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11,商汤革命

中华世纪谈 11,商汤革命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公元前1600年前1320年 “汤武革命”,灭夏立商。太甲乱德,伊尹放之。太甲悔过,伊尹迎之。九世之乱,弟子争相代立。盘庚迁都于殷,行汤之政。商朝复兴。

“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商汤称王不称后,以示跟夏朝的区别。

商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依靠武力而不是血缘改朝换代的人。灭夏建商被称作“商汤革命”。

“商汤革命”的成功告诉人们一种游戏新玩法原来除了禅让和世袭,天下还可以凭武力夺取。

商汤建国之后,分封诸侯。伊尹等有功人员都各有封地或封赏。伊尹在都城内得到一块封地,由奴隶一跃成为奴隶主,位列三公之首。

商朝设公、侯、伯三等爵位。各有不同规格的封地。

不过商朝的分封具体什么含义还不是很清楚。分封的原义是封土建国,“授民授疆土”。但商朝是不是这样无从考证。公认的分封制是从周朝开始。但古代史书上自五帝时代就不断提到分封。比如禹因为治水有功被封于夏。猜想周朝以前的分封只是授疆土,找一块无主的地分给贵族或功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部众和奴隶去那里开荒种地,自立门户,建立自己的部落。自夏朝开始,部落也被称为方国。建立方国也算是建国。只是这个国跟周边方国没有从属关系。因为周以前的国其实就是一个部落联盟。夏后、商王就是部落联盟的盟主、ceo。联盟中的部落或者方国都是平等的。周朝疆域扩大,周王为了便于管理把疆土分成若干块交给自己信任的人管理,分片承包,分级管理,开始真正的分封制。

商汤没有沿用夏朝的都城而是修建了一座新城,命名为亳bo。

“亳”是什么意思不清楚,作为象形字有人看图识字给出两种解释,一是用乇zhé草盖顶的房屋,乇是细草或是麦秸;二是高台上的楼阁,乇是楼梯形状。两种解释都有道理。早先盖房无瓦都是以茅草盖顶,涂以胶泥。先起高台后建房屋既防水患又防盗贼还能看风景。夏桀给妹喜盖的倾宫就是在高台上起屋。

感觉前一种解释更贴近亳的意思,因为高台起屋代表奢华,茅草盖顶代表简朴。夏桀大兴土木极尽奢华最终丢了江山,商汤必定会吸取夏桀的教训。“汤修德”,建草庐可以彰显商汤爱惜民力的美德。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是很多人认定的商汤都城。遗址的宫殿复原后就是一个茅草屋的四合院,没有高台的痕迹。

商汤灭夏之后保留了夏人的宗庙,分封夏朝的遗老遗少,吸引夏人和亲夏的部落、方国归顺商朝。并且他在位期间“宽以待民”,轻赋税,施德政,安抚民心,鼓励生产。他时常告诫他的官员和四方诸侯一定要“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他将施以重罚。天下在他的治下很快安定下来并且得到长足发展。西北的氐羌也来归附商朝。商朝的疆土也扩大了。

据说商汤“百岁而崩”。黄帝以来的天子动辄活到百岁以上,不知道是果真长寿若此还是古人夸大,或者古时的年岁计算跟现代不同,就像古代的一斤只有现在的半斤多一样。估计夸大的面大,希望好人长寿。

不过商汤也的确活得不短,因为他死的时候大儿子已经死了,只能把王位传给二儿子。二儿子接位三年而死。三儿子接位四年而死。最后再没有儿子来继位,王位由商汤的长孙太甲继位。

商朝的王位继承办法比较有意思,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相结合。先按子一辈的排行顺序继承,然后是孙一辈。但凡商汤的直系儿孙都有继承王位的资格,不用争不用抢,不用急不用慌,不比谁贤谁庸,只比谁的命长。

太甲即位的头几年还像那么回事,但随后就出现夏桀的苗头。好在伊尹这些老同志还在,关键时刻伊尹果断决定让太甲停职反省,将其软禁到桐宫面壁思过。一国之君被伊尹一句话发配到桐宫守坟去了。桐宫是商的祖坟。

伊尹是开国元勋,四朝元老,声望极高,说话极有分量。

伊尹在太甲停职期间代理朝政,以摄政王的身份临朝听政接见群臣与诸侯。

太甲被停职反省三年。在这三年里,太甲认真反省,深刻剖析了自己思想根源和蜕变过程,对自己辜负了党和人民多年的培养和期望而痛心疾首,决心迷途知返,洗心革面,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自新,率群臣接回太甲并且还政与他。太甲复位后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再没做出格的事情。

也有说法是太甲潜出桐宫,杀死自立为王的伊尹夺回政权。不过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有祭祀伊尹的文字来看,应该不会。商王朝不可能把篡位罪臣当祖宗供着。

太甲死后,儿子沃丁继位。伊尹作为五朝宰相继续辅佐沃丁。沃丁在位期间,伊尹去世。“沃丁葬以天子之礼,祀以大牢,亲自临丧三年,以报大德焉”。太牢是指最高一级的祭品,牛、羊、猪三牲全备,通常在天子祭祀天地祖宗时才用到。沃丁给伊尹最高规格的厚葬以报答伊尹对商朝的贡献。

