要用到的船多了去。

赵遹这个长史就可以一口应下,仅此一事,就可以看出安复军的实力有多雄厚。

韩观当即不再犹豫,起身施礼,道

“赵长史,顺化城城前番遭贼军围困,城中损失颇重,如今春耕在即,小城难以兼顾,

可否请贵部出一部兵马接管小城防务,再派劝农官指导本城耕作,小城百姓愿意一心种田,以全力供养大军。”

赵遹爽快应下“可”

s最近有活动,还有这么多书友投了月票,没啥说的,努力码稿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