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116,绿林赤眉

中华世纪谈 116,绿林赤眉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公元13年23年 西域瓦解。匈奴攻扰不止。绿林军、赤眉军起事。王莽制礼乐。

王莽改革完全凭着儒生的理想、想象、意淫,失败是难免的。儒生厚古薄今,认为古代的所有东西都是好的,恢复古代制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满不是那么回事。

他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他以前面即使是阵也要勇往直前死而后已的大无畏精神推行改革,密集出台政策却又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给自己设的雷太多,到头来不仅没趟过去雷区还把自己炸了个半死。

王莽推行新政完全是拍脑袋决策方式,根本没有周密地筹划,遇到问题就傻眼。

王莽新政一边出,一边废,搞乱了全国,搞臭了自己。当年王莽称帝,老百姓送金匾唱赞歌,把他当救世主。现在人们开始编歌骂他了。

首先起来造反的是刘氏宗族。王莽改汉为新,罢免了刘氏的官职,“赐姓”他们姓王,并且废了刘氏宗庙。刘氏宗族纷纷起来反抗。

匈奴也反了。匈奴单于恼他以“章”骗“玺”,不再服从王莽的号令。王莽立即实施报复,将匈奴改称降奴,将匈奴单于改称“降奴服于”,把他的儿子都封为单于,企图挑拨匈奴内乱。匈奴单于大怒,跟新朝翻脸,开始不断袭击新朝边境。

西域各国也不满王莽把自己的王降为侯。焉耆国在塔里木盆地杀了新朝都护投靠匈奴。王莽派兵镇压,被匈奴与焉耆的联军杀败。西域各国纷纷倒向匈奴。

王莽从全国各地调集三十万军队派往边境平叛。

各地官府紧急征调民夫、粮草随军出征。百姓深受其扰。“天下骚动”。百姓不堪其苦,开始出现抛家舍业流亡他乡甚至落草为寇的人。山西、辽东靠近匈奴。这里的百姓受不了匈奴不断的袭扰和官府无休止的征发,跑走的最多。

原本从汉宣帝以来,边境地区战火平息,百姓几代都没见过战争,人丁兴旺,牛马遍野。突然间战争爆发,边境地区的百姓或被匈奴杀害,或被匈奴掳走,或者外逃躲避战乱,边境地区日渐荒凉。

内地暂时远离战争,但是饱受政治混乱之苦。王莽托古改制,不断推出新政,然后朝令夕改。百姓不知所从。王莽在不断推出新政的同时推出新的禁令以保证新政的落实。法令越来越繁琐严苛,百姓动辄犯法。触犯刑罚的人数越来越多。贪官污吏趁机兴风作浪更让百姓苦不堪言。以身犯险对抗官府的人越来越多。

益州郡云南发生叛乱。王莽不检讨自己施政方面有什么过失,派兵讨剿以儆效尤。但是士兵水土不服,“疾疫死者什六七”,还没开战就失去了战斗力。王莽再次征调周边各郡二十万军队去战。

儒生按理说是厌恶法律,反对战争的。其实不然。儒生厌恶的是不能随意修改的成文法,反对的是开疆扩土的战争。对于不符合他们理念的人和事,他们向来不吝以包括刑罚和战争在内的严厉手段予以打击,直至消灭。

儒生按理说是厌恶法律,反对战争的。其实不然。儒生厌恶的是不能随意修改的成文法,反对的是开疆扩土的战争。对于不符合他们理念的人和事,他们向来不吝以包括刑罚和战争在内的严厉手段予以打击,直至消灭。

王莽征调的三十万军队陆续向边境开拔,已经有二十多万到达边境。王莽打算等三十万军队都到齐了再开战,将匈奴斩草除根。

就在这个时候,匈奴单于死了。

匈奴当权的大臣是王昭君的女婿须卜当。须卜当希望匈奴跟新朝讲和,延续呼韩邪单于以来的汉匈和平局面。他立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为单于,劝说单于跟新朝和好。单于于是向王莽求和,希望和亲。

王莽内政外交屡屡受挫,搞得国内怨声载道民变四起。传闻一条黄龙摔死在黄山宫在陕西兴平市境内。龙是天子的象征。这更让王莽沮丧。王莽哀叹新朝气数将尽。

匈奴向王莽求和给王莽打了一针强心剂。王莽喜出望外,以为自己以德服人的品行感召了匈奴,更加相信儒家教义的正确性。

王莽召集各地的大儒研究礼乐,准备以礼乐治天下。“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只要制度制定完善,天下自然太平。

王莽政治、经济改革都没有成功,转而进行礼乐改革。他对其他改革非常轻率,但对礼乐改革非常认真。他和他的儒生群臣从早到晚探讨各种礼仪的制定,把所有朝政都抛在了一边。他们认真讨论每一个细节,务求符合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要求。

