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唐第一逆子 > 第744章 建一所大学吧

大唐第一逆子 第744章 建一所大学吧

作者:存不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0:53:50 来源:就爱谈小说

最后的罐头,被李世民当成了军粮。

同时,罐头给李愔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益,南方的水果,海边的海鲜被做成了罐头之后,除了关中百姓的欢迎,南方的百姓们更是喜欢。

毕竟李愔的做法直接拉动了南方的发展。

大量的热钱进入了南方,李愔也从那里取得了大量的收益。

从而也为他的商业帝国增加了不少财富。

从此,在南方也有了李愔的声名。

当然啦,罐头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

但是因为盛唐集团的存在,为整个长安百姓了一条源源不断的收入渠道。

他们的工人个个是高薪,消费能力自然也是极高的。

所以,价格对于他们而言,真是不算什么。

有时候,朝廷之中的官员都会发出感叹,自己的消费能力还不如盛唐集团的工人。

就差他们也来盛唐集团之中当个工人,赚点钱了。

就是李世民不肯,也明令禁止,否则一定会有大量的人放弃官职,去盛唐集团淘金。

这天,李愔召集了孔颖达、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等十八学士,还让欧阳询等一干文学人士等一同前往常乐坊选址。

此时,孙思邈还有李恽也跟着一起。

他们的出现,令得百姓们有些惊奇。

这是怎么呢

为什么这么多文人才士一起在这里。

还在李愔的带领之下呢

虽然李愔已经尽可能的低调,但是他这张脸一出,所到之处都会不凡。

常乐坊就在东市东边,在道政坊的下方。

这里的位置已经接近于东门了。

此行,一干人等十分兴奋。

这些读书人平时会聚到一起,但都不是李愔牵头的。

今天大家都一起了。

说明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才是。

一行人等走到了一处空地之处。

李愔与众人等说“大家听我说一下。”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往后,我想在这里修一座大学”

古今的大学意思相近。

古时的“大学”除了指儒家经典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

所以,李愔一说大学的时候,大家感觉李愔要对教育下手了。

这是一等一的大好事啊。

所以,等他这话一落音,所有人都纷纷表示。

“那太好了,往后大唐将会有一座私立的大学”

“以子立先生的号召力而言,这一座大学一定可以吸收大量的学士加入”

“生源也不成问题”

“那么,往后治理大唐的人才将会变多了”

众人讨论着。

李愔心中却想,造大学大的方面是为了大唐,而小的却是为了自己。

往后自己的人才也将从这一座大学之中选取。

这种大学,他不止于开一所。

十所,百所甚至一千之数。

科技、医学的发展是离不开专业的人才的。

而盛唐集团能培养的人才有限。

所以,他照着未来的布局,想先造大学一所。

孔颖达问“所以,子立先生是想让我们过来一起选址”

这里的位置处常乐坊的边角位置,仅有几户人家。

李愔点头。

“今天让你们来,是有三件事。”

大家疑惑。

那是什么事

“第一,就是孔大学士所说的选址的问题,我想选在这里,大家觉得怎么样”

房玄龄道“这个位置十分好,正好临着东市,就在盛唐集团边上。”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

虞世南说

“常乐坊虽然在东市边上,却不如东市繁华,但却是出奇的灵境,又可以看到城外的景色,不为喧嚣所打扰,我以为,在这里建大学,那是最好不过”

“我认可虞世南的说法,读书自当要安静,不可放置于闹市之中,否则可能会被世俗之气所染”

像是平康坊,大部分的青楼都在那里安置。

如果大学造在那里的话,确实是不合适。

这一点,李愔也有想过。

其他人也是表达了他们自己的看法。

这一点,大家都是认同的。

房玄龄问“那第二点呢”

“第二点,关于审批的事,这里将是大唐最大的一座大学,所以,建筑上面会有十层以上的高楼”

说到这里时,大家都明白了李愔想要说什么。

房玄龄直接说“这一点,一会儿我便入宫中与陛下说起,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应该批复才是。”

“是的,我们也会入宫中与陛下提及此事”

“是的是的,子立先生,这一点,就让我们来做就行了”

这就是让他们一起出来的原因之一了。

没有想到这些人这么上道。

让人意外又惊喜啊。

如此一来,那就是太好了。

这时,有人问“那第三呢”

“第三呢,我有一个请求”

众人安静。

一会儿过后。

“子立先生有话直说,只要用得到我们的地方,我一定会尽全力”

“是啊,子立先生有需要尽管说,我会做到的”

“可不是,子立先生为了大唐做了这么多事,有啥事直接说,我会帮的。”

几乎是所有人都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是一致的统一。

一边的孙思邈十分欣慰的看着眼前的情况。

而李恽则是有些感慨。

这就是得道者多助啊。

“很好,大家这么说,那我就说明了。”

李愔十分满意于大家的表现。

这么说的话,那自己就不客气了。

“接下来,我要建的大学,可以容得下两万人以上的学生。这些学生,都要是二十岁以下的学生。”

这种规模,已经是十分之大了。

古代的大学,顶天也不过百人之数。

这么多人的话,那一切可不简单。

同时,他强调了二十岁。

毕竟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给年纪大者。

要知道,汉书有语“太常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太学里面的经师每一年都会在各地选取年满十八,品行端庄且学识过人的青年进入太学。

其次是“郡国举荐”,即地方官举荐当地出色的学生入学。此外还有经考试选拔的,或因父辈在朝任职而得以入学的等。

学生的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可见在当时人们就意识到学习是与年龄无关的,只要有好学之心,人人都可得到学习的机会。

这是现在大学的处境。

但李愔不这么做。

年轻人才有活力,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但并不是说年纪大了不行。

只不过他们受到了现有知识的束缚。想要改变,十分困难。

而年纪小者,接受能力强。

大家听着,没有人发表意见,因为大家知道,李愔这么做的目的一定是有想过的。

他接着说“所以,我要你们帮着介绍师资,一切有才之人,都可以介绍来大学之中任职”

他这么一说,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李愔看着大家,希望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答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