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668章 千里送骂

水浒新秩序 第668章 千里送骂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3:54:28 来源:就爱谈小说

“子能”是赵宋中书侍郎张邦昌的表字,其人曾多次出使联络徐泽,他在这个时候赶来燕京,自然是再次代表朝廷向徐泽传旨的。

同舟社拿下燕京后,徐泽就立即派人前往东京向朝廷报捷。

但开封百姓都已经传颂萧近海的“燕山有道几人行,但见遮天新雉鸣”燕云十六州行,热议新取得的白州、隰州等地的历史沿革了。

赵宋君臣却愣是装聋作哑,迟迟不对北伐之事作出回应。

直到赵佶起用谭稹为河东路宣抚使,并成功“收复”朔州的消息传回东京,朝廷才匆匆派张邦昌启行,前往燕京宣旨。

以徐泽的政治智慧,自然能看懂赵宋君臣究竟玩的啥名堂。

其人当初报捷,自然不是为了向朝廷讨要什么封赏。

简单说,徐泽就是给赵宋朝廷一个定心丸,免得在同舟社北伐的关键时刻,这帮家伙在后面瞎扯蛋。

没想到赵宋君臣却看不清形势,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居然就此拿捏起架子来。

如今,北伐告一段落,同舟社即将建国,诸事繁忙,徐泽更没心思陪这帮自欺欺人的政治小丑玩。

所以,徐泽便将传旨的张邦昌直接晾到一边。

“慌啥让他接着等。”

宗泽其实也不怎么关心朝廷来使之事,社首既然发了话,他也就不再纠缠,转而询问另一件事。

“社首,众官劝进一事,是不是要给个回应了”

这段时间,自辽东巡抚龚孝序和第三军军正李逵一文一武率先上表劝进后,同舟社治下文武开始争相上表,徐泽都选择“留中”处理。

劝进一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进忠信”,偶尔也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赵宋皇帝阅兵便要赏管军三盏劝进酒。

可这个词一旦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严肃无比,往往预示着皇权更迭。

其实,劝进一事说起来也不复杂,无非就是贤臣上表,论证新政权建立新帝登基的举动多么顺天应人,敦促王者尽快践祚,带领整个天下奔大同之类。

通常情况下,被劝进者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则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走完这个流程,就可以正式建国称帝了。

同舟社虽然孕育于赵宋之内,却是白手起家,从一开始就自成一体。

而且,一直致力于民生,稳天下而非乱天下,行得稳站得正;

现在,又以一已之力灭掉了赵宋的头号强敌大辽,恢复燕云之地,洗刷宋人百年耻辱。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同舟社建国都挑不出毛病,本不需要再劝进,徐泽也不喜欢玩这套反复繁琐的把戏。

依其人的本性,直接举行一个仪式,宣布建国就完了。

但建国称帝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必须非常严肃,不能搞得太野鸡。

至少,要让治下的官员和百姓觉得非常严肃才行。

其实,自之罘湾大改组,成立军政分离的部曹制后,同舟社就已经能够行事国家政权的绝大部分功能了。

但名不正则言不顺,名至方能实归。

很多百姓受限于见识和阅历,还不能准确理解赵宋朝廷和同舟社的微妙关系,更无法理解赵官家和徐社首的谁“管”谁。

各地的官员需要建立正规的国家,以更多的晋升空间;而总部各部、曹首也想将自己不伦不类的职务换成更能光宗耀祖的三公九卿。

劝社首登基,无疑是风险很小回报极高的政治投机,对同舟社的各级官员来说,绝对是当前的头号大事。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即便掌握着超前知识的穿越者,也不能过于标新立异。

只有先尊重时俗,融入时俗,才能逐步影响并改变时俗。

“嗯。”

徐泽点点头,算是回应了宗泽的话。

走流程就走流程吧,治下官员多写几遍劝进表也费不了多少时间。

同舟社无论何时建国,该进行的社会改革都要稳步推进,不能停顿,只待内外部条件成熟,就要分步骤实施。

“由你牵头,对我们即将建国的国号、年号、国都、政体等相关事项进行讨论,就半个月内吧,至少拿三个方案给我。”

同舟社社务部之下,暂时还没有设置“礼曹”,所以这事只能由宗泽这个长史亲自牵头了。

对此,干劲十足的宗长史自不会有怨言。

“属下明白”