王莽专心礼乐,没空处理朝政。对于一个集权国家来说,皇帝懈怠朝政,朝政很快就会乱套。官员们没有皇帝的指令不知道该怎么做事,也懒得做事。

王莽要求按周朝标准重新核定各级爵位的封地食邑,在没有重新划分封地之前,每人先领几千个铜钱的生活费。随后又以财政出现困难为由,暂停官吏的工资,每人一匹丝帛,大概相当于一千钱。

封君官吏一大家子人靠那仨瓜俩枣度日哪够去。有的贵族不得不靠打工糊口。官吏也想法挣外快,于是贪污受贿之风开始盛行。官吏正事不干只一门心思琢磨怎么贪污受贿。

国内灾害频发,蝗灾、旱灾、黄河泛滥祸不单行,饥民遍地。一石米的价格蹿升两千钱。朝廷拿出钱粮赈济灾民。可是赈灾钱粮很快被官吏贪污个精光。百姓没有得到救命粮只得“人相食”。

王莽大怒,下令反腐。一支支工作组被派往各地巡查,鼓励下属告上级、奴婢告主人。凡是涉及贪污的官吏一律没收财产。但是贪污之风却愈演愈烈。

天灾加上**,民变大爆发,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山东、湖北先后爆发大规模民变。

王莽派兵镇压,但摁下葫芦又飘起了瓢。新军疲于奔命,没空休整,战斗力急剧下降。另外,国内饥荒也影响到军队的粮饷,士兵的士气也大受影响。

工农兵学商,现在仍肯支持王莽的只剩下“学”了。

儒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王莽“托古改制”符合儒生的口味。王莽要实现周礼中描写的理想社会,受到儒生的欢迎。

王莽夜以继日地和儒生们研究周礼,天下已经大乱了还不自知。

荆州湖南、湖北一带闹饥荒,野菜成了宝贝。百姓成群结队跑到山里挖野菜。新市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也跟乡亲们一起跑到绿林山挖野菜。

狼多肉少,饥民彼此之间难免闹矛盾,打群架。王匡、王凤兄弟好管个闲事,总是出来调解。哥俩处事公道,赢得众人的信任,成了这群饥民的头儿。

野菜毕竟不是韭菜,割一茬长一茬,总有挖完的时候。眼瞅着就要饿死了,王匡、王凤哥俩把心一横,带领这帮饥民以绿林山为基地落草为寇,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周围饥民纷纷跑来投奔,没多长时间竟王匡王凤的队伍发展到上万人。

饥民藏身绿林山,占山却不敢称王,四处抢掠却不敢攻城略地。他们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但求一顿饱饭活命而已。

不久,山东琅邪山东诸城县人樊崇也聚众造反,人数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山东东海山东郯城县人许宣聚集的变民更多,达到六、七万人。全国各地都爆发规模不等的民变。

女人也出现在变民队伍中。一个叫吕母的山东妇女,因为儿子被县官枉杀,散尽家财召集了百十号人下海为盗,很快发展了数千人。她带队杀回陆地,攻破县城杀了县官,为儿子报了仇。女人带头造反,吕母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人。

不久,一个叫迟昭平的山东妇女也加入变民队伍。迟昭平“能说博经以八投,亦聚众数千在河阻中”。“博”是指博彩、赌博。“八投”是一种赌博、游戏项目。迟昭平“能说博经”,想必是一个赌场高手或者赌场老板。她聚众造反出于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王莽派来两万军队围剿绿林山。自知难逃一死的饥民在王匡、王凤兄弟的带领下和官兵玩命了。谁也没想到,饥民以寡敌众竟把官军打败了。

饥民们抓住了官军总指挥,当着他的面杀了他的警卫员砸了他的车驾,警告他井水不犯河水,然后把他放回去了。

虽然和官府已经兵戎相见,他们还是不想把事做得太绝、得罪官府太狠。直到那个时候他们还怀着熬过荒年回家种地的心思。

此战使得绿林山声名大振。饥民纷纷投奔,绿林山很快聚集了几万饥民。

可那么一大群叫花子凑在一起又不讲卫生,使绿林山发生了瘟疫。饥民不得已逃出绿林山,寻找新的根据地。

官军围追堵截,可还是让饥民突出重围。沿途百姓纷起响应,饥民队伍声势益大。

逐渐势大的饥民也逐渐改变了主意,他们的目标不再是争口饭吃而是争夺政权。从此饥民队伍转化为反武装,人称绿林军。

山东的樊崇军队也打败了前来征剿的官兵,日益发展壮大。他们打仗时总是把眉毛染红以区分敌我,所以被人们叫做赤眉军。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