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545章 治水先治人

水浒新秩序 第545章 治水先治人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3:54:28 来源:就爱谈小说

时间进入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的正月。

去年京东东路发生的动乱早就平息,社会秩序也稳定下来了,同舟社总部暂时还没有搬迁,但社首已经赶到了河北东路的“新战场”。

沧州清池县。

徐泽正与知沧州事彭如圭骑着马巡堤,查探沿途的情况。

“彭知州,以往每年凌汛,此处黄河段的水位要到何处”

彭如圭和宗泽同年时年六十周岁,但身体却远不及宗长史,徐泽特意让亲卫准备了一匹性子温顺的骡马供其骑乘。

“最高时离堤顶一丈零六寸,前面长芦镇有记录历年数据的水则碑。”

沧州是“黄泛区”,大小洪灾常年不断,知州彭如圭在防汛上投入的精力显然很多,一口就答上了宣抚使的提问,随即又忧心忡忡地补充了一句。

“只是,这几年屡屡溃堤,河道变更很大,这些数据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见彭如圭不时捶腰,徐泽知其人不耐久骑,下了马。

立时有亲卫过来接过缰绳,牵走了马。

徐泽看着不远处的长芦镇,面色颇有些凝重。

沧州他来过,不算陌生,但几年过去,记忆中的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官当年出行辽东,曾途经本地,长芦镇应该不在此处,人口也比当下稠密不少,不曾想沧州如今却越发凋敝。”

彭如圭跟着长叹一声。

“是天灾。政和五年十月,黄河决冀州枣强埽,随后淹沧州,民户逃亡大半;政和七年,河间府、沧州段河堤大决,清池城不没者三版计量城墙的度量单位,每版高二尺,长八尺,接连大水,沧州元气大伤啊”

这两件事徐泽都知道。

政和五年的决堤发生在冀州,隔着河间府、永静军两地,洪水到达沧州时,已经平缓了很多,但也产生了大量流民。

林冲便是因为受了灾,一家人在沧州待不下去了,才跑到之罘湾投奔彼时还是登州第二将副将的徐泽。

而政和七年的这次决堤,决口大,洪水来势凶猛,河间府、永静军、沧州、清州、霸州、莫州、信安军等府军州均受洪水摧残,百姓死伤无数,朝廷公布的数据是“民死者百余万”。

尚未结束的两浙路兵灾,徐泽估计最终死亡民众至少百万,河北东路一次水患,也是百余万。

史官只记下了冰冷的数据,消失的却是无数活生生的人命。

“生民艰难,生于河北更艰难啊”

“是啊,崇宁元年公元1102,沧州在籍户数为六万五千八百五十一,两年前再造册,却只剩下了一万八千七百三十四,生民何其艰难。”

沧州是河北两路地域最广的州,管辖面积比起河间、大名等府还要大得多,而且是适于耕种的平原地区,但在籍人口却少得令人发指。

须知道,多山少地面积还狭小很多的登州,上次统计的户数就有十二万一千二百七十三,是沧州的六倍多

以华夏人对土地的执着,若不是沧州水灾连年,怎会让这片膏腴之地“白白闲置”

“本官有志于束缚黄河之害,不知彭知州有何教我”

彭如圭祖辈少有高寿者,其人指不定哪天睡过去就再也醒不来,早看开了世间万事,徐泽有心请教,其人也就放开了讲。

“黄河之水奔流澎湃,非人力可约束,敬天明德顺应自然方是大道,这水治不得,越治越坏事”

不怪彭如圭小题大做,对徐泽如此苦心劝谏,他说这话是有时代背景的。

动辄就泛滥的黄河是宋人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比泛滥的黄河更让赵宋君臣害怕的,则是随时可覆灭赵家王朝的辽国铁骑。

赵宋君臣惧辽入骨,又没有燕云十六州等形胜之地抵挡游牧政权,黄河便是赵宋阻挡强敌辽国的唯一天然屏障。

尽管历史上的辽国后来金国也是南下,黄河都没起到什么作用。

很多人也都知道冬天结冰的黄河基本起不到阻敌作用,但有总比没有更好,心理倚仗也是倚仗不是

可是后来,这个心理倚仗也要消失了。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著作佐郎李垂通过观察发现黄河有向北改道的趋势。

要是黄河北流进入辽国境内,那赵宋阻止辽军的天然屏障要消失不说,辽国还多了一条南下直入开封的宽阔水道,这还得了

李垂根据自己的推断结果,向真宗皇帝上导河形胜书。

其人提出开挖六条导洪入海的河流,引导本要北流的黄河东流,以促进两岸农业大发展,还能阻止辽国南下,一举多得,计划完美无缺。

但李垂刻意淡化了一点黄河之所以会改道向北流,乃是因为北边地势低而东面地势高,以彼时的生产力,幻想约束黄河之水逆地势而行是多么的不靠谱。

赵宋朝廷还真就李垂提出的构想进行了研讨、预算,确定需“筑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万七千,工至四十日,颇为烦费”。

曾被寇准“孤注一掷”的真宗皇帝也被庞大的工程量吓到,否定了李垂这个异想天开的设想。

但三十六年后,黄河澶州商胡口决堤,河水真的改道向北流了。

面对辽国随时都能南下的巨大危机,惧辽入骨的赵宋君臣重新拾起李垂的计划。

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五十多年间,赵宋朝廷先后三次强行约束已经向北流的黄河,妄图让其改道为继续东流。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易回河”大事件。

违背自然规律和彼时的生产力的盲目行动,结果可想而知

三次皆回河都失败了,而且,每次都引发超级大洪水。

如此一番乱折腾,不仅没有防住北方强邻,还将勉强可治的黄河变得没法治。

传统的中原粮仓,也折腾成了活下去都要靠运气的“黄泛区”。

所以,时人对约束黄河之水的行为,皆抱着恐惧和排斥心理。

已经看淡生死的彭如圭劝谏徐泽,就是不希望他再逆天而行,造成更大的灾难。

河堤下,林冲已经带着柴进回来复命了。

徐泽朝二人点头,示意他们稍等,随即转向彭如圭,语气坚定地道

“不远在数千年前的上古,大禹就统彼时还很少的华夏子民,成功治理了同样泛滥的黄河之水。可见黄河不是不能治,而是不能乱治。赵宋几十年来之所以治水失败,原因也不在治水,而是幻想以水治人”

“黄河是华夏文明之河,一直都没有完成大一统的赵宋王朝囿于割据,还想将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也困于自己的小格局内,当然会失败”

“黄河能治且一定能治好,但治水之前先治人,治黄河之前,先收拾这旧河山”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