徐泽虽然答应了宗泽开始走劝进建国的流程,可等这套流程走完并进入建国实质操作阶段,还需要一段时日。

而其人现在要做的几件阶段性任务中,就有几件创造外部环境的大事。

其中,就包括对赵宋朝廷来使的处理。

将朝廷使者张邦昌晾起,并不是徐泽故意耍威风,这件事本身也代表着同舟社对赵宋朝廷的态度。

而被软禁在馆舍之中的张邦昌,这段时间也受尽了内心煎熬。

同舟社北伐成功,赵宋朝廷却失声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究其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赵宋的决策者们事到临头才发现,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徐泽北伐之前,曾在大名府之战时,向童贯派出的使者王汰暗示“复燕云者王”。

但像同舟社这种独立性极强的势力,朝廷一旦封了其领袖为王,基本上就意味着帝国准备走禅让的流程了。

很明显,徐泽“想要”的这一封赏,不仅失去江山后就可能丧命的天子绝不可能答应,绝大部分重臣也不可能答应。

其实,朝廷重臣并不是不能接受换东家。

打不赢就投降并不丢人,只要能保住个人富贵和家族传承,有的是人愿意投降。

但同舟社自成体系,已经有一套完整的理政班子了。

赵宋若是投降,出职地方的实干家和少壮派,尚未入仕的士子,还有机会跟着同舟社做事,甚至走上高位。

但已经走上高位的赵宋实权重臣们,保住现在的位置基本不用想了。

就算腆着脸吃点残羹冷炙,都要看别人脸色。

更关键的是,同舟社的政策极大的损害了他们家族的长远利益。

新旧更替,旧政权的重臣主动退出,作为交换,让自己的子侄走上去,以保住家族长久富贵,也是可以考虑的选项。

可同舟社不承认荫补制度,所有官员任职前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考试;

还竭泽而渔,制定重税,逼迫勤俭持家的百姓卖地分宗,甚至还野蛮地逼迫大族迁往燕云苦寒之地;

更毁圣人之教,以歪理邪说治国,让“耕读传家”的自家既没法继续“耕”,也没法“读”,更没法“传家”;

同舟社北伐成功后,故意选契丹人作的诗来宣传,听说同军中还有很多这样身居高位的蛮夷,此举更显露徐泽此贼无祖无宗、无法无天、无教无化的野蛮秉性。

以上种种,都把重臣们逼到了徐泽的对立面,且没有妥协的可能性。

经过这么多年的较量,众人已经看清楚了,徐泽这样的狼子,是喂不饱的。

只是,同舟社势力已成,朝廷打又打不赢,北伐成功这么大的事,不封赏也确实不行,真把徐泽惹毛了,谁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所以,才有了以谭稹为河东路宣抚使,并“收复”朔州一事。

以此证明朝廷还是有人的,徐泽能收复燕京,谭稹也能收复朔州。

徐泽虽有功劳,但也就比谭稹大那么一点点。

嗯,就是一点点。

张邦昌前来,带来的圣旨主要有两层意思。

其一,降燕京为燕山府;

其二,封徐泽为光兴军、广德军、德顺军节度使。

前年在济南府劝徐泽息兵时,其人就已经被这军头誓师吓出了心理阴影。

这次传达这样的旨意,更是有极大几率会触怒徐泽,张邦昌非常害怕,一再推辞。

但君臣们一合计,没人比他更合适,不愿来不敢来也必须来。

这段时间,张邦昌满肚子里想的,便是如何应对徐泽的雷霆之怒。

“张相公,我要的东西朝廷给不了,圣旨就不用宣读了。直接说重点吧,你们酝酿了这么久,究竟准备与同舟社建立怎样的新型关系”

两日后,日理万机的同舟社徐泽终于接见了赵宋天使张邦昌,但其人一张嘴,便让后者搜肠刮肚的措辞全没了用处。

“这,此事,此事邦昌不敢擅断。”

张邦昌瞠目结舌,这事他确实不敢乱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一个宰相都不敢擅断,莫非要天子亲自来,也可以,你回去问下赵佶,想不想来燕京”

“啊此事,此事”

看着张邦昌唯唯诺诺的表现,徐泽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赵宋朝廷好歹也是跟同舟社正面交锋好几年了,咋一点长进都没有。

“你们磨蹭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赶到燕京受我一顿骂”

s

另外,特别鸣谢书友“iajk”的燕云十六州行吊国殇文劝知中山府事陈遘为大辽天佑决胜卡特万作等质量极高的原创同人文。

为避免水字数,书中便不引用全篇了,有兴趣的书友请移步本书书圈自行赏析。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