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446章 汤武还是黄巢

水浒新秩序 第446章 汤武还是黄巢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3:54:28 来源:就爱谈小说

徐泽的利益分析还没开始,列席会议的原密州知州罗仲彦却抢先发了言。

“徐社首,同舟社莫非就有办法避免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的情况”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句话,出自春秋左传庄公十一年。

本朝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人合撰的新唐书中,也引用了这句。

宋人在史学上的成就极高,能成为华夏封建时代治史的鼎盛期,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大宋的精英分子们试图以史为鉴,

在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中,探寻治国理政的真理,解析曾经出现的深坑和“雷区”,以期既能再度开创盛世,又可避免五代历史的重演。

历史其实是在不断重新构建的过程,不容割断,空中建不起楼阁,没有传承就不会有现在和未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虽然在原本的历史线上,大宋最终没能成功,但无论其勇于改革,还是精于探索,却是值得赞扬的。

大宋治史上的极高成就,让之后的千年都能受用不尽。

从真正开始大一统的秦、汉算起,至今仅仅千余年的“华夏帝国”,还很年轻。

华夏人还没有经过后世万邦来踩的老大帝国悲哀,此时思想上的反思深度也远远不够。

华夏的历代精英们虽然对王朝“其兴也悖其亡也忽”的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

但绝大部分的人还没能明白这是“避免不了”的“历史周期律”,基本还停留在圣人出天下安,桀、纣生世间乱的高度。

以这个观念来看,很多事就无法找到准确的答案。

比如现在的大宋官家,行事确实荒唐,但赵佶比之夏桀、商纣如何

至少现在看来,其人要远胜于二者。

赵佶不是桀、纣,大宋的富足稳定也远胜夏、商,为什么会灭亡

即便当今天子不行,等下任天子振作了,这个王朝照样能够中兴。

既然王朝不会灭亡,就算混乱一段时间,也还有机会中兴,哪为什么要造反

黑暗绝望的五代乱世即便已经过去百余年,也仍是宋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因为见识过真正的黑暗,宋人才会格外珍惜光明,哪怕现在不那么光明了,但昏暗也好过黑暗。

自古以来,以吊民伐罪之名,行窃国弄权之实的阴谋家多了去。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成功了,天下重又快速安定下来,才是“汤武革命”。

失败了,则是祸乱天下,开启乱世的“黄巢之乱”。

所以,即便大宋朝廷烂透了,也没人期望改朝换代。

因为,相对于大宋的腐朽堕落,时人更怕再次经历黑暗绝望的乱世。

迎着罗仲彦倔犟的眼神,徐泽很果断地答道

“不能”

罗仲彦并不是赵遹那种能臣干吏,也不是宗泽这等只忠于心中社稷的理想主义者。

其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忠”,但他的忠是忠于大宋。

他的这句问话,既可以理解为询问徐泽是否有安天下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劝告徐泽如果做不了“革命”的“汤武”,就别做祸乱天下的“黄巢”。

换成几年前的徐泽,根本就不会浪费时间搭理这种脑壳坏掉的人。

但随着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深入,站的角度越高,看的越透,

徐泽就越能够理解处于时代之中各类人的无力和无奈。

其人完全可以将当初说服宗泽的一套歪歪理稍加修改,再说一遍。

告诉罗仲彦,就算没有他徐泽,没有正在崛起的金人,已经乱到了根的大宋也必然会灭亡。

而他徐泽,就是“革命”的“汤武”,就是能带领大部分人,提前结束这乱世的豪杰。

但徐泽不想忽悠罗仲彦,更不想欺骗自己,才会干脆地回答“不能”。

因为,同舟社已经发展到了必须面对这个问题的一步了,这是没法回避的事情。

徐泽的记忆中,后世,黄炎培也问过伟人类似的问题。

当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中国的革命尚未看到全面胜利的曙光。

已经六十八岁的黄炎培,经历了光绪、宣统、北洋政府、南京国府等年间的历史洪流,阅历极为丰富,可他从来没见过有什么长久的事情。

其人感慨“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黄炎培认为,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创业初期的条件都很艰苦,又有很多内外的压力,一有不甚,就是败亡的结局。

因此,组织中的成员不敢不谨慎,不敢不用心,不敢不努力。

但是创业成功之后,创始者功成名就,要享受荣华富贵了,再也没有努力奋斗干事业的雄心和忍耐精神。

而且,作为致力于夺取政权的组织,一旦坐了江山,就不再是以前那种好调头的小船,

这个时候,组织要应付的事情特别多,内外环境也特别复杂,此消彼长之下,组织的生命力也就到头了。

对于黄炎培这个问题,伟人肃然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今时不同后世,自然不能照搬伟人给出的答案。

而且,彼时的伟人虽然向黄炎培给出了自信且响亮的回答。

十四后,更是壮志满怀地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篇。

但三十年后,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伟人却写下了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s业余创作,为了应对工作忙没时间码稿的情况,我是习惯屯稿子的。

非常巧合,这一章的初稿写于12月26日。

这段时间见识了好多匪夷所思的大事件,影响了心情,导致码字静不下心。

反复写,不断改,来来回回删了至少两万字,还是有些不满意。

卡文了

七天的时间,一共写了四章。

一直等到元月一日这天,没存稿了,才仓促定稿。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