沃丁在位期间延续伊尹的节用宽民政策。国家一直非常安定。但在沃丁之后,商朝开始乱了。

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说法“沃丁崩,弟太庚立。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殷道衰,诸侯或不至。”不过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把“殷道衰,诸侯或不至”这句话放到小甲后面。不管是谁吧,反正王位传到太庚家开始出事了。

“帝雍己崩,弟太戊立”。太戊任用贤人治国。“殷复兴,诸侯归之”。商朝又复兴了。

但是太戊之后的子孙又把商朝搞乱了,爆发“九世之乱”。

“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让商王的兄弟子侄之间爆发狗咬狗的战争。商王把王位传给兄弟,子侄不乐意;把王位传给子侄,兄弟不乐意。势力大的总希望自己排前面,排不到前面就靠武力夺取。狗咬狗的战争持续了五代、九世近百年。获胜一方一旦得到王位就马上迁都,把都城迁到自己的根据地,就象抢到骨头的那只狗叼着战利品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享用一般。

狗咬狗,一嘴毛。商朝内乱频繁,国势渐衰,诸侯也不再前来朝贡。

大约在公元前1320年,盘庚成为抢到骨头的那个幸运儿。按照“惯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也就是现在的安阳。

盘庚效法商汤,执行“以德服人”的开明政策,逐渐将商朝的混乱局面稳定下来,呈现中兴之象。

殷作为商朝的都城,在盘庚之后的二百多年也再没有改变。

安阳著名的殷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盘庚的新都。后来洹北商城的发现使这个说法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倾向于认为真正的都城在殷墟一河之隔的洹北商城。殷墟不过是商都城外的墓地和祭祀的地方。

以前考古专家百思不得其解,搞不懂殷墟为什么找不到城墙。洹北商城出土后,大家恍然大悟,都城在河那边,殷墟不过是王室宗庙和墓区,根本不需要城墙。洹北商城虽然还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但已经发现大型宫殿和城墙遗址。

盘庚迁都于此后200多年没再迁都,积累了大量文物。殷墟出土了大批的石器、青铜器、玉器、陶器、海贝、甲骨等文物,尤其是数量巨大的甲骨文和重达八百多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殷墟出土的各种文物让商朝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之前好些人并不相信史记里面记载的商朝果真存在,因为只有后世追记没有考古证据证明。甲骨文出土后,史记的记载得到证实。大家终于相信夏朝和周朝之间真的还有一个商朝存在。以前通过考古相信禹的存在,因此宁可相信有夏也不相信有商。现在商朝因为甲骨文的出现成为信史。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通过甲骨文还能了解很多史记没有记载的东西。

甲骨文的发现极其偶然。

清朝翰林院的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王懿荣去药铺抓药,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就是王八壳,补肾的。王校长无意间发现一些“龙骨”上面有刻痕,仔细一看是一些似篆非篆的文字。在金石方面很有造诣的王懿荣感觉有搞头,就把有刻痕的龙骨全部包圆拿回去研究,最终确认这是商代的文字并把它破译。

原来,王懿荣从药铺得到的这些龙骨,都是来自河南安阳盗墓者之手。盗墓者挖出龙骨不知何物,见文物贩子不收就冒充药材卖给了药铺。这些龙骨从药效上来讲,早已经过了有效期,属于假药一文不值,但是到了史学家的手里便成了无价之宝。

自从清朝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人们得知“龙骨”来自于安阳殷墟后开始在殷墟进行大规模挖掘,迄今已经发现了十几万片甲骨。在这些甲骨上发现4500个单字,并破译出其中的1500个。虽然还没有完全破译,但已经能够基本读懂甲骨文的内容了。甲骨文为研究商代历史了宝贵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和破译使商代的面纱从此被揭开。甲骨文的发现也表明中国至少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已经有了文字,进入到文明社会。

殷墟出土文物中除了甲骨文最著名的要数“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用来祭祀母亲的礼器。“司”是“后”字一种写法也有说是“祠”字,“司母戊”其实是“戊母后”。商朝的天子称“王”或称“帝”,王的妻子称“后”。

远古人早先都是用陶罐煮饭。在出现了铜以后,富贵人家就改用铜铸的鼎煮饭。鼎是一种下有足上有耳的锅,有足可以自立于火中,有耳便于人们提放。“钟鸣鼎食”、“列鼎而食”就是形容富贵人家吃饭时的情景。古人祭祀时鼎也用来盛放供品,所以鼎又被当做礼器。后来又被引申为权力的象征也。“问鼎中原”意味着要谋权篡位。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八百多公斤。铸造这么大的东西,必须很多炼铜炉同时工作、不间断地浇铸才能成功。可以想象当时的青铜作坊规模已经相当大,工艺水平已经相当高。结合大量青铜器的出土,人们相信至少在殷商时期中国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殷墟的发现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成果。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