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第513章 小半天一座桥

水浒新秩序 第第513章 小半天一座桥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3:54:28 来源:就爱谈小说

徐泽指向的位置,正是后世新沂市的大略方位,精于山川地理的张叔夜当然能看出此处的战略价值。

在这个三州军交接的位置筑城,再跟上道路建设,不仅能让三地互通有无,更让彼此连为一体。

但天下的聪明人何其多,徐社首能看到的好地方,肯定早就有人看到,赵宋朝廷之所以放弃这么好的地方不设县加强管理,自有其原因。

沭水四季流量变化大,官府对其治理又很不够,导致洪水经常泛滥,冲毁周边。

所以,徐泽说这里“灌溉方便”,纯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他看中此地的,不是暂时无法兑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是战略价值。

在完成对沭水的有效治理前,往此地迁民垦殖,建县设官做不到,却不代表不能择一地势较高处修筑军事堡寨。

只是,真要在这里修筑堡寨的话,朝廷怕是要极度紧张,立即派兵来攻打了。

毕竟同舟社占着远离下邳的临沂,朝廷还能装糊涂,安慰自己贼人一时过不来。

临沂离淮阳军治所下邳甚远,两地虽有沂水相连,但朝廷之前在河畔构筑了几座堡寨,“足以”控制大军快速南下。

若是社首提议的此城筑成,则朝廷之前在两地边界处构筑的防御体系将失去作用。

淮阳军治所下邳也将如去年京东大战中的彭城一样,直接暴露在同军兵锋之下。

张叔夜刚刚加入同舟社,还不清楚徐泽的具体战略步骤。

其人觉得在此筑城固然有奇效,但筑城之后还要再面对四面环水,易守难攻的下邳。

相比直接率军南下夺取涟水军,进而威胁近在咫尺的楚州山阳县这个漕运要点来说,显得有些不合算。

“社首,在如此紧要的位置筑城,朝廷怕是要大动干戈了,为何不直下涟水军再取山阳县”

到底是刚刚投靠同舟社,张叔夜对“赵宋”的情感仍然很复杂,话中便多了一些试探。

徐泽欣赏张叔夜的才干,为了折服其人,之前在诸城抖了不少“料”。

但张叔夜尚处在考察期,徐泽当然不可能告诉他既要让赵宋朝廷屈服,又不能将其一下子打崩的大战略。

而且,徐泽还有些担心同舟社若在淮南投入过多的力量,又彻底阻断了东南漕运,让赵宋朝廷看不到希望,保不准就有哪个疯狂的家伙提出掘黄河以淹敌的建议。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赵宋“以水阻敌”是有前科的,这个传统甚至可以追朔到仁宗朝。

过去百年期间,原本东流的黄河在赵宋朝廷的强力干预下,生生改道北流了,为的就是阻截可能南下的辽人。

赵宋历史上有名的“三易回河”中的第二次,便影响到了京东西路的梁山泊和淮南东路的淮河下游。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五月,荥泽河堤急,诏判都水监俞光往治之。

是岁七月,河复溢卫州王供及汲县上下埽、怀州黄沁、滑州韩村;

已丑,遂大决于澶州曹村,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

这次决堤使得河北水系被破坏,黄河乱流制造了庞大的黄泛区,彼处大河行流散漫,河内殊无紧流,旋生滩碛,动辄就发生水患。

四年前,林冲便是因为黄河决堤形成的洪灾,在沧州待不下去了才来之罘湾投奔徐泽。

神宗朝的这次回河,还使得南清河带着大量的泥沙南下,让原本相对稳定的淮河失去控制,之后淮河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便骤增。

这就是赵宋留给其后金、元、明、清四个王朝大几百年享用不尽的“遗产”,也是同舟社日后不得不面对的大难题。

自古以来,治水都是举国之力才能为的大事,而且稍有不甚就会导致民怨沸腾,政权覆灭。

以同舟社现在的实力和地盘,徐泽当然不可能分不清轻重,做这等没头没脑的事,但也不能全无准备。

过去的几年,他一直在占领区内大力推进水利工程,既是提升农业基础建设水平的需要,也是为解决这一难题积累人才和经验。

但这些事就没必要对张叔夜讲了,徐泽做事向来都是藏头露尾,让人难窥其全貌。

“淮阳军本就隶属于京东东路,李子义既为经略副使,在淮阳军筑城以沟通三地,乃职责所在。取海州已是不得已而为之,岂能舍近求远,再下涟水军和楚州,扰乱民生”

张叔夜入社的时间太短,还没有适应徐泽说话的风格,猜不出社首的心思,张了张嘴,终是没有再说话。

徐泽转身,吩咐道“开始吧”

听到命令,李忠所在的工兵营立即出动,开始架设浮桥。

在此筑城这么大的事,当然不可能是临时起意。

自去年与赵宋朝廷达成停战协议后,徐泽就命时迁亲自带人测绘这一带的地形,并走访了周边百姓,询问沭水水文数据后,才确定最终的筑城地点。

以三师师正牛皋的战力,渡过不算太宽的沭水立营筑城,并不是多难的事。

但徐泽仍很重视,亲往一线查看,给了三师工兵营极大的压力。

架设浮桥前几天,李忠用小船带着丝绳在河面上往返丈量十余次,反复确认架桥处河面的准确宽度。

又于上游准备平底沙船二十余艘,载巨竹运至此处试架浮桥,

架桥时,先在河岸把每三艘联成一段一段的浮桥单元,然后衔尾运至河中,逐一拼接成桥。

这样能使众多人员同时操作,而且大量作业在河岸进行,更快捷更安全。

考虑到现在是夏日,上游随时都可能涨水,李忠除了在两岸打桩固定浮桥外,还加用了六个大铁锚,将浮桥固定在河中。

浮桥的中断,考虑到河水急流,乃用筏替舟,以减少迎水面,降低桥身受到的水压。

因为海州的“意外”陷落,淮阳军知军担心派的兵少了不够红五营吃,派得多了又担心下邳、宿迁守不住,其人不敢担责,只维持之前的兵力部署,没做任何调整。

所以,这一片平日里几乎没有宋军来此巡逻。

即便如此,李忠也不敢有半点含糊,严格落实桥面铺沙、上游设置铁索等手段,以达到防火攻、防撞击的要求。

在社首和张知州的见证下,工程营仅仅用了两个时辰便架设完了浮桥。

整个过程快速又有序,一如之前四师占领朐山的“战斗”一样。

晚饭前,三师就已经在河对岸筑起了坚固的营寨。

待淮阳军驻军的巡逻分队发现此处异常时,已经是两天后了